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都照顧到。這裏六個地方,主要是對男女的譏嫌的地方,不要去。那麼“沽酒處”,是去了之後亂性了,那就是要容易犯戒了,所以這些地方都不要去。
己者,比丘身也,此六非己行處,比丘不應輕往親近,應當遠離。細則在辨識阿含中,應善學。
“己者,比丘身也”,這個“己”是比丘,那麼當然了,比丘尼也可以說是對比丘尼來說,那麼對居士呢,也可以自己想,自己出家的身份來想,這些不是該自己走的地方。“此六非己行處,比丘不應輕往親近”,這六個地方,比丘不能夠隨便地去親近,就是接近他們,“應當遠離”,不能接近,應當遠離。就是這六個地方應當遠離的。“細則在辨識阿含中”,戒律裏邊我們說《辨識阿含》就是二百五十條戒的戒相,這裏邊講得很仔細,這裏當然了因爲四衆弟子都有,不能詳說。那麼我們要就是說受過大戒的,這個戒相要好好學。《辨識阿含》我們前面講過的,不單是二百五十條戒相,就是戒相的辨識,就是環境來了之後,在沒有犯戒之前就可以看出來,這是有犯戒危險的,就要避免,這叫“辨識”。那麼這一些戒律,都微細的戒律都要仔細學好,學好之後才能應付,否則的話環境來了,不知所措,那就容易犯戒。所以要環境一來就能夠看到,這個有犯戒危險的,馬上避開了。那麼這六個地方都是比丘不能去的。那麼這是一個。
D2 他國非己行處
又如佛說:比丘,莫至他國非己行處,若至他國非己行處,魔得其便。比丘,何謂他國非己行處?謂五欲也,是名至五欲非己行處。
第二個,“非己行處”,“又如佛說”,那把這些除開就是佛的比丘的應當走的地方了。那這個非己行處很多,第一個是六個地方不能去。第二個,“又如佛說”,佛又這麼說,“比丘,莫至他國非己行處”,“他國”就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國家。那麼哪一個“他國”呢?他就要說了,下邊說“五欲”。“非己行處”,“他國”就是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這個“非己行處”,也不能去。“若至他國非己行處,魔得其便”,假使你到這些地方去的話,這是不該去的地方,不是我們自己的應當去的地方,就是“他國”。那麼這個你要去的話,“魔得其便”,魔就可以乘你的空子來害你。“比丘,何謂他國非己行處?謂五欲也”,五欲——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這五個欲不是我們的國土,就是我們是修行的地方,是不要這些東西的,所以也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是名至五欲非己行處”。到“五欲非己行處”呢,“魔得其便”,所以說這個地方不能去。
此六非己行處,應作遠離。若親近之,縱不墮落,亦招世間譏嫌,魔得其便。又他國者,五欲也。叁界五欲,色聲香味觸;欲界五欲,財色名食睡,應當遠離,對境辨識。
“此六非己行處,應作遠離。若親近之,縱不墮落,亦招世間譏嫌”。這就是說前面的六個“非己行處”,你就是不能親近了。假使我們說,有一個比丘他經常往比丘尼廟裏走,或者經常往淫女家這些地方走,不要說進去那個屋子,就是那條路經常走的話,人家都會譏嫌,你這個比丘幹什麼的?那麼吃酒的話,有的人他說“我陪客,我不吃,我是陪人家”,也不行,你坐在那個酒店裏邊,人家看到了你了,認得到你是個出家人,衣服不一樣麼,就要說話了,就說你吃酒了。那麼我們在昭覺寺住的時候,有人就跟我告狀,他說什麼什麼人,看到他在館子裏吃火鍋。這個,那就是你穿了比丘衣服,你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人家都要很注意的,所以不要去。那麼這個是即使你自己不做,還是有譏嫌,就不好了,譏嫌就是犯戒,就是魔了,我們說魔的事情很多就屬于譏嫌而來的。“魔得其便”,那麼你這樣子做的話,魔就可以乘你的空子,來害你。
那麼第一個,六個地方不能去。第二個“非己行處”就是“他國”,就是五欲。五欲裏邊分兩種五欲。“叁界”的“五欲”是“色聲香味觸”,好的色、好的聲、好的香、好的味、好的觸,都不能去接近,一接近的話那就是說要受欲了,那就是要“魔得其便”。“欲界”裏說呢,“財色名食睡”,這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在我們儒家裏邊好象是財色是看不起的,食睡也感到這是庸俗的,那麼名呢卻是很尊重。“貪夫徇財,烈士徇名”(注:文見《史記伯夷列傳》)好象名是很高貴的,但是佛教裏邊對名也要放下,如果名放不下的話,那還是要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不能進道,而且“魔得其便”。在這幾個五欲裏邊,魔都可以乘你的空子來害你的。