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細致的,離開非威儀行之外,余下的就是威儀行,這個是我們比丘該做的事情。對這個威儀行,“起”,把他生起來,“正起”,不斷地生起來,“受”,把他領受下來,不斷地領受,就是不要斷掉了,這個就是“威儀己行處成就”。你這樣子做的話,那我們比丘的己行處的就成就了,這是威儀方面成就。那麼在心裏邊用功呢,四念處;行持上呢,是威儀行。

  

  

  

  

  若比丘不往六非處,或舍離者,是行己行處,所以魔不得便。又四念處者,是自國己所行處,于身、受、心、法,四處存念,令心行于四正念處,不入非己行處,爲最上妙。

  

  “若比丘不往六非處,或舍離者,是行己行處,所以魔不得便”,就是前面的六非己行處,五欲,非威儀行,這些都離開了,那麼這個余下的就是己行處。在這些地方,魔不來害,害不了你的。“又四念處者,是自國己所行處”,重點的來說就是修四念處,這個四念處是我們比丘的自國,就是我們自己該走的地方,己行處。“于身、受、心、法,四處存念,令心行于四正念處,不入非己行處,爲最上妙”,修四念處的話是最保險的己行處。

  

  那麼這個我們說,海公上師講這個《禅定品》的時候,他也講了這個話,他說我講這個《, 禅定品》,主要講的是理論,真正下手的地方還在四念處。那麼四念處呢,在海公上師有一個筆記的,很詳細,這個以後再說。這個真正他下手法呢從四念處,四念處我們就是“觀身不淨”,就是觀這個東西。“觀身不淨”,有的人說死了之後,觀那個不淨觀好象能跟活的人打不起等號,活的看起來還是蠻好的,死的看了當然是爛、腐爛了,不好看。但是我們身念處,不但是觀死的,要觀也觀活的。那麼當下就有個叁十六物,發、毛、爪子,皮、肉、精血,汗、淚、涕、唾,等等,身上叁十六個東西,沒有一個是幹淨的。那麼經書上講得很多。你個頭發,頭發你看到好象是幹淨,假使長在頭上,長在頭上好象是幹淨的,好象很好看。但是你把它剪下來,丟在地下,一砣,你看了都惡心的。那有的時候我們吃飯裏邊,菜裏邊有頭發,趕快就揀出來,沒有說很高興把它吃下去的。那就是說那個好看是假的。那麼毛、爪、齒都是一樣的。

  

  一般人說眼睛最是迷人的,但是你把眼睛分析一下,兩個眼皮把它銷開的話,那個眼睛呢就像個彈子一樣的,就是眼如銅鈴了,就是僵屍鬼的那個彈子一樣,凸出來,這個眼珠在中間,很不好看。那麼你只要把眼皮兩個把它合攏來,中間沒有眼睛的,也不好看,這個瞎子那個眼皮,有什麼好看。這兩個東西兜攏來了,就像好看了,都是緣起,自己的顛倒想,想出來的,實際上幷沒有個幹淨的東西。

  

  那麼身上的其他不要說了,肉、筋、皮、血,你看看菜場裏邊的豬的肉、筋、腸,這個有什麼好呢?再大小便,這個痰、涕,那更髒得不堪的。所以說把身念處多觀的話,“觀身不淨”,這個就是“魔不得便”了。你身念處一觀的話,很多事情貪心就滅掉了。那麼受念處更細一層,心念處,就是除煩惱,法念處除五蓋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修行的正規的一些方法,從頭到尾,開始就四念處下手,最大的成就,四念處成就。觀法無我就是空性了,所以說這個四念處是徹頭徹尾的。

  

  

  

  

  複次,經雲:不能去蓋離欲,不得四念處;不得四念處者,因緣資糧不具,不得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又佛說:身念處七年成,或六、五、四、叁、二、一年、一月、一日成,或早修晚成,即修即成。所謂成者,成就無學,或無學資糧也,後當廣顯。

  

  “複次,經雲:不能去蓋離欲,不得四念處”,假使我們不能夠去五蓋,離開貪欲的話,那麼這個四念處是修不成的;要得四念處的話,決定五蓋要去掉,而且五欲也要去掉。“不得四念處者,因緣資糧不具,不得入初禅,乃至第四禅”,那麼不得四念處有什麼壞處呢?我們要得初禅,要因緣具足,四念處就是因緣之一。假使你四念處沒有修好的話,那麼初禅因緣就不夠了,不能得初禅。那麼,第二、第叁、第四更得不到了。“又佛說:身念處七年成”,那麼身念處到底修起來好不好修呢?佛親自說的,身念處,有的人七年可以修成功,或者利根的,“六年、五年、四年、叁年、二年、一年、一月、一日”都能修成功的,那是說最利根的,一天就成功了,或者再快的,“早修晚成”,早上修,晚上就成功了,不到一天。

  

  或者,(5B) “即修即成”,當下就成功了。“所謂成者,成就無學”,當下就成無學了,“或無學資糧”,或者無學的資糧得到了。那麼以後要“廣顯”講,以後還要廣講的。那就是說身念處最長,如果你專心念的話、修的話,七年成就,那麼你如果利根的話,可以六年、五年、四年、叁年、二年、一年,乃至一個月、一天,最利根的“早修晚成”,甚至于當下就成功。成功什麼?成功四念處成就呢,最高的可以到無學,或者最起碼,無學的資糧也可以積聚到。那麼這是“己行處”。我們說要修定的人,他就是哪些地方不能去,什麼五欲不能去沾,那麼非威儀行也不能去做,那余下的就是威儀行了,還有四念處,這是該做的事情。

  

  

  

  

  B4 愛護微戒,懼如金剛

  

  

  

  雲何愛護微戒,懼如金剛?

