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做错了要改、要悔过。“过去违犯如法悔”,假使做错了的话,那么如法地忏悔。如法忏悔,我们忏悔,我看到有些居士,他做错了事情,做错了,“啊,忏悔忏悔忏悔”。啊,好了,算了。哈!这些叫忏悔了,不够的。忏悔应该最起码的是,最轻的罪,对人忏悔,要对比丘面前,在比丘面前要胡跪,先要顶礼,胡跪,然后说自己犯了什么东西,犯了什么罪,现在一心发露,请大德比丘证明,然后比丘跟你说,你能够如法忏悔,善哉,将来以后慎勿再犯,以后不能再犯了,这样子说了之后,才叫忏悔。你如果这个“啊,忏悔忏悔”,“啊,好了好了”,这个太马虎了啊,要如法的忏悔,不是说随随便便地忏悔。
那么,这里在原文里边很多啊,他说不放逸有几个,有五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对过去的,过去做错了的,那么就是如法地忏悔,这里有了,“过去违犯如法悔”,那么还有现在的将来的,还有当下要怎么观想的都隐在里面了。所以说我们海公上师的颂,你单是学颂的话,是把意思阐发不完的。除非你学过《瑜伽师地论》的,你学过这个论的,你看这个东西,意思都跑出来了。如果你没有看过《瑜伽师地论》,或者没有看过这个宗大师的《戒品释》,那本《菩萨戒论》,那意思隐在里边,你不知道里边还有什么东西不知道,所以说一定要参考其他的资料。
那么这里这个“如法悔”单是说的过去,里边包含的是现在、未来还有发愿该怎么做,还有第五个,一共有五个。《瑜伽师地论》里边很长,它说,“又诸菩萨住律仪戒” (《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八),住在戒里边的话,要“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要有具足,要成就,要具足的成就,五个支分所摄的不放逸的行,不放逸行有五个支分来摄,一个是“前际”,一个是“中际”,一个是“后际”,就是过去的,未来的、将来的,现在的。还有一个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第五个是“俱时随行不放逸行”,这么五个,做到了才叫不放逸。那么这里颂里边只说一个过去。
“诸行不放逸”,这是总的话了,过去违犯嘛如法悔,这是对过去的事情不放逸,做了不对的有过失的,那就是如法忏悔。后际的怎么说,中际怎么说,那些都是隐在这个里边了,所以要看《瑜伽师地论》原文了。第一个过去做的违犯的如法忏悔,这里强调如法地忏悔,不是我说的那个合一个掌了,马马虎虎,“啊,忏悔忏悔”就完了。
我们还听到一个四川一个师父他跟我说,他说喇嘛他们磕大头身体好啊,这个是讽刺话哦,当然一般的喇嘛不会。他说有些喇嘛杀了人了,磕十万个大头,忏悔忏悔,好了,十万忏悔干净了又可以杀第二个了。这个不行的,忏悔是永远不干,并不是说这个方法我得到了,我可以洗干净。洗衣服的方法我有了,这个衣服随便打脏没有关系了,我有这个方法,最好的方法,磕大头或者是百字明这是最好的忏悔法,我有这个是保险了,衣服随它脏好了,脏了一洗就干净了嘛。这个思想要不得啊,那太危险了。
那么它是过去的“如法忏悔”,一个,书上有。未来的“殷重思惟,亦如是行”,未来的就是说好好想不要犯。现在的,“当无忘念”,不要放逸了。现在的就是说正知正见提起,不要忘掉了失念。失念之后要犯错误了,就是时时刻刻提高警惕,不要犯错误,这是现在的说。那么第四个自己要发誓,要发这个誓言,他说我要这样子发起猛利的一个心啊,我一定要这么做,这么做,这么做,不要犯。这就是说第四个,自己要发心啊,发愿,而且猛利的愿,对这一些事情一定要这样做,一定要这样做。那么然后真正做的时候就有能够按照这个如法地做,一共是五个不放逸的支分,那么我们这里是讲了一个。我们也是想办法去请这本书了啊,现在什么时候来不知道,来了之后是希望大家是一定要参照这个菩萨戒的原文来把颂里边集下来的东西补上去。
那么这个不放逸行我们再强调一次啊,就是有五个支分所摄的不放逸行,要具足成就,这样子对持的戒,可以清净啊。五支戒清净的一个条件,那么哪五支?“前际俱行不放逸行”,前际不要放逸;“后际俱行不放逸行”;三是“中际”,就是现在,“俱行不放逸行”;第四个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第五个是“俱时随行不放逸行”。它的意思大概这个样子:过去的犯了如法忏悔;未来的自己要好好地思惟,不要去犯;现在的,时时刻刻提高警惕,不要做错;第四个就是自己发愿,猛利地发这个誓言,一定要这样做这样做,不要做错;然后碰到事上了,就这样子这样子做了,第五个。那么这五个具足之后,叫不放逸行。那么书上只有一个,以第一个摄后边四个,所以说我们看了书上一个,不能以此为足,过去的犯忏悔就对了,未来的还有发愿的东西都不管了,那个不够的啊。所以说在这个里边,因为颂是便于修行,你如果繁得很,《瑜伽师地论》有那么大一本,如果你把它全部写上去,那你怎么修,把重点提出来,第一个说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第五个你自己知道了。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有五个,不能以为只有一个。只有一个的话,其他四个支分就没有了。
