..续本文上一页说“如是敬惧微戒,如伏龙尊者”,我们讲过的,根支具尊者,他对一切大小戒,要么佛不制,一制了戒之后,决定受持不犯的,不管大的小的都不犯的,“伏龙尊者”。“薄拘罗尊者”也介绍过的。那么“功德光论师”是戒律的一个祖师,弘戒的祖师。“又金刚者”,这个金刚,前面说是不坏的那个东西,这里又是从好的方面说,也可以说。“金刚者,智之名也”,就是金刚,就是智慧,也就是印光大师那个,就是“无上般若”。这个微细戒,就是“般若心”,就是佛的般若心流露出来的。“能出生金刚智慧之行门,不可以微细论”,我们以微细戒进去,这是能够通入佛的微细的金刚智慧的,那么我们不要因为它微细了,就不重视了。“应生大惭愧学习之”,我们自己没有得般若心,不知道这是重要的事情,应生大惭愧心,要好好地去学。般若是没有相的,就在事相上显出来的,佛的智慧你怎么看得到呢?佛不说的话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智慧是什么一个东西,但是佛的行动、事相就是智慧的表现,佛以这样子的微细的行动,我们跟他学的话,就是学佛的智慧,这个我们就是不要忽略,要重视。
那么下面又介绍了这三个尊者,都是尊重佛的微细戒。那么举了三个例子。一个“伏龙尊者”,就是根支具尊者,“轻重等持”,佛所制的戒不管重的轻的,只要一制,制出来,他决定是受了不犯的,从来不犯的,所以那个龙呢,他只要一句话就走了,这是戒的威力,这是我们介绍过的。
薄拘罗尊者,出家八十年中持粪衣,八十年行乞食等,乃至八十年无病,八十年未服药,八十年结跏趺坐,未曾依壁,别余未曾有功德,此未全录。在中阿含经卷第八中应看。
功德光论师,行必携羯磨文小册,及量度线绳等,等者比丘六物等。
“薄拘罗尊者”,我们也略略地提过一次,他出家了八十年,中间都是粪扫衣,没有好衣服穿的,都是持粪扫衣。八十年乞食,自己八十年,年纪再大,还是到聚落里边乞食,不坐在家里吃,不让人家取来,自己就不去了,没有,八十年乞食。“乃至八十年无病”,就是说这八十年里边全部是跟了戒律做的,因为依戒行持,也得到一个果报,“八十年无病”,八十年不要吃药。那么这个持戒跟无病有什么因果呢?这个里边很有微细的,我们大概细心一点呢可以知道了,如果你依戒行持的话,就不会害病,除非你过去很大的业障。我们经常看到《药师经》里边,假使有病的话你就持八分斋戒,那么像这样子,那么我们天天持八关斋戒,那不是天天在治病吗?所以不会有病。那么戒律里边,地下掉的东西不吃等等,都是讲卫生的。所以说戒律里边是佛的智慧制的,对于我们修行的人,都放在生活上呢,绝对极大的保障,就是好好地依戒行持就是最大的讲卫生。所以薄拘罗尊者,八十年里边他依佛的一切戒行持的,所以做到八十年不害病,八十年不要吃药。“八十年结跏跌坐”,没有靠墙壁。我们总是感到吃力了,往后靠一靠,我们这里凳子都有靠背,有个靠背就要靠了,没有靠背就没有办法了,撑在那里,有靠背就要靠下去了。而这个薄拘罗尊者,八十年都是结跏跌坐,从来没有腿子打开,也不靠背的。藏地的这个法座后边那个背不能靠的,是空的,裹了庄严品是装得好好的,看上去好象一个靠背,你一去靠的话,就翻下去了,这个不能靠的,那意思就叫我们不要靠背。那么薄拘罗尊者是他八十年里边没有靠墙壁,靠一靠都没有。“别余未曾有功德,此未全录”,其他也还有稀有的功德都这里就来不及全部写下来了,在《中阿含经》第八卷里边很多,可以叫大家去看。那么我们知道一点就行了。
那么第三位功德光论师,“行必携羯磨文小册”,功德光是讲戒的,他行动的时候,羯磨文的小册子都随身带的,哪个时候要做羯磨了,他就马上做羯磨,所以说他是非常重视羯磨的,“及量度线绳等”,他的量的这个线绳子等这些也随身带的,什么地方要量一下了,他就去量去了,还有比丘的……,“等”,等什么?“比丘六物”,滤水囊等等都随身带的,那么你吃水的时候就要过滤了,这些小的地方都做到,这是功德光论师的功德。我们再说一个八十年不害病,就是滤水囊,水里边脏东西都滤掉了,所以说,我们说是不杀生,水里有虫,实际上也是讲卫生,所以说真正依戒行持的话,就是八十年不害病,就是薄拘罗尊者是一个例子。
那么这个前面的“爱护微戒,惧如金刚”,这一科是讲完了。
B5 受持于戒
何谓受持于戒?
