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主 講 敏公上師
文字錄入 叁寶弟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A.小)
唐叁藏法師玄奘 奉诏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 波羅揭帝 波羅僧揭帝 菩提薩婆诃(梵音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叁種般若
第二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時間耽擱了一點,這裏對大家表示抱歉。昨天《心經》還是懸談了,講了一點,今天我們開始就把昨天的要點重複一下,因爲昨天講的比較散漫,今天我們好把扼要的東西重新再提一提。
第一,我們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什麼叫般若?這是我們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一般說,般若就是智慧,這個智慧是不同于一般的世間的智慧,所以叫“般若”,把印度的原來的名字保存著,沒有翻譯,一翻譯的話,跟普通的世間的“智慧”混淆了,就不容易區分。實際上我們嚴格地說,這個“般若”到底是什麼東西?真正的涵義,從最嚴格的角度說來,它就是諸法的實相,不可言說的、難說難喻的、佛坐在菩提樹下證到的那個境界。
“般若”可以分成叁個。一是“實相般若”,那就是真正的所謂“般若”就是這個東西。
二是“觀照般若”,就是要證到實相的那個智慧。昨天我們也說了,這個智慧有叁個層次,第一個,開始我們學習般若的道理的時候,對空性道理加以研究、抉擇,慢慢地産生理解,這個階段是最初的層次,我們叫“空慧”,解空的智慧,叫“空慧”,一般經上都愛用這個名詞,到了真正你功夫深了以後,慢慢地悟入或者是證到那個般若的境界的時候,我們說這個般若境界,在登地以上或者大徹大悟以後,就證到一部分。好象這個月亮,本來是一點都看不到的,假使月食那樣子,全部看不到的,當你證到初地以上的時候,慢慢地月亮透一點光明出來了,小小的圓弧的線出來了,這個圓弧雖然不圓整,但是它的光明當體就是全個月亮的光明是一樣的,一味的“空性”,而開始我們接觸到或者悟到、證到這個的時候,這個空慧,它的層次升高了,那個時候叫般若。所以說般若,我們一般說的般若智慧,就是說在觀照般若從開始研究一直到證道,這個層次都可以叫般若,但是嚴格地分,初習“空慧”,證到時候就是般若。那麼圓滿的證到了一直到成佛的階段的時候,又改了名字了,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或者叫“薩婆若”。這個在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就是“薩婆若”,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無上正等菩提。這個就是說觀照般若有這麼叁個層次,它就是能夠證到實相般若的那個智慧。
叁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怎麼一個情況呢?它就是說的佛的教理,叁藏十二部經,當時佛四十九年說法,沒有文字,所以這個文字般若不一定指我們寫在書上的這個文字,只要是佛的教理,通過佛的音聲或者其他的方式,像迦葉尊者,佛在靈鹫山拈花微笑,這個動作也是文字般若,迦葉尊者當下領會,就微笑,把佛的意思悟到了,這就是禅宗的初祖了,那麼這也叫文字般若。所以我們說文字般若,不單是寫的文字,或者是當時佛在世以音聲爲體,同時禅宗所用的咳嗽、棒喝、豎拳等等,都是文字的一類。我們要通達般若,要證到般若,離開文字般若是不可能的,我們下手就是要從文字般若下手。我們這裏說“聞思修”,我們學佛的次第,……(5:13錄音阙失)聲聞弟子,所以聲聞不一定是二乘,凡是聽過佛說法的都叫聲聞,這在《法華經》裏有這個發揮。
這個文字般若,她的體就是音聲(語言)或者文字,我們要真正證到般若,非從這個文字般若下手不可。開始就是聽佛的教言,我們耳朵聽了,聽的時候我們要有慧,這又分四個。
一個是“俱生慧”,我們有生以來,有分別善惡是非的能力,這個能力叫俱生慧。
聽了佛的教言,感到這個很好,願意接受,這是生得慧,當佛的教聽下去之後,産生了一個概念,在我們腦筋裏了,産生一個影響了,這個影響就是所謂“聞慧”,從聞佛的法而得到的智慧,叫聞慧。那麼聞慧,我們不能以此爲足。有的人,修行了,講經天天來(解放以前講經的地方很多),每一次必到,那麼他回去呢,也念經——這都是屬于聞慧的範圍,但是他念好了也好,他聽過了也好,從來不把書打開來研究研究、思考思考,這個恐怕沒有用,那就是說,教是佛的教,人還是我的人,兩個不成關系,這樣停留于聞慧,對自己不生關系,這個作用不大的。
