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

  目 錄

  

  內容目錄

  壹 教學計劃概述和《律海十門》講經緣起 1

  第一講1

  貳 別解脫戒的重要性及出家在家的比較 2

  甲一 雲何調伏所作界限製度唯佛獨說 2

  甲二 別解脫戒的重要性 3

   乙一 是叁乘天人等共所依止之根 3

  乙二 明一切功德依止之地基 4

  乙叁 能遮止一切煩惱罪行之水堤 4

  乙四 示律行勿得雜染 5

  乙五 是製象之鈎 是溝籬等外護等 6

  乙六 是教乘之內藏 諸教之中心 7

  乙七 教海之指南 王路之引導 8

  乙八 戒是教之中心 解脫之門 8

  甲叁 出家在家之比較 11

  乙一 勸家中弟子發心出離 11

  乙二 清淨出離五種功德 12

  乙叁 偏 贊 出 離 13

  丙一 偏贊出離之故13

  丙二 各 各 對 觀13

  叁 正說《律海十門》 16

  甲一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16

  乙一 皈敬緣起頌 16

  丙一 皈依叁寶求加持自他慧心16

  丙二 學戒所爲16

  丙叁 尊者請問 佛說因緣17

  丙四 尊者請佛製戒18

  乙二 製戒十義 20

  丙一 攝取于僧20

  第二講20

  丙二 令僧歡喜20

  六和相親21

  丙叁 令僧安樂24

  丙四 未信者信25

  丙五 信已增長28

  丙六 難調者調29

  丙七 慚愧者安31

  丙八 斷現有漏33

  丙九 斷當有漏34

  丙十 正法久住35

  甲二 高潔大行因相門第二 36

  第叁講36

  乙一 叁聚戒聯帶關系 36

  丙一 缺律儀戒攝善不生生亦不全不勝(一頌半)36

  丙二 缺善法戒不能生起饒益行(一頌)38

  丙叁 總叁聚正學之法(半頌)39

  乙二 成就律儀戒之方法(一頌) 40

  丙一 遠欲出離心有叁——不顧過去諸欲境(1) 41

  丙二 不樂未來諸欲境(2)42

  丙叁 不樂現在諸欲境(3)44

  丙四 身心堪寂「身得解脫」46

  丙五 言思如理「因果能正」46

  丙六 自顧尊高「菩提不遠」48

  丙七 柔順不惱「成悲和順」49

  丙九 叁時正知正念不放逸「不入于惡衆善皆舉」 51

  丙十 行爲合法「身心安樂」52

  第四講53

  丙十一 淨命護他「世無嫌厭」57

  五 邪 命57

  甲叁 別解脫戒略相門第叁 61

  第五講67

  甲四 八戒近住分別門第四 69

  乙一 總 頌 69

  乙二 近住律儀之總義 71

  乙叁 近住名诠之分別 71

  乙四 近住戒八支之分別 72

  丙一 一日夜不殺害74

  丙二 一日夜不盜取76

  丙叁 一日夜不淫欲76

  丙四 一日夜不妄語77

  丙五 一日夜不飲酒78

  丙六 一日夜離高勝床座 79

  丙七 一日夜離歌舞裝飾等 80

  丙八 一日夜不晚黃昏食 81

  乙五 近住授受之儀式 83

  第六講86

  甲五 五戒近事分別門第五 87

  乙一 總 頌 87

  乙二 近事名稱音義之分別 89

  乙叁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別 89

  丙一 盡形壽不殺生90

  丙二 盡形壽不盜取91

  丙叁 盡形壽不邪淫 92

  丙四 盡形壽不妄說95

  丙五 盡形壽不飲酒 95

  乙四 近事兼修性戒所余之六種 96

  乙五 近事發起慧行修心之法要 99

  丙一 以出離心求取近事戒99

  第七講101

  關于正學女戒的問題101

  盜戒釋相概略問答103

  丙二 兼修大乘道慧行法理111

  丙叁 智忍生起112

  丙四 觀家庭如牢獄等112

  丙五 敬諸佛子 護叁寶物115

  乙六 近事六種差別之方便 116

  乙七 近事授受之法則 117

  甲六 四根本修心要門第六 121

  第八講121

  乙一 淫戒攝修 121

  乙二 盜戒攝修 129

  第九講137

  乙叁 殺戒攝修 137

  六和敬144

  乙四 妄語戒攝修 152

  丙一 五 語152

  第十講154

  丙二 五邪命159

  甲七 觀擇功德過失門第七 162

  乙一 十種虧損戒 162

  丙一 無出離心163

  丙二 戒羸行緩164

  丙叁 惡性浮散164

  丙四 愚不畏罪165

  丙五 邪願邪行166

  丙六 違世出世軌166

  丙七 邪 命168

  丙八 過奢受用171

  第十一講171

  丙九 過事苦行172

  丙十 內穢外淨173

  乙二 佛贊戒德 175

  丙一 屍羅名根本175

