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現生親生的父母你不念他的恩,跟他大吵大鬧,你說你要報無始以來的認不到的父母的恩,你這個話哪個相信你呢?現世你說有最大的恩,也是親自嘗到的,也沒有忘記的,你尚且不報,你說你過去記也記不到的,認也認不到的,現在都在六道裏邊輪回的那些父母,“我要報他的恩”,這個話不可靠的。所以說動機就是說不純,你的出家幷不是真正爲報父母,你決定還有其他的目的在裏邊,那麼這個就不順世間的善法,我們認爲不可取。真正的依戒、順了戒做的,決定是順了世出世間善法都會生出來的,乃至涅槃的最大的功德也可以成就。

  

  

  

  

  今更分釋者,

  

  雲何隨順戒?信戒,歡喜戒,尊重戒,奉持戒,于戒善知,善見,善學,善方便對治,贊稱戒功德,及持戒人;于犯戒人,愍念求加,不作痛恨;自身嚴戒而行,勿作寬恕,隨順戒法,不反,不背,不謗,不嫌,不厭,不輕視,精進具力而行,名隨順戒。

  

  那麼下邊呢,這個是略的解釋,下邊還要廣解,什麼叫“隨順戒”,什麼叫“爲因”,“爲足”,等等,都要講。我們說講盡管講了,總自己要把這個心跟這個文要結合起來,否則的話講是講,我的心還是我的心,那麼這個東西就是耳朵聽了一些名相,說起來我也知道,做起來全部不是那回事,這個毫無用處。

  

  “雲何隨順戒”,怎麼樣叫順戒呢?“信戒”,對戒要相信,要有信心。信心從何而來?這個要培養的,從聞思修,下功,自己去用功。你說我要信,我們的信心,我經常說那個話,信心我們說不能說沒有,信佛了之後,皈依叁寶了,甚至出家的,決定信心是有,但是這是老本,過去努力下來的一些成果,你不能盡躺在這個地方吃老本,吃完了之後,信心就沒有了,所以說一定要更加地把它培養,把以前的鞏固,還要發展,還要培養。所以說要把戒要得信戒,把這個戒的信心培養的話,一定要從聞思修裏邊下手。聞就是說我們對戒的功德要知道;思,對自己切身的事情,具體的一些事例、公案去好好地思惟;修就是下功夫了,包括修四皈依,這些都是修的一方面。要從聞思修多方面下手,對戒的信心,也是對叁寶的信心,也同樣了,才能生起來。否則的話你說你要信心,信戒,要歡喜戒,都是空話,歡喜不起來,信也信不起來。有的人對叁寶信心生不起來,又感到不信叁寶又不對,要墮惡道,對信叁寶修行又沒有信心,這個兩邊都這邊拿不起,那邊也放不下,這樣子對修行就有阻礙了,那就是說也就是魔了,著了魔了,對修行是進不去了。

  

  那麼我們自己要想辦法了,如果這些情況來了之後要該怎麼對治,這個一定要自己知道,否則什麼叫修行呢?煩惱魔來了之後對治方法沒有,那准是打敗仗,不要說了。第一個是“信戒”,信戒如何而信,聞思修要下手,好好地去用功。

  

  “歡喜戒”,有信了之後絕對會生歡喜心,你信心都沒有,對戒的信都沒有,如何歡喜呢?

  

  那麼“尊重戒”,這個戒是佛親口製的,等覺菩薩不能製戒,只有佛才能夠製戒,這個是最尊貴的,那我們當然尊重了。這個戒有的人總認爲好象是很膚淺,很低,戒定慧,戒是最下的,定是中等,慧是最高的,只要般若的空慧一來什麼都解決問題了,好象講得是很對,倒頭頭是道,但是我們所以說這個般若的空慧離開戒,如何而生呢?生不了。那麼你這個戒不持的話,你慧從哪裏來呢?而再說一個,戒裏邊有沒有慧?戒裏邊全部是智慧,都是般若,是佛從佛的最圓滿的般若智慧流露出來的身口的動作該怎麼做,這個就是最高的智慧都在裏邊了,你不要看輕了。我們世間上的一些威儀、規矩,什麼一些開會還要儀式等等,這是人的這個智慧研究出來的,而我們戒是佛的最圓滿的般若智慧裏等流出來的,這個大不相同,不要把戒看得很低,要尊重戒,我們依佛的戒而行,直接在學佛的行動,佛的語言,佛的身語,我們直接向他學習,這個是很高的,不是低的。

  

  “奉持戒”,奉持戒,奉呢,就是殷勤心求受戒;持呢,受了之後法隨法行,依此而行,“奉持戒”。

  

  那麼“于戒善知,善見,善學”,對戒律要“善知”,要知道,知道要多聞了,知的來源就是聞,那麼知呢,戒的開遮持犯,這些你都要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你說你持戒怎麼持呢?連戒相、戒條都搞不清楚,你持什麼戒?我們記得過去我們中國叢林就是一個,傳戒就是一下子給你傳了,叁壇大戒一下子傳了,講也沒有講,就叫你回去了。那麼這樣子等于是受了戒的人就很危險,他身上的二百五十戒都有了,但是如何保護,甚至于哪二百五十條都不知道,那麼就犯戒的機會就很多了。這個就很危險了,等于說你身上揣滿了寶貝,卻是一個人徒手在黑暗的馬路上走路,那碰到土匪把你搶了。所以這個要“善知”,如何地知道這個戒,如何防護。“善知”要靠多聞,你想不要聞,眼睛閉起來,什麼都不管,你怎麼知道呢?哪個來跟你說呢?你要先有數了,耳朵裏給你“哇哇哇”地說了,這個慧行刻意也就有了。耳朵裏“嘛嘛”聲,經常跟你說話,你知道了,知道一些東西,這個知道是真的東西呢?這個邪的東西呢?那你不知道了,一般說這是報耳神,跟你說的話都是靠不住的,不能信的。要善知決定要從佛的經教裏邊多聞,來聞思。

