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爲修行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這個就是我們引的那些話。

  “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爲修行者。”這個“我”就是佛,是佛的假安立的我、名言的我。爲要成立世間一切法,安立一個“我”,不是實在有個“我”。阿羅漢都沒有“我”,佛還有“我”呢?當然沒有了。但是要安立世間上的事情,名言上就安立一個我,這是假的我。佛自己說,有兩種通,一種是“宗通”,一種是“說通”。

  “說者授童蒙”。這個並不是絕對的。對宗通而說是內證的,說通是普被叁根的。那麼中間,宗通是不通下根的,說通是通下根的。從通下根的說“授童蒙”,並不是說說通專門授童蒙的。那麼高的哪個來說?就是高的還是要說了。小孩子無知叫童,蒙就是蒙蔽,對佛的道理——這個成佛的、佛的一些高深的證到的境界的道理,都被自己的徧計所執的境界蒙蔽住,一點也看不到,叫蒙。童蒙就是凡夫。跟初機、凡夫來說,那非要跟他講初機的法,那麼上根的要說上根的法。這裏因爲強調宗跟說的關系,“說”是普被叁根的,那麼從下邊來說、初機來說;“宗”是單是指修行的,它是最高上根的。那麼一個上一個下,這個好配起來了。

  “宗爲修行者”,真正你上了路,修行的,離言說修行的,那就是宗。

  這一個頌,海公上師就把它引到這裏來,來比喻如來禅跟祖師禅,這是一個比喻。我們要知道《楞伽經》原來的意思,就是說教證二法都要通,叫一切菩薩要通。我們就借過來說,說“說通”是次第禅,因爲他是通叁根的。宗通是只是對上根利器的,不可言說的。配如來禅,能不能配?可以配,但是不要配死了。不要說一定宗通就是祖師禅,說通就是如來禅,那個把《楞伽經》的意思又搞死了。

  這個就是學法不要學死,一個法可以到處可以應用,但是不能說一個地方應用了其他就不能用了。爲了這個道理,《楞伽經》前面那一段,我們再把它念一道。這還是第叁卷裏的,這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的宗通、說通的相。

  

  叁乘宗通及說通相——引《楞伽經》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叁乘。“有二種通相”,這不是說佛的境界,是低一點的,聲聞的、緣覺的、菩薩的,都有二種通相。二種通的相貌,“謂宗通及說通”,也是一樣的,宗通、說通。

  

  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衆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

  那也就是說,自己證到的一個殊勝的相,都是離開文字言說的、妄想的。這個是無漏的,自己證到的境界,是遠離一切虛妄及妄想的,降伏一切外道衆魔的。外道衆魔都是虛妄、妄想所變的,你既然虛妄的分別、妄想都去掉,還有什麼魔呢?“降伏”,沒有魔才叫降伏。我們說最害怕降魔就是說要一種很猛勵的法把魔殺死,這個叫降魔?——這個是結冤。

  最近有一個事情,就是新樂庵她們有一個沙彌尼,現在著了魔。什麼魔呢?據說她自己在亂說之中,說她過去是一個有錢的小姐,她跟她下邊的一個傭人私通,養了個孩子。這個事情當時等于很失體面的,她們父母也很不舒服,很憤怒,這個女人麼也只好……所以說這個叫女人,心地不善的,她感到對自己不利,也就想辦法如何挽救自己,就把那個男的跟孩子都殺死,都弄死,把他屍體也給他消掉,這樣子表面上沒有事情了。那麼現在這一位做了沙彌尼,這一次她們電話告訴我,這兩個人找她,要她死,一會兒怎麼,一會兒怎麼,話裏邊一會兒說男人話,一會兒說小孩子話,小孩子心理都出來。後來她們比丘尼就給他們念經、超度、說法。這個男的給他授皈依。據說那個男的這麼說,他說自己皈依,這個事件也不好再做,那個孩子就交給她去管,不管了。結果就是這個孩子纏著她,喉嚨裏盡說小孩子的聲音的話,要死求活的,現在還沒有解決。那麼這是什麼東西呢?魔——過去的冤到現在成魔,所以說不要結冤。

  你說把這些魔用一些猛勵的法把它殺死,可不可能呢?也可能。以前我們這裏來過一個,專門抓鬼的,專門搞這些的。他專門修不曉得哪一個教,降魔。你降得不好,自己都死掉。對方如果強有力的話,這些護法他鎮不住,回過來把你殺死。即使鎮得住,把它殺死,你要賠很多的福,折很多的福。他的一個命給你斷掉,你不要賠很多福嗎?你自己折福、折壽,都會來。你殺了一個有情,下一輩子還得受報。而那個有情,他本來有冤,死了之後怨氣更大,下一輩子不但是他原來的仇人,還加你一個仇,要報兩個仇,這個越來越搞不完,你還出叁界?你要出叁界,他把你抓住,不給你出去。所以說魔不能用硬的方法去把它征服。一切黑教、什麼氣功師、那些巫婆、神漢,他們搞的都是這一套。

