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要很细致地把这个威仪行都搞好,这里边有了一套东西——“住处、威仪、行根、面首”,这是一大套的东西又来了。今天我看,今天大概能讲一点。“如是波罗提木叉”,我们前面说“波罗提木叉”是保解脱、别解脱、方便解脱,等等,具足解脱,但是里边还包含四个要义,这个是《根本阿含》里讲的东西,也是《四分律藏》里边有一些内容。这个波罗提木叉戒除了前面我们讲的一些之外,还有包含四个意义,“所谓摄持住处”一个,“威仪”一个,“行根”一个,“面首”一个,这四个东西。“用以集众善法”,这就是《四分律》的原文,由这个波罗提木叉戒,包含这四个意义,就可以积集众多的善法,“三昧成就”。所以前面说的“禅修种种三昧之行”,只要有戒都能成就,不是我们乱说的,《四分律》里有的。但是要注意,别时意趣,不要说(3B)马上就得到了。但是你如法地做到了,也就得到了。那么这个威仪、住处、行根、面首是什么东西?我们讲一下的话,那就可说“三昧成就”幷不是一个很远的事情,全部做到了,就得到了,甚至于超过的也还有。
那么这个里边“威仪门”呢,这四个里边,住处、威仪、行根、面首,而威仪之门通上通下,就是通前上面的住处,也通下面的行根、面首,这是一个最核心,就是这个。“威仪行持即是波罗提木叉之总相”,那就是说,整个的波罗提木叉的总相,就是说它的重点,它的核心就在威仪行持上面。“故言善摄威仪行,即是爱护别解脱戒。”他以这个威仪行来解说,爱护别解脱戒就是爱护威仪行。那么威仪行的重要性,他又把这个住处、威仪、行根、面首这四个东西来讲。他这里讲得不多,我们先把这里文看了之后再说。
复次,威者,不怒之威,严正护根之相;仪者,事事如法具仪,依律不苟。以身口意行表显戒体、戒行、戒相,一切功德,威仪确正,则不能成就非法犯戒之行为也,又是四摄利他不言之教。是故威仪,即持戒之全相总持门。爱护自身威仪行相,即是爱护戒法,故非但是口赞等。
“复次,威者”,“威仪”的“威”,什么?“不怒之威”。有的人发了脾气之后人家害怕,这个威这是要发怒才威,但是我们这个“威仪”的“威”,人家看了肃然起敬,不要你发脾气,人家就恭敬你,就害怕你。有戒德威光的人,你看龙都害怕,毒龙看到这个根支具尊者,一句话,很客气一句话,根本没有发脾气,但是威力很大,马上尾巴一摇就走了。摇尾巴是什么?顺了。我们看狗对你摇尾巴就是顺你了,如果它要咬你的话,尾巴不摇的,看见你摇摇尾巴就是对你顺你了,听你话的。那么龙给你摇尾巴了,走了,就是他有威力,没有威的话,龙那么顺呢?这条龙很有大神通的,什么人都降不了的,阿罗汉去都不买帐的,他一句话就顺了,就走了,这个威,这个威比神通的还厉害。“不怒之威”,不要你发脾气的威。“严正护根之相”,那就是说你好好护持根门,这个威就自然会出来的。持戒的人就有威了,我们就看到以前的那些老修行,印光法师,这些,人家看了都害怕了,为什么?他持戒持得好,有威力。海公上师,我们说海公上师我们以前在一起的时候,有的人看到海公上师来了,赶快避开了,害怕,也说不出个名堂,我们说善知识来了最好跟他多说几句话,好求开示,结果很多人就自然自己不知不觉地赶快跑掉了,害怕。威仪,这是有威光了。“严正护根之相”,你只要严密地护持这个,“正”就是如法如戒的,护持根律仪,就会现出威相。
“仪者,事事如法具仪”。他的仪式,都是如法的,你的一举一动都是按了规矩做的。“依律不苟”,都是根据律藏来做的,一丝不苟的。我们说海公上师在讲这里的时候,他就说了一个,他说根律仪,诸根如律,他产生威光,这里就说的,“严正护根之相”,这个威光凡夫是不大感得到,虽然你有的时候自己好象不自觉地感到一个畏惧心,但是这个为什么畏,不容易感到,但是你一入定之后,这个就会很容易就有一个效果出来。海公上师就这里说这个话,他说你要是诸根如律的人,入定的时候,这个屋子会震动,就是说你个力量非常大,这个屋子承不住,会震动。这个有修定的经验的人可能会有这个经验,你一入定之后,如果你是戒律清净的话,屋子会震的。那么没有得定当然不知道了。这是海公上师的经验,他是这么说了。
“依律不苟。以身口意行表显戒体、戒行、戒相,一切功德”。以身口意一切的行动,来一切如戒而行,戒体,戒行么戒的行持,它的相,戒的条相,戒的一切功德,都在自己的身口意里边,可以表显出来。“威仪确正,则不能成就非法犯戒之行为也”。只要你威仪很好的话,一切犯戒的事情就沾不了边的,所以说我们不要轻视威仪。你要不犯戒的话,就得要威仪,要这个怎么?“确正”,端端正正地一切按威仪行的话,什么戒都犯不到你头上来。如果你说要方便,要马虎,末法时期,小戒是不要了,那你就是自己把大门开了,贼就要进来了。所以这个我感到现在人很愚痴,持了戒当然不要犯戒了,犯戒的,那些保护你不犯戒的条件却不要。