  

  下邊是“雲何愛護微戒,懼如金剛?”這又是一科。我們說持戒,有的人說就把粗大的持了就可以了,那些微細的小戒好象是可以馬虎,不在乎,尤其是說末法時期,“哎呀,這些小戒就算了,可以舍掉了”,那麼這裏就是說,你真正要修戒定慧的話,不但是不能舍掉,要愛護,不但是愛護,而且“懼如金剛”,就是害怕,金剛,害怕得跟金剛一樣。什麼叫金剛?後頭要說。

  

  

  

  

  微戒者,除根本殘罪,余皆微戒,亦雲枝分戒。又除辨識阿含以外,余根本阿含諸犍度等種種微戒,如法犍度中客舊比丘法,乃至大小便浣染法等七法,及雜事中掘井淘泉、栽樹造林、運石平地、建修房寺、淨廚浴池等等之事,皆有定則,應當善學,所以斷除微細我執習氣之難覺、難知、難改、難斷之非威儀行,亦複增長成就佛行之行,入佛後得智之門也。

  

  “微戒者,除根本殘罪,余皆微戒”,除了第一第二兩篇的話,這個重罪,余下的都叫微戒。所以說,人家說佛說的話,以後可以舍微細戒,那麼你哪一個叫微細戒呢?這個裏邊就有辯論了,後來還是大家討論,就是說佛說的戒已經製的就不能舍了,沒有製的也不要亂加上去。

  

  那麼什麼微戒呢?就是說“叁十以下”,都是屬于微戒。“亦雲枝分戒”,屬于枝分的,根本的就是根本罪跟僧殘,其余的都是枝分戒。“又除辨識阿含以外,余根本阿含諸犍度等種種微戒”。那麼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除了前面兩篇的話,其他的都是微細戒,再一個說法就是說根本阿含以外,二百五十條以外,其他的二十犍度裏邊的種種的微細的一些作法,都叫微戒。“如法犍度中客舊比丘法”,“法犍度”就是二十犍度之一,他裏邊就有“客舊比丘法”,就是說有客來了,舊比丘就是主了,該怎麼接待,客應該怎麼做,主應該怎麼做,這些都是詳細的作法,都在裏邊講。那麼還有這個“大小便浣染法”等,大小便該怎麼做,洗手要洗幾次,等等,那麼洗衣服、染衣服都有方法的,“等七法,及雜事中掘井”,雜事,雜犍度裏邊如何掘井,如何“淘泉”等等,“栽樹造林,運石平地,建修房寺”等等,都有一定的作法,還有“淨廚浴池”等等,做這些都有一定的規矩的,都在二十犍度裏有。所以說我們海公上師就說了,我們要造寺院的話,不能根據工程師的規劃來的,我們要自己訂出規劃來,要根據佛教的規劃,一般叢林的規劃都是根據犍度來的,祖師定下的,你照他做基本上不錯,如果你直接根據法犍度、雜犍度去做,那是最好了,是直接佛定的那些。

  

  我們很多人不知道,剃頭也有規矩的,剃頭,理發、剃須發,那些剃下來的頭發、須發,不能亂丟的,不能掃掉的,要把它包起來之後埋了樹根下邊的,這個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我們是根據海公上師講了之後,就一直行持到現在。這個也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說防止殺生。因爲比丘沒有頭發的,就是長了的也不太長,那麼須發更是短,這些東西,頭發、須發很硬的,蟲吃下去要梗死的,不能擺在水裏也不能擺在地下,只能包起來,丟在樹根裏邊。丟在樹根裏邊,一個是防止殺生,一個是樹的根裏邊一個長的這個氣可以對我們有……,雖然頭發離開身體了,但是擺在樹根裏邊對我們也還是有好處,生長的氣氛有。所以這些微細的作法在這個二十犍度裏邊都有一定的軌則,所以是應當要按照它去做。

  

  “應當善學,所以斷除微細我執習氣之難覺、難知、難改、難斷之非威儀行,亦複增長成就佛行之行,入佛後得智之門也。”,這些微細的我執是一般的人根本就不注意的,好象不當一回事的,但是這些微細我執的習氣是最難覺察,很難自己覺察到,也很難知道,也很難改,這是太微細了,做了,成了一個一般性的習慣了,自己既感不到,也很不容易改過來,也很難斷。我們說犯戒的事情比較粗,你知道它是不對的,那麼是可以改的,可以斷的,而這個習氣就是順了我執的,認爲這是該做的事情,那麼你要改、要斷就非常困難。這是屬于非威儀行,屬于微細戒,那麼我們這樣子做,就是在斷微細的我執,所以說這是有很大的好處。再一個,“增長成就佛行之行”,這都是佛的微細的行,我們照這個做的話,就是“增長成就”,將來我們可以成就佛的一樣。那麼“入佛後得智之門”,這些事情都是佛的後得智流露出來的,那麼我們學了這些也可以得到佛的後得智。所以這些是對我們出家人來說有極大好處的,應當要做,不要認爲小事情,不要去不管它,那麼要得定的話更需要…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