所以说我们学这个论,一定要参考原文,以宗大师的原文的注解来解这个大概不会错的啊,也不要自己想一套来解释,我们这是严格地以我们的宗大师的思想的这个轨道来讲一切经论啊,讲错的事我负责。那么总之我的目的是把宗大师、佛的那个真正的佛教的精神介绍给大家知道一下。有志气的,就照这个修行了,没有志气的,你看一看,人家正轨的是这样子的,知见也可以拨正一下啊。那么我们说法的目的主要是正法久住啊,有这样子的正知正见希望大家树立之后,才能正法久住,有了正法久住,众生才能安乐啊。目的还是度众生了,使众生安乐。当然我们现在是只能尽了我们所做到的很微薄的一点点,但是不要说这个很微薄就不干了。就是发愿将来要做的,跟文殊菩萨一样,近一点,跟海公上师一样,跟宗大师一样,再跟佛一样。是将来发愿,现在尽自己力量所做的就这一点啊。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四讲
(5A)《菩提宗道菩萨戒》。昨天我们讲到“不放逸”这一科,第九科,一百零八页第五行,“九者诸行不放逸,过去违犯如法悔”。那么我们昨天讲《瑜伽师地论》是讲了五方面的啊,前际、中际、后际,那么先时诸行不放逸,俱时随行不放逸,这个里边也有啊,五个是全的。
昨天我们就看了上边一个科,以为是另外一个科了,它不是的,它连下去的。那么就是这五个海公上师全部集下来了。昨天我们讲了,“过去违犯如法悔”,过去做错的要如法忏悔,不要放逸,就是要马上忏悔。
那么未来的,“未来应理谛思行”,将来还没到,就是说将来该怎么做?根据律仪,根据四谛、二谛,根据佛的正教,如何做,要好好地有所准备,心里有所准备,将来该怎么做该怎么做,就在未来的要不要放逸,也不要放逸。
现在的“刻刻正念知”,昨天我们讲过了,当下一念抓住,不要放逸。那么假使有所违犯的话也是要马上忏悔。当前一念是最要紧,禅宗也是最讲究当前一念,天台宗也是啊,就看当前一念。
第四个“如律行住猛心誓”,发誓言,一定要根据戒律的这么行这么做,这样子做。自己平时这个心要猛利地发起这个誓言,决定要根据戒律来做,这是核心,有了这个,前面这些,后边的也都会生出来。
那么有了这个“如律行住猛心誓”这个誓言,经常发这个愿的话,那么下面,就是第五个“不生毁犯善依止”,那自然碰到事情的时候他就不会毁犯戒律。那么这个要靠什么?除了这些猛心誓之外,还要好好地依止三宝、上师三宝,亲近不要离开。因为我们说依止是我们一个命根子啊。善于依止的话,一切善法会生出来。如果不善于依止的话,一切善法没有办法生。就是根,有根,然后上面的枝叶花果都会出来。根子没有了,枝叶花果,也谈不上了。所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一开始就是依止善知识,还没有上路之前,就是依止善知识,如理依止,我们天天要念的嘛。一定要如理地依止,不是随随便便的,更不是毁犯依止法。造反,闹事,这个那就得不到好处了。不但得不到好处,还犯了很多的罪。我们在《广论》磁带里边,日常法师也常常提起这个问题,就是说你依止善知识,如果你好好依止的话,你就很容易的稳速登上菩提正道,稳速到家,又快又稳。如果你不善于依止的话,那很可惜,到僧团里来造罪,那个简直是划不来了。
所以说,我们的西藏他们对依止很重视的。在依止之前,你要好好观察,你认为这个师不能做你依止师的,那你就不要依止。那么你观察一段时间,西藏的规矩最少六个月,这个六个月时间观察了决定了之后,以后不要乱动了。因为你观察好了之后,你以后即使出现一些看到一些毛病,那可能是你自己误会,或者你自己所不够的地方,看不清楚。
小孩子对父母就搞不清楚的,父母打他了,他因为心里烦得不得了,怎么打起来了,实际上打你是为了什么了?为你好。父母管得紧感到很不舒服,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实际上又什么?管得紧的话叫他将来成人、象一个人了,否则你这个野孩子,成了一个粗里粗气的将来不能登台面的,真正的场合不能参加的。要你念书,你背不出,要打,什么东西,你就感到不舒畅,打你为什么?要你上进,将来能成才哎。所以这些小孩子不理解的。
那么善知识有些地方,你不理解的不要以自己的心乱去猜测,那么你已经依止之后,就得要好好依止。如果你依止之前观察的时候,观察这个不合,不合就不要依止,你依止之后如果这样去违背的话,罪很重。我们依止法在显教经里边讲得很多,《四分律》里边也讲了很多,乃至我们沙弥律里边也讲的有。你们沙弥律将来都可以去看一看。那么,有的密法里边依止师的规矩更大了啊。所以不好的话就是要下金…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