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刚地狱,是最苦的地狱。那么这样子就是自己选择依止之前要好好地观察,观察之后不要随便,一点点小的、自己看的毛病就来破坏这个依止法,这个是很重要。

  下边我们就是说,这个五条这个不放逸,我们讲完了。昨天基本上讲过了,因为他书上海公上师集的文都有,那么我们又补充地说一下。总结一下,过去做的违犯的赶快忏悔,不要放逸。未来的要好好地想,不要去做错,如果做错了,想到一定还要赶快忏悔。现在的提起正念,刻刻正知正念,不要做错。万一错了,忘了念头了,那么赶快忏悔。第四条就是最重要的,心里经常要发誓,而且要猛心地发誓,发誓就是说一切都要如法的去做。如是行如是做,根据戒律来做。那么第五条就是说,既然前面发了愿了,那么以后碰到事情上就能够根据所发的愿去如是行如是做,不毁犯戒律,这个要靠善依止啊,这是不放逸行的五条。

  

  丁十 行为合法

  下边是第十个,这个十一条,都是如何能够使我们受的别解脱戒能够清净地护持。如果这些条件不符合的话,随便少了哪一条,都有可能毁犯戒律。那么,“十者进行依轨则,不为名闻扬自善,不行覆藏勇露罪,少欲少求无忧恼,知足常满用节省,堪忍寒热饥渴苦,求谋不遂无尤怨,诸根调柔动履和,定静不掉不随境,威仪闲雅无急躁,如理治心跏趺定”。这是下功夫的地方,海公上师很慈悲啊,这个这一条在原文,《瑜伽师地论》讲得并不多,而海公上师特别发挥了很多,他自己修行经验,康萨仁波切的口授秘诀都把它合在里边了。本来这个《瑜伽师地论》一共是,律仪戒的因缘是十条,把轨则跟净命是合了一条的。那么海公上师就把这两条,分开讲两条有他的密意,就是这两条要好好受,讲得也比较广。第十条依轨则,十一条要净命,就是说如法养命,出家人不能做邪命。

  那么先讲轨则,轨则就是说一切进行行动啊,都是依照轨则,根据戒的方式,“中律仪”就是合律仪的,一静一动全部是根据律仪的方式,我们持戒不但是戒条要持好,律仪也要搞好。我们沙弥戒的十条大家知道,十条戒很简单,比八关斋戒多加了两条,其中一条还是拆开来的,就加了个银钱戒,但是,威仪却有几十条。所以说持戒不但是戒条要持好,威仪戒还是要一定重视。所以这里就是说一静一动,行动都是要根据戒律的轨则来做,那就是包含律仪戒跟威仪都在里边。

  那么这个出发点,“不为名闻扬自善”,一般我们说了,过去我们儒家,“贪夫徇财,烈士徇名”(《汉书·贾谊传》),为名好象是很光荣的,那些贪夫,那些贪婪之人他们为财而牺牲,而高尚的人为名节,他是可以牺牲生命。这个名好象很重要,那么当然了,我们在世间上看,重名是蛮好的,是高尚的事情。在佛教里边看,爱名也是一个贪,也不好,也是我执的表现。有什么好处?不要为了名,人家称赞,来说自己怎么好怎么好啊。我们很多人,我们发觉大家可以观察了,很多人谈话,总是要说自己能干,自己怎么好,在话里边总是要赞扬自己。在我们佛教里边,这个自赞毁他这两方面,对菩萨戒都不符合的,是犯的。自己的好处不要去自己赞叹自己,人家的好处要赞叹,鼓励人家做好事,自己不要赞叹,赞叹之后你增加我慢了。所以自己有什么好处,不要自己为了名去赞叹自己。

  但是某些地方,在教化人的时候,偶尔用一下也可以,那不是为名为闻,就是要使对方能够接受教诫。假使说叫他做一个持午的事情,他说他身体不好持不了,那说你看我持了几十年了,也没有事哎,身体还蛮好了。这个你说一下,为了教诫他,这不是为名闻了。这个某些时候需要用的时候偶尔用一下,这个但是不能作为常例啊,必须要用一下的时候用,能够不用的时候不要赞叹自己。

  自己的功德隐藏,功德隐藏才是能够稳下去。功德不隐藏的话,我们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我们做那个酱菜或者是什么这个,它的坛里边要封起来的。为什么?这个气味不要走掉,一走掉的话,这个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好吃了,气味也不香了。你要闷上一段时间或者一年或者二年,那这个开开来非常之好。那名也是一样的,名一出了之后,那就完了。恭敬利养来了,自己的功德就少下去了,甚至于会助长我慢,跟人家斗争什么都会来。

  “不为名闻扬自善”,这个很要紧的啊,在这个《瑜伽师地论》里边要“覆藏自善”,自己的善不但不要宣扬,还要盖起来,人家说这个你了不得,哎这个我没有做到,这不是我,是人家的功德,自己不要称赞自己还要盖起来,不让人家知道。功德一定要隐藏,功德不隐藏的话就要出障,这个很重要。我们想修行的时候,什么功什么名都不要。海公上师经常教诫我们,修行人是不要名的,世间上的名闻一定不要,要了之后对自己的修行有妨碍的。但是有一个名可以要,持戒的名可以要。持戒的名,人家认为你持戒,可以承认。哎,持戒,其他的名都不要。说你功德怎么高,学得怎么好了,这些都不要,这个对自己有危害性啊,千万不要。

