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51

  ..續本文上一頁實踐靠眼耳鼻舌身體這五個官觀察的客觀現象。第一眼睛,觀察的是不是絕對正確?這個,深的我們不說,一切法執實的性,沒有自性,你看起來都有自性的,那這個根本就錯了;再一個,我們眼睛看的是光波,紅內紫外的光都看不到,只看到這麼一段一段的光波,你能說你這個是真理嗎?耳朵也是一樣的,聽到的聲波的頻率,高的你也聽不到,低的也聽不到,只聽到那麼一段一段,鼻子聞到、身子碰到的,都是有局限性的,不會是絕對真理的。一樣的一條河,鬼看起來是膿血,人看到是水,天人看起來是琉璃,那就是客觀的東西在各人的意識裏邊反映是不一樣,你怎麼說這個客觀的科學是絕對正確的呢?何況你還有一個執實在的執著在裏邊,一切法本來是如幻如化沒有自性的,你說都是有自性的,凡夫哪個說東西沒有自性的?都有自性的。這些東西執在哪裏,都是錯誤的因素。所以說以世間的眼光看問題都有錯誤,都有诳——欺騙性。

  我們在汽車上或者火車上,車開的時候就看到樹往後倒;一個雲,風吹的時候就看到月亮在跑。這都是欺騙眼睛的東西。一根筷子放在玻璃杯裏邊,倒一杯水,就看到筷子是斷掉的、彎曲的,這都是眼睛騙人的問題。所以說我們以世間的知識看問題,得的結論就是“虛幻構畫”,不真實的。

  如何才是真實的話?因爲佛是超脫這個世間虛幻理想的,那麼這是“真語”。

  第二“實語”:“依戒定慧學,此行墮染汙,此行得清淨,如言行不虛,是名爲實語。”這個實語就是說依戒定慧來修,這個樣子修行——這樣子的行動要墮染汙的、這樣子的行爲是能夠得到清淨的,這個佛如實的跟你說了,一點也不錯、不虛的,這叫實語。就是說我們修行依戒律而修,決定會能夠證果證道,能夠得到什麼果,某一個中間什麼站口、什麼裏程碑,都給你講得清清楚楚,這樣子做,會得到什麼成效;反過來,你煩惱起業造惡,又會得到什麼果?地獄、餓鬼、畜生!講得一點也不錯,“實語”。

  “現量第一義,真谛十如等,如來隨自語,是名爲如語。”

  這是勝義谛、第一義谛,依現量得到的。我們以比度得到的是比量,當下直觀得到的叫現量。這個現量是佛的現量,不是我們五官的現量,五官的也是現量,這個現量是假現量,真正的現量是佛的智慧,無分別智得的現量,這個現量得到的呢,一切法的空性,就是第一義谛,真谛十如。這些都是佛親自證到的,隨自己所證到的說的,所以叫如語,如佛親自所證到而說的——“如語”,這是第叁個語——“如語”。

  第四個,“世尊見言見,知聞言知聞,現實有不虛,是名不诳語”,看到的就說看到,沒有看到就說沒有看到,聽到就說聽到,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沒有不實的話,叫“不诳語”,沒有欺騙性的。诳語就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明明是心裏知道的這個,卻說那個,這就是虛诳語。這是“不诳語”。

  “教海廣無邊,自語不相違,四十九年說,初中後一貫,大哉十力尊,無說說種種,契機施悉檀,叁藏語一致,是名不異語。”

  第五是“不異語”,五語的最後一個“不異語”。佛說的法廣無邊,我們單是看看大藏經,就看得嚇人,那麼大一堆都是佛說的法。這還是說了一點點,沒有說的跟大海水一樣,佛說了的才跟牛迹水那麼多。那麼佛說的教法是多得無邊的多,但是這些無邊的教法,沒有一句話自語相違的,都沒有違背的,都是一個,體系一貫的。“四十九年說”,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初中後一貫”,都是沒有矛盾的。但是有的人,我們看看,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贊歎出離,一會兒诃責小乘,好象是矛盾的。這個就是要看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了,對那些才發心的人,他貪著五欲的,當然說出離、清淨了,他才能進道;對那些執著聲聞自利的,他以此爲滿足了,當然诃責他了,你但求自利,利衆生的事還沒有做到,成佛的廣大利益你還沒有得到,不能以此爲足。那就是看什麼時候、什麼樣的人說什麼話,話裏邊好象是不一樣,實際上目的是一個,最後都是達到成佛度衆生的最高目的,所以是一貫的。但是你如果不會看經,就看得來矛盾百出。

  我記得以前一本雜志裏面有一篇文,一個歐洲人寫的,什麼人我記不起了,他說,佛的經說那麼多,他研究下來是個大雜燴,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沒有體系、沒有中心思想的。——那是他自己愚癡,看不出來。我們旁的不要說,叁藏十二部我們把它攝持起來作一個宗派,沒有這個能力,但是把宗大師的《廣論》看一看,基本上不會再生這個邪見了,說“佛的話是東說西說,好象不成體系的,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前後是矛盾的”,不會說了。因爲宗大師的《廣論》裏邊基本上把一個原則性講出來了,爲什麼這時這麼說,爲什麼那個時候又那麼說,都基本上講了,這本《廣論》如果學通的話,這個問題基本上解決。

