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離開這個五種的軌則。當然有些做不到呢,要往這方面學習。
“說必引義利,慰問身安適,順緣吉祥願,逢興盛慶悅,贊施問戒定,放逸者谏誨。”
那麼說的話,必定要有能夠引生義利的合理的有利益的話,無義的有損害的話就不要說。說了話起不好的作用,說它幹啥?我們說,說話要起好作用,使人家進入合理的、將來能夠得到利益的或者現下得到利益的,這個才有意思,說了才有用。你說了一些話使人家起煩惱、使人家造罪,這個你說他幹啥呢?這個不好了。
那麼具體怎麼說呢?那就是世界悉檀了。
“慰問身安適”,大家都歡喜說身體健康,不要害病痛。我們見了面的時候說:“哦,你身體好啊……。”人家聽了就高興。你如果見了個人說:“你還沒死啊?”這個人家聽了就氣了,你怎麼這樣子說話呢?“慰問身安適”。
“順緣吉祥願”,給人家發一個好的願,假如說他做什麼事情,“希望你圓滿成功”、“希望你做這個事情一切緣很順”;人家走遠路,“祝你一路順風!”總不能講你路上碰到怎麼怎麼,總不會說那個壞話了,這個使人家心裏起討厭不高興的話不要說,應說順緣吉祥的願。
“逢興盛慶悅”,人家有好的事情,你要慶祝他,不要生嫉妒心:“你這個人怎麼會碰到那麼大的運氣呢?哎呀,你看我還沒有碰上,我這麼好還沒有碰上,你怎麼碰上了?”這個話說了,嫉妒人家的話了。人家有好處要隨喜,要“慶悅”,慶祝他,心裏要真的高興。
“贊施問戒定”,這是六度的事情了。布施,人家有布施,不管大小,贊歎他。贊歎他的好處,一個是你隨喜他的功德,自己得利,第一個是自利;第二個,他聽了贊歎之後,知道做好事有人贊歎的,下次還要做。如果他做了布施之後你罵他一頓,他不幹了,做了好事還給人家罵一頓,以後他不幹了。這個說真正對人對己都有好處的就是贊歎他。“問戒定”,那麼你修行的時候,就問他“你最近持戒怎麼樣,修定功夫怎麼樣”,那都是從好的方面來問他。這是戒、定、布施叁度。
“放逸者谏誨”,放逸就是不精進了,假使有人放逸不肯修行的、懶惰的、浪費時間的,你要好好地勸他——“谏誨”,好好地教育他,而不是呵斥——“你這人怎麼怎麼的……”,罵起來了,人家也聽不進去。我們真正要勸一個人,要順著他性的,這個我們中間有人就會這一套。你要把他勸過來,你先要跟他談得攏。你跟他談不攏的,跟他說話,越說越糟糕,他根本不會聽你的;你平時跟他講得攏的,你跟他講一句話,他馬上就改。這個我們大家可能都有些經驗了。那麼就是說,你要谏誨的話,態度要好;態度粗裏粗氣的,不但起不了效果,會起反作用。
“念無常精進”,平時經常要起無常的觀想,要好好地精進!對放逸的人這樣說。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你不要看到今天很舒服、明天很舒服,今天還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哪個知道明天後有沒有明天?今天有沒有明天都不知道。這個事情我們經常碰到,你說老的人固然要走,少的人也會走了。我們前兩天不是超度一個人嗎?只有二十六歲,這個還是二十幾了,有的人十幾歲、七八歲。我們現在給一個孩子回向,他只有四歲,腦裏長了一個瘤,多危險啊!所以這些事情要念無常,不要放逸:“現在年紀還輕,慢慢地修,到老了修還可以。大家念一句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念十句都來得及,你現在都不要修的。”那你有什麼把握臨終會念十句佛呢?一般說臨終的時候,那些平時造的業都會現出來,那時候恐怖境界現了,你念佛的心就提不起來了。所以說平時要多念,平時要精進。
“于學修有疑,決擇開真知”,假使對方對于學修有懷疑的,對這種說法他信不下去,或者他本來的知見對現在這個有著格格不入的感覺,那你要給他仔細地分析,使他能開正知正見。修行一樣,佛教宗派很多,念佛的人叫他一下子修密宗他不習慣,那麼修密法的人你叫他去念阿彌陀佛他也感到不習慣。這個,看各人的因緣。你要他修這個法,他對這個法有懷疑的,你要給他解釋、幫他分析,使他生起正知正見,能夠對學修有進步。
“邪倒惡見生,方便使入正”,假使起了邪見、顛倒的惡見——“邪”的就是那些離開佛說的;“倒”就是顛倒的見:不淨爲淨、無常爲常等等四個顛倒;“惡見”,那就是撥無因果之類的,最厲害的邪見就是撥無因果。所以邪的倒的那些不好的見生的時候,那是很危險,會墮落到惡趣的。如果這個見不除掉的話,決定墮惡趣。我們說破戒跟破見,還是破見厲害。破了戒以後,哪怕你破到四根本,你把地獄裏的苦受完了,只要見沒有破,還會出來的。如果你見破掉了,縱使你沒有破戒——見破絕對要破戒——即使你見破了,戒還沒有破,沒有這個因緣,你下了地獄之後,什麼時候出來不知道。要把你的全部惡見去掉了你才出得來。破戒的人他沒有惡見,他把破戒的報受完了,他就出來了;而破見的人,他見不除掉的話,這個見本身就是地獄種子,那他還出不來的。所以破見的人比破戒還要危險、還要可怕。那麼這樣子惡見生的時候,要趕快方便善巧地使他能夠放棄那個邪倒的惡見,能夠進入正知正見。
