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
能海上师 集
智敏上师 讲
多宝讲寺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目 录
甲一 序分 1
乙一 礼赞所作 1
丙一 礼释尊 2
丙二 礼弥勒 2
丙三 礼无着师 2
丙四 赞法劝信 3
丙五 无着撰论因缘 6
乙二 总显戒性 8
丙一 愿行不离以戒为宗 8
丙二 菩萨戒显密同行 12
丙三 戒体作用有四 18
丙四 菩萨戒特具胜益 22
丙五 三聚戒联带关系 23
丙六 总三聚正学之法 27
甲二 正释戒品 29
乙一 具戒因缘 29
丙一 具足摄律仪戒因缘 29
丁一 不顾过去诸欲境 30
丁二 不乐未来诸欲境 33
丁三 不耽现在诸欲境 35
丁四 身心堪寂 37
丁五 言思如理 39
丁六 自顾尊高 41
丁七 调顺不恼 44
丁八 耐他怨恨 45
丁九 正知正念不放逸 47
丁十 行为合法 50
丁十一 净命护他 56
丙二 具足摄善法戒因缘 59
丁一 前五次第 59
戊一 施 60
戊二 戒 61
戊三 忍 63
戊四 精进 64
戊五 禅定 65
丁二 后五次第 66
戊一 识善恶 67
戊二 识因果 67
戊三、戊四 临境正知不倒 68
戊五 识障盖能方便 69
丙三 具足饶益有情戒因缘 70
丁一 成事有八除苦有七 70
戊一 于有情事业业应作助伴八种 71
戊二 除去他苦有七种 72
丁二 于昧理者开示正法 75
丁三 知恩报恩 77
丁四 于怖畏者能作救护 79
丁五 开解愁忧 80
丁六 于缺资具为作饶益 81
丁七 于求依止为作饶益 83
丁八 随诸有情心 87
丁九 于正行者为作饶益 93
丁十 于倒行者为作饶益 94
丁十一 示现神通方便调伏 96
丙四 结义 98
乙二 圆集要义 98
丙一 总明三聚要义 98
丙二 分别修饶益行六法 100
丙三 利他正方便 101
丙四 学修总方式 101
丙五 引证经文 102
乙三 受戒法 102
丙一 受戒通法 103
丙二 学修之大本 103
丙三 授戒师之相 105
丁一 合法者相 105
丁二 不合法者相 105
丙四 传授法仪 110
丁一 有师法 111
丁二 无师法 115
丙五 得戒已殊胜尊贵想 116
乙四 防护戒 117
丙一 总说者 117
丙二 开法之缘 120
丙三 次分别者 120
丁一 应舍他胜罪聚 120
戊一 初《瑜伽》四种 121
己一 自赞毁他——第一他胜,贪欲所摄 121
己二 悭执法财——第二他胜,悭吝所摄 123
己三 瞋怨不舍——第三他胜,瞋惑所摄 124
己四 谤弃大乘——第四他胜,痴慢所摄 124
戊二 依《虚空藏经》 126
己一 盗三宝物 127
己二 毁灭正法 128
己三 罚治僧 129
己四 五无间随一 130
己五 执持邪见谤无因果 130
己六 毁住处 131
己七 说法不观机 132
己八 劝人舍大取小 132
己九 劝舍声闻戒学 132
己十 劝人舍小乘法教 133
己十一 贡高胜人 134
己十二 衒卖盗名 135
己十三 朋附搜求 136
己十四 退舍菩提略分廿五相 137
戊三 明四种缠犯之相 142
戊四 决择舍戒过失之四相 144
戊五 大小比较 145
戊六 舍菩提戒之过失 145
戊七 永久不舍之功德 147
丁二 摄违犯聚之戒条 147
戊一 违犯善法障六度 147
己一 障施七 147
庚一 三业不敬三宝等 148
庚二 大欲无足贪着不舍 150
庚三 不敬耆德 151
庚四 他来问语不善答 152
庚五 延请不受 154
庚六 拒他施予 155
庚七 他来求法不施予 157
己二 障戒者有九 160
庚一 瞋恨恶人不作饶益 160
庚二 应同声闻共学之遮戒 162
庚三 应不与声闻共学者 165
庚四 开性罪 168
庚五 邪命取利 175
庚六 身语掉动 178
庚七 异见不乐涅槃 181
庚八 不作避护 183
庚九 于他烦恼不制止 185
己三 障忍四 187
庚一 以瞋报瞋 187
庚二 犯他不谢 188
庚三 他犯不受谢悔 189
庚四 执恶不舍 190
己四 障精进三 190
庚一 贪心摄众 190
庚二 乐于睡眠 191
庚三 空谈耗时 193
己五 障静虑三 194
庚一 不问禅法 194
庚二 不弃盖障 194
庚三 贪味禅境 204
己六 障般若八 205
庚一 轻声闻乘 205
庚二 废自大乘 206
庚三 勤修异道 207
庚四 乐外论 208
庚五 于佛所说生疑谤 209
庚六 瞋爱自赞毁他 211
庚七 不往听法 212
庚八 不敬说法 213
戊二 饶益有情戒十二 214
