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58

  ..续本文上一页饕餮一样的,“呀,你吃你吃”,“我吃我吃”,吃饱,倒下去,“呀,他不行,你看,我们还没有倒,我们再吃”,怎么怎么的,吃到大家倒下去,好了全部抓起来了。这是愚痴透顶,世间的人,也不见得高明。“不见过患,不知出离,随得随食”,得到手就吃。“复为数数倡荡憍逸饰好端严,多食多饮令身充悦”。这是世间上的一些不好的思惟。那么我们正面、反面都看一看,就会避免那些过失。但是会犯淫欲的时候,感到疲劳,我要吃得好一点,心里高兴一些,身体棒一点,这个又落入那一个不好的思惟去,那个一看就可以避免了。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以思择力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食所食;非如前说诸受欲者食于所食。唯作是念,我今习近,所不应习所应断食。为欲永断如是食故。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以思择力,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食所食,非如前说”,不是像前面一样的,要去吃了为了荡逸等等。“唯作是念,我今习近,所不应习所应断食,为欲永断如是食故。”如果前面的那些出现,那就要断掉,这是不应当做的。

  

  为身安住

  云何名为为身安住食于所食?谓饮食已,寿命得存,非不饮食寿命存故,名身安住。我今受此所有饮食,寿命得存,当不夭没。由是因缘,身得安住,能修正行,永断诸食。

  那么下面还有“云何名为为身安住食于所食”,“谓饮食已,寿命得存”,因为吃了饮食么我们命才能够保存下来。“非不饮食寿命存故”,假使不吃饭,欲界的人就会死掉,所以说,身的安住是靠饮食。“我今受此所有饮食,寿命得存”,我现在吃了这个饮食之后,命可以保存下来,不会夭没,不会得夭折。“由是因缘”,“身得安住,能修正行”。我们身安住干什么?修行,身安住之后,可以修行。“永断诸食”,永远断除那些不好的食,不善的寻思的食不要。

  

  为暂支身

  云何名为为暂支持食于所食?谓略说有二种存养,一有艰难存养,二无艰难存养。

  “云何名为暂支持食于所食”,这有两种:有艰难的食,一种无艰难的食,下边一些,意思差不多的,那就算了。

  我们就把《瑜伽师地论》的“于食知量”的那些,大概地说了一些,因为说得很细,那么对我们来说可以好好地去观察一下,那些不好的地方要绝对避免,好的地方要吸取,这样子饮食才没有过患。那么这一点大家要记住,饮食的过患要想,要起了厌离的,生的厌离心之后才能吃下去。那么我们就是说平时看到今天打斋,烧得很好,千万不要,“哇”,高兴得很,“哇哇”,拿起筷子或者钵的调羹,拼命地往嘴里塞进去了。这一个要观一观,这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吃下去干什么的,这个饮食到底有什么坏处,这个都要好好地观察。

  

  八 悎寤瑜伽资粮

  甲一 总意

  若佛圣弟子 欲速急证道 超越得勇势 刚决不可制

  应策励其心 精勤无间断 成办佛所行 悎寤时相应

  悎寤言警惺 日夕恒觉悟 三业诸法行 不背于三学

  

  那么今天我们还有点时间就接下去了。“悎寤瑜伽”就是白天晚上都是要精进地修行。那么“悎寤”这个字,它在《瑜伽师地论》,具体地讲:就是整个的白天和夜初分、夜后分要经行或者宴坐--修行--或者经行,或者坐;夜中分就是养息。总是不空过一天。

  海公上师解释,“悎寤”,觉照的意思,“瑜伽”,相应的意思。“悎寤瑜伽”,就是说时时地觉照,要跟定相应。“瑜伽”本来是相应,就是定。“悎寤”就是心里经常觉照,要跟定相应,要起这个资粮。这是一个修定的资粮。

  

  悎寤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瑜伽师地论》的“悎寤瑜伽”,“悎寤”两个字没有直接给你讲,就是说什么是“悎寤”:“于昼日分”,我们说一天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六时。昼就是白天的时候,或者经行或者宴坐——就是修定。“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就是去障,去五盖。顺障法,这个以后慢慢讲。就是说净妙的境顺着贪的;违逆的境顺了瞋的;那些黑暗的境,顺了昏沉睡眠的;……那么起这个五盖,它的境。就在那个境上修。离开境逃避,这个就修不起来。

  你只有针对那个境修,这一点是海公上师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的“扪[我/阿]扪[我/阿]”,修行的“扪[我/阿]”。就是说我们起了烦恼之后,一般的人都是赶快跑,这个地方我起烦恼,不能住了,赶快调个地方,那么这样子,你的烦恼就搬了个家,搬了个新的家,虽然不见得这个烦恼就马上生起来,可是其他的烦恼又生起来,因为你还在娑婆世界。整个娑婆世界你说不起烦恼是不会有的。你在这个地方起烦恼,瞋的烦恼,跟人家不和,你那个地方去,或者钱多,你起贪的烦恼,又执了一个其他烦恼。总之说,真正要除烦恼的话,就要针对那个境来除,这个烦恼的境现前,就在那个境上磨练,把烦恼磨掉,这就除了一个烦恼。如果不磨的话,永远逃避,永远是不能解除问题。

