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52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离开这个五种的轨则。当然有些做不到呢,要往这方面学习。

  “说必引义利,慰问身安适,顺缘吉祥愿,逢兴盛庆悦,赞施问戒定,放逸者谏诲。”

  那么说的话,必定要有能够引生义利的合理的有利益的话,无义的有损害的话就不要说。说了话起不好的作用,说它干啥?我们说,说话要起好作用,使人家进入合理的、将来能够得到利益的或者现下得到利益的,这个才有意思,说了才有用。你说了一些话使人家起烦恼、使人家造罪,这个你说他干啥呢?这个不好了。

  那么具体怎么说呢?那就是世界悉檀了。

  “慰问身安适”,大家都欢喜说身体健康,不要害病痛。我们见了面的时候说:“哦,你身体好啊……。”人家听了就高兴。你如果见了个人说:“你还没死啊?”这个人家听了就气了,你怎么这样子说话呢?“慰问身安适”。

  “顺缘吉祥愿”,给人家发一个好的愿,假如说他做什么事情,“希望你圆满成功”、“希望你做这个事情一切缘很顺”;人家走远路,“祝你一路顺风!”总不能讲你路上碰到怎么怎么,总不会说那个坏话了,这个使人家心里起讨厌不高兴的话不要说,应说顺缘吉祥的愿。

  “逢兴盛庆悦”,人家有好的事情,你要庆祝他,不要生嫉妒心:“你这个人怎么会碰到那么大的运气呢?哎呀,你看我还没有碰上,我这么好还没有碰上,你怎么碰上了?”这个话说了,嫉妒人家的话了。人家有好处要随喜,要“庆悦”,庆祝他,心里要真的高兴。

  “赞施问戒定”,这是六度的事情了。布施,人家有布施,不管大小,赞叹他。赞叹他的好处,一个是你随喜他的功德,自己得利,第一个是自利;第二个,他听了赞叹之后,知道做好事有人赞叹的,下次还要做。如果他做了布施之后你骂他一顿,他不干了,做了好事还给人家骂一顿,以后他不干了。这个说真正对人对己都有好处的就是赞叹他。“问戒定”,那么你修行的时候,就问他“你最近持戒怎么样,修定功夫怎么样”,那都是从好的方面来问他。这是戒、定、布施三度。

  “放逸者谏诲”,放逸就是不精进了,假使有人放逸不肯修行的、懒惰的、浪费时间的,你要好好地劝他——“谏诲”,好好地教育他,而不是呵斥——“你这人怎么怎么的……”,骂起来了,人家也听不进去。我们真正要劝一个人,要顺着他性的,这个我们中间有人就会这一套。你要把他劝过来,你先要跟他谈得拢。你跟他谈不拢的,跟他说话,越说越糟糕,他根本不会听你的;你平时跟他讲得拢的,你跟他讲一句话,他马上就改。这个我们大家可能都有些经验了。那么就是说,你要谏诲的话,态度要好;态度粗里粗气的,不但起不了效果,会起反作用。

  “念无常精进”,平时经常要起无常的观想,要好好地精进!对放逸的人这样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你不要看到今天很舒服、明天很舒服,今天还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哪个知道明天后有没有明天?今天有没有明天都不知道。这个事情我们经常碰到,你说老的人固然要走,少的人也会走了。我们前两天不是超度一个人吗?只有二十六岁,这个还是二十几了,有的人十几岁、七八岁。我们现在给一个孩子回向,他只有四岁,脑里长了一个瘤,多危险啊!所以这些事情要念无常,不要放逸:“现在年纪还轻,慢慢地修,到老了修还可以。大家念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念十句都来得及,你现在都不要修的。”那你有什么把握临终会念十句佛呢?一般说临终的时候,那些平时造的业都会现出来,那时候恐怖境界现了,你念佛的心就提不起来了。所以说平时要多念,平时要精进。

  “于学修有疑,决择开真知”,假使对方对于学修有怀疑的,对这种说法他信不下去,或者他本来的知见对现在这个有着格格不入的感觉,那你要给他仔细地分析,使他能开正知正见。修行一样,佛教宗派很多,念佛的人叫他一下子修密宗他不习惯,那么修密法的人你叫他去念阿弥陀佛他也感到不习惯。这个,看各人的因缘。你要他修这个法,他对这个法有怀疑的,你要给他解释、帮他分析,使他生起正知正见,能够对学修有进步。

  “邪倒恶见生,方便使入正”,假使起了邪见、颠倒的恶见——“邪”的就是那些离开佛说的;“倒”就是颠倒的见:不净为净、无常为常等等四个颠倒;“恶见”,那就是拨无因果之类的,最厉害的邪见就是拨无因果。所以邪的倒的那些不好的见生的时候,那是很危险,会堕落到恶趣的。如果这个见不除掉的话,决定堕恶趣。我们说破戒跟破见,还是破见厉害。破了戒以后,哪怕你破到四根本,你把地狱里的苦受完了,只要见没有破,还会出来的。如果你见破掉了,纵使你没有破戒——见破绝对要破戒——即使你见破了,戒还没有破,没有这个因缘,你下了地狱之后,什么时候出来不知道。要把你的全部恶见去掉了你才出得来。破戒的人他没有恶见,他把破戒的报受完了,他就出来了;而破见的人,他见不除掉的话,这个见本身就是地狱种子,那他还出不来的。所以破见的人比破戒还要危险、还要可怕。那么这样子恶见生的时候,要赶快方便善巧地使他能够放弃那个邪倒的恶见,能够进入正知正见。

