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那就是不符合因缘的,也不符合缘起的,那么就得不到了,就是简单说果是不会来的。所以一开始就把修定的因缘告诉我们了,就是下手的方法是有的,你照这些助行、正行去做,这个因缘具足,定是决定会来的。

  

  有的人经常说:“我要修定,也天天修,我怎么修,但是总是得不到定,是不是我业障特别重,或者这个法对我不相应?”等等等等,想了很多的,最后来一个结论:“哎呀,佛教是太高了,我们这些凡夫修不起的,还是退掉算了。”这就是一天天就放逸地轻闲地到处游山玩水,到处搞搞就算了,这样子的话,自暴自弃了。你要知道为什么不得定,你去查一查因缘么,因缘够不够,因缘不够的话,你勉强要得定,怎么得的牢呢?那么你如果得不到定的话,也是要追查,你哪一些地方没有做到,拼命去补,你不补那些该补的因缘,怨天尤人,甚至怀疑佛法是不是有这个真实性,等等,这是自己造罪,这些就是没有智慧,也就是不学了。

  

  所以说我们说大家要学,学了之后,自己即使不得到定,也知道我不得定的原因在哪里,绝对不是佛教这个法不灵,是我自己没有做到,那么你就不会造罪了。否则的话你谤法了,就会谤起来了,谤法也谤佛的,会的,说佛的说的话不可靠的等等的话就来了,那么你这个罪就无边了。所以说不学的害处不但是得不到定的果,甚至于会产生谤法谤佛的话。所以说我们是鼓励大家一定要学的,不学你自己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呢?你从自己你怎么会冒出这些,殊胜的经论的话怎么能生出来呢?这是佛的无漏的智慧里边等流出来的东西,我们无始以来烦恼心里边是没有它的,影子也没有的,自己怎么会冒出来呢?非要学不可的。

  

  

  

  

  以上总明助行因缘十三,及正行应修之因缘。根本四禅是此品之总纲目,应先善忆持之,则以后入文有序。

  

  所以说,“以上总明助行因缘十三,及正行应修之因缘。”正行里边分两个,一个应断的,一个是应修的,假使断了之后不修了也不行。这是我们说灌了顶之后你不修了,你就靠加持了,这个也不行的。反正一切都要靠自己。加持力是有,在你努力之下,加持力才起作用,你自己不努力,你加持怎么来呢?我们说你要有种子、阳光、雨露,那么这个种子生芽,开花结果,如果你连种子都没有,你这个阳光、雨露拼命给你浇,那是白白的。所以说这个“正行应修之因缘。根本四禅是此品之总纲目”,我们这一品的目的就是四禅。

  

  那么这一品我们的总的纲要就是这几句话就包含了,包完了,下边都是一个一个的解释了。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要得定,十三个助缘,正修里边一个是断、一个是修,简单扼要的科就在这里讲了。那么这个总科要记住。然后我们说这个,“应先善忆持之,则以后入文有序。”这个总纲我们心里要有个数,记住,然后以后讲下去不会乱。否则的话,越分越细、越分越细呢,把总的路线都忘掉了,走了小巷子里就转不出来了,那么这是总纲我们要记住的。

  

  

  

  

  A2 助行因缘(助行十三)

  B1 爱护解脱戒

  今者分别助行之一十三门,论云:

  

  下边是分开来讲了。第一个,十三个助行里边第一个,“爱护解脱戒”,那么他就打开了。

  

  

  

  

  云何爱护解脱戒?若随顺戒,不行放逸。以戒为门、为足、为因,能生善法,具足成就。以此戒故,名为持戒。以此顺、不放逸,名为持戒,护持威仪行,是谓爱护解脱戒。

  

  里边内涵很多,我们说要爱护我们的戒,一句话好象很简单,他里边又给你讲了很多的细目。这个海公上师慈悲了,给我们讲了很多,就是我们单是这样子看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名堂的。

  

  

  

  

  云何爱护别解脱戒?爱护者,于出离、清净涅槃之道,心常欢喜,发意趣求,视戒行律法,犹如至宝奇珍,守护存念,时刻不忘,名为爱护。

  

  那么“云何爱护解脱戒”呢?什么叫“爱护”?“于出离、清净涅槃之道,心常欢喜。”爱护戒,有的人就死执在戒条上,以为这个是动不得,怎么弄不得,不知道我们持戒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目的。就是要出离,要证清净涅槃。所以说爱护戒,是对出离清净涅槃的道生欢喜心,才爱护戒,如果你对清净出离的心没有,你把戒执得死死的,那就也不过是一个戒禁取。所以说真正的佛的戒,你把出离涅槃的这个目的忘掉了,也属于戒禁取的。那么所以说我们爱护戒的动机,就是说对出离的、清净的、涅槃的这个道心里生欢喜心。那么一定要持戒才能够踏上这个道路,所以说,“发意趣求,视戒行律法,犹如至宝奇珍,守护存念,时刻不忘,名为爱护。”因为我们对出离的清净涅槃的道,生欢喜心,“发意趣求”,我们发这个愿,发这个心,要趣求这个清净解脱的涅槃之道。那么要趣求这个道呢,我们渡这个河,就靠戒这个船,不靠这个戒的船,对面这个宝山就去不到了。那么我们就要爱护戒了。

  