  

  “善見”,正知正見不要顛倒,要得到佛的戒的知見。我們說戒又分兩個,一個是戒的行,一個是戒的知見。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話,破戒罪還輕一點,破見的話罪更重。因爲戒的行從見出來的,見都破掉了,那你這個犯的罪就特別重,破了戒了就這一條戒你破了,以後還能夠出來,破見的話這個見地不改是出不來的,所以這個見解是非常重要的。

  

  “善學”,要好好地學,好好地學要按了次第學,不要跳級地學。也是說我們學戒,先要從《辨識阿含》下手,把自己的根本的這個二百五十條如何地開遮持犯,如何地辨識,碰到環境的時候,如何認識到環境,不會上當受騙去犯戒,這個是很重要。那麼然後就是攝持僧團,然後是仔細地研究教理,最後導向涅槃。這是要都有次第的,不能說,亂了次第學的話,一個是學不好,一個還會退。

  

  “善方便對治”,那麼煩惱來的時候,你要善巧方便,來對治。那就是你犯什麼病麼要給什麼藥,你假使貪心大的,要對貪的那些戒條要好好地學好,可以對治,那就攝修心要等等,這些都是對治的方法。那麼就是要有善巧方便對治。你如果對治不善巧,你是瞋心大的,去看一些對治貪的文,結果看到這個都是髒的東西,瞋心越來越大。那麼你對治貪的不能對治瞋的,瞋的,對治瞋的也不能對治貪的,所以這些東西要善巧。(3A)要對病下藥。

  

  “贊稱戒功徳”,那麼贊歎戒的功德,這個海公上師就說了,贊歎戒的功德,“及持戒人”,一定要把具體的事情說出來,具體的人說出來,當然不一定指名道姓,但是要講事實,不要在空贊,口裏空贊:啊,怎麼戒好,怎麼怎麼——講了半天,到底好在哪裏?那就要舉一些事實來說明戒的好處。所以說講經講戒的時候,必定會舉例,這個是必要的。那麼有些人就害怕了,就怕舉到他頭上來了,那你害怕什麼呢?你如果是對的,贊歎你,怎麼有不好?你如果不對的,你覆藏更糟糕。所以我們要贊歎戒的功德、持戒的人,這樣子對人家有一個向上的心。持戒的人,這個我們經常贊,海公上師贊歎最多的就是根支具尊者。他是降龍羅漢,我們早上《羅漢儀軌》的第一尊羅漢就是他,羅漢裏邊叁明六通的很多,而這個根支具尊者呢,他就是只持戒清淨,佛製的戒,一製就持,從來不犯,大的小的都不犯,就是這一個,其他的神通什麼、說法都沒有,但是他擺在第一,爲什麼?戒的威力最大,有了戒的話,其以後的神通、說法的辯才都會來。

  

  降龍羅漢的公案,我們也說過好幾次,但是因爲現在有新的,我們還得說一下。某一個地方有大的一個毒龍,很厲害。那麼它是到處擾亂那些老百姓,老百姓很苦惱,就是要求他們佛教徒去降,佛教徒裏邊叁明六通的阿羅漢也有,那個差的當然降不住了,就是有神通的去降,你有神通,它也有神通,兩個就鬥法了,也沒有降住,打個平手。那麼怎麼辦呢?好象這個災患很大了,人家就請佛。佛就說:“根支具尊者,你去。”大家都很奇怪,他這個羅漢沒有神通的,大家都知道,也沒有辯才,他怎麼去呢?但是根支具尊者他就是自己對佛有絕對的信心,他說“佛叫我去,決定我能降”,也就不推辭,馬上就去了。去了之後大家就看稀奇了,去看這個長老怎麼降龍,他也沒有神通,又沒有辯才,講道理講不過,比神通也比不過,那麼怎麼辦呢,看他什麼辦法。

  

  哪知道大家跟了去看,看到對方呢,看到龍快到了,到處冒煙,那個毒龍有火煙。那個尊者就遠遠地在聽得到的地方喊起來了,他說:“賢者,你好走了。”賢者是很客氣的話,那不是罵人的話,是非常恭敬的話,他說:“你可以走吧”,這麼話一說,那個龍尾巴一搖就走掉了。大家都本來是看熱鬧的,看怎麼鬥、怎麼辯論的,結果什麼都沒看到,就看一句話之後尾巴一搖就走了,就解決問題了。大家很奇怪,又來問佛,什麼原因呢,那麼大的神通的羅漢去辯論也辯不贏,神通也化不了,怎麼他一句話就走了呢?佛就是說,這個根支具長者,他對佛的戒,大的小的,一製下來,從來沒有犯過一點點。不要說忏悔了,犯都不犯的,大的不犯不說,小的也不犯的,那個戒的威力極大。那麼這樣子呢,就是戒的功德。那麼持戒的人也就是功德當然也大。

  

  “于犯戒人,愍念求加,不作痛恨”,對犯戒的人,我們是怎麼對待呢?不要去恨他,因爲犯戒主要是煩惱,他是因爲煩惱征服了,他才去犯戒的,也可憐他,他爲煩惱征服了,這一輩子犯戒,下一輩子地獄的苦無邊的要受,這就是可憐的,不要…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