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授」里边有八种。「施与教授有八:心未住者为令心住所缘境故,有五教授,谓于上品贪瞋痴慢及寻思者,如其次第不净、慈悲、缘起、界别及以随念阿那波那。」前面五种是对治他的烦恼心,使他心住下来。
「心已住者,为令获得自义利故,为说能治常断二见,远离二边处中之行,为一教授。」第六种就是正说正法,远离二边,说中道。
「为令舍除于道未作而谓已作,于果未得而谓已得,诸增上慢,为二教授。」第七、八两种,修道也好,果也好,没有得到的,不要自以为得到了。很多人会搞错。修定,自己感到自己有点定的味道了,自己身体忘掉了,或者看到什么东西都是飘飘茫茫的,好象是不实在的一样了,就说「我证了空性了!」——这个你离开空性还远得很,这才是奢摩他的境界,还没有真正得止,毗钵舍那的空观根本还没有起来,你怎么说你得了真空观呢?还差得远!像这一些,未得谓得、未作谓作的道理要告诉他,不要起增上慢。这是教授有八种。
五种教诫
二施与教诫有五:一、遮止有罪现行。二、开许无罪现行。三、若有行所遮止,谏诲止息。四、虽已如是谏诲,若仍不舍,如法治罚。五、若有正行开遮,赞令欢喜。(菩萨戒品释卷一)
「教诫」有五种,那些有罪的现行要把它遮止,就是不要犯罪,不要犯戒;那些没有罪的事情,开许可以做;假使有什么犯了,要告诉他,要息下来,要忏悔;如果说你好好地劝解他之后,他还是要犯,不肯舍掉,要罚——师父教徒弟嘛,就要罚了,该骂就骂,该打就打,该驱摈就驱摈了;那么能够如法修行的人呢,要赞叹他,使他心里欢喜。
这是五种教诫、八种教授,法摄持内容就是这些。
丙九、不随他心
《讲录》:九、于善事应随顺他心,不逆其意,恶事不随。
第九条,「不随他心」。这个内容就很多了。我们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根据海公上师的「于善事应随顺他心,不逆其意,恶事不随。」凡事不要跟人家顶了去干。他做的事情是善的,那么就将就他好了,不一定要去跟他反起来叫他改掉。但是坏事却不要随他了。你说坏事随顺他,随喜众生,他作坏事我随喜,杀人放火都随喜,那你是个糊涂蛋了。杀人放火要劝他不要做的,好的事情不要固执一定要照我的方法做,他那样子做,他认为好,你随他去,不要一定要叫他顺着自己的方式做,假使是坏事呢,却不要随他了。如果你不随他心的话,他做的是好事,非要他照自己的方式做不可,叫他放下他那一套,这个也犯菩萨戒。
丙十、不赞扬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菩萨戒品释》卷五)
《讲录》:十、人有功德,嫉而不赞。
第十,「不赞扬」。「人有功德,嫉而不赞」。功德,我们佛教一般所说的功德是圣财,信、戒、闻、舍、智慧这一些,「七圣财」,就是信戒闻舍慧惭愧。佛教的功德指这一些功德。人家有这些功德的话,你妒忌,不赞叹,你虽然没有说他不好,但是不赞叹,也不行,犯菩萨戒,非赞叹不可!
这个人家想了,菩萨不好做了,有些事情我不想做的,你非逼得我干,不干就是犯戒,怎么办呢?那你菩萨戒不要乱受。你自己考虑考虑,你能受就受,你是菩萨,就要受菩萨戒,你还不是菩萨,慢慢来,等到你心发起来了,再受。但是不是说你不要受是可以的,你不要受的话,你成不了佛,也度不了众生,你修行也赶不上路,你修了半天的法,菩提心没有,等于说,这部机器是进口货,好得很,没有汽油,再好……(6B)都是菩提心的事情。
我们前面讲过,修行,什么仪规、什么善的事情,都是三个步骤,一个是加行,一个是正修,一个是回向。加行重点是菩提心,归依发心是重点,那个仪规都是归依发心,没有菩提心,大乘的法、密乘的法,尤其是密乘的法,谈不上,没有菩提心,你修了都是背道而驰,不会得好果的,有的是白干的;正修的时候是要解空性,能够知一切法没有自性;最后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三个东西不但是仪规如此,做一切好事都如此,要这么做,正在做的时候要知一切法自性空,做的加行以菩提心出发,最后是回向法界众生,不是为自己,这样子就是菩萨心,也是我们菩提道应做的事情。
这里呢,就是你不赞叹,不赞叹的话就是没有菩提心了,人家有功德你不高兴,你即使不反对,你不赞叹就是犯菩萨戒,那就一定要你赞叹。当然,不是勉强地赞叹,「哦,你好你好」,这么说,还是心里不高兴的说,这也不是真的赞叹。
丙十一、不作摈责
《讲录》:十一、于作恶者,不加摈责。
