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恨他。但是幷不排除呵斥,佛的僧團裏邊,犯戒的人呵斥是要的,呵斥不是痛恨的瞋心呵斥,是悲心呵斥,呵斥他使他改正,幷不是說恨你,把你痛罵一頓,呵斥的效果是希望對方能改正, 。你說一味地不呵斥,他犯了戒了,很客氣,對他很恭敬,那你是鼓勵他犯戒,那也不行的。犯戒的人有一定的對待,在呵斥該呵就呵,該驅摒就驅摒,這是沒有什麼話說,但是目的幷不是痛恨他,仇恨他,目的使他改善,希望他自己生起慚愧心,對這個事情要重視。
“自身嚴戒而行,勿作寬恕”。我們凡夫的習氣就是一個:對自己很寬大,對人家很苛求,人家有一點點錯失呢,就看得比須彌山還大,自己很大的過失呢,輕輕地就原諒過去了。這個我們要持戒的人,恰恰要反過來,要原諒人家的,卻是嚴格要求自己的。這不但是我們持戒的,就是我們說解放初期的時候,經常學習那些,因爲我們文化大革命的都是揪出來的那些“牛鬼蛇神”,都要天天學習政治,我們也學了很多,這個是真正的共産黨員呢,都是嚴格要求自己的,幷不是說對自己馬馬虎虎的。那麼我們佛教徒當然更要做到這一點。自己要嚴格地依戒而行,不要寬恕自己。
“隨順戒法”,要順了戒去做,“不反”,不要反,不要反對,不要反對戒,假使戒是叫你該這麼做的,你不要反過來做。“不背”,“背”就是逃避,對戒你真地做又做不了,那就逃避,這個逃兵就是這一類,就是回避了。“不謗”,不要誹謗,不要說戒,這個戒不好,那個戒該不要製的。現在這些話很多,“現在末法時期,這個戒不適用了,那個戒不要了”等等,這個是謗戒了。“不嫌”,不要譏嫌,說這條戒持了之後太不方便了,我做不來,這個就是我們說,“何用說是雜碎戒爲?”,“哎呀,那麼啰啰嗦嗦戒說了那麼多,那麼做也做起來非常麻煩,幹什麼呢,還不要製不是很好嗎?”這個話,譏嫌,這個嚴格的說都是謗法、謗戒的話。
“不厭”,“厭”就是說對自己的煩惱習氣,不順,厭惡,不想做。那麼我們說煩惱習氣是沒有自性的,你過去因爲煩惱做了很多的習慣,對現在戒的習慣不適合,但是你在僧團裏邊,慢慢地學習,對戒的習慣養成了,那你反過來,煩惱的習慣你不適合了。這個我們很現實的,出了家之後,僧團裏住上一段時間了,你回家去感到很不自在,哪裏都不合適,還是回僧團好一些。在家人他說的話,都是世間法,跟我們的就是對不上,我們說這個不是同一個要求的話,就是這些話我們不愛聽的。那麼做的事情也是我們不愛做的,他們的在家人,你跑到他家裏去,什麼電視機,啥東西,打牌、吃酒,我們看了討厭得很,還是趕快走了算了。我們澳大利亞去了,一個親戚在澳大利亞,他當然我來了要招待。招待呢我很不自在,一個房間裏,他們錄音機雖然有,我去了沒有開,但是這個在家的一些生活方式總是好象跟我們出家人很格格不入的一個味道,等于是習慣不同了。所以說厭,有的人對僧團,或者對這個戒律,有厭倦的意思,那就是你的煩惱習氣太重了,這個幷不是說不能改的,你只要好好地在僧團裏多住一點時間,就會改過來的。
“不輕視”,不要說戒是有爲法、是有漏的、不究竟的等等,這個要無持無犯才對,你持戒是執著,等等,小乘,——這些話我們聽了不曉得多少了,我親自耳朵裏聽過,有些老居士就是說“你太執著了,受別解脫戒,還要一條一條戒捱得這麼仔細幹什麼,我們無持無犯,一切法空就對了”,這些話我親自聽過的,我們也是經過辯論,但是這些話是到處有了。不輕視戒的,不要輕視。
“精進具力而行,名隨順戒”,要精進,還要付出氣力來,不要馬馬虎虎,飄飄蕩蕩地,好象是輕輕易易地這樣做。什麼東西,你世間上做一個事情要成功,都要花氣力的,你持戒,要將來證到涅槃,你怎麼不花氣力能夠做得到呢?我們最要對治的就是說偷懶的懶漢思想,“最好你加持加持我啊,我快快成佛了”,自己不要用功,什麼氣力都不要用,書也不想看,修也不想修,定也不想修,戒也不想持,你加持我就可以了。當然了,佛的加持力很大,但是你自己一點也不努力的話,這個加持來了,都漏掉了,那也等于沒加持了。所以說我們既然要修行呢,一定要精進,“具力”很要緊,希望你們把這個“具力”兩個字畫兩個圈圈,精進裏邊還要花氣力的,不花氣力是做不成功的。這個才叫“隨順戒”。
那麼我們就要反省自己了,我們到底這樣的要求達到沒有。第一個要求“隨順戒”如果達不到的話,那麼你說“要修定了,我要去住山了”,那不是做夢?十叁個條件裏邊還是助行,第一個都做不到了,你說你修什麼定呢?