我們說內有煩惱外有天魔,自己內部沒有煩惱的話,魔就不能得他的便。所以說小止觀也好,其他的書也好,當碰到魔來害的時候,你只要坐起來念戒本,念戒本就是離開五欲的,那是說清淨的,只要戒本一念的話,一誦的話,他魔就走了,可見得這個離欲威力極大,單是念一道的話魔就害怕就跑了,何況你行持呢?所以說真正你行持戒律好的,魔是害不了你的。《楞嚴經》裏邊五十陰魔,都是你壞了戒之後才可以得逞。那麼五欲是不能親近,親近之後,那就是“魔得其便”,就是容易著魔。“應當遠離,對境辨識”,應當遠離,那麼你假使這個環境,看到來的時候,要有認識到,有些地方就是要先有看到這個苗子呢,就不要去了。如果你開始認不到,人家把你拉去,酒鋪子,看到了,拉進去了,那就來不及了。看了樣子不對頭,就不要去了。那麼這是第二種,五欲是“他國非己行處”。
D3 非威儀行
雲何己行處?若彼非威儀行,此非己行處,舍離,正舍離,緣舍離,不親近,正不親近,緣不親近,是名己行處。
那麼把這些除開,還有什麼是“己行處”呢?“雲何己行處?”,還要除,“若彼非威儀行,此非己行處”,還要除掉非威儀行。那麼這叁個一除,除開的話,那留下的己行處就是很嚴格的,是真正正規的地方了,這是比丘該走的地方。所以還要除一個“非威儀行”,一切非威儀行都是非己行處。“舍離,正舍離,緣舍離,不親近,正不親近,緣不親近,是名己行處”。那麼所謂己行處,要把非威儀行也要離開。
正舍離者,以理以法,應即舍離;緣舍離者,藉方便而舍離也;不親近等亦爾。舍離行,即己行處,最上最妙無過之總持法門也。
要舍離它,“正舍離”,是正面的舍離,就是說,“正舍離者,以理以法,應即舍離”,那麼就是自己正面地去對付,舍離它。“緣舍離者,藉方便而舍離也”,就是不是正面地舍離它,藉一些因緣,可以遠離這些。那麼海公上師舉的例,就是說新戒假使要到外邊去的話,一定要有一個人陪了去,陪了之後,有兩個人的話,一些壞事就做不起來了。我們假使要到俗家去,決定要帶一個,沙彌也好,兩個比丘也好,兩個人進去,那沒有譏嫌的。如果你一個人進去,即使沒有做壞事,人家看見你從在家人的屋子裏出來了,對你有懷疑了,你趕去幹什麼去呢?可能做壞事了,這個。尤其是清晨,一早從在家人家裏出來,人家決定懷疑你晚上做了壞事了。所以說是兩個人進出的話,那就人家沒有懷疑了,兩個人一起的,那個有人旁邊監視的,不會做(壞事)。所以說這個是“緣舍離”。比丘尼也一樣,都是走路出門要兩個人的,不能一個人,一個人就是有譏嫌,同時也可以給那些壞的人有機可乘,你有兩個人的話,有些事情就害不了,他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說“緣舍離”就是靠其他的因緣把這些非威儀的事情舍離掉。那麼“不親近”,不要親近,舍離就是遠離,不親近就是說比遠離更進一層,不要去粘附他,這主要在心裏邊的事情了,不要親近他。那麼正面的(不)親近,藉因緣的(不)親近,不親近,正面的不親近他,藉緣來不親近他,這兩種方式,都叫這個……。能夠做到“舍離,正舍離,緣舍離,不親近,正不親近,緣不親近”,這就是余下的就是“己行處”,那就是“威儀行”,就是“己行處”。“最上最妙無過之總持法門也”,那麼這個是海公上師贊歎,你是總持法門呢,就是說要去舍離,把那些五欲、那些不威儀的一切、不如法的,都舍離了,不親近了,那就是己行處了,這是最妙的總持法門,把這個記住,就是一切可以舍離了。
C2 己行處
又如佛說:行于自國己行處。若比丘自國己行處,魔不得便。比丘,何謂自國己行處?謂四念處也,是自國己行處。若以此威儀行,起、正起,受、正受,是謂威儀己行處成就。
那麼下邊就是說把那些該舍離的、遠離的都講完了,那麼真正我們的比丘己行處,該走的,該走的地方是什麼呢?“又如佛說:行于自國己行處。”他國不能去的,“己國”,該我們自己的地方,可以我們行動的地方,這是什麼?“若比丘自國己行處,魔不得便。”假使比丘在“自國己行處”,該走的地方,那麼魔對你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著魔,都是走了“他國非己行處”,如果你在“自國己行處”的話,不會著魔的。所以說我們要避免魔呢,要從因上下手。“比丘,何謂自國己行處?”那麼“自國己行處”到底是什麼呢?最扼要的就是“四念處”。真正打開地說,叁寶的地方,有叁學的地方,持戒的僧團,真正行持的地方,都是“自國己行處”。那麼最扼要的就是“四念處”,你修了四念處就保險的。所以說真正的重點佛就指出是四念處也,真正的自國己行處是四念處。只要你能修四念處的話,那你不會走上那些不該去的地方,那也不會著魔了,所以說“是自國己行處”。“若以此威儀行,起、正起,受、正受,是謂威儀己行處成就。”那麼這個四念處是修的重點,那麼在行動上就是威儀行,離開非威儀行麼就是威儀行,那個威儀行就是很…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