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到做錯了要改、要悔過。“過去違犯如法悔”,假使做錯了的話,那麼如法地忏悔。如法忏悔,我們忏悔,我看到有些居士,他做錯了事情,做錯了,“啊,忏悔忏悔忏悔”。啊,好了,算了。哈!這些叫忏悔了,不夠的。忏悔應該最起碼的是,最輕的罪,對人忏悔,要對比丘面前,在比丘面前要胡跪,先要頂禮,胡跪,然後說自己犯了什麼東西,犯了什麼罪,現在一心發露,請大德比丘證明,然後比丘跟你說,你能夠如法忏悔,善哉,將來以後慎勿再犯,以後不能再犯了,這樣子說了之後,才叫忏悔。你如果這個“啊,忏悔忏悔”,“啊,好了好了”,這個太馬虎了啊,要如法的忏悔,不是說隨隨便便地忏悔。

  那麼,這裏在原文裏邊很多啊,他說不放逸有幾個,有五個方面來說,一個是對過去的,過去做錯了的,那麼就是如法地忏悔,這裏有了,“過去違犯如法悔”,那麼還有現在的將來的,還有當下要怎麼觀想的都隱在裏面了。所以說我們海公上師的頌,你單是學頌的話,是把意思闡發不完的。除非你學過《瑜伽師地論》的,你學過這個論的,你看這個東西,意思都跑出來了。如果你沒有看過《瑜伽師地論》,或者沒有看過這個宗大師的《戒品釋》,那本《菩薩戒論》,那意思隱在裏邊,你不知道裏邊還有什麼東西不知道,所以說一定要參考其他的資料。

  那麼這裏這個“如法悔”單是說的過去,裏邊包含的是現在、未來還有發願該怎麼做,還有第五個,一共有五個。《瑜伽師地論》裏邊很長,它說,“又諸菩薩住律儀戒” (《菩薩戒品釋》卷一 二八),住在戒裏邊的話,要“具足成就,五支所攝不放逸行”,要有具足,要成就,要具足的成就,五個支分所攝的不放逸的行,不放逸行有五個支分來攝,一個是“前際”,一個是“中際”,一個是“後際”,就是過去的,未來的、將來的,現在的。還有一個是“先時所作不放逸行”,第五個是“俱時隨行不放逸行”,這麼五個,做到了才叫不放逸。那麼這裏頌裏邊只說一個過去。

  “諸行不放逸”,這是總的話了,過去違犯嘛如法悔,這是對過去的事情不放逸,做了不對的有過失的,那就是如法忏悔。後際的怎麼說,中際怎麼說,那些都是隱在這個裏邊了,所以要看《瑜伽師地論》原文了。第一個過去做的違犯的如法忏悔,這裏強調如法地忏悔,不是我說的那個合一個掌了,馬馬虎虎,“啊,忏悔忏悔”就完了。

  我們還聽到一個四川一個師父他跟我說,他說喇嘛他們磕大頭身體好啊,這個是諷刺話哦,當然一般的喇嘛不會。他說有些喇嘛殺了人了,磕十萬個大頭,忏悔忏悔,好了,十萬忏悔幹淨了又可以殺第二個了。這個不行的,忏悔是永遠不幹,並不是說這個方法我得到了,我可以洗幹淨。洗衣服的方法我有了,這個衣服隨便打髒沒有關系了,我有這個方法,最好的方法,磕大頭或者是百字明這是最好的忏悔法,我有這個是保險了,衣服隨它髒好了,髒了一洗就幹淨了嘛。這個思想要不得啊,那太危險了。

  那麼它是過去的“如法忏悔”,一個,書上有。未來的“殷重思惟,亦如是行”,未來的就是說好好想不要犯。現在的,“當無忘念”,不要放逸了。現在的就是說正知正見提起,不要忘掉了失念。失念之後要犯錯誤了,就是時時刻刻提高警惕,不要犯錯誤,這是現在的說。那麼第四個自己要發誓,要發這個誓言,他說我要這樣子發起猛利的一個心啊,我一定要這麼做,這麼做,這麼做,不要犯。這就是說第四個,自己要發心啊,發願,而且猛利的願,對這一些事情一定要這樣做,一定要這樣做。那麼然後真正做的時候就有能夠按照這個如法地做,一共是五個不放逸的支分,那麼我們這裏是講了一個。我們也是想辦法去請這本書了啊,現在什麼時候來不知道,來了之後是希望大家是一定要參照這個菩薩戒的原文來把頌裏邊集下來的東西補上去。

  那麼這個不放逸行我們再強調一次啊,就是有五個支分所攝的不放逸行,要具足成就,這樣子對持的戒,可以清淨啊。五支戒清淨的一個條件,那麼哪五支?“前際俱行不放逸行”,前際不要放逸;“後際俱行不放逸行”;叁是“中際”,就是現在,“俱行不放逸行”;第四個是“先時所作不放逸行”;第五個是“俱時隨行不放逸行”。它的意思大概這個樣子:過去的犯了如法忏悔;未來的自己要好好地思惟,不要去犯;現在的,時時刻刻提高警惕,不要做錯;第四個就是自己發願,猛利地發這個誓言,一定要這樣做這樣做,不要做錯;然後碰到事上了,就這樣子這樣子做了,第五個。那麼這五個具足之後,叫不放逸行。那麼書上只有一個,以第一個攝後邊四個,所以說我們看了書上一個,不能以此爲足,過去的犯忏悔就對了,未來的還有發願的東西都不管了,那個不夠的啊。所以說在這個裏邊,因爲頌是便于修行,你如果繁得很,《瑜伽師地論》有那麼大一本,如果你把它全部寫上去,那你怎麼修,把重點提出來,第一個說了,第二個、第叁個、第四、第五個你自己知道了。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有五個,不能以爲只有一個。只有一個的話,其他四個支分就沒有了。