「于作恶者,不加摈责」,这一条更难了。做坏事的人你要诃责他,甚至于他太坏了还要驱摈。我们说,做好事当然要赞叹,做功德要赞叹,假使这个人信心好,就要赞叹他信心好;假使持戒好,哎,你持戒很好;假使他有智慧,法学得多,都要赞叹,不是乱赞。他明明很笨,你说:「啊!你智慧大得不得了。」你这个到底是讥讽他呢还是赞叹他呢?这个要不得。是智慧大的、学得好的,赞叹他智慧大;信心好的,赞叹他信心好。还是根据前面的,信、戒、闻、舍、慧,这些功德,如实地赞叹。
作恶的,就看他了,犯的过失分上中下三品。你犯了上品罪的人呢,心里是对他要菩提心、悲心出发,没有对他不好的心,但是行动上就是要诃责,上品犯罪的上品诃责,中品犯罪的,中品诃责,下品的罪下品诃责。诃责之后,如果这个罪该罚的,该骂的、该处分的,就是要处罚。
处罚的又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犯的上品的处罚,中品犯的中品的处罚,下品犯的下品的处罚,乃至于他实在过失太大的,要驱摈。中下二品的驱摈,就是说叫你参学去,到外边去,这个三个月这里不能住。你到外边住三个月再来,或者半年再来,或者一年再来,或者两年再来,这是临时的驱摈,权摈。还有一种呢,灭摈,就是说永远不要再来了,上品犯的人,过失太大了,你不要来了,这个地方你不要来住了。
这个看起来没有慈悲心,是不是没有慈悲心?实际上,他这样上品犯的人过失很大,他不能消受檀越的布施,在清净的僧伽蓝里边他也是造了很多罪,为了使他不造罪,不浪费施主的财物,还是不要住在这里好,免得他堕落。这还是好心。这是从好心出发,表面上呢却是要严格处理,就是说对那些作恶的人不能姑息、讲情面、马马虎虎。你对他马马虎虎,一则他作坏事不知悔改,二则他犯了罪,又是消耗了信众的财物,再是在清净道场使人家生讥嫌,这些都是危害正法的事情,也是危害他个人将来受苦的事情,这个不慈悲。真正的慈悲,要摈,要摈就摈,要诃就诃,要罚就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
所以说,我们佛教的慈悲不是女人的慈悲。女人的慈悲,对孩子,管你好不好,都是欢喜。心里是欢喜,但是表面上是该罚是要罚的。孩子不罚的话,不骂的话,将来出了个流氓、阿飞,或者是土匪的话,那你才糟糕了,害他一生,将来枪毙,死了之后还要入地狱了。
丙十二、不作神通等
《讲录》:十二、菩萨具足神通,而不方便显示调伏众生。
第十二,「菩萨具足神通,而不方便显示调伏众生。」这是神通的,「不作摈责」是一种,「不作神通」是一种。假使有些众生,这是有神通的菩萨,这是大菩萨了,不是一般的菩萨了,有神通的菩萨,如果对众生需要用神通调伏的时候,他就得要用神通调伏,如果你不用神通调伏他的话,那么也犯菩萨戒。但是有一条,你要以神通调伏他的话,不说这是我的神通,我叫你怎么怎么,或者故意现给他看一些稀奇的事情。
我记得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出家了,出了家修行很好。后来有一次,听到人家有个消息告诉他,他的国家里边,他国侵犯还是国家有什么内乱,他就是感到,他以前是国王了,国王的心起来了,他要去把这个事情平下来,或者是敌国来侵犯了要把他打出去。他一定要告假回去。他师父看他回去是不妙了,你好好修行修了一半,怎么放下了又做国王去打仗去了呢?这个完全是不行的事情了,他就用神通调伏。他也不在他面前现什么神通,他就说:「好好,你要回去,今天好好休息,早点休息,明天早上你回去好了。」
晚上休息的时候,他用神通给他加持一个梦,这个梦怎么样子呢?就是说,这个国王做梦他已经回去了,他就征调他的军队,跟敌国打仗,打了半天,打败了,给抓起来,后头插了一根鸡毛,要杀头了,绑到刑场要杀了,正在刀要砍下来的时候,他大叫「师父救命!」大叫的时候,师父跑进来了,问他:「哎,你干啥?」他醒过来了,这样子他把梦说一下。
师父说:「叫你不要去嘛。」「啊」,他说,「不去了。」就不去了。这就是用神通调伏,他师父也没有说这是我给你现的通。现在有些人就是说,「你这个人前辈子是我的什么什么人」,这个我看看恐怕是不对头的,菩萨戒里也没有叫你这么做。菩萨戒里边说,现神通是大菩萨,而且不要让对方知道是你现的。现在有些人,有没有通还成问题,到处宣传「我怎么怎么的」,这个是末法时期的现象。
那么,「此之十二益有情」,这十二条都是饶益有情戒里边摄的,如果违犯了都是犯菩萨戒。这是菩萨戒的饶益有情戒。
叁、结分
总摄三聚应修学
总的来说,菩萨戒里边有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都是要修学的。那么菩萨戒讲完了。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