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58

  ..續本文上一頁饕餮一樣的,“呀,你吃你吃”,“我吃我吃”,吃飽,倒下去,“呀,他不行,你看,我們還沒有倒,我們再吃”,怎麼怎麼的,吃到大家倒下去,好了全部抓起來了。這是愚癡透頂,世間的人,也不見得高明。“不見過患,不知出離,隨得隨食”,得到手就吃。“複爲數數倡蕩憍逸飾好端嚴,多食多飲令身充悅”。這是世間上的一些不好的思惟。那麼我們正面、反面都看一看,就會避免那些過失。但是會犯淫欲的時候,感到疲勞,我要吃得好一點,心裏高興一些,身體棒一點,這個又落入那一個不好的思惟去,那個一看就可以避免了。

  

  諸有多聞聖弟子衆,以思擇力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食所食;非如前說諸受欲者食于所食。唯作是念,我今習近,所不應習所應斷食。爲欲永斷如是食故。

  “諸有多聞聖弟子衆,以思擇力,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食所食,非如前說”,不是像前面一樣的,要去吃了爲了蕩逸等等。“唯作是念,我今習近,所不應習所應斷食,爲欲永斷如是食故。”如果前面的那些出現,那就要斷掉,這是不應當做的。

  

  爲身安住

  雲何名爲爲身安住食于所食?謂飲食已,壽命得存,非不飲食壽命存故,名身安住。我今受此所有飲食,壽命得存,當不夭沒。由是因緣,身得安住,能修正行,永斷諸食。

  那麼下面還有“雲何名爲爲身安住食于所食”,“謂飲食已,壽命得存”,因爲吃了飲食麼我們命才能夠保存下來。“非不飲食壽命存故”,假使不吃飯,欲界的人就會死掉,所以說,身的安住是靠飲食。“我今受此所有飲食,壽命得存”,我現在吃了這個飲食之後,命可以保存下來,不會夭沒,不會得夭折。“由是因緣”,“身得安住,能修正行”。我們身安住幹什麼?修行,身安住之後,可以修行。“永斷諸食”,永遠斷除那些不好的食,不善的尋思的食不要。

  

  爲暫支身

  雲何名爲爲暫支持食于所食?謂略說有二種存養,一有艱難存養,二無艱難存養。

  “雲何名爲暫支持食于所食”,這有兩種:有艱難的食,一種無艱難的食,下邊一些,意思差不多的,那就算了。

  我們就把《瑜伽師地論》的“于食知量”的那些,大概地說了一些,因爲說得很細,那麼對我們來說可以好好地去觀察一下,那些不好的地方要絕對避免,好的地方要吸取,這樣子飲食才沒有過患。那麼這一點大家要記住,飲食的過患要想,要起了厭離的,生的厭離心之後才能吃下去。那麼我們就是說平時看到今天打齋,燒得很好,千萬不要,“哇”,高興得很,“哇哇”,拿起筷子或者缽的調羹,拼命地往嘴裏塞進去了。這一個要觀一觀,這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吃下去幹什麼的,這個飲食到底有什麼壞處,這個都要好好地觀察。

  

  八 悎寤瑜伽資糧

  甲一 總意

  若佛聖弟子 欲速急證道 超越得勇勢 剛決不可製

  應策勵其心 精勤無間斷 成辦佛所行 悎寤時相應

  悎寤言警惺 日夕恒覺悟 叁業諸法行 不背于叁學

  

  那麼今天我們還有點時間就接下去了。“悎寤瑜伽”就是白天晚上都是要精進地修行。那麼“悎寤”這個字,它在《瑜伽師地論》,具體地講:就是整個的白天和夜初分、夜後分要經行或者宴坐--修行--或者經行,或者坐;夜中分就是養息。總是不空過一天。

  海公上師解釋,“悎寤”,覺照的意思,“瑜伽”,相應的意思。“悎寤瑜伽”,就是說時時地覺照,要跟定相應。“瑜伽”本來是相應,就是定。“悎寤”就是心裏經常覺照,要跟定相應,要起這個資糧。這是一個修定的資糧。

  

  悎寤瑜伽者,謂如說言,于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瑜伽師地論》的“悎寤瑜伽”,“悎寤”兩個字沒有直接給你講,就是說什麼是“悎寤”:“于晝日分”,我們說一天晝叁時,夜叁時,晝夜六時。晝就是白天的時候,或者經行或者宴坐——就是修定。“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就是去障,去五蓋。順障法,這個以後慢慢講。就是說淨妙的境順著貪的;違逆的境順了瞋的;那些黑暗的境,順了昏沈睡眠的;……那麼起這個五蓋,它的境。就在那個境上修。離開境逃避,這個就修不起來。

  你只有針對那個境修,這一點是海公上師的經驗之談,也是他的“扪[我/阿]扪[我/阿]”,修行的“扪[我/阿]”。就是說我們起了煩惱之後,一般的人都是趕快跑,這個地方我起煩惱,不能住了,趕快調個地方,那麼這樣子,你的煩惱就搬了個家,搬了個新的家,雖然不見得這個煩惱就馬上生起來,可是其他的煩惱又生起來,因爲你還在娑婆世界。整個娑婆世界你說不起煩惱是不會有的。你在這個地方起煩惱,瞋的煩惱,跟人家不和,你那個地方去,或者錢多,你起貪的煩惱,又執了一個其他煩惱。總之說,真正要除煩惱的話,就要針對那個境來除,這個煩惱的境現前,就在那個境上磨練,把煩惱磨掉,這就除了一個煩惱。如果不磨的話,永遠逃避,永遠是不能解除問題。