  所以說我們學這個論,一定要參考原文,以宗大師的原文的注解來解這個大概不會錯的啊,也不要自己想一套來解釋,我們這是嚴格地以我們的宗大師的思想的這個軌道來講一切經論啊,講錯的事我負責。那麼總之我的目的是把宗大師、佛的那個真正的佛教的精神介紹給大家知道一下。有志氣的,就照這個修行了,沒有志氣的,你看一看,人家正軌的是這樣子的,知見也可以撥正一下啊。那麼我們說法的目的主要是正法久住啊,有這樣子的正知正見希望大家樹立之後,才能正法久住,有了正法久住,衆生才能安樂啊。目的還是度衆生了,使衆生安樂。當然我們現在是只能盡了我們所做到的很微薄的一點點,但是不要說這個很微薄就不幹了。就是發願將來要做的,跟文殊菩薩一樣,近一點,跟海公上師一樣,跟宗大師一樣,再跟佛一樣。是將來發願,現在盡自己力量所做的就這一點啊。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四講

  

  (5A)《菩提宗道菩薩戒》。昨天我們講到“不放逸”這一科,第九科,一百零八頁第五行,“九者諸行不放逸,過去違犯如法悔”。那麼我們昨天講《瑜伽師地論》是講了五方面的啊,前際、中際、後際,那麼先時諸行不放逸,俱時隨行不放逸,這個裏邊也有啊,五個是全的。

  昨天我們就看了上邊一個科,以爲是另外一個科了,它不是的,它連下去的。那麼就是這五個海公上師全部集下來了。昨天我們講了,“過去違犯如法悔”,過去做錯的要如法忏悔,不要放逸,就是要馬上忏悔。

  那麼未來的,“未來應理谛思行”,將來還沒到,就是說將來該怎麼做?根據律儀,根據四谛、二谛,根據佛的正教,如何做,要好好地有所准備,心裏有所准備,將來該怎麼做該怎麼做,就在未來的要不要放逸,也不要放逸。

  現在的“刻刻正念知”,昨天我們講過了,當下一念抓住,不要放逸。那麼假使有所違犯的話也是要馬上忏悔。當前一念是最要緊,禅宗也是最講究當前一念,天臺宗也是啊,就看當前一念。

  第四個“如律行住猛心誓”,發誓言,一定要根據戒律的這麼行這麼做,這樣子做。自己平時這個心要猛利地發起這個誓言,決定要根據戒律來做,這是核心,有了這個,前面這些,後邊的也都會生出來。

  那麼有了這個“如律行住猛心誓”這個誓言,經常發這個願的話,那麼下面,就是第五個“不生毀犯善依止”,那自然碰到事情的時候他就不會毀犯戒律。那麼這個要靠什麼?除了這些猛心誓之外,還要好好地依止叁寶、上師叁寶,親近不要離開。因爲我們說依止是我們一個命根子啊。善于依止的話,一切善法會生出來。如果不善于依止的話,一切善法沒有辦法生。就是根,有根,然後上面的枝葉花果都會出來。根子沒有了,枝葉花果,也談不上了。所以說《菩提道次第廣論》一開始就是依止善知識,還沒有上路之前,就是依止善知識,如理依止,我們天天要念的嘛。一定要如理地依止,不是隨隨便便的,更不是毀犯依止法。造反,鬧事,這個那就得不到好處了。不但得不到好處,還犯了很多的罪。我們在《廣論》磁帶裏邊,日常法師也常常提起這個問題,就是說你依止善知識,如果你好好依止的話,你就很容易的穩速登上菩提正道,穩速到家,又快又穩。如果你不善于依止的話,那很可惜,到僧團裏來造罪,那個簡直是劃不來了。

  所以說,我們的西藏他們對依止很重視的。在依止之前,你要好好觀察,你認爲這個師不能做你依止師的,那你就不要依止。那麼你觀察一段時間,西藏的規矩最少六個月,這個六個月時間觀察了決定了之後,以後不要亂動了。因爲你觀察好了之後,你以後即使出現一些看到一些毛病,那可能是你自己誤會,或者你自己所不夠的地方,看不清楚。

  小孩子對父母就搞不清楚的,父母打他了,他因爲心裏煩得不得了,怎麼打起來了,實際上打你是爲了什麼了?爲你好。父母管得緊感到很不舒服,這也不行那也不對,實際上又什麼?管得緊的話叫他將來成人、象一個人了,否則你這個野孩子,成了一個粗裏粗氣的將來不能登臺面的,真正的場合不能參加的。要你念書,你背不出,要打,什麼東西,你就感到不舒暢,打你爲什麼?要你上進,將來能成才哎。所以這些小孩子不理解的。

  那麼善知識有些地方,你不理解的不要以自己的心亂去猜測,那麼你已經依止之後,就得要好好依止。如果你依止之前觀察的時候,觀察這個不合,不合就不要依止,你依止之後如果這樣去違背的話,罪很重。我們依止法在顯教經裏邊講得很多,《四分律》裏邊也講了很多,乃至我們沙彌律裏邊也講的有。你們沙彌律將來都可以去看一看。那麼,有的密法裏邊依止師的規矩更大了啊。所以不好的話就是要下金…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