  而且海公上师还说了一个喻,你这个逃兵,看见敌人就要逃的,永远是不会打胜仗的,永远是失败的,永远是烦恼的奴隶,不会战胜烦恼的。我们在这个《广论》里边,跟烦恼斗嘛,经常强调要跟烦恼斗,哪怕你打输,也在下边咬牙切齿地发誓:“我总有一天要把你打倒!”这个才有一点勇气。你现在见到烦恼就投降,见了烦恼就逃避,你这个比丘哪里是勇士呢?比丘是勇士,你这个比丘就是那个最胆小的逃兵,这个最怯弱的人,比丘的骨气都没有,就谈不上比丘。见了烦恼就害怕的逃掉了你还是什么比丘呢?比丘就是要跟烦恼斗的嘛。

  所以说白天要经行或者宴坐,从这个顺了障的法来净修其心,就是对治烦恼。可见得我们修行,就是除烦恼,就是对烦恼,如果你离开除烦恼,单是求神通,求什么,等等——外道,就是外道,离开断烦恼,就是外道。外道里边也讲很多修持,什么练功,什么东西,但他们求的不是断烦恼,他们求五通,这五个通拼命求,就是第六个通不求,漏尽通不要。而最重要的是漏尽通,我们佛教里边就讲那个漏尽通,前五通可有可无,因为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也有只出三界的阿罗汉,只出三界的阿罗汉就只有漏尽通,前五通可以没有。但是,这个外道,可以有五通,却是永远不会有漏尽通,如果有了漏尽通,他就是佛教,他在对治烦恼。就是说,漏尽通是不共的,只有佛教才有的,而前五通共的,佛教和外道都有的。那么断烦恼是不共的,得神通是共的,得神通并不稀奇,外道也有,断烦恼才稀奇,只有佛教有。所以说我们正在修行的人,应当从断烦恼下手,不要着眼于修神通,气功师就是欢喜修神通,那是外道,我们不要外道。

  

  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净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

  白天要“净修其心”,那么初夜分也是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那么初夜分修好之后,就到自己住处以外去洗脚。印度以前洗脚在外边洗的,不在房间里洗的。洗了之后,回到住处,“右胁而卧”,这样子“住光明想”。睡觉也得修行,“正知,正念,思惟起想”,要明天一早起来,早点起来。这个睡的时候,不要一下子睡下去,“呀,舒服得很”,这一睡到天亮不知道,睡的时候就是要作意,明天要很早起来,还要修行。睡的时候“住光明想”。这样子,到后夜又起来,又是宴坐经行。这整个的过程 就叫悎寤瑜伽。

  日有三时,夜有三时,根据《瑜伽师地论》夜初分、夜中分、夜后分是怎么分的呢?夜三个时,一共有四分。一共三个时,而分了四分,那就是初夜是一分,后夜一分,中夜两分30。

  这个跟我们现在的制度恰恰符合的。晚上六点钟之后是初夜,晚上十二个小时,十二个小时分四分,一分就是三小时,那么初夜分就是六点钟开始到初夜分完,三小时,九点钟,九点钟就去洗脚去,洗脚之后养息。那么我们也叫你们九点半之前要熄灯,也差不多,你洗个脚嘛,收拾一下嘛,将近半小时,那么睡到中夜,就是说两个时,两个时也有六个小时,所以也不少,六个小时九点到第二天的三点,正好我们三点钟起身,也是这个时候。三点到六点后夜。那么我们跟《瑜伽师地论》的基本差不多,所以希望大家遵守时间,晚上九点以后就准备收拾,要看的书该收起来,写的笔记,也到此结束,那么要去进厕所,洗脚等等,弄到九点半嘛差不多。

  但是白天不准睡的,晚上他们这个规定时间并不少,但是白天是不准睡的,我们这里白天睡觉,这个就是说晚上这个睡够,白天最好不要睡。那么晚上,有的执事没有办法,很多事情,你晚上不干,明天积起来,只好晚上干。不是执事,我看晚上还是按了时间睡。白天能够不睡最好,如果身体太差,白天养息一下,末法时期的众生,这是开许。佛在世的时候,最热的天气,或者做了极大的劳累之后,也允许白天稍微养息一下,但是不能久,稍微养息一刻儿功夫,马上就起来的,并不是成个规矩,白天非养息不可。我们这里成了规矩,白天到了十二点半吃好,就是养息时间到,什么事也不管,这就不太好!晚上如果如法的养息之后,白天能够不养息的最好。那么夏天太热,或者今天劳动得太厉害,或者晚上赶车,一夜没有睡好,那么你白天睡一下,这个是特殊情况,可以的。

  “若佛圣弟子,欲速急证道。”这个就是说,从一层一层来的,从戒律仪、根律仪,一直到于食知量,那你再要接近于入定,那就是学悎寤瑜伽。悎寤瑜伽就是假使佛的圣弟子,就是说有志气的佛弟子,真正要修行的成就证果证道的弟子,要速急证道,要很快地证果证道,那就是要修这个悎寤瑜伽。

  速急证道,要快,要快怎么办?要有善巧方便,要有次第。有次第有善巧就快,如果说你性急,你拼命地图快的话,不…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