我们在讲比丘戒的时候,那就是说根本戒是堡垒,外边一层一层一层的七聚,等于七道防线。这七条防线,你即使前面的破一点,后边的还可以顶住,根本戒不会破,如果你这个七道防线说现在末法时期不要了,小的戒都不需要了,只要把四个戒持住就可以了,那么你就把这个堡垒暴露在敌人的面前,他一攻就破了,你有什么保障呢?所以说你真正要把这个戒持好的话,小的戒不能舍的,舍了小戒就要犯大戒,往往犯大戒都是从不注意小戒而生起的,这个非常重要。这是缘起,也是个缘起,我们一切法都是缘起,这也是犯戒的缘起,你小的不持,会犯大的。那么持戒也靠缘起,持了小的戒,大的就犯不了,这也是缘起。
那么这里说假使威仪确正的话,“则不能成就非法犯戒之行”,一切非法犯戒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又是四摄利他不言之教”,你威仪很好,“四摄”就是利他,六度四摄,身教——不要说话的教,你自己以身来宣传这个利他的事情。
“是故威仪,即持戒之全相”,所以威仪是持戒的“全相总持门”。持戒,住处、威仪、行根、面首这四个,总摄于威仪中间,可以包上包下。“爱护自身威仪行相,即是爱护戒法”,那么既然这个威仪是持戒总相,那么你爱护威仪就是爱护别解脱戒。“故非但是口赞”,我们赞叹的戒,前面说要赞叹戒,幷不是说嘴里“啪啪啪”说了很多“戒好,戒好,戒好”。我记得《广论》里边也有的,他赞叹戒,“我这个戒怎么好怎么叫,戒有怎么好事”,自己又不持戒,那就是卖什么东西的人?卖狗皮膏药一样的,搞了半天,你自己也不用,自己也用不上,说老实话。那么这么口说没有用的,要身赞,自己身严格地持威仪的话,就是最好的赞叹戒。前面说的赞戒,这里归纳到严持威仪呢,是最好的赞叹。
那么威仪、住处、行根、面首呢,这个本来是戒律里边的,但是我们在不牵涉到一些条相的,也可以大概说一点。这是从《根本阿含》里边摘下来的,有关比丘的出家人的事情就不说,那么大家可以知道的一些说一下。
我们说别解脱戒,它的主要几个内涵,就是威仪、住处、行根、面首这四个。摄持威仪我们讲了,一切行动如法,这个是如果从高度的说,最圆满的威仪是佛的威仪,佛的威仪是从他的佛的这个真如里边,亲自是证到的这个真如智慧里边流露出来的,自然的,这是无持无犯的,也不要条相,自然不犯的。但是我们的无持无犯,条相都没有,就是说没有既不持也不犯,不可能的,你不持的话,决定犯。你去想一想,你说你不杀戒这一条你根本不懂,你杀虫,杀人是不一定了,杀鶏杀鸭子也很普通的,杀虫不要说了,那你天天在犯杀戒,你怎么说无持无犯呢?决定要持不杀戒,然后你知道人不能杀,动物也不能杀,乃至蚂蚁、虫、蚊子、苍蝇都不能杀,才能持戒。你连戒相都不知道,你说你无持无犯了,无持无犯的话有没有?有,就是佛,或者阿罗汉,这些大成就者,他已经超越了这个持戒的概念了,他一举一动都是严格地符合戒律和威仪的,这是无持无犯。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年七十而不逾矩”,随心所欲不逾矩,我要做什么都不会违犯规则了,这是儒家的最高成就,不违背世间上一切善法的规矩,但是佛法的规矩他还不一定受得了。
佛的高度,就是说一切行动都在威仪之中,不会违犯,一点点细小的小威仪都不会违犯的,这个是无持无犯。我们有没有这个高度呢?没有这个高度的话就不要乱说,你无持无犯,你就是犯,不是无犯,是大大地犯。那么在佛的这个真正的最高度的威仪,是从佛亲证了真如的这个智慧流露出来的行动,那个是身语表显,这个是最高的威仪,这是不怒而威,就是不言而从,你不要说话的,人家看了你,就看到你害怕,就会听你的话,看了你也得利益。那么这样子的威仪表显我们说这是最高的佛的威仪。
那么我们初学的人当然了高度没有那么高了,就是行住坐卧,一切以戒律的规矩做,恭敬三宝,要依四依头陀,搞六合,那么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是要忍辱。我们这里要强调一点,出家人一定要忍辱,你如果出家人不能忍辱,你说“我这个事情我忍不住,我的脾气就是这么的”,那这个你糟糕了,你出家的资格就没有了。为什么?出家人就是要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就是要忍辱的。我记得以前张大千,他是一个名人,他也出了家,出了家之后,他碰到一些事情了,跟人家要吵架了,结果人家说“出家人是不能吵的,要修忍辱的”,他就干脆不出家了,他就还俗了,他倒是很干脆的,他说忍不下来,他就做不到。那么我们…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