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强,自以为了不得了。

  “不伺他非不放任”,人家的过失,不要专门去找空子啊,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他有缺点的人,不要不管他,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地狱众生他也是佛性的啊,那么他们犯了一些过失,不要随他去,把他丢了。啊,这些人不可度,我度不了,不去管他了,还是要发心。

  “悲心补救无损恼”,那么假使有人犯了过失,要起悲心,按了如理的方便,就是不是乱搞啊,不是自己乱开方便,以佛制的方便来补救,不要损恼,不要去损恼人家,不要使人家心里感到难受了,不要去呵斥之类的。

  “令彼舍恶发菩提”,要各式各样的方便,慢慢的引导他,把恶的事情舍掉,最后还要使他发菩提心。这个我们回想一下,你们天天念《五字真言》,十大愿,说的是什么东西,就是这个,打我,骂我,杀我就是令彼发菩提之心,不但不恨他,还要使他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什么?成佛啊,要他成佛啊,菩提心一发的话决定成佛。那么我们对一切对于自己迫害的有情,不但不恨他,也不是不睬他。有的人说我们是直心道场,他对我有冤我不报,但是我不睬他,不度他。啊,这个菩提心自己就没有了。我们说发菩提心不舍一个有情,哪怕是这个有情是你累世的冤家,世世代代是你冤家。也得要度他,而且更要度他,为什么?他对你身上造了很多罪,如果你不度他的话,他因为你犯了很多罪,受很多苦了。你赶快把他度了。佛要先度提婆达多,因为这些恶人不度的话,他要造的罪很多,受害的人也很多,把他先度了,众生就不受害了,他自己也少造恶了。所以这些我们要发心,发菩萨心了就是要使他赶快把恶舍掉,发菩提心。

  那么这个我们看在《瑜伽师地论》是怎么说。“又诸菩萨,住律仪戒” (《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七),菩萨安住律仪戒里边,表面上不犯了很好了,但是要“常察己过不伺他非”,经常要观察自己的过失,自己还有很多地方不到家的,不要观人家的过失,那就是照镜子照自己,不要照人家。我们听《广论》磁带听过的人,这里不少啊,总是一开头就跟我们说,我们学了很多法,佛的很多的那些是是非非东西知道了,这个知道了是一个是非的镜子。

  (4B)这个镜子是照自己的,看自己功德是不够,过失很多,这样子勉励自己好好修行。只照人家的,你看,哎,他这个没有做到,那个没有做到,什么什么的,一无是处。日常法师那个话,都是妖魔鬼怪,自己是不得了,那你看看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恐怕还不如人家。反正我们总有一个习气,人家的好处看不到,人家的坏处,一点点,芝麻那么大一点,就看成须弥山那么大,把它扩大之后,把它否定,这个人是坏人,不好,我不度他。我这世这个是没办法度的。这个是一个 之类的,就是把人家的过失扩大了,这个不要。

  “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无损害心”,对那些凶暴的,犯戒的一切有情,不要起损害心,别人看了坏人,最好他受报,这个人假使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对自己不利的,最好他现报,啊,这一辈子报了,你看哪,因果来了,才高兴,如果看看这个人还没有受报,甚至于这一辈子,好象看看福报还蛮大,啊,这个东西,因果到底有没有问题啊,这些埋怨多起来了,佛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啊,要产生这些想法,这个你怎么会知道?对因果,那时三世因果,不是现下做了点事情,产生的因果全部在这里表现出来。它引起的果你还没有看到,只有佛才知道。

  所以说我们不要起损害心、瞋恚心,要上品的悲心、大悲心,来对他起饶益心啊,以悲心来饶益他,甚至于要证到,要他发菩提心。文殊菩萨的愿了,象这样的人,我们不但不恨他,不要去恼害他,而且还要饶益他,怎么饶益?这个就是宗喀巴大师的话。《瑜伽师地论》要饶益他了,怎么饶益?宗大师就具体的跟你说了,就是说做善知识。我要做他的善知识,就是文殊菩萨的愿。我要做善知识,令他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随烦恼转,就是不要跟了烦恼,慢慢修行了,叫他菩提心生起来,断了烦恼,最后成佛。这就是文殊菩萨的十大愿。

  我们天天念《五字真言》,这个要拿过来用。不要念过了算了,报销了。我们现在最近这两天好一点,念得慢了,慢的时候你可以看,你在念什么,心里有个数。如果你念快了,嘴里“啪啪啪啪”过去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嘴里“啪啪啪啪”很多,心里什么没有,这个没有用的。我们说念经就是要把经上的东西反应到自己的思想里去,使自己的思想跟这个经慢慢接近,慢慢契合,最后融化成一个。这个文殊菩萨的十大愿的思想,成了自己的愿了,那好了,你就是文殊菩萨的愿心已经有了,成就文殊菩萨的第一个因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七。

  