  那么下边是发露自己的坏处了。“不行覆藏勇露罪”,这更不容易了,一般自己有点名望之后,总不愿意把自己缺点暴露给人家看。没有名的人,还比较不大在乎了,有点名望地位了,自己缺点要包得好好的,就怕人家知道,知道后自己威信要没有了,那这样子佛教里是不对的,有什么过失马上要发露。“当下弃恶不再取”,要勇敢露罪,这个勇要有,我们说跟人家吵架的勇不要,自己发露罪的勇气要有。罪如果不发露的话,那么这个气味藏在里边,越藏越厉害。

  海公上师也经常打这个话啊,他说猫了,猫屙的屎了,它总欢喜盖起来,拿个灰什么盖起来。这个盖起来之后,表面上好象不太臭,但是你把灰打开,臭得不得了,如果像牛了马了它们的屙在山上了,大太阳,风吹了,时间久了,臭气没有了。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冬天烧炕用什么烧的,牛屎烧的。恐怕北方人都知道,牛屎烧起来,一点也不臭。为什么原因?太阳晒,雨淋,风吹什么东西,臭气都走完了。

  那就是说你有罪的话,你好好发露,发露的话慢慢忏悔,这个气味,罪就会减下去甚至于消灭。如果你盖起来的话,罪不但不消灭,还越藏越厉害,所以说发露罪一定要有勇气,这个就是不要怕失面子。你做坏事的勇气倒有,发露的勇气没有,这是颠倒了啊。发露是好事,为什么不敢?做坏事是坏事,为什么又敢做起来?杀盗淫妄这些是坏透的事情,但是有的人做了之后还是觉得很勇敢。杀人不眨眼,自以为了不得了,这个是坏透的事情,这个勇气要不得。但是你做了坏事,你要大众面前发露自己的罪,这个勇气该有啊。是自己修行必须再教育人家不要做坏事,应当有勇气发露。但是这个一般人却没有勇气,这是凡夫颠倒了。

  “少欲少求无忧恼”,一切要合法,行动要合法,总的说根据戒律的威仪、戒条来做。那么再细致的说,自己有什么好处不要宣扬,为了自己的名,名后头就是利啊。自己有什么过失不要盖起来,要勇于发露。那么对一些利养,少欲知足,“少欲少求少忧恼”,这个两句是对的,就是说前面是“少欲少求无忧恼”。就是你假使,这个一般都以比丘来说,因为我们前面讲过律仪戒最高是比丘,以比丘的要求来讲这一条的,那么少欲少求,假使得的利养少,我心里也不去追求,心里也不懊恼。假使说人家的供养的时候,供养了人家很多很多,人家都吃得好好的什么,供养很好,轮到自己了,没有了,那个心里很难过了。这个不要有,不要去这个多求,得到少的,得到差的,人家得的都很好,自己得的差一点,不在乎。我们修行的人只要把这个肚子吃饱了,能够修行就完了。

  经上这个比喻,我经常要提,大家要好好思惟。一个车,古代的是轮子车了,它推不动了,轮子起锈了,那么就上点油。这个油不在乎奶油,白脱油,或者什么香油,只要是个油,轮的轴活动了,能够转就行了。转了就是修行就行了,不一定要是涂最好的油,这何必?吃东西不在好了,只要吃下去身体营养有了,能够修行了就是。所以不在乎味道的好坏,也不在乎什么,甚至于吃得少一点,勉强过了也算了。

  因为我们说在乞食的时候,因为佛在世乞食,现在斯里兰卡也是这个规矩,乞食的规矩不能超过七家,就是治贪心了。你到一家两家三家,第一家给你了,看够了,就走了,如果第一家给的少不够,第二家又去,第二家再给一点,或者他不给,最多走七家。如果七家走过了,都没有给你,或者给了一点点,那也第八家不跑了,这一天饿肚子就饿肚子了,算了,不要贪心再去追求了。所以这样子乞食的时候,经常有饿肚子的时候的,要你碰到不巧,这七家都是不信佛教的,他对比丘不愿意供养,那么你七家跑过了就没有东西了。没有东西还得回去,不要再要了。所以这个假使给得少或者给得不好,不要多求,那个心里也不要忧恼。

  反过来,“知足常满用节省”,假使给得多,利养很多,那么你也要自己心里要知足,感到这个东西不要去贪着它。就是说再好再多的,不贪,味道再好,吃过下了肚子,就变了什么,就是反吐的东西了。进了肠胃里边的话,你再吐出来就不成东西了,臭得不得了了,那吃下去也不过如此。所以说不要贪着味道,吞下去好了。我们说比丘吃东西,就是直接吃下去。不要象在家人,品品味道了,尝尝了,闻闻了,这个样子做出来就不威仪了。吃下去,管你好的坏的,就这么吃。

  还有一点,就是说我们说过堂吃的菜是一样的,假使碰到机会,你们去吃席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要尽是盯着好的菜去拣,这个就是贪心的表现。我们在温州住了一段时间就看见有个别的人啊,这个菜,好的菜,很远,他就是筷子伸长长地,不断地叉过去,叉过去,哎呀,看了很难看。后来我跟他讲了,我说你,哎呀,你就吃面前的菜好了,不要尽去叉那个东西了,叉那个人家不好看。这…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