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強,自以爲了不得了。

  “不伺他非不放任”,人家的過失,不要專門去找空子啊,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他有缺點的人,不要不管他,我們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地獄衆生他也是佛性的啊,那麼他們犯了一些過失,不要隨他去,把他丟了。啊,這些人不可度,我度不了,不去管他了,還是要發心。

  “悲心補救無損惱”,那麼假使有人犯了過失,要起悲心,按了如理的方便,就是不是亂搞啊,不是自己亂開方便,以佛製的方便來補救,不要損惱,不要去損惱人家,不要使人家心裏感到難受了,不要去呵斥之類的。

  “令彼舍惡發菩提”,要各式各樣的方便,慢慢的引導他,把惡的事情舍掉,最後還要使他發菩提心。這個我們回想一下,你們天天念《五字真言》,十大願,說的是什麼東西,就是這個,打我,罵我,殺我就是令彼發菩提之心,不但不恨他,還要使他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什麼?成佛啊,要他成佛啊,菩提心一發的話決定成佛。那麼我們對一切對于自己迫害的有情,不但不恨他,也不是不睬他。有的人說我們是直心道場,他對我有冤我不報,但是我不睬他,不度他。啊,這個菩提心自己就沒有了。我們說發菩提心不舍一個有情,哪怕是這個有情是你累世的冤家,世世代代是你冤家。也得要度他,而且更要度他,爲什麼?他對你身上造了很多罪,如果你不度他的話,他因爲你犯了很多罪,受很多苦了。你趕快把他度了。佛要先度提婆達多,因爲這些惡人不度的話,他要造的罪很多,受害的人也很多,把他先度了,衆生就不受害了,他自己也少造惡了。所以這些我們要發心,發菩薩心了就是要使他趕快把惡舍掉,發菩提心。

  那麼這個我們看在《瑜伽師地論》是怎麼說。“又諸菩薩,住律儀戒” (《菩薩戒品釋》卷一 二七),菩薩安住律儀戒裏邊,表面上不犯了很好了,但是要“常察己過不伺他非”,經常要觀察自己的過失,自己還有很多地方不到家的,不要觀人家的過失,那就是照鏡子照自己,不要照人家。我們聽《廣論》磁帶聽過的人,這裏不少啊,總是一開頭就跟我們說,我們學了很多法,佛的很多的那些是是非非東西知道了,這個知道了是一個是非的鏡子。

  (4B)這個鏡子是照自己的,看自己功德是不夠,過失很多,這樣子勉勵自己好好修行。只照人家的,你看,哎,他這個沒有做到,那個沒有做到,什麼什麼的,一無是處。日常法師那個話,都是妖魔鬼怪,自己是不得了,那你看看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恐怕還不如人家。反正我們總有一個習氣,人家的好處看不到,人家的壞處,一點點,芝麻那麼大一點,就看成須彌山那麼大,把它擴大之後,把它否定,這個人是壞人,不好,我不度他。我這世這個是沒辦法度的。這個是一個 之類的,就是把人家的過失擴大了,這個不要。

  “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諸有情所,無損害心”,對那些凶暴的,犯戒的一切有情,不要起損害心,別人看了壞人,最好他受報,這個人假使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對自己不利的,最好他現報,啊,這一輩子報了,你看哪,因果來了,才高興,如果看看這個人還沒有受報,甚至于這一輩子,好象看看福報還蠻大,啊,這個東西,因果到底有沒有問題啊,這些埋怨多起來了,佛說的話到底對不對啊,要産生這些想法,這個你怎麼會知道?對因果,那時叁世因果,不是現下做了點事情,産生的因果全部在這裏表現出來。它引起的果你還沒有看到,只有佛才知道。

  所以說我們不要起損害心、瞋恚心,要上品的悲心、大悲心,來對他起饒益心啊,以悲心來饒益他,甚至于要證到,要他發菩提心。文殊菩薩的願了,象這樣的人,我們不但不恨他,不要去惱害他,而且還要饒益他,怎麼饒益?這個就是宗喀巴大師的話。《瑜伽師地論》要饒益他了,怎麼饒益?宗大師就具體的跟你說了,就是說做善知識。我要做他的善知識,就是文殊菩薩的願。我要做善知識,令他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後,不要隨煩惱轉,就是不要跟了煩惱,慢慢修行了,叫他菩提心生起來,斷了煩惱,最後成佛。這就是文殊菩薩的十大願。

  我們天天念《五字真言》,這個要拿過來用。不要念過了算了,報銷了。我們現在最近這兩天好一點,念得慢了,慢的時候你可以看,你在念什麼,心裏有個數。如果你念快了,嘴裏“啪啪啪啪”過去了,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嘴裏“啪啪啪啪”很多,心裏什麼沒有,這個沒有用的。我們說念經就是要把經上的東西反應到自己的思想裏去,使自己的思想跟這個經慢慢接近,慢慢契合,最後融化成一個。這個文殊菩薩的十大願的思想,成了自己的願了,那好了,你就是文殊菩薩的願心已經有了,成就文殊菩薩的第一個因素已經成就了,這是第七。

  