  而且海公上師還說了一個喻,你這個逃兵,看見敵人就要逃的,永遠是不會打勝仗的,永遠是失敗的,永遠是煩惱的奴隸,不會戰勝煩惱的。我們在這個《廣論》裏邊,跟煩惱鬥嘛,經常強調要跟煩惱鬥,哪怕你打輸,也在下邊咬牙切齒地發誓:“我總有一天要把你打倒!”這個才有一點勇氣。你現在見到煩惱就投降,見了煩惱就逃避,你這個比丘哪裏是勇士呢?比丘是勇士,你這個比丘就是那個最膽小的逃兵,這個最怯弱的人,比丘的骨氣都沒有,就談不上比丘。見了煩惱就害怕的逃掉了你還是什麼比丘呢?比丘就是要跟煩惱鬥的嘛。

  所以說白天要經行或者宴坐,從這個順了障的法來淨修其心,就是對治煩惱。可見得我們修行,就是除煩惱,就是對煩惱,如果你離開除煩惱,單是求神通,求什麼,等等——外道,就是外道,離開斷煩惱,就是外道。外道裏邊也講很多修持,什麼練功,什麼東西,但他們求的不是斷煩惱,他們求五通,這五個通拼命求,就是第六個通不求,漏盡通不要。而最重要的是漏盡通,我們佛教裏邊就講那個漏盡通,前五通可有可無,因爲有叁明六通的阿羅漢,也有只出叁界的阿羅漢,只出叁界的阿羅漢就只有漏盡通,前五通可以沒有。但是,這個外道,可以有五通,卻是永遠不會有漏盡通,如果有了漏盡通,他就是佛教,他在對治煩惱。就是說,漏盡通是不共的,只有佛教才有的,而前五通共的,佛教和外道都有的。那麼斷煩惱是不共的,得神通是共的,得神通並不稀奇,外道也有,斷煩惱才稀奇,只有佛教有。所以說我們正在修行的人,應當從斷煩惱下手,不要著眼于修神通,氣功師就是歡喜修神通,那是外道,我們不要外道。

  

  于初夜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淨修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臥。

  白天要“淨修其心”,那麼初夜分也是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那麼初夜分修好之後,就到自己住處以外去洗腳。印度以前洗腳在外邊洗的,不在房間裏洗的。洗了之後,回到住處,“右脅而臥”,這樣子“住光明想”。睡覺也得修行,“正知,正念,思惟起想”,要明天一早起來,早點起來。這個睡的時候,不要一下子睡下去,“呀,舒服得很”,這一睡到天亮不知道,睡的時候就是要作意,明天要很早起來,還要修行。睡的時候“住光明想”。這樣子,到後夜又起來,又是宴坐經行。這整個的過程 就叫悎寤瑜伽。

  日有叁時,夜有叁時,根據《瑜伽師地論》夜初分、夜中分、夜後分是怎麼分的呢?夜叁個時,一共有四分。一共叁個時,而分了四分,那就是初夜是一分,後夜一分,中夜兩分30。

  這個跟我們現在的製度恰恰符合的。晚上六點鍾之後是初夜,晚上十二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分四分,一分就是叁小時,那麼初夜分就是六點鍾開始到初夜分完,叁小時,九點鍾,九點鍾就去洗腳去,洗腳之後養息。那麼我們也叫你們九點半之前要熄燈,也差不多,你洗個腳嘛,收拾一下嘛,將近半小時,那麼睡到中夜,就是說兩個時,兩個時也有六個小時,所以也不少,六個小時九點到第二天的叁點,正好我們叁點鍾起身,也是這個時候。叁點到六點後夜。那麼我們跟《瑜伽師地論》的基本差不多,所以希望大家遵守時間,晚上九點以後就准備收拾,要看的書該收起來,寫的筆記,也到此結束,那麼要去進廁所,洗腳等等,弄到九點半嘛差不多。

  但是白天不准睡的,晚上他們這個規定時間並不少,但是白天是不准睡的,我們這裏白天睡覺,這個就是說晚上這個睡夠,白天最好不要睡。那麼晚上,有的執事沒有辦法,很多事情,你晚上不幹,明天積起來,只好晚上幹。不是執事,我看晚上還是按了時間睡。白天能夠不睡最好,如果身體太差,白天養息一下,末法時期的衆生,這是開許。佛在世的時候,最熱的天氣,或者做了極大的勞累之後,也允許白天稍微養息一下,但是不能久,稍微養息一刻兒功夫,馬上就起來的,並不是成個規矩,白天非養息不可。我們這裏成了規矩,白天到了十二點半吃好,就是養息時間到,什麼事也不管,這就不太好!晚上如果如法的養息之後,白天能夠不養息的最好。那麼夏天太熱,或者今天勞動得太厲害,或者晚上趕車,一夜沒有睡好,那麼你白天睡一下,這個是特殊情況,可以的。

  “若佛聖弟子,欲速急證道。”這個就是說,從一層一層來的,從戒律儀、根律儀,一直到于食知量,那你再要接近于入定,那就是學悎寤瑜伽。悎寤瑜伽就是假使佛的聖弟子,就是說有志氣的佛弟子,真正要修行的成就證果證道的弟子,要速急證道,要很快地證果證道,那就是要修這個悎寤瑜伽。

  速急證道,要快,要快怎麼辦?要有善巧方便,要有次第。有次第有善巧就快,如果說你性急,你拼命地圖快的話,不…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