此正显受持戒法之行相,最要之点也。
下边呢“受持于戒”,又是新的一科。“受持于戒”,“此正显受持戒法之行相,最要之点也”。开始要受戒了,受了戒之后么要持戒,所以说受持于戒。这是很重要的。海公上师我记得讲了一个东西,它是我们可以做参考的。他说有些人他也不受戒,也不做坏事,他也认为自己很高超,就是说佛的戒是着相,他既不受戒不着相,又不有做坏事,戒律上做的事情,他也学了,他也是看了很多书,就不做,他认为高人一等,比那些受了戒了,犯戒的人要好得多,他认为是这样子对。实际上海公上师就批评了,他说你这样做不但是不对,而且是坏戒的见,叫大家不要受戒了,你大家只要做的好人就对了,戒就不要受了,把佛的戒就埋没了。所以说戒是一定要受的,受了戒跟不受戒的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对居士说,你们受过五戒,跟你不受五戒,也不杀生,也不偷东西,也不邪淫,也不打妄语,两个绝对不一样的。你不受五戒不杀生,仅仅是你没有做坏事,但你受五戒的一个不杀生就不一样了,受五戒,你受五戒的时候你“尽形寿不杀生”,那是宣布对整个的法界,一切有生命的给你们个保障,我不来害你的,那个功德有多大!你这个受戒的仪式没有做,这个戒没有受,你今天一天不杀生,一天没有做坏事,两天不杀生,两天不做坏事,乃至一辈子不杀生,一辈子没有做坏事,功德幷不大,当然了,也是有功德,也是好了,跟受戒就不一样了。所以说受戒有它的特殊的功德,不要轻视了。再一个,你受了戒,海公上师也这么说,即使你一个在家人,不受戒,好象是明哲保身,不做坏事,跟那些出家人,吃烟的,喝酒的,说起来好象他们不行了,实际上他们才出家的时候,受戒那个出离心,当时那个殊胜的出离心,你是没有的,他们虽然是受了戒,即使犯了戒下地狱,但这个金刚种子,他在识身上还有,将来总有一天要起作用的,你却是没有,即使你这一辈子不做坏事,你这个金刚种子没有下去,将来你要成佛度众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坏这个持戒,受了戒是虽然犯戒固然不好,但是他毕竟比你什么都不受的要高超得多。所以说他们有人也是一种解嘲的话,他就是说现在我们大陆上的大德们到处灌顶,好象是有些人不是那个根基,不是灌了顶,三昧耶戒受了,不守的话,金刚地狱了?有人就这么解释了,他说是佛的慈悲,你即使下了金刚地狱,但是你金刚种子下去了,将来成佛还是可能的,有这个机会的,你如果不受灌顶,你也要下地狱,但是地狱的苦受了很多,成佛的因缘幷没有,将来还是要地狱,那么从这个比较起来,给你灌个顶也是好的。那么这个就是金刚种子的作用。当然我们说灌了顶不犯三昧耶戒是最好了,那你是犯了,灌了顶受三昧耶戒的话,你金刚地狱是必去的,这也不是顶好了,能够不犯最好。但是我们说金刚种子下去,比不下呢,毕竟不一样的,所以说不要看轻那些破戒比丘,他将来还会成就,你没有受戒的人,将来成就是没有的。在释迦佛教下的,出过家的人,弥勒三会都会得度,而没有受释迦佛教的那些人,都不一定得度,所以说这个不要看现前的,长远地看呢,这些人不能轻视。
“受持于戒”,那么当然了,我们受了戒之后一定要持,最好的就是说受了之后不犯,这是最高等的。“此正显受持戒法之行相,最要之点也”,受了之后要持。
C1 不离一切戒
若比丘,不离一切戒。
一切戒就是说我们是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受了比丘戒之后我们的五戒还在,我们的沙弥十戒还在的,所以《俱舍》里边说,一个比丘身上有二百六十五条戒,二百五十是比丘戒,十条是沙弥戒,还有五条居士戒,这个一层一层上去,而且受的时候一定要从五戒受了之后,十戒,十戒之后比丘戒,不能超越。那么受了之后,前面的幷没有舍掉,“若比丘不离一切戒”,一切戒都不要离开。
若受五戒,尽形不舍;若受八戒,未竟日夜不舍,余时随学,心念不舍;若沙弥正学等受沙弥正学戒已,于前五戒等,应续忆持不舍,皆有功德作用,如日月星光,时有隐显,非无有体,受比丘戒,沙弥等戒体仍有,仍应当学。一受之后,终身不离,不舍所受,亦以教人,余三聚戒、总持戒等,亦复如是。
(6A) “若受五戒,尽形不舍”,那么受五戒的话,尽形寿不舍,是居士。“若受八戒”,那么一天一夜不舍,“余时随学”,就是说八关斋戒当然只有一天一夜,但是其他的不受的那些天随顺而学,就是能够做到多少算多少,“心念不舍”,心里边还是怀念到这个八条戒。那么假使再进一层,“沙弥”戒、“正学等”戒,正学女就是六条戒,“受沙弥正学戒”的时候,“于前五戒等,应续忆持不舍”,就没有把前面五戒放舍掉,五戒还得要继持,不要舍掉。“皆有功德作用”,这个功德作用都在的。“如日月星光,时有隐显,非无有体”,他就是说受了比丘戒了,当然比丘戒是主要的,但是沙弥戒幷没有舍掉,五戒也没有舍掉。他就是说举一个例,“日月星光”,就是说我们经常就是不是有一个诗,“月明星稀”,月亮特别大的时候星就很少,怎么?星是不是少下去了?没有…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