  佛教不要去搞這個,除非特殊情況,對聖教有害,不得已才降一次,那是菩薩道。把你殺掉之後免得你造罪,免得聖教給你糟蹋掉。使他不要受大的報,這是偶爾這麼用一次,也不能經常用。這些魔都是自心的妄想所變的,把這些降伏,所以說離開這些虛妄覺想之後決定降伏一切外道衆魔,自己的光明闡發。

  這是“宗通相”,是叁乘的宗通相。

  

  雲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衆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

  “雲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九部契經,“離異不異有無等相”,這個也是圓成實的相。就是要說通,你決定要有內證,要離開一、異、有、無等等二邊的分別的相。“以巧方便隨順衆生”,以善巧方便順衆生的心。離開一、異、有、無的話,離了言說,你怎麼說法呢?順衆生的機,善巧方便,該說什麼就說什麼。不是自己要說,自己沒有一個字可說,但是衆生有病,話就多得很,你什麼病,什麼法都來了。這樣子是應機而說。“如應說法令得度脫”,這個叫說通相。

  

  大慧,汝及余菩薩應當修學。

  這是說一切菩薩,沒有說摩诃薩。就是一般的菩薩,叁乘的法你都要會,那麼你可以度叁乘。如果你只會一乘的,碰到其余兩個乘的機你就不能度,所以叁乘法都要會。

  這裏他故意地強調一下,那個當然是注解裏的話,就是說善于說法的人,必須先要(通達法起?)4,就是先要善于通達宗通。要說通善巧的,必定先要宗通善巧,然後你才能說。如果你宗不善巧的話,說就說不出來,說要說錯,或者你就是跟舍利弗、目犍連一樣,教人要教錯,他們證不了道。所以說真正要善于說法,必定要善于宗通。自己在證裏邊對離言的本體——超過一切分別、二邊分別的裏邊用功得了善巧,然後對了機,闡發無礙的辯才,隨機而說。

  這是宗通、說通的關系。說通跟宗通本來是辯證有聯系的,不能割而爲二,一割爲二都有毛病。就是上午我們說的,單說不行,數食不能充饑。單行不說就是沒有依教而行,那是盲目地盲修瞎練。所以說這兩個東西本來是不能割開的,你要一割開的話兩個都是毛病,兩個把它聯系起來,互相地相輔相成。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宗通、說通,這是《楞伽經》的原來意思。

  這裏海公上師引申到如來、祖師禅,我們要體會海公上師的意思,也要體會《楞伽經》的意思,不要死執于宗通就是禅宗。這個不要這麼死,可以代替說禅宗,但是不截然,不一定如此。那麼祖師禅,也就是一心禅,就說到這裏。

  

  丙二 次第禅

  次第禅總二 世間出世間

  

  “次第禅總二”,次第禅也可以分兩種,它是一層一層分。我們有個表(見表一,第2頁)。次第禅也是兩種,一種是世間的,一種是出世間的。

  

  丁一 世間禅

  觀下地粗劣 忻樂上地靜 若定若上生 久住于觀行

  從欲至非想 世間九次第

  

  什麼叫世間的呢?“觀下地粗劣,忻樂上地靜。”這個我們學過——好象唯識裏邊有沒有啦?好象有過。《俱舍》裏邊是廣講這個“下地”“上地”。我們叁界有九地,欲界是五趣雜居地。五個趣——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五個趣。趣是五個,道是六個。這個修羅道攝在天趣跟畜生趣裏邊,因爲有的修羅屬于畜生的,有的修羅屬于天道的,所以在趣裏邊就不分一個修羅趣。這五趣在欲界都有,欲界有天、有人、也有鬼、也有畜生、也有地獄,所以說最低一個,欲界是五趣雜居地。初禅離生喜樂地,二禅定生喜樂地,一層一層上去到非想非非想天。最下是欲界,最高的地非想非非想天。

  修世間禅的總的一個動機,就是說“觀下地粗劣,忻樂上地靜”。下地,不管你是哪一個,相對地說,初禅來說,觀欲界是下地,欲界是粗、苦、障——有障。那麼觀初禅就是靜,靜是對粗來說的,妙是對苦來說的,離是對障來說的,靜、妙、離。那麼你觀欲界的粗、苦、障不好,觀初禅的靜、妙、離,觀初禅好,這樣你發心,離欲、惡不善法,去五蓋,那麼得到離生喜樂,證初禅地。這是對下地的欲界不好,認爲不好,要追求初禅的。

  因爲世間禅只能一地一地相對的,你二禅對欲界是遠了一層,那麼初禅跟欲界挨到的,他看欲界的苦最清楚,那麼對欲界的苦要離掉,那你就向高的一層,初禅進去。得了初禅以後,和二禅一比較,初禅又是粗、苦、障,二禅又靜、妙、離,一層上一層了。那麼二禅的靜、妙、離觀得好,然後又厭離初禅,就得二禅了。這樣一個個上去,就是說相對的,下一地的苦,它的劣,觀它不好,然後相對的上地好,它的靜、妙、離,那麼這樣子一層一層地往上升,這是世間的禅定。欲界是沒有定的,初禅開始有,屬于色界定。色界四個禅定,然後無色界有四個定,那麼就是四禅四空,加一個前面未到地定就是九個,這是世間定,禅定。

  “若定若上生”,“若…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