  丁八 耐他怨恨

  下邊是第八,“耐他怨恨”。“八者堪忍他方害,罵辱捶打刀杖侵,正觀安忍遠八風,漸能叁門獲清淨。”要這身口意叁門清淨,就得要有忍辱的心,人家害你要忍耐。他方害,即使他故意,這個人很壞,故意來刁難你,故意來害你。“不忍能壞一切成就故興起衆惡”,假使你不能忍辱的話,一切成就都會壞掉。我們修行要靠忍辱,但這個忍辱我們說不是奴隸。很多人就是把佛教的忍辱看作是奴隸性,我們的忍辱有原則性的,自己的利害放在一邊,人家的、衆生的,爲了衆生的利益自己忍受一切痛苦,要忍辱。如果看見人家在受苦,哈,不關我的事,他在受苦,各式各樣的一切衆生(受苦),我忍辱,隨他去,不管,這個錯掉了啊,完全錯掉。人家受苦要去救他的,不能說忍辱就不管了。對自己,他方害自己,那是忍辱,不要跟他鬥,罵辱,人家罵你,侮辱你,打你,甚至刀杖侵,殺你,砍你,那個要忍下去。

  怎麼忍,《菩提道次第廣論》就講了,忍辱波羅蜜講得很多,最起碼的我們就這麼想,這是業報。無緣無故他不會打你的,爲什麼不打別人,打你?這是業報,過去跟他有怨了,或是過去對他不起。再一個就是說他是煩惱作主的,他本身就是個神經病,和神經病一樣,自己作不了主,煩惱給他作主,那麼哪個打你,煩惱在打你,煩惱不好,我們要斷煩惱,自己煩惱斷掉,他的煩惱也要給他斷掉,這才是正的觀。很多很多,舉了兩個例。

  “正觀安忍”,也就是說要如法地觀。最高的觀就是法空,一切法空,能看所看都沒有,都是自性空,那就根本就無所謂了。安忍,各式各樣的觀法很多,最高的觀法就是法空。這樣子能夠以正確的觀來對待,才能夠安忍下來。要遠離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個我們看看很容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我都不要,我不貪,我不爲它所動。蘇東坡,“端坐紫金蓮”,後來一句話,這個佛印禅師“放屁”,馬上就發起脾氣來了,馬上連著過江跟他辯論去了。這個就是八風勝不過了。能夠這樣子做,忍辱有了,八風吹不動了,才能夠叁門清淨,否則的話,你說要叁門清淨的話,身口意清淨,持戒就是身口意清淨,能夠善持律儀戒嘛,就是身口意叁都是離開那些過失,清淨了。那麼你要叁門清淨,持戒清淨的話,必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忍辱了。

  那麼那個菩薩戒裏邊就是,《瑜伽師地論》的文是這樣子的,“又諸菩薩住律儀戒,更複遭他手足塊石刀杖等觸之所加害” (《菩薩戒品釋》卷一 二七),就是他手打你也好,腳踢你也好,石頭擲你也好,刀砍你也好,棍子打你也好,“于彼尚無少恚恨心”,對他一點點恨的心都不起來,“況當于彼欲出惡言,欲行加害”,心裏對他恨的心都不生,何況對他要出惡口罵他,乃至要打他害他,“況複發言毀辱诃責,以少苦觸,作不饒益”,稍微受了點苦,就做一些要使他受很大的損害,不饒益他。這樣做自己將來很苦惱的,要受損惱的報,所以不要做,不做這些。那麼這裏就是說不起恨的心,這是叁門清淨了。不起一點點的瞋恨心,意清淨。不起惡口罵他,不起惡言,不起罵他的話,口裏不出罵他的話,口清淨。最後身不去加害他,身清淨,這是叁門清淨。所以說海公上師的這個集的東西是非常精粹,但是你如果不看原文,你不知道講什麼東西。叁門清淨,怎麼叁門清淨,就是人家打你罵你,什麼東西啊,甚至刀砍你,你對他心裏不起一絲毫的怨恨心,心清淨;不用口來罵他一句不好聽的話,口清淨;然後也不用身體來做一些對他有損惱的事情,身清淨。這是叁門清淨,這叁門清淨這樣來的。

  人家對你再不好,再不好,說了半天就是文殊菩薩的願,十大願你們再想一想嘛,這些都是在裏邊。打我罵我殺我害我疑慮于我,令他發菩提之心,最後都是發菩提心。我們希望你們念了之後要好好想一想,對不對?先是想這樣對不對,然後想對了,我要不要這樣做。

  當然我們這裏有兩類人了,一批是對密法有意樂心的,修密法的。有一些是來學法的,暫時學一些密教的功課,以後他畢業之後還是學淨土,學天臺,隨他自己的。但是我們說文殊菩薩要不要做?哪一個修行的人都要成就佛的功德了,佛的功德佛的智慧就體現在文殊菩薩身上,那麼我們要成佛,文殊菩薩先要成就了。要先學文殊菩薩,就是這些先要做到。所以說不管修那個宗派,這些東西都是一樣要的。你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說我這個不要的,你能不能生?生不了。當然你完全做到是成文殊菩薩了,沒有做到,發一個願,生起隨喜心,起個歡喜心,發個願我將來這麼也要都做,這就對了,現在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到的,將來要做到。這樣就對了。這是叁門清淨。

  

  丁九 正知正念不放逸

  下面第九,是“不放逸”。“九者諸行不放逸”,這個行要讀“heng”也可以啊,反正我們說行動,作動詞說讀“xing”,作名詞說梵行,讀“heng”,這是古代的,現代的不管了,都“xingxingxing”,也可以。“諸行不放逸,過去違犯如法悔”,自己對自己行動不要放逸,正知正見啊,念念看…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