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廣大聽聞,反之,感到一竅不通,甚至苦悶,或理解錯誤,便說明過去沒有多聞。所以什麼都不學,開悟從何而來?我們要想有果實,首先要有種子,種子要發芽,芽長成樹,然後開花,最後結果。種子都沒有,芽也沒有,芽無則樹無,無樹則不能開花,沒有前面這些,果實從何而來?這些道理《廣論》裏面都有,但各人因緣不同,很多人對珍貴的佛經論典,因難以了解,而得不到好處,但對世間具體的事理,有時卻易得領悟。文中又言:“應該廣大聽聞,但弟子的毛病,是對聽法很有興趣,但行持卻很差,煩惱很重。”這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學法勁道很大,行持很差,甚至背道而馳,學法越多,煩惱越重。大家也有體會,一般人剛開始,一片虔誠,學法興趣很濃。時間一長,頭一剃,沙彌戒一受,或者登上了比丘壇。便認爲培福之事,與我無幹,該是其他人做的。而一個寺廟是靠大家護持起來的,你一個整天拿著一本書,超出大衆之外,什麼事都不做,自然便會産生矛盾,有了矛盾,便起煩惱,起了煩惱,則呆不住。這些人在本寺,已是屢見不鮮,越是學法,煩惱越重。初始來時,虔誠恭敬,到後來,矛盾煩惱越來越多,導致背道而馳。這些皆是“我執”之故。
文中又問:“如果不聽聞,很容易流于盲修瞎煉。”該如何解決?
分析“這種現象,就是貪瞋所引起的過患”而我們的貪瞋從何而來呢?——從“我執”來,始終把自己放在主要地位,他人放于次要地位,甚至于損人利己。
“我們在修學當中,會有各式各樣的障礙出現,但是,不要因爲有這樣的障礙而放棄。”應該斷除煩惱,當煩惱生起時,要反觀自己,即“照妖鏡”要照自身,不要盡照別人,經常思惟“我這種想法,這種要求是否正確”。說的徹底一點,若這個常住垮掉了,大家學法亦談不上了。所以要針對這些障礙,努力的去對治它,克服這一切,不應說自己沒辦法做到就放棄了。
“如果自己沒辦法行持,那你起碼也要祈禱”。“另一方面要做到的就是——對今生利樂貪著你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對治它,要讓這一種貪著減輕。”
現在很多人對學法興趣提高了,這是好事情,但我們要知道,學法是學什麼?
是得正知見,分清邪正、內外道,明白什麼是佛的真正教義。
第二、是指導行持的理論——學的是用來修的,不是拿去“兜售”的。爲了名聞利養,正如帕繃喀大師《叁主要道》所說,這樣將成爲惡趣之因,將來亦難脫惡道。
一般人都是喜歡偏求知識,而不重視培福,福報與智慧的關系在西藏講得很多,在此,將福慧兩者之間的關系,向大家講述一下。
宗大師廣學中觀,爲了印證自己的見地,便請問本尊文殊菩薩,答言“還差”。宗大師祈請開示,文殊菩薩言:要得到真正的智慧(中觀見),需要叁個主要條件,因爲一切法不離緣起。條件爲:
積資淨障——積聚廣大的福德資糧,欲求智慧,要用福德去求,單有智慧,便易貢高我慢,甚至成爲狂慧。而此種智慧,根本上說不會開悟,真正開悟的智慧是一切法甚深的般若智慧,我們學到的一般是廣般若,真正深般若,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此得到了,廣般若的作用才會起,若無,則一切皆在世間上流轉。如何得開悟?應廣大的積聚福德資糧,淨除罪障,並努力地忏悔業障以求。
第二、修上師瑜伽,求上師加持。
第叁、依止善知識,即依止通達甚深般若的善知識,如理聽聞正法。
這是叁個主要因素,缺一不可,這是文殊菩薩的殊勝教授。依此,宗大師通達了甚深的中觀見,歡喜之下,作了著名的《緣起贊》。他的智慧,就從積聚廣大福德資糧,淨除罪障等法而來的。
我們再舉一個積福開智,現實的例子,這是海公上師常講的一則公案:
金山寺有一位香燈師,名持律師,人品敦厚憨直,常被人作弄,夏日大家曬衣被,有人戲言應曬蠟燭。彼亦恐“蠟燭生黴”,結果一曬之下,化爲蠟水。維那師知道後很生氣,便想遷他的單,乃出一主意,對其言:“像你如此有智慧者,在此工作實爲委曲,應該去學法,將來可作大法師,到時我給你敲引磬當維那。”彼信以爲真,便去甯波觀宗寺谛閑法師學法。因學不懂,谛閑法師便令其多多培福,令其行堂、背經等,彼一一依之而行,後來果然開智慧了。當上了大法師,因念及此乃行堂而來,故于講經下座後,過堂用齋時,衣服一換,又行堂依舊,不怕丟臉……”
這個公案說明一個人只要誠心誠意學,雖然笨,亦能學好,不要自暴自棄,因爲每個人都有他的善根,只要肯學。再則即是依上述叁條件中的“依止上師”,谛閑法師令其做什麼,皆一一遵行,再者積集資糧——行堂等事,再者努力學法,文殊菩薩開示宗大師的叁要素,其中或多或少做到了,故開了智慧,當上了法師了。