這是一個,第一條。海公上師對這一段非常重視,他說這一個,就是海公上師這一段注解,他說我們每天要當早晚課那麼念,有什麼毛病就對治,就是對治自己的心,我們這裏邊有哪裏做不到的,就對治,這樣子你才對戒,隨順戒,慢慢地有些契合,否則的話,“隨順戒”這話說過了,結果做的事情、思想都跟戒不順的,那這個白白學了,也白白是海公上師花了很大氣力,做了那麼一個注解,做出來對人沒有用,那不是可惜了嗎?所以說我們要不辜負海公上師的悲心的話,就是要經常把這段文對照自己。那麼這是第一條,“隨順戒”。
C2 行不放逸
雲何行不放逸?心常憶持條相,臨事能辨識境界,能作方便,處決如法,心不隨境沾附,不失正念,不忘,不怠,善能止持開遮,是名不放逸。
第二條,“雲何行不放逸?心常憶持條相”。這個就要背戒本了,我們說在清涼橋,受了戒之後,是一定要,糾察師就要求你,一年左右一定要背下來,如果一年多還背不下來,要逼你了,要給你施加壓力了。那麼在佛的規矩裏邊,五年,受了大戒之後,戒本背不下來,叫癡比丘,不能收徒弟,不能做人的教誡,不能怎麼怎麼等,剝奪很多權利,癡比丘,你是愚癡的比丘。所以這個戒本是很重要的。
文革以後,就不再重視了,不要說我們這個道場,就是其他麼昭覺寺,等等,能背戒本的也不多,後來上師拼命要加強這個,總算有幾人能背下來了。他們用什麼方法呢?就是說,昭覺寺的燒往生很多,每一座往生可以散儭錢的,所以說一燒往生呢,坐滿的,坐滿之後,一天不是燒一座,要燒十幾座,多的時候,那你錢很多了,後來來一個限製,背不出戒本的不准來。哈,那就是爲了錢很多人要背戒本去了。這個方式好不好?當然不是爲錢,但是也是一個方便,那麼你可以,就是給你一個刺激,你好好地去背戒本了。那麼結果畢竟還是有很多人背下來了,這個也是一個方便。那麼在清涼橋是有股道風,自己背,背不下來感到很慚愧的,那個地方就不用錢了,自己拼命去背去了。
那麼再講一個公案,就是說,贊歎這個戒的功德,也就是贊歎上師的功德。定公上師第一次到近慈寺挂單,他們的挂單是一個星期,不像現在叁天,要討單呢,要背了戒本之後能討單。定公上師去的時候,他沒有背戒本,其他廟裏邊不要求背,結果一聽這裏要挂單、討單要背戒本的,就在這個七天的挂單的時間裏邊把戒本背下了。這個我們想想看,七天背一個戒本,我們七年還沒有背下來的,甚至于不背了,有的人就算了,不去管它了,這個是太差了。“心常憶持條相”,要憶持條相,戒本決定要背下來,你戒本條相都沒有背下來,你怎麼憶持呢?憶持就是要記下來。
“臨事能辨識境界”。這是幾個要求,不放逸的要求,第一個就是“憶持條相”,第二個單是死的、死板板的教條你背下來之後,不會用也不行的,第二個是“臨事能辨識境界”,等到事情來了,你能夠辨別、認識這個境界會不會犯戒,如果有犯戒的苗頭,該如何去避免,這個戒的運用就在這個地方,否則你條相背下來了,作用在哪裏呢?持戒的作用就是不要犯戒,不要犯戒就要認識境界,境界來,這個境界是要犯戒的境界,絕對要避免。講戒的時候就要舉些例,這個有的人就反對,我偏偏要講的,這個不能反對的,是佛都這麼說的,我們的傳承也這麼的。我們在這……,臨事要辨識。
叁,“能作方便”,就是說如何的想辦法,境界認識之後,你要有方便,如何避免,如何去開遮持犯,如何的這樣子去把戒持好,不要去犯。“處決如法”,處理事情,要如法地處理。這個要靠什麼?靠智慧。這個智慧從何而來?由戒生的慧,不能從世間上的智慧來辨別,要從戒定慧的智慧來辨別,如何處理。這樣子能夠決斷地處理,如法地處理。第一要有決斷心,該怎麼辦,決斷得下來,不能錯,一定要如法,那就是非從持戒裏的出來的智慧不可。
“心不隨境沾附,不失正念,不忘,不怠”,這是第四個。就是前面的是條相憶持,臨事能認識境界,犯不犯境界認得到,同時就在這個境界之中,“能作方便”,不去犯,該怎麼處理就怎麼做,如法地做。再一個,就是心裏邊,不要隨境沾附,不要把這個境界,緊抓心裏放不下一樣,雖然你行動沒有做壞事,但是心裏邊卻染汙掉了,這個也不要。那麼這個要靠根律儀,自己要有主宰,不要隨境,就是我們講的《定道資糧》裏邊的,就是心呢,眼見色該怎麼樣怎麼樣,這些東西都要用上去。那麼這個要護持正念,不要失正念,“不忘,不怠”。
“善能止持開遮”,這個戒,該止,就是不好的不要做;持,是要做的要做;該開的要開;該遮的要遮。海公上師經常說這個開遮等于門一樣的,這扇門你做了之後,你說我門做了是不開的,那你這門做啥呢?跟牆壁一模一樣,不要做門了;但是你說門我做了之後,我就是要開的,一天開到黑,那晚上東西給人家偷光了,那這個門的作用也沒有了,你幹脆打一個洞好了,不要做門了。所謂做個門的話,就是要開、要…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