己一 不助八事 215
己二 不济七苦 217
己三 见作非理不正说 220
己四 知恩报恩 222
己五 开解愁忧 222
己六 不给施 224
己七 不以财法摄徒众 225
己八 不随心转 227
己九 不能赞德 228
己十 诃责调伏 230
己十一 神通调伏 232
甲三 结劝示悔 234
乙一 于罪护心之法 234
乙二 犯已还出之方便 236
乙三 佛说贪心罪轻之密意 240
乙四 安乐住缘 241
附一 思考题 246
附二 《菩萨戒品释》科判 250
甲一 序分
第一讲
(1A)《菩提宗道菩萨戒》。这本书是海公上师根据宗大师的原著《菩提正道菩萨戒论》里边集下来的。
那么我们要学这个书,首先我们说要参考哪些资料。第一就是这个《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那个“菩萨地”的“菩萨戒品”,这一品是根本的参考资料。另外就是我才提的宗大师的《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这本书是汤芗铭居士翻的,宗大师造的,很不好找。那么另外一本比较容易找,我们已经想办法去要了,给大家作参考的,就是《菩萨戒品释》,菩萨戒品的解释,是宗大师造的,法尊法师译的。实际上,这两本书在藏文的原本是一部书,他们两种的翻译,互相对照,有参考的价值。
那么中间就是说,《菩提宗道菩萨戒》,它里边菩萨戒,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还有《虚空藏》的综合起来的,所以说根本戒十八个。《瑜伽师地论》里边根本的就是四条,在这个里边又加了一点,但是基本上其余的跟《瑜伽师地论》都符合。
那么我们现在最容易找到的参考书就是宗大师的《菩萨戒品释》。这本书我们在想办法,希望在我们讲经的中间能够到来,大家可以参考。那么另外正规的依据,也就是宗大师的《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这本书而来的。里边的科目,我们说前面不是有科判嘛,它的科判是我们在印这个这本《基本三学》的时候请一位居士做的,分的也还可以。但是根据《菩提正道菩萨戒论》的那个科目,有一点不一样,以后我们再说。它的菩萨戒的论的分科,全部依了《瑜伽师地论》的这个颂分的。那么不同之点也就在这里,这个讲到后边我们会说。
乙一 礼赞所作
现在我们就把书大家打开看。凡是我们这个学法的,一般归敬颂,关于论一类的、阿毗达磨一类的都是归敬文殊菩萨,所以一开始“敬礼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要敬礼文殊师利菩萨,为求加持。那么总的是敬礼文殊菩萨,下边是传承的敬礼了。先是释迦牟尼佛,后来是弥勒佛,再是无著菩萨,那么赞叹这个菩萨戒品。这个里边,这是广行派了,我们前面宗大师的《加持颂》我们讲过了,广行派第一个根本师还是释迦牟尼佛,那么他下边传下来的以弥勒菩萨为主,后来就是无着世亲这一派。而这本书《菩萨戒品》,是这个无著菩萨从弥勒菩萨那里听来之后,写下来的,所以说归敬颂到无著菩萨为止。好,我们看下去。
丙一 礼释尊
“谁具深悲猛励激发成就大行心,荷难荷担无量劫波任持不辞行,妙音宏演正法精微无上大觉声,唤醒无知眠惑业梦有情皆敬礼。”那是赞叹释迦牟尼佛,从他的功德上赞。“谁具深悲”,哪一位,这个跟《俱舍》一样的,他不指明但是以功德来称,你具有这样功德的,才是我们释迦牟尼佛啦。是佛了——那么这个娑婆教主,我们现在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哪一个有很大的悲心,就是大悲心了,“猛励激发成就大行心”。大悲就是激发——这个激发的力量很大,猛励地成就大行,一切修行的那个大行心。
“荷难荷担无量劫波任持不辞行”,这个度众生的担子很难负担。这个担子负起来又不是少时间,无量劫这样子任持下去,不退失的,这样的这个菩萨行。“妙音宏演正法精微无上大觉声”,他六十韵音的妙音,广泛地弘扬这个正法。这个微妙的意思,无上最高的大觉的声音,那就是佛的身口意了。他的功德、他的作用可以“唤醒无知眠惑业梦有情”,那些有情无知地在无明的烦恼大梦之中,把他喊醒过来。这样子的有功德的人“皆敬礼”,一起都敬礼。主要指的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是有功德的一切佛也都在里边,都敬礼。这是皈依佛,皈依释迦牟尼世尊。
丙二 礼弥勒
下边广行派的,当然是弥勒菩萨了。“从于法王法生最胜子,…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