  丙二 屍羅名莊嚴176

  丙叁 屍羅名熏香 177

  丙四 屍羅名塗香177

  丙五 屍羅名妙行177

  丙六 屍羅名律儀178

  乙叁 善觀叁業 178

  丙一 觀身語業179

  丙二 觀意業181

  丙叁 引佛教啰怙啰偈 183

  乙四 屍羅次第清淨之法 由戒生定 183

  乙五 戒清淨之十種功德 185

  丙一 五分法身以戒爲首185

   丁一 由戒生定185

   丁二 由定生慧187

   丁叁 解 脫187

   丁四 解脫知見188

  丙二 臨終無悔188

  丙叁 身心調和 遠諸熱惱189

  丙四 諸天衛護 不爲魔娆189

  丙五 于凶暴類 不怖倒行189

  丙六 諸惡怨友 不害反親190

  丙七 非人藥叉 常作護佑190

  丙八 法緣順遂 王庶敬護190

  丙九 隨願往生191

  丙十 戒淨離欲 現證涅槃191

  乙六 別解名義 191

  甲八 十二杜多勝行門第八 192

  第十二講193

  乙一 總贊功德 193

  乙二 立 名 195

  乙叁 釋 義 195

  丙一 糞掃衣195

  丙二 但叁衣198

  丙叁 乞 食 198

  丙四 一坐食 201

  丙五 善量食201

  丙六 不余食202

  丙七 阿蘭若203

  丙八 樹下坐204

  丙九 露地坐205

  丙十 冢間坐206

  丙十一 隨處坐208

  丙十二 但坐不臥208

  第十叁講209

  甲九 沙門十七莊嚴門第九 211

  乙一 總標名數 212

  乙二 正釋名義 212

  丙一 正信具足212

  丙二 無有谄曲214

  丙叁 少諸疾病214

  丙四 性勤精進216

  丙五 成就妙慧218

  丙六 少 欲220

  丙七 喜 足221

  丙八 易 養222

  丙九 易 滿223

  丙十 成就杜多功德224

  丙十一 端 嚴224

  丙十二 知 量225

  丙十叁 具足成就賢善士夫十法225

  丙十四 具足成就聰慧者相226

  丙十五 著忍辱衣227

  丙十六 柔 和228

  丙十七 爲性賢善229

  第十四講230

  甲十 明智覺觀存念門第十 234

  肆 結束語 241

  附:律海十門思考題243

  

  

  壹 教學計劃概述和《律海十門》講經緣起

  

  第一講

  

  我們這次講經是第二個單元的開始。1992年開始到1994年的秋天是講第一個單元。其間,經藏以《阿含》爲主,律藏以《沙彌戒》爲主,論藏以《俱舍》爲主。 這個,我們已經學過了。 同時,在講之前還聽了一遍《廣論》,讓大家知道了整個成佛的菩提道次第。 《廣論》之後就是《沙彌戒》 。因爲講《阿含》的老師沒有,就請顧興根老居士講解了《遺教叁經》;論藏講的時間最多,主要是講《俱舍論》。現在第二個單元是講戒律。

  我們經過兩年的鍛煉,現在産生了十幾位新的比丘,當然沙彌還有,基本上以比丘爲主了。那麼現在開始就要講戒律了,這是第二個單元的計劃,基本上實現了。開頭是講《律海十門》,這是通的——四衆弟子都能聽。之後,就要講《比丘日誦》裏平時念的那些內容,如《毗尼違順觀》 、 《十一門教誡》等,這些都是我們以前在清涼橋時出了戒堂就學的。接著,因爲戒本前後還有一些《辨識阿含》裏沒有的內容,那看起來戒本還得要略略地銷一下。戒本講好之後就講《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這也是我們在清涼橋時出了戒堂之後必看的書,那時候沒有講。這次現成的本子我們已經在請了,到時候可能會到,那麼我們就講這個。另外還有一本也是我們以前必學的書——《淨心誡觀法》,這本書好象是沒有,不曉得廣化有沒有,以後再看一看。這個呢,只好是自己看了。這兩本都是道宣律師著述中關于我們修戒必定要看的書。律儀就是說,戒條是講的那些止持,就是什麼不該做,但是行住坐臥的那些威儀呢,《沙彌戒》裏有很多門,比丘戒裏也有很多——在《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中廣講。所以我們准備在比丘戒本之後,講威儀。

  過後,就要講《辨識阿含》,《辨識阿含》是把戒本的二百五十條詳細打開來講的,就是製戒的因緣,戒相的開遮持犯。另外還有攝修心要,每一條戒如何修法,對此海公上師都有他傳承的教授教誡和自己的親身經曆,都集中在那裏。在《辨識阿含》之後,我們就要講《根本阿含》,那就是二十犍度。

  經藏四阿含是《長阿含》 、 《增一阿含》 、 《中阿含》 、 《雜阿含》 。 律藏裏也有四個阿含:《辨識阿含》、 《根本阿含》 、 《雜細阿含》 (也叫 《細雜阿含》 )、 《正宗阿含》。其中《辨識阿含》和《根本阿含》海公上師已經編輯成冊,…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