這個就是下功夫了,不是一句兩句話就能改得過來的。一個人,總是一個我慢,自己以爲自己對的。他自己就是錯了、邪了、倒了,他還認爲自己對、正的,人家說話就是接受不了。那麼這還是要智慧了,你要善于鑒別善惡。你如果善惡顛倒都不知道,人家說的正的,法爲非法,律爲非律,自己非律爲律,非法爲法,那你這樣子邪見太深厚了,那就轉不過來了。你自己智慧有一點,能夠鑒別這是正的、這是邪的,這是法、這是非法,那麼人家勸你還信得過來。所以主要還要多學一點法,學法的時候要客觀一點,不要主觀成見,認爲合我自己的就是對的,不合我自己的就不采取,就是錯的,這樣子一輩子都學不好的。
“說製戒緣起,犯戒引還淨”,這是戒律方面的事情了,佛製的戒,爲什麼要製這條戒、它的因緣,給他講。這個因緣講了之後,可以使他對這個戒的意思能夠深刻地認識它的必要性,爲什麼要製定這條戒。如果你無緣無故地製一條戒,人家知道爲什麼呢?這個事情把人家的自由都限製了,這個做不得、那個做不得——不好嘛。你說製戒的因緣,你看你不製的話,有什麼危害性,會犯那麼大的戒,這個非製不可!那他知道以後,他也有自覺性來守戒。假使犯了之後,“引還淨”,那你想辦法使他能夠還淨,就是忏悔清淨。一般說,小的戒對首忏悔,大的戒做羯磨,衆僧裏邊忏悔。那麼真正的四根本戒犯了之後,不通忏悔。大乘裏邊就是取相忏,對首忏是不行了,因爲病太重了,對首忏是忏不幹淨,沒有辦法。那麼取相忏,修一個忏悔法,能夠得到好相、瑞相,定中、夢中見到幾次,那個標志罪障清淨,那個也可以,但這是不太容易的。
對首忏,我們說最重的罪一般是忏不了,但是畢竟還有辦法。你真正要忏的話,咬著牙巴忏,還是能忏得幹淨。如果取相忏,你拼命想做個好夢,或者定中能夠見到一個好相,不一定做得到。真正業障清淨了它才會現這個相,業障不清淨的話,沒有忏清淨的話,那是現不出來的。你偶爾夢到一個依稀恍忽的也不能算數,一般說,一次是不夠的,要幾次地、多次地見到好相瑞相,那才表示你的業障是清淨了。
“說法依法印”,假使給人家說法的話,不能離開佛的叁法印或者實相印——你說到一邊去了。我們說要鑒別是不是佛法,一般人說的“佛說的嘛就是佛法”,那個外道來一個佛說什麼經,你說:“哦喲,佛說的,這個是佛法!”對不對?那你看不出來的,外道也有佛。現在印度的一個什麼婆羅門,他就是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世尊,他自己稱薄伽梵,那麼也是佛了?我們在講《俱舍論》的時候,爲什麼皈敬頌不說皈依佛法僧呢?要說歸依那個“諸一切種諸冥滅,拔衆生出生死泥”?因爲外道也有佛,你說你皈依佛,他也皈依佛了,那就搞不清楚了。我們說皈依的是“一切種諸冥滅”,一切種冥滅掉的,諸冥滅掉的,能夠“拔衆生出生死泥”的,斷德智德悲德都圓滿的,這樣的人,皈依的,就是佛。你們外道的佛有沒有這叁個功德?圓不圓滿?那就不一定了——絕對不圓滿,如果圓滿那就成佛了。
我們說法一定要依法印,並不是說標一個簽“佛說的”。那麼僞經很多啊,從古以來很多假的經,也都說是佛說的什麼什麼經,那你怎麼鑒別到底真的佛說的還是假的佛說的呢?那就是看符合不符合叁法印。符合叁法印的,就可以說是佛說的;不符合叁法印的,哪怕你說“這是佛說的,這是什麼什麼佛說的”,也不敢信。那麼這個叁法印跟實相印是一個東西,我們前一次說過了,但是沒有仔細說,這個將來講中觀的時候要講,叁法印跟實相印爲什麼就是一個。
“圓滿據叁支”,講、說法的時候,不能沒有邏輯,要合乎因明。因明就是說叁支比量,宗因喻叁支圓滿的。這樣子宗因喻叁支圓滿的比量拿出來之後,對方就是沒有辦法推倒。如果你不圓滿的,叁支不夠,那你依據就不足,邏輯就不夠,那就是可以被人家駁倒,也可以說自己的道理推測得不正確。那麼你根據叁支比量推出來的東西,一般道理不會錯。因爲現量的東西或者聖教量假使沒有,這個道理聖教量還找不出依據來,那就要比量來了,根據佛怎麼怎麼說,推出來這個事情應當怎麼看法。那麼這需要比量,比量就是要根據因明來。因明,圓滿的,根據叁支比量來立量,那麼才不會錯;如果你不圓滿的,那就會錯了。
“不作無稽語,傳語街巷論”,那些無稽的、沒有依據的、不可靠的話不要亂說。“傳語”就是那些小道新聞、一般人口傳的話、街巷的話,就是那些街上傳的馬路新聞,不要亂去傳,這個有的時候傳了要出事情的。本來沒有這個事情,人家是謠言,你去傳了,人…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