  佛說的法,四十九年說法,初中後是一貫的。這“一貫”看出來了,你才是把佛的中心思想得到了,如果你看的佛經是東說西說、一會兒說這個一會兒說那個的話,你根本沒有體會,佛說法的密意,根本沒有得到,就是執在文字上看問題。那麼這個很不容易啊!說了那麼多的法,都是一貫的,這偉大得很,“大哉十力尊!”“十力尊”就是佛,佛有十個力,佛的十八不共法裏邊,我們在《俱舍》裏講過,十力、四無畏、大悲、叁念住。這個“十力尊”就是指佛。

  (12A)佛是偉大得不得了,他“無說說種種”,一切法本來無可所說,四十九年說無說。四十九年說無說有兩個解釋,本來一切法不可說,但是又說了很多,這是一個解釋。另外一個解釋是四十九年說了很多,但是還沒有說的更多,這個是佛的法。這兩個意思都沒有問題,都可以講。這裏說的“無說說種種”,本來一切法不可說,都沒有自性,都沒有相,但是爲了對機,就說了那麼多的法,“無說”,無可說中又說了很多。

  “契機施悉檀”,因爲對機,佛就說了四個悉檀: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這四個悉檀一般人都知道了,我們以後黑板抄一抄也可以,今天時間快到了,我們就不打開講了)。他之所以“無說”之中說種種,主要是爲適合各人的機,用四種悉檀來說,所以說了很多。而說了那麼多呢,“叁藏語一致”。經、律、論叁藏,我們把佛說的話分成叁藏。論,不一定是菩薩說的,佛自己說論——阿毗達磨也有的,那麼律當然是佛親自說的了。經律論叁藏那麼多,又分叁大體系——經律論叁個,但“語”都是“一致”的,沒有矛盾的,這是“不異語”,就是一點矛盾也沒有,前後不矛盾,中間也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這就是講佛的“五語”。“佛子應學佛”,我們說話,先來個最高的標准給你看,我們應該要學佛一樣。“五語心常念”,這佛的五語心裏一定要常常記住,就是我們說話的標准要學佛一樣說五語。那麼有些我們可以學了,有些我們還學不到,學不到,發願,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學,要朝這個方向修,將來能夠做到。真正做到不妄語,是要妄語戒守得最好,最高的標准就是佛的五語,那成佛的時候才最圓滿。我們經常說的,一切戒真正絕對圓滿的是成佛。我們都在學,所以叫學處,都在學,粗的先學,細的慢慢學,最後完全圓滿了,成佛的。

  那麼我們現在講“妄語戒”,今天就介紹了佛的五語。我們做佛子的,應當要學佛一樣,把五語經常要放在心上,常常念。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十講

  

  昨天講到“五語”,五語裏邊,這個也是《金剛經》裏就有,那麼這裏就是講《金剛經》了,“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這是我們說佛的“五語”。昨天因爲時間到了,“契機施悉檀”沒有打開講。

  “契機”,我們看到佛說的法好象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小,一會兒說大,一會兒說世間法,一會兒說出世法,好象是不一樣,實際上都是對機而說,總的原則是一個,就是引他入佛的知見。 42《法華經》說的叁乘會歸一乘,把佛的密意都說出來了。那麼中間我們說一些善巧方便就是對機而說法了。

  “四悉檀”也是對機的,也是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做法布施。“世界悉檀”,根據世間上所歡喜的事情,順了世間上而說,這是最初機的,根機最淺的那些,他世間知見很深,你說得太高了他接受不了。他世間上歡喜那一套東西,你順著他說,但是不違背原則的,不是說你要吃喝玩樂,“哎!吃喝玩樂好”,不是那回事。順了世間的一些意樂心,次第而說法,使他産生歡喜心——“世界悉檀”。

  “爲人悉檀”就是觀根機了,你是大根的跟你說大法,小根的說小法,淺根的跟你說淺法,深根的說深法,說的各種法不一樣,使他增加信心、增長善根。

  “對治悉檀”就是說,你是貪心大的跟你說不淨觀;你是我執大的叫你修界分別觀;你是瞋心多的叫你修慈悲觀,等等,“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就是說把佛的真正的道理告訴他,這是對善根比較成熟的衆生,就是佛的真實的意思告訴他,不是權說,是實在的、了義的說法了,不是不了義的。前面是方便善巧,各式各樣的方便,這個是真正了義的東西拿出來了,“第一義悉檀”。

  這四種悉檀,當然說的方式不同,但是總的是一致的,這是“不異語”。

  “佛子應學佛,五語心常念。”我們是佛的兒子,就是繼承佛家業的,是佛的子了,“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我們是從佛的口生的,從法化生的,那就是聽到佛的教而依法修行,佛子應當學佛了。我們說要承擔佛的家業,你不學佛怎麼承擔呢?要跟佛一樣,所以要學佛。要學佛那就是說話的時候就要跟佛的話一樣,“五語心常念”,心裏經常要記住佛說的話是這五種樣子的話,那我們說話也是要這麼五種的說法…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