我們聞後,應該有所感觸,不要只作爲故事來聽,事情來了,還是老一套,“這個事我不行,那個事我沒空。”甚至于有些人起“妒嫉心”見他人成績考得好,我考試考不好,認爲是客觀原因,我事情那麼多,我怎麼考得好?認爲自己差是因爲太忙,若是換一換,讓我閑起來,照樣我能考好。世間這種思想很多,我們出了家實不應該這樣。
總而言之,學法的場所是一個道場,若只爲個人名利,而不顧他人與常住,猶如海中共乘一船而不願同舟共濟,各搞一套,結果便是船漏,全船覆沒。道場若垮掉了,你還會有什麼成就!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一切衆生的苦,我皆代受,這個目標現在不用定得太高,一個道場四十來人,我稍稍爲他們受一點苦,這對菩提心還談不上,能不能做到?爲整個道場修行者,這裏來的都是學法修行的,菩薩示現的亦或有之,我爲他們代勞,使他們能修行好。若人人發此心,道場才能搞好,學法也能學透。若皆不願爲他人服務,只希望人人爲我,最好自己看書,不管常住,大家如此,飯也沒得吃了,最後便散掉了。
“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持愛自己是災害百損的門,一切災患都從爲爭取自己的利益而生,客觀因果規律是辯證的。想要大福須布施。欲求大貴,須忍辱持戒。如果不培福,單靠看看書,欲求開智慧,則不可能。即使滿腹經論,滔滔不絕,若去弘法,亦弘不起。很多有學問的人,打不開局面,什麼原因?福報不夠。反之,福報不夠,法也學不好。福報沒有了,甚至壽命也就完結了。
福德跟智慧的關系是辯證關系。再看看日常法師出版的這本書,它的名字,《福智之聲》。福放在前面——有福才有智,沒有福,智哪裏來?福智兩者是硬拆不開的、辯證的,我們偏偏就發現有些人只要智,不要福。這個我們認爲是不對的,你們聽了《俱舍論》,最好你們是著重地深思一下。我們學了法,不僅僅是背得點東西,知道些名相,跟大家討論起來爭個勝負,內心還是有煩惱,而且更多,這不是學佛法。將來在信徒面前誇誇其談地說一套,努力爭取爲名利,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嗎?不是的。學佛的目的是爲了自己出叁界,發心度衆生,也要教衆生都能這樣做。首先下手——斷煩惱。煩惱是從無明産生的,爲什麼我們障住本性看不到,都是無明給蓋住了。無明是煩惱的根,想要除無明,從斷小的煩惱下手,打仗一樣的,想要把主帥抓住,當然,主帥抓住了,事情就解決了,但他的部隊在,他抓不住的先把他部隊慢慢消滅了,要讓他抵抗力沒有了,他就可以抓住了。我們斷煩惱,你要把無明去掉,自己要見自己的人空、法空的本性,那你先把那些粗重的煩惱去掉,貪、瞋、癡、慢、疑、邪見及悭嫉等等都去掉,要斷煩惱的時候,那首先是要克服我執,就是要對人家多多利益,更要做到叁輪體空,對照空性。一切法空它是提綱挈領的,不能當做口號來喚,學法不是喚喚口號的問題。大家到底怎麼做?應該依照經、律、論去做。若是你爲愛自己出發的話,一切災害苦果都會造成,若爲人家的利益出發的話,一切功德的基礎都在這裏,真正成佛也從利他這裏來。菩提心,成佛的基礎,就是利他,菩提心不是利他是什麼?除了利他就沒有什麼東西了。那它最後的果呢?就是菩提的果——成佛。所以我們希望大家,真正學佛要從此處下手,要學會利他,爲常住爲正法,做些實事。勿要死于文字下邊,只說不做,成個書呆子。
要明確學法的目的和方式
戊寅(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廿二日晚課後開示
我們學法是聞思修的過程,法聽過以後,心中應有所觸動,不光是聽聞了算數。我們學的就是修的,有多少的聞慧,便有多少思慧,有多少的思慧,才有多少的修慧。而要廣大聽聞,又必須積資淨障,資糧聚集好了,方能聽聞獲得利益。
而普遍存在著一種思想:學法只重表面,加行不願修,殿也不肯上,就是拿著本書要聽經、聽磁帶、要自己研究。如此是否真正能得解脫利益?末法時期,要廣大聽聞,表面上看是在努力,而這個還需要資糧的積聚方能收效。正好《福智之聲》第83期,談到廣大聽聞與淨罪集資,沒有集資淨障的前提,你雖廣大聽聞,卻聽不進去的,有時還會毀謗。如果你廣大聽聞而聽不清楚,這時候趕快去廣大積集資糧,再去聽聞,就會聽得更清楚,更深刻的了解。我們中間,有些人學法,皮面上了解一點,深刻的不談了,即使皮面上的了解,也是根據自己主觀的理解。到底對不對,還不敢說,這就不夠了。沒有廣大的集資淨障,不管你學得那麼多,都不會有真正修持的進步,猶如種花,需要陽光、空氣、土壤、水分等緣,不管缺了那一方面,都不會開出理想的花朵。
如何積資:禮拜、繞塔、布施、供養、持咒等等,這些都是積聚資糧的方式,而要淨罪則是通過“四力門”,以此忏悔過現罪業。這些不做到,光靠聽經是不會去除五欲的。又在此中,如禮拜,不但能淨障,亦能積資,拜佛…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