  如果这个戒,这个船你不好好爱护的话,不但这个涅槃的宝得不到,还会淹死在这个苦海里边,所以说一定要把这个“戒行律法”要看作“至宝奇珍”,非常爱护,最宝贵的东西,我们的生命就依靠在这个地方,甚至保护它比生命还厉害。要这样子“守护存念,时刻不忘”,不要高兴之后,得意忘形了,把戒都忘得光光的了,或者失意之后,忧愁苦恼,又把戒不晓得丢到哪里去了。这些就是要“时刻不忘”,经常能够把戒记在心里边,才能够不犯,你忘了之后就会犯的,所以我们前面修正念就是修这个东西。这个佛教里边内涵都差不多的,只要你一个通了,一通百通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因为要希求涅槃的清净道,生欢喜心,要趣求它,那么你这个趣求的工具就是戒,所以说对戒一定要爱护,要当它最宝贵的“至宝奇珍”,世间上希有的国宝一样的爱护它,要守护它。

  

  我们真正身上有宝的人,他不会不守护的。你说你家里假使你有一个宝贝,你决定心都存在那个上边,把它保险柜子锁得好好的,出去之后要看一看,是不是有锁好,门锁了一道又一道的锁,那这个样子,如果你把别解脱戒这样地爱护的话,那你这一辈子修行才有希望。世间的宝你怎么爱护,最多使你财富多一点,还要引起很大的祸患,因为你宝人家都欢喜,我们在一些小说上,为了一个宝弄得来家破人亡的事情很多。我们对别解脱戒要看成是个最珍贵的宝,要守护它,时时存念,就是心里不要忘记掉,这个样子心情的对戒的看法,叫爱护戒。所以幷不是说我们泛泛地说“我很会爱护,爱护”,你没有当这样子看法,这个还谈不上爱护。

  

  

  

  

  别解脱戒者,梵云波罗提木叉戒,亦云保解脱,决定解脱之意。余则七众别别解脱,惑业苦别别解脱,亦称最初解脱,亦称方便解脱,总以波罗提木叉,及律四阿含为正解。

  

  什么叫别解脱戒?“别解脱戒者,梵云波罗提木叉戒”,这是印度话呢波罗提木叉,也叫“保解脱”,保证你能解脱的,“决定解脱之意”,“保解脱”就是决定保证,你可以解脱了。所以持了戒的人,他决定能解脱。但是这里我们还要提醒大家,持戒的人必须要有趣向清净出离涅槃的心,单是执在戒条下没有这个心——戒禁,没有智慧的话,你道还是得不到的,所以说还要智慧。但是你有智慧,其他条件具足的,那你要得道,把别解脱好好持的话,决定保证你会解脱。

  

  “余则七众别别解脱,惑业苦别别解脱,亦称最初解脱,亦称方便解脱”,这个意思很多,也叫“保解脱”,保证你解脱。也叫“别别解脱”,七个众,每一众说一个戒,他解脱他的东西;每一条戒解脱一个烦恼,解脱他的业果。所以说立个别解脱,这个“别”它的意思很多。“惑业苦别别解脱”,就是你持不杀戒,你可以把这个杀的业,苦报解除,杀的烦恼,就是瞋心等等,或者是贪心,贪心的杀就是说为了吃它的肉,杀了,还有愚痴的杀,就是外道,他认为杀了那些动物,可以祭天、祭祖,可以得到福报,等等。所以说我们汉地也有,古代有三牲,过年的时候牛马羊三种牲口来供养祖先,这些都是愚痴,也有杀人祭神的,也有,这个都是愚痴。所以杀里边它的烦恼是贪瞋痴都有,它的业就是杀业,感的苦报呢,地狱。那么你持一条不杀戒,那这个烦恼就解脱了,这个业也会解脱了,将来苦报当然也解脱了。所以说,别解脱戒里边,别别这个“别”呢,有好多意思。七众弟子,沙弥得沙弥的解脱,比丘得比丘的解脱,乃至优婆塞、优婆夷得有他们的解脱。那么每一条戒,不杀戒有不杀戒的解脱,解脱它的业、它的惑,解脱它的果,各是各的解脱。

  

  也称“最初解脱”,我们真正的解脱,得无住涅槃,得大自在,那么最开始的解脱就是戒,戒就可以解脱我们的惑业苦。我们经常念的《上师供》里边,乃至这个四皈依也有吧,都是“安住律仪涅槃中”。我们要使大家解脱,第一步,安住律仪中,使他持戒,持戒就是最初的解脱,涅槃是最终的圆满的解脱,这个经常碰到的。

  

  “亦称方便解脱”,解脱,方便就是靠戒,没有戒的方便,解脱不了,所以说要戒。所以波罗提木叉戒有几个意思:“保解脱”,保证你能解脱;“别别解脱”,各是各的解脱;也是“方便解脱”,解脱的一个方便之道。

  

  “总以波罗提木叉,及律四阿含为正解。”那么这个别别解脱,这个别解脱戒这个名字,在印度就叫波罗提木叉,在这个具体的呢,律四阿含。律四阿含我们也讲过的,恐怕大家也记得:第一是《辨识阿含》,是戒相方面的;《根本阿含》是摄持僧团的二十犍度的;《杂细阿含》是研究戒的理论的;《正宗阿含》是讲戒的归趣的,就是戒的目的是趣向涅槃、菩提,这些。那么这个律的四阿含为正解,这个波罗提木叉就是以这些正确的解释,就有这些来解释。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