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講了一半的那個四分戒,《辨識阿含》,這個爲什麼叫不是戒本,叫《辨識阿含》呢?因爲這個裏邊海公上師集的修法有在裏邊,不但是講戒的戒相,還有修法。什麼叫辨識?碰到境的時候,你能夠預先知道這個境來的時候會不會有犯戒的可能性,有可能性的馬上就回避了,所以說叫辨識。你這樣子事先可以防止這個犯戒的機緣,這個對我們學戒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辨識阿含》也是個重要的參考。另外《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中士道、下士道,都是我們現在的主要的參考書。當然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多資料,也不一定就是要看那麼多,有資料的翻一翻是很好,沒有資料的,那麼我們有的就給大家抄一點,寫下來也可以。
那麼這個題就是這樣子,舍利弗尊者著的阿毗達磨,就是《阿毗昙論》的裏邊的《非問分》裏邊的一品,《禅定品》。
姚秦叁藏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譯
比丘能海學記
什麼人翻譯的呢?“姚秦叁藏”,那個叫“昙摩崛多”,還有一個叫“昙摩耶舍”,兩位印度的尊者一起翻的。
那麼這個學記是海公上師自己寫的。爲什麼叫學記?海公上師就很謙虛,他認爲自己還在學,邊學邊把它記下來,這麼一本書。那麼我們就根據海公上師的他是自己的學修的跟他的修禅定的經驗,跟這個學記來給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那麼這一本書,我們說是海公上師在清涼橋講過一次,真正能夠領會的人當時不太多的。我們也就是說能夠得到海公上師的這個《禅定品》的知見得到之後呢,這是第一個最低的要求,然後對正修定的那些方法能夠知道,之後能夠自己用功,這是更好,如果在用功之後得到效果,那是最好。
海公上師的要求就是初禅,初禅就是見道了,我們以大乘的這個聞思修,等到登了初禅之後,就是見道。那麼這是海公上師要求我們這一輩子的最高的要求。即身成佛,說個老實話,末法時期的人是困難的,這個心可以發,但是真正要做到,踏實做呢,海公上師先給我們顯個裏程碑,見道,先見了道再說。如果你這一輩子有見道的可能性了,或者見了道了,你再學後頭的,即身成佛;如果你道還沒有見,你就說“我馬上要成佛了”,這不是笑話?見道是從凡夫進入聖者的一個轉折點,你聖者的行列還沒有進去,你說你要成佛了,那麼是太高了。所以說海公上師很從實際的踏實的這個出發,叫我們不要太高的要求自己,也不要自暴自棄,這一輩子就希望能夠達到見道的這個高度,見道之前要知道的東西,這些資糧,就積極地准備。這一輩子見道最好,見不到的話,海公上師說的,只要我們能夠這樣子根據這個方式努力下去,十六生決定成就。十六生,這個我們在文殊菩薩的《五字真言》裏邊後頭好象也有,十六生能夠成就,那就是一輩子,就是再來,就是說這一輩子修行,下一輩子再修,就是我們的轉世佛爺了,他們就是這樣子做的。
歸敬頌
釋迦如來舍利弗,阿毗昙論傳演師,我今歸命學禅智,願賜證解十一支。
這是海公上師自己作的,這個歸敬頌原文是沒有的。海公上師對這個《禅定品》非常推崇,所以在解釋《禅定品》的時候,就寫一個歸敬頌,這個歸敬頌是歸敬叁寶。釋迦牟尼佛是能說的人,最初的能講這個智慧,就是給我們講定講智慧的是釋迦牟尼佛。能夠繼承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大弟子——舍利弗,那就是屬于僧了,一個佛寶、僧寶都有了。“阿毗昙論傳演師”,阿毗昙論是法寶,舍利弗結集了阿毗昙,對法,對法論,那麼對法論就是法寶,能夠繼承這個對法論的繼續傳下來的那些開演的祖師,就是也是僧寶裏邊的。所以說皈依釋迦牟尼如來——佛寶,舍利弗跟那些傳演師是僧寶,阿毗昙論就是法寶,這是歸敬叁寶。“我今歸命學禅智”,現在呢我非常虔誠恭敬地來歸命前面說的釋迦牟尼佛,傳演下來的那些(祖師),那麼來學禅智,就是禅定的智慧。一個是定、一個慧,我們要成佛,就是靠定慧。“願賜證解十一支”,希望能夠慈悲加持我能夠證到這十一個支分,十一支就是把四禅修成功了。