  丁八 耐他怨恨

  下边是第八,“耐他怨恨”。“八者堪忍他方害,骂辱捶打刀杖侵,正观安忍远八风,渐能三门获清净。”要这身口意三门清净,就得要有忍辱的心,人家害你要忍耐。他方害,即使他故意,这个人很坏,故意来刁难你,故意来害你。“不忍能坏一切成就故兴起众恶”,假使你不能忍辱的话,一切成就都会坏掉。我们修行要靠忍辱,但这个忍辱我们说不是奴隶。很多人就是把佛教的忍辱看作是奴隶性,我们的忍辱有原则性的,自己的利害放在一边,人家的、众生的,为了众生的利益自己忍受一切痛苦,要忍辱。如果看见人家在受苦,哈,不关我的事,他在受苦,各式各样的一切众生(受苦),我忍辱,随他去,不管,这个错掉了啊,完全错掉。人家受苦要去救他的,不能说忍辱就不管了。对自己,他方害自己,那是忍辱,不要跟他斗,骂辱,人家骂你,侮辱你,打你,甚至刀杖侵,杀你,砍你,那个要忍下去。

  怎么忍,《菩提道次第广论》就讲了,忍辱波罗蜜讲得很多,最起码的我们就这么想,这是业报。无缘无故他不会打你的,为什么不打别人,打你?这是业报,过去跟他有怨了,或是过去对他不起。再一个就是说他是烦恼作主的,他本身就是个神经病,和神经病一样,自己作不了主,烦恼给他作主,那么哪个打你,烦恼在打你,烦恼不好,我们要断烦恼,自己烦恼断掉,他的烦恼也要给他断掉,这才是正的观。很多很多,举了两个例。

  “正观安忍”,也就是说要如法地观。最高的观就是法空,一切法空,能看所看都没有,都是自性空,那就根本就无所谓了。安忍,各式各样的观法很多,最高的观法就是法空。这样子能够以正确的观来对待,才能够安忍下来。要远离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个我们看看很容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都不要,我不贪,我不为它所动。苏东坡,“端坐紫金莲”,后来一句话,这个佛印禅师“放屁”,马上就发起脾气来了,马上连着过江跟他辩论去了。这个就是八风胜不过了。能够这样子做,忍辱有了,八风吹不动了,才能够三门清净,否则的话,你说要三门清净的话,身口意清净,持戒就是身口意清净,能够善持律仪戒嘛,就是身口意三都是离开那些过失,清净了。那么你要三门清净,持戒清净的话,必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忍辱了。

  那么那个菩萨戒里边就是,《瑜伽师地论》的文是这样子的,“又诸菩萨住律仪戒,更复遭他手足块石刀杖等触之所加害” (《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七),就是他手打你也好,脚踢你也好,石头掷你也好,刀砍你也好,棍子打你也好,“于彼尚无少恚恨心”,对他一点点恨的心都不起来,“况当于彼欲出恶言,欲行加害”,心里对他恨的心都不生,何况对他要出恶口骂他,乃至要打他害他,“况复发言毁辱诃责,以少苦触,作不饶益”,稍微受了点苦,就做一些要使他受很大的损害,不饶益他。这样做自己将来很苦恼的,要受损恼的报,所以不要做,不做这些。那么这里就是说不起恨的心,这是三门清净了。不起一点点的瞋恨心,意清净。不起恶口骂他,不起恶言,不起骂他的话,口里不出骂他的话,口清净。最后身不去加害他,身清净,这是三门清净。所以说海公上师的这个集的东西是非常精粹,但是你如果不看原文,你不知道讲什么东西。三门清净,怎么三门清净,就是人家打你骂你,什么东西啊,甚至刀砍你,你对他心里不起一丝毫的怨恨心,心清净;不用口来骂他一句不好听的话,口清净;然后也不用身体来做一些对他有损恼的事情,身清净。这是三门清净,这三门清净这样来的。

  人家对你再不好,再不好,说了半天就是文殊菩萨的愿,十大愿你们再想一想嘛,这些都是在里边。打我骂我杀我害我疑虑于我,令他发菩提之心,最后都是发菩提心。我们希望你们念了之后要好好想一想,对不对?先是想这样对不对,然后想对了,我要不要这样做。

  当然我们这里有两类人了,一批是对密法有意乐心的,修密法的。有一些是来学法的,暂时学一些密教的功课,以后他毕业之后还是学净土,学天台,随他自己的。但是我们说文殊菩萨要不要做?哪一个修行的人都要成就佛的功德了,佛的功德佛的智慧就体现在文殊菩萨身上,那么我们要成佛,文殊菩萨先要成就了。要先学文殊菩萨,就是这些先要做到。所以说不管修那个宗派,这些东西都是一样要的。你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你说我这个不要的,你能不能生?生不了。当然你完全做到是成文殊菩萨了,没有做到,发一个愿,生起随喜心,起个欢喜心,发个愿我将来这么也要都做,这就对了,现在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到的,将来要做到。这样就对了。这是三门清净。

  

  丁九 正知正念不放逸

  下面第九,是“不放逸”。“九者诸行不放逸”,这个行要读“heng”也可以啊,反正我们说行动,作动词说读“xing”,作名词说梵行,读“heng”,这是古代的,现代的不管了,都“xingxingxing”,也可以。“诸行不放逸,过去违犯如法悔”,自己对自己行动不要放逸,正知正见啊,念念看…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