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是他們如何得涅槃這個智慧沒有,所以修這個什麼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以爲把心,造業的心把它滅掉了就可以不造業了,但是他又怕斷滅,修無想定麼身體還留到,修非想非非想天定呢他把想還留一點點,因爲無色界裏邊身體沒有了,心再把它滅完的話,不是斷滅了?“我”就沒有了,“我”沒有了你還修什麼呢?沒有意思了。他是主要是爲“我”而修了,外道是“我”是放不下的。那麼所以說他們都是非因非緣,這樣的非因非緣要想得到這個果呢,當然是得不到。
那麼另外一種呢,“坐待其成”,就是說,“哎呀,你加持加持我啊,我求求你啊,你給我得定啊”,就是睡在床上睡懶覺,你這個樣子想天上掉下來,這個根本談不上了。“坐待其成”,自己資糧不夠,卻是果想得很高。我們看到很多的人修密法的,一修了密法,趕快要生圓次第,“我即身成佛了”,你資糧有沒有呢?成佛的資糧,我們不是最近給大家一部《值遇宗大師聖教發願文》,一本書,裏邊就是說的即身成佛可不可能?這個藏地的紅、白、花、黃,這個四教都有即身成佛,但是黃教裏邊更快,他就是說你即身成佛,叁年就可以成佛,乃至有一個半月就成佛,但是要看什麼條件的人。具備這些條件的人叁個半月,把他圓成次第一講,他就成佛。但是這個條件沒有的,不要說叁個半月,叁年半,叁十年乃至叁大阿僧祗劫,看看你成不成佛,還要看你努不努力。
這個是看條件的,幷不是說時間是一個絕對的東西,而時間是決定于條件的,你本身條件具足,時間就是很短,可以;你本身條件不具足,那是非叁大阿僧祗劫不可,這個就是看自己的條件夠不夠,也是努不努力的問題。釋迦牟尼佛他因爲精進,就可以超越九劫,本來是彌勒佛先成佛的,釋迦牟尼在後,但是這個毗屍佛,我們講過了,他也設一個善巧方便,使釋迦牟尼佛特別地精進,就可以超越九劫成佛,在彌勒佛之前。那麼“坐待其成”就是沒有資糧的等待要成佛,那當然不可能的,這是懶漢主義。我們這裏很多,現在的佛教徒很多都是有這個思想,他就是到處灌頂,“希望你加持我,你要加持我,好,很多佛爺都加持我,我可以坐待其成,大家一加持我就成佛了”,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呢?你灌了頂之後還要很多事情要做,很多法要修,不修的話,那也就是開始起了個步,後頭的路程還長得很,不能坐待其成,這個世間法也如此,何況佛教呢?
“或以單獨一法,欲其具足成就,自然圓滿,得定得果。”那麼還有的人呢,他倒不是坐待其成了,他就是說舉一個簡單法門,簡單的法門“假使我這樣子做可以呢,省點氣力了,坐待其成麼太懶了,一點也不修了,我還是修,修呢修得簡單一些,他們修得太多了,哎呀,我吃不消,我簡單點,可以走一個捷徑,也比他們更快的成佛”,好象是很便宜。但是我們說法門簡單果也簡單,不可能“具足成就,自然圓滿”,不可能的。簡單的一個法得簡單的果,你要得圓滿的果,自己得了個簡單的法門要自己就圓滿的果來了,這個也做不到。所以說在修佛法裏邊,沒有貪便宜的。
海公上師他就是說比了個,打比喻,他說這個,因爲那個時候還是農村裏邊還是公社,公社裏邊大家互相幫助,哪裏有困難麼公家公社裏幫助,他說這個單獨一法等于一個單幹戶,靠你自己,你碰到水災、旱災呢,你根本就抵抗不了,你單幹戶只有一個人的,一個人你說碰到這些稍微一點點自然災害來了,你家裏有多少能力呢,怎麼抵禦這個災害呢?沒有辦法的。要靠大衆力量才有辦法。
所以說你想簡單的一個法,要得到很圓滿的成就,“自然圓滿,得定得果”,這也是一個,只好是個妄想了。即使你得到一點,所得的極少,因爲你法簡單,果也是簡單,這個是因果法爾如此,以一個簡單的法得到圓滿的果,這個我們看看《菩提道次第》就看出來了,是不可能的。
那麼下邊,這一個是開場白,那麼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不具就不能得定。那麼要什麼因緣呢?下邊就要說了。
B1 助行十叁
修定有如此因緣:謂比丘,愛護解脫戒,成就威儀行,己行處,愛護微戒懼如金剛,受持于戒,斷邪命行正命,善知識,善親厚,善衆,攝諸根門,飲食知足,勤行精進初不睡眠,離障礙法。
“修定有如此因緣”,修定的人有多少的因緣呢?有下邊這麼的因緣。這些定乃是什麼人修呢?