那麼這是海公上師的發願,那麼我們也要同樣的發願,學這個品,我們就是要希望證到,能夠證到這個禅定,最起碼的也要得到初禅,這是我們的要求。否則的話,這一輩子就漫無歸宿。宗教,我們說佛教一切宗派都好,但是淨土宗到末法時期就流傳著這個弊病,好象這一輩子無所事事,好象沒什麼事好幹的,就早晚課一念,阿彌陀佛念了多少,好象其他的事情就想不出來做什麼事了,那麼這裏我們說就是主要的要禅定、智慧。你要得佛的功德,必定要從定中來,定中要靠開智慧了,從定生慧,沒有慧就斷不了煩惱的,而這個慧必定要從定中生的智慧才能斷煩惱的。散的心,我們這是學論也許有一點智慧了,聞慧、思慧,這是斷不了煩惱的,只能把煩惱把它力量削弱下去,一定要得了定中開了智慧之後,才能夠把煩惱滅掉。所以說我們《心經》裏邊就是要得了甚深的般若波羅密多之後,“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才斷得了,你沒有這個般若,那就是五蘊也照不空,一切苦也斷不了,生死輪轉也停不住了。那麼這個般若是哪裏來呢?必定是定中來的。世間的定生不出般若,無漏的定,依佛的教修的定就能産生般若,甚深的智慧,阿毗達磨,阿毗昙。那麼這個就是海公上師的發願,希望能夠證到這個禅智,就是證到這個禅定。初禅就見道了,那是四禅可以成佛了,那就是把那些功德都包在裏頭了。
那麼在這個《阿毗昙》,分四分,第二分是《非問分》,裏邊第九品就是《禅定品》,那麼海公上師就專門教這個品,重要的這一品給我們講了。這個海公上師他教的教法呢,也是有階段的,在這個六零年左右的時候,他就是有一次在頂禮佛的時候,大雄寶殿上,他就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眼睛好象是垂下,他就說這是該修定的征相,他那個時候開始就專門講定方面的東西、資料,這個就是那個時期的一個資料了。
A1 總顯得定因緣
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不具,不能得定。
這句話非常重要。要得定,有因有緣的,因緣都具足,一個也不缺,那定決定來,如果因緣不具的話,少一個的話,或者少兩個乃至十個裏少九個的話,決定不能得定。海公上師經常打這個比喻,他說你到商店裏去買東西,假使這個東西是一塊錢一個的,當時物價便宜了,說一塊錢了,假使一塊錢一個的東西,你給他九毛九,這個營業員絕對不給你的,你說差一點點,就是說因緣,這個一百個裏邊的九十九都有了,只差一個了,百分之一了,那你馬馬虎虎給我一個東西算了,——不給。爲什麼?他賠本的,他一個人賠一分錢,一百個人他賠一塊錢,那一千個人賠十塊錢,他爲了吃飯來做營業員的,他賠錢他吃什麼飯?所以絕對不會給你的。那麼也就是說因緣差一點點,你不要看到差不多了,就算了,差一點點這個果不會來的。所以其他的因緣如此,定也是如此,一定要因緣具足,一個也不缺,全部滿了,這麼定就來了,這是定的因緣。假使其他的呢,有其他的因緣了。假使反過來說,因緣不具的話,只要少一個,或者少多,多了更不說了,不能得定,這很肯定的。因緣具足麼得定,因緣不具足麼不得定,那麼這是舍利弗的開章明義的這個話。
那麼舍利弗我們知道他是這麼一個人,他本來是外道,跟目犍連兩個是同參,每個人都帶了很多的徒弟,是外道頭子。他有一次路上走路,看到馬勝比丘——就是佛在鹿野苑度的五比丘之一,馬勝比丘的特色就是威儀第一,他在路上乞食、行動,一切威儀使人家看到非常之崇敬,非常之感到有好感。那麼舍利弗看到馬勝比丘威儀呢,感到是非常敬重他,像這樣子威儀如此,決定心裏邊的這個道是極高的,因爲誠于中形于外,這個心裏有道,這個威儀才做得出來了。他就很恭敬地問馬勝比丘,他說:“你這個決定是證了很高的道了,請你講給我聽”。馬勝比丘他很謙虛,“哎呀”,他說:“我才學了沒有好久,我也不懂什麼法,但是佛就教我們一個偈”,就是這個因緣的一個偈,它就是什麼呢?“諸法從緣生,如來說是因,諸法因緣滅,是大沙門說”,他說:“佛教我的,我只記得住的就是這個因緣的偈。”這個舍利弗一聽之下就開悟了,這個因爲這個話本來是緣生的道理都攝在裏邊了,所以說舍利弗是也從因緣的這個緣生的一個偈開悟的,所以他講的東西都從因緣來講的。在這個《禅定品》,他講的時候也是從緣起的因緣和合産生果的這個角度來講問題的,所以一開頭就說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不具就不能得定,一正一反。下邊是海公上師的注解。
此四句者,總顯得定必具種種須要之因緣,不能無因缺緣,或非因非緣,坐待其成,或以單獨一法,欲其具足成就,自然圓滿,得定得果。
今此因緣分二:一助行因緣,二正行因緣。助行有十叁如下。
正行分二:去蓋斷欲及正修四禅。
“此四句者,總顯得定必具種種須要之因緣。”要得定呢,要定所須要的因、緣,都要具足,如果你不具足的話那就達不到這個要求了。這裏邊就是說,“不能無因缺緣”,沒有因或者緣不夠,那就是不夠了,就得不到定了。一個是不夠了,就是因緣有缺了,或者呢,“非因非緣”(這個標點錯的,大家改了沒有?“非因非緣”是中間“非”下邊不要點的),假使因緣不對頭,不是那個因,不是那個緣,那你要想得定呢,當然也不可能了。最明顯的,外道,他要生天,但是因爲他們智慧不夠,他們要生天,持牛戒、狗戒,不是生天的因,他們去拼命地做,當然達不到這個果。那麼他們外道也修,求涅槃,他們也知道煩惱要造罪,要受苦,這個道理也懂,他們也有點通,看到了這個六道輪回,也知道了…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