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学习资料
(为讲寺灌顶前菩萨戒学习资料)
智敏上师讲授
多宝讲寺
下边是菩萨戒了。我们只能讲一个愿,因为时间快到了,下边烧饭的人要到大寮去了。
菩萨戒里边,我们以前讲菩萨戒,讲得比较仔细的,这里呢,我们略略地讲一下。但是,也是某些方面以前没有详细讲的,这里要补充一下。那就是说,真正要完整的,把两个一起学一下,那就完整的。
具体说,在哪里不一样呢?我们上次讲菩萨戒是根据宗大师的《菩萨戒论》——《瑜伽师地论》讲的,《虚空藏经》没有广开讲。这里,菩萨戒的根本戒有十八条,前面四条是《瑜伽师地论》里边的,我们今天笔记里也有。菩萨戒十八条根本罪,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是从《瑜伽师地论 · 菩萨戒品》里边来的,它只有四条根本罪,而第五到十八,这个十二条是从《虚空藏菩萨经》里边来的。上一次我们讲菩萨戒重点是讲《瑜伽师地论》和宗大师的《菩萨戒品》,《虚空藏经》是带着讲的。这一次我们把《瑜伽师地论》不广讲了,那么宗大师的《菩萨戒品》也不那么广开了,而把《虚空藏菩萨经》里边十二条根本罪就比较仔细地来讲一下,那么这两边一对照之后,那完整的就得到了。
壹、序分
《讲录》:菩提愿:菩萨道为六度四摄,须令愿与行配合。
今天,我们先把颂念一下,菩萨戒的愿。菩萨戒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就是发菩提心,行菩提就是受菩萨戒,有戒相戒条的。那么先是菩提愿:
菩提愿
三宝财法应守护 勿因怨爱起贪瞋 勿执持爱心怨心而起贪瞋诸恶门
于善知识应依止 受用作善回向余 受用衣食等应思来处有情而发愿度脱每作一善必回向一切有情
这是发菩提心。你说菩提心好象空空泛泛的,到底具体的是什么内涵呢?这里给你标了一些。
「三宝财法应守护」,很重要,三宝的财法一定要保护,因为其他人的财法你侵损之后你固然有罪,而三宝的财法属于十方的僧的,十方所有的僧都是它的主,那么你侵损三宝的财物的话,受的罪就特别重。我们以前讲《僧护经》里边就讲了很多的公案。有一个小沙弥,他为了他师父,采了七个果子给他师父吃,三宝东西,应是公的,要有大家有,要没有大家没有,你自己拿七个给师父吃,结果下恶道,受地狱的苦受了很多年,很多时间,受了之后,出来之后,饿鬼,饿鬼身上长了七个疱,经常流脓血,痛得不得了。这个果报很厉害,这七个果,我们看了是很小的事情,没有几个钱,但是三宝财物,就特别重。
三宝财物侵损了、偷去了,当然是严重了;你保护的不好,损坏了或者霉烂了,同样的有责任的。所以说执掌三宝财物的人,最高的要求是阿罗汉,他不会错因果;再起码的最好还是初果;再往下的,要懂戒的人。所以这个是个重大的事情。一般人去了,他不懂戒,或者因果不很看重的,是害人了,叫他去造罪去了。所以说我们管三宝财物的人呢,自己假使当了这个执事,要好好学戒,把《僧护经》多看一看,要爱护三宝财物比自己的眼珠还要严重,这样子才可以避免造很重的罪。
「三宝财法应守护,勿因怨爱起贪瞋」,菩萨戒、菩提心,一切众生都作父母想,不要因为那些有情是冤家起瞋恨心、是亲家起贪着心,不能起不平等的贪瞋的心。
「于善知识应依止」,善知识就是我们说依止善知识,那些善知识要好好地依止他学法。
「受用作善回向余」,自己受用,衣食等等,我们在观堂吃饭的时候要五观,起五个观想,作善事情都要回向给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总之,发菩提心的人,他的心量是大的,一切好事情都送给众生的,都是回向众生的,自己情愿为众生而吃苦。这是总的菩提心。
下边是两段,一段是不能做的,一段是应当做的。
诸师尊前作欺诳 他人作善令悔疑
瞋恨骂辱于菩萨 心不正直作谄诳 以上为应断四黑法
「诸师尊前作欺诳」,善知识应当依止的,而你在他们面前,「师尊」,自己的师父,或者那些阿舍黎之类的,「欺诳」,骗他。
「他人作善令悔疑」,人家作好事,你使他起「悔」,他捐了好多钱,「哎呀」,他说,「你捐错了,你这个捐了庙里干啥哩?他们的庙里的僧人不作又不劳动,他们吃得好好的,你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钱都给他们去用了。」使他追悔:「哎,该不要供养的。」或者「疑」,供了之后到底有没有因果、到底能不能得福报?恐怕不一定吧?使他作悔作疑,这个都是坏事,都是损坏菩提心。
「瞋恨骂辱于菩萨」,这个更严重了,菩萨发了菩提心的、受了菩萨戒的人,不管是圣者也好,凡夫也好,你对他起了瞋恨心,骂他、侮辱他,罪很大。
「心不正直作谄诳」,发菩提心的人要直心是道场,「心不正直」,在人家面前作一些谄曲的样子或者欺诳的事情,这个是直接危害菩提心的。
这四种坏事是不能做的,下边是要做的事。
于诸有情不欺诳 于诸有情正直心
于诸有情如来想 令诸有情圆菩提 以上为应修四白法