“謂比丘”,所以說真正要得定,出家的身,具足戒的身是最好;在家的,困難;出了家之後沒有具足戒,受個沙彌戒,也困難;有的人頭一剃,沙彌戒也不受,那更困難。那麼你真正要得定呢,決定要有比丘的身份,當然比丘尼也在裏邊,這是大戒。得了大戒的人決定得定嗎?也不一定,你還要下很大的努力,就是下邊說的還要很多條件。第一個比丘戒,比丘就是具足比丘戒的人,這是最起碼的人,就要這麼樣的一個人,但是標准的能得定的人最好的是比丘。那麼當然我也不排斥,在家人如果你真正精進的,也能得定,那麼就是下邊的一些支分你能圓滿的呢也能得定。那麼當然了,比丘裏邊不具足下面支分的因緣的也得不了定了。這是看你因緣夠不夠的問題,但是最標准的身,是比丘身,所以說“謂比丘”。那麼哪些因緣呢?
“愛護解脫戒”,對于別解脫戒不但是受,受了之後持,還要愛護,把這個戒當寶貝,自己的眼珠那麼的愛護,這樣子最起碼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這個。如果別解脫戒馬馬虎虎,甚至于犯了還不知道,那你想得定,這是妄想了。所以說第一個是“愛護解脫戒”。
“成就威儀行”,這個我們都講過了,《定道資糧》,威儀行,行住坐臥,都要合規則,就是要不違世間理,又要隨順毗尼的法。
“己行處”,就是該走的地方,不是該走的地方不要去,就是酒肆、淫女處等等,不能去,這個前面都講過的。
“愛護微戒懼如金剛”,對小戒,要非常愛護,不要犯。有的人說:我大戒持了之後,小戒那就不要管了,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是顧不了那麼多了。但是你顧不了那麼多的話,你想得定是妄想了,不會得定的。甚至于說自己小戒不持,還能證果證道,開悟了,這個我們想想是在佛的教裏邊是講不通的,據我們的修得的教是講不通的,那麼這個話是真的假的就可以打問號了。所以決定要愛護微小的戒,“懼如金剛”,就是對這個假使違犯的話心裏非常恐懼,這個意思後邊都要講的。
“受持于戒”,要受戒要持戒。
要“斷邪命行正命”,這個都是前面講過的。五邪命固然是邪命,還有很多微細的東西也屬于邪命的範圍的,都要斷掉,要行正命,以正法養命。
“善知識,善親厚”,知識就是說你要親近善知識,怎麼樣的人你該親近的,跟《菩提道次第》的是同樣的,但是他的這個內涵有不同,就是意思、原則是相同的,但是具體的一些條件他又舉了一些,有些不一樣的。“善親厚”,同參,哪些可以跟他親厚的,哪些不能親厚的,這些我們最近都再給大家講了一下。依世間感情的人,絕對不能親厚,依佛法裏邊戒定慧互相鼓勵、互相促進的這些人是同參,真正的同參,不能帶有一點點感情色彩的,這個感情的東西就是害人的,感情深厚之後會把人拖下地獄的。“善親厚”,哪些該親厚的。
“善衆”,哪些地方大衆可以跟他合了一起住的,共住的。
“攝諸根門”,就是根律儀,都是跟前面一樣的。
“飲食知足”,就是飲食知量,都是前面一樣的。
“勤行精進初不睡眠”,悎寤瑜伽。
“離障礙法”,斷五蓋。這個,我們說千經萬論,你學過一部,學好的話,其他的就容易了,基本上內涵都差不多。
此十叁法,總觀都攝于別解脫戒。分看,則前九屬戒,第十至十二則歸定門,後一智慧。如是十叁名爲助行,或雲前行,或雲資糧行,是在正行中必不可離之法,離之則因緣不具,不能得定。
“此十叁法,總觀都攝于別解脫戒。”總的來看,這都屬于別解脫戒一類的。分開來看呢,“則前九屬戒”,前面九行屬于戒的,那就是說從“愛護解脫戒”,“成就威儀行”,行“已行處”,“愛護微戒”,“受持于戒”,“斷邪命行正命”,等等,這些是屬于戒的。“第十至十二”,屬于定門的,屬于定的。最後一個屬于智慧的,就是離障礙法。那麼這十叁個法就是說總的來說都與戒裏邊的相應的,如果把叁個分開說呢,前九個屬于戒的,中間十到十二屬于定的,最後一個屬于慧的。
所以說這十叁個是助行。要得定呢,有主行,有助行,正行助行,就像我們修行的時候,有加行,有主修,一個儀軌裏邊前面是加行、正修,都有這樣子的支分。就是說要得定的時候,它的助行就是前面的加行有這十叁種,這個十叁種叫“助行”,幫助修定的一種行,修行;或者叫“前行”,在修定之前必須要准備的那些行;或者叫“資糧行”,在修定的人他必須的資糧,這十叁種。所以這個資糧行也好,助行也好,前行也好,意思是一樣的,也叫加行。
“是在正行中必不可離之法”,你正修的時候不能離開前面的加行,加行沒有,正行也達不到果。所以說我們有的人說灌頂,爲什麼一定要把這個《文殊五字真言》念了多少座,《四加行》要修多少多少,這就是也是因緣了。你這些因緣具足的,那你灌了頂之後能起很大的作用。你如果因緣不具足的話,對你灌了頂之後作用生不起,你如果受了無上部的叁昧耶戒,一受,你還要犯了叁昧耶戒,還下金剛地獄,這個對你說幷不是很劃得來的事情。既然要灌就是要如法地灌,你就把這些條件都准備好了去灌,那你當下得益了。我們記得那個灌頂的時候叫你吃甘露水的,這甘露水吃下去的話,如果你如法地修,依叁…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