聞慧之後一定要進入“思慧”。思慧就是把自己的思維跟了佛的教言互相地去配合起來,要淨化自己的身口意,這個階段是思慧。就是說把佛的教言跟自己思想結合起來了,把佛教的人生觀、所說的方針、准則都自己接受下來,依之而行,這是思慧的階段。這個已經對我們産生初步的作用了,但是這個作用大不大?不太大,因爲在看書的時候,或者是聽講的時候感到“喔,這個好,我也該這麼做”,但是碰到其他的場合,或者做生意去了,或者做旁的事情去了,這麼一下子呢,都忘完了。
這個就是說思慧階段固然産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不鞏固,那麼怎麼樣?要經過“修慧”。
這個修慧,嚴格地說,要定中把這個智慧鍛煉、堅固下來,這是修慧。所以說一般的“我修行、我怎麼怎麼……”,你還沒有得定呢,你這個“修行”還不是真的修,真的修(聞思修的修)是得了定以後、入了禅定了,入了禅定以後的修才是真的叫修。但是我們聞思也在實修的前階段,也可以說是修的加行,那麼這個修的名字也可以引申出來,把聞思也說是在修行。假使我們現在聽經,回去是誦經,也叫修行,但是這個只是泛泛的修行,不是嚴格的修行,真正嚴格的是得了定以後。
那麼修慧得到了,該是鞏固了吧?還不夠,從生得慧産生聞慧、産生思慧、産生修慧,這個修慧還要提高。因爲我們凡夫的智慧、凡夫的思想,都是有漏的,無始以來都是在有漏裏邊打滾的。什麼叫有漏?有煩惱的,煩惱隨增的。什麼叫隨增?煩惱可以增長的,就是可以增長煩惱的,這些東西就是有漏法。我們無始以來從來沒有得到無漏法,得了無漏法就是見了道了,我們從來沒有得到過。那麼即使你從聞、思、修這個階段步步上升了,還停留在有漏的範圍裏邊,這個還不究竟的,因爲有漏法感的果是有漏的果,還在叁界裏邊。那麼這個思慧、修慧,我們接觸佛的教典,這個思慧呢,因爲佛的教也是無漏的等流,從佛的無漏心流出來的,我們把佛的教典納到心中聞思修,經過定火的鍛煉,慢慢地就會産生一個奇迹,什麼奇迹?從有漏的産生第一個無漏的,無漏法。這個無漏法,我們做老衆生從無始以來思想裏起無漏道從來沒有過的,這個是劃時代的,對我們這個有情來說,這個無漏法的出現就是劃時代的、最緊要的一個關鍵。那就是說無漏法出來了,沒有煩惱的法出來了,就是見道了,也就是禅宗的大徹大悟。
我們現在一般修行的人,這一輩子要求即身成佛,談何容易!當然密法裏邊有即身成佛的方法,那不過是對那些真正善根深厚、修行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時候,他畫龍點睛一樣的,把這個“眼睛”一點,這個“龍”就飛起來了。但是我們“龍”的身體根本還沒有畫起來,你點它一百個眼睛它也飛不起來的。那麼我們怎麼辦?我們的要求:在這一輩子修行,希望見道!這個是我們海公上師在五臺山的時候再再鼓勵我們的:“你們現在修行的裏程碑,第一個裏程碑要向往的就是見道(也就是禅宗的開悟)。”那麼這個也不是很簡單的,前面的加行很多,但是這個對我們有情來說是最迫切的、最重要的問題,因爲見道的時候無漏法産生了,以前有漏的、從來是充滿有漏的階段已經被你切開來了,以後慢慢無漏法增長,增長圓滿的時候就成佛、成阿羅漢了,這是重大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說修行,從始至終都離不開一個“智慧”,我們佛教,“佛陀”就是覺,什麼叫覺?有智慧的。沒有智慧“覺”不了。所以說我們佛教由佛的稱號、佛教的名號,都談到對覺的重視,那麼真正我們的修行也就在覺上,從開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最後證到實相般若,都是智慧的問題。一些人說佛教是迷信,那是大大的冤枉!我們靠的就是智慧,哪裏什麼迷呢?所有迷的東西我們都要去掉的,佛教絕對是理智的。當然,我們要開悟,要積集資糧,就是要多聞、多思維,還要嚴謹地持戒,如法修行,親近善士,積集福德資糧、忏悔業障,在這些基礎之下,我們的聞思修慧才能慢慢地增長,我們的無漏慧也能夠生起來。如果我們只是但求知解,不下功夫、不用持戒的功夫,也不積集資糧,也不忏悔業障,那麼你這個慧即使有一些收獲,就是狂慧,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
所以說我們很痛心的看到,現在辦的佛學院,片面地傳授知識,也講了很多的經論,很多是很有價值的,什麼大乘論的,成唯識論、中觀論……叁論,講了很多,這個是很高的東西了,但是他們著眼于把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