  这个就是下功夫了,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改得过来的。一个人,总是一个我慢,自己以为自己对的。他自己就是错了、邪了、倒了,他还认为自己对、正的,人家说话就是接受不了。那么这还是要智慧了,你要善于鉴别善恶。你如果善恶颠倒都不知道,人家说的正的,法为非法,律为非律,自己非律为律,非法为法,那你这样子邪见太深厚了,那就转不过来了。你自己智慧有一点,能够鉴别这是正的、这是邪的,这是法、这是非法,那么人家劝你还信得过来。所以主要还要多学一点法,学法的时候要客观一点,不要主观成见,认为合我自己的就是对的,不合我自己的就不采取,就是错的,这样子一辈子都学不好的。

  “说制戒缘起,犯戒引还净”,这是戒律方面的事情了,佛制的戒,为什么要制这条戒、它的因缘,给他讲。这个因缘讲了之后,可以使他对这个戒的意思能够深刻地认识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这条戒。如果你无缘无故地制一条戒,人家知道为什么呢?这个事情把人家的自由都限制了,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不好嘛。你说制戒的因缘,你看你不制的话,有什么危害性,会犯那么大的戒,这个非制不可!那他知道以后,他也有自觉性来守戒。假使犯了之后,“引还净”,那你想办法使他能够还净,就是忏悔清净。一般说,小的戒对首忏悔,大的戒做羯磨,众僧里边忏悔。那么真正的四根本戒犯了之后,不通忏悔。大乘里边就是取相忏,对首忏是不行了,因为病太重了,对首忏是忏不干净,没有办法。那么取相忏,修一个忏悔法,能够得到好相、瑞相,定中、梦中见到几次,那个标志罪障清净,那个也可以,但这是不太容易的。

  对首忏,我们说最重的罪一般是忏不了,但是毕竟还有办法。你真正要忏的话,咬着牙巴忏,还是能忏得干净。如果取相忏,你拼命想做个好梦,或者定中能够见到一个好相,不一定做得到。真正业障清净了它才会现这个相,业障不清净的话,没有忏清净的话,那是现不出来的。你偶尔梦到一个依稀恍忽的也不能算数,一般说,一次是不够的,要几次地、多次地见到好相瑞相,那才表示你的业障是清净了。

  “说法依法印”,假使给人家说法的话,不能离开佛的三法印或者实相印——你说到一边去了。我们说要鉴别是不是佛法,一般人说的“佛说的嘛就是佛法”,那个外道来一个佛说什么经,你说:“哦哟,佛说的,这个是佛法!”对不对?那你看不出来的,外道也有佛。现在印度的一个什么婆罗门,他就是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世尊,他自己称薄伽梵,那么也是佛了?我们在讲《俱舍论》的时候,为什么皈敬颂不说皈依佛法僧呢?要说归依那个“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因为外道也有佛,你说你皈依佛,他也皈依佛了,那就搞不清楚了。我们说皈依的是“一切种诸冥灭”,一切种冥灭掉的,诸冥灭掉的,能够“拔众生出生死泥”的,断德智德悲德都圆满的,这样的人,皈依的,就是佛。你们外道的佛有没有这三个功德?圆不圆满?那就不一定了——绝对不圆满,如果圆满那就成佛了。

  我们说法一定要依法印,并不是说标一个签“佛说的”。那么伪经很多啊,从古以来很多假的经,也都说是佛说的什么什么经,那你怎么鉴别到底真的佛说的还是假的佛说的呢?那就是看符合不符合三法印。符合三法印的,就可以说是佛说的;不符合三法印的,哪怕你说“这是佛说的,这是什么什么佛说的”,也不敢信。那么这个三法印跟实相印是一个东西,我们前一次说过了,但是没有仔细说,这个将来讲中观的时候要讲,三法印跟实相印为什么就是一个。

  “圆满据三支”,讲、说法的时候,不能没有逻辑,要合乎因明。因明就是说三支比量,宗因喻三支圆满的。这样子宗因喻三支圆满的比量拿出来之后,对方就是没有办法推倒。如果你不圆满的,三支不够,那你依据就不足,逻辑就不够,那就是可以被人家驳倒,也可以说自己的道理推测得不正确。那么你根据三支比量推出来的东西,一般道理不会错。因为现量的东西或者圣教量假使没有,这个道理圣教量还找不出依据来,那就要比量来了,根据佛怎么怎么说,推出来这个事情应当怎么看法。那么这需要比量,比量就是要根据因明来。因明,圆满的,根据三支比量来立量,那么才不会错;如果你不圆满的,那就会错了。

  “不作无稽语,传语街巷论”,那些无稽的、没有依据的、不可靠的话不要乱说。“传语”就是那些小道新闻、一般人口传的话、街巷的话,就是那些街上传的马路新闻,不要乱去传,这个有的时候传了要出事情的。本来没有这个事情,人家是谣言,你去传了,人…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