「于诸有情不欺诳」,对一切有情不要欺诳的心。「于诸有情正直心」,直心是道场,是什么就是什么,正正直直的,菩提心就是一切有情作父母想,怎么欺诳他呢?什么事情都要老实地告诉他。「于诸有情如来想」,一切有情都当作佛的看。「令诸有情圆菩提」,最后一切有情都要使他们成佛。
我们发菩提心的人,自己情愿受一切苦,要使一切有情得到最高的安乐,最大的安乐就是成佛。就是要使一切有情都能成佛,自己吃点苦没有关系,这个心有了,菩提心。那么,假使你自己斤斤较量,为了自己的利益要牺牲人家的利益的,那就是跟菩提心差得太远了。菩提心太远了之后,那你修行的话是背道而驰的,你做的事情是好事,但是你发的心是坏事,这两个东西就不相称,你念经经常念要发菩提心的,碰到事情的时候又自私自利的要损害人家的,那不是两个不相称吗?你要得感应、要得效果,怎么会得到呢?而且你还是在骗佛了,在佛面前说,发菩提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结果你经一念完了,去害众生去了,去恼害众生去了,你佛面前说的话你怎么说呢?这些是发菩提心的人,该怎么做、哪些不要做的,这里讲了。
下边是菩萨戒的戒条。有的人想受菩萨戒,当然我们说一般受的是优婆塞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这是瑜伽菩萨戒,但是原则是一样的。可以学一下,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受。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昨天,我们把菩提愿的偈讲了,菩提愿就是发菩提心。下边是菩提行,菩提行就是菩萨戒。所以我们抄的笔记上就说明了这个十八个根本的罪,其中有四个是从《瑜伽师地论》来的,还有十二个从《虚空藏经》里来的。那么,这个菩萨戒我们以前在讲《菩萨戒颂》的时候已经广讲了,今天还是略略地讲一下。但是我们昨天讲了,《虚空藏经》里的内涵今天还是要比较详细的发挥一下。以前讲过的就略,以前没有讲的就广一点,将来跟菩萨戒合起来看呢,可以把意思比较完整地拿出来。
贰、正宗分
甲一、十八他胜罪
《讲录》:菩提行偈:别解脱戒为总法,菩萨戒因人而施,各各不同。十八根本罪,初四出瑜伽,余出虚空藏经。
现在我们先看总的菩提行偈里边十八个根本罪,这十八个根本罪都标有字,一、二、三、四,这是《瑜伽师地论》里来的,第五到十八是《虚空藏菩萨经》里边来的。这个我们等一下讲的时候,把《虚空藏经》仔细分析一下。先讲前面四个。
乙一、《瑜伽师地论》四他胜
菩提行偈
一赞己毁他二悭法财 三不忍忏谢反打辱 四弃舍大乘持伪法
丙一、赞己毁他(为贪利敬故)
「赞己毁他悭法财」,第一条是「赞己毁他」。赞己毁他的原因主要是为什么?为什么赞己?为什么要毁他?主要为贪求利养、恭敬,它的目的就是为求名闻利养,以这样子的出发点来赞叹自己毁谤人家的,这样子的人就是根本罪。假使为了三宝的事情,为了其他法上的事情,偶尔讲到一些自己或者人家的过失,是从法上出发,不属于这个根本罪。这就要求抓住这个重点,他之所以要赞自己毁谤人家,都是为了自己贪求利养恭敬,那么这就是犯根本罪。
丙二、悭法财(性悭财法,不修惠施)
第二条,「悭法财」。自己有法有财,人家来求,不布施。那么这个在一般的人来看呢,我的东西人家来求我不给,最多是小气,也没有什么大的罪,但是菩萨戒,发的菩提心,要利他,要舍弃一切自己的利益来利益人家的,那这个心发了之后,人家来求你东西的时候,你不给,那就违背菩提心愿的,所以说这是犯很重的罪,菩萨戒里边是一条大重罪。自己的财或者法人家如法地来求,你不愿意,悭贪,不给,那么这个就是菩萨戒里的根本罪。求财物,人家要,那么求法,你自己有的法,只要对方是这个根基,不是盗法,也不是外道来偷法破坏佛教,对这个要求那你要满人家的愿。菩萨是满一切善愿的,你要是不给的话呢,那是根本罪。
我们大家都知道舍利弗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假使人家要眼睛,就布施眼睛,那个菩萨道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说,在没有证到一定高位的时候,哪些不能布施的,我们也讲过,像布施眼睛,不是一般初发心的菩萨要做的,假使人家要你身上的肉或血什么东西了,这个都是要见道以前正式行六度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或者是证了空性以上的菩萨,正规的说,证了空性的菩萨,他作这样的布施那是广大利益众生,对于他自己说,因为证得空性了也感不到很大的痛苦,假使在没有证到空性之前,初发心菩萨这么做,自己受了极大的苦痛,可能会退心。舍利弗就是施了眼睛之后,退了心了,退了心之后,不但是菩萨道行不成,还是起了瞋恨心,堕落到畜生道做毒蛇…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