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是贪心的表现了,你为什么尽去叉那个?就是那个好吃哎,你面前的好象不好吃,不要拣它,这个就是不好啊。那么好的东西拿到了不要贪,不要是很高兴的样子吃在嘴里。我们总看在家人吃了好东西,那个得意洋洋的样子,我们看了很难为情,这个就是贪心,就是贪心的表现。

  那么用节省,即使你用的东西很多,供养的东西很多,还是要节约地用,因为这个物资经过劳动人民辛苦得来的,自己又没有参加劳动,当然要好好地节约地去用。自己用不完,给人家嘛,给大众,大家僧团里边都可以用了。那么这个是讲利养的。

  下边是“堪忍寒热饥渴苦”,饥了寒了渴了这些苦,这是我们在过去造的业、受的报。假使你过去造的业不好,生了一个极热的地方,最热的是火烧地狱了。那么我们人间当然不见得那么热了。就是假使生在最热的,我们国内就是他们说吐鲁番是最热的,就是以前这个什么《西游记》的火焰山的地方,热得不得了,夏天是四十几度。以前我们在,当时还是文革的时候,他们那些上海的青年插队落户到吐鲁番去的,他们回来告诉我,那里热得了实在不可耐,怎么样子?他说商店里边的营业员,他是衣服穿不住了,光了个背,把湿的毛巾不断地搭在背上,到一个时间,毛巾烫了,用冷水去浸一下子,再披在背上,那么这是营业员了,他要跑来跑去拿货的。那会计更好了,他不要动的,他就拿个水缸,坐在水缸里边。(笑)太热了,没有办法了,水缸里边打算盘,这样子。这个叫我们想想怎么搞,怎么过?他们也过了。那么非洲也是那么热,也不行。

  那么寒的地方冷得不得了,我们是江南一带,还是算温带的。那么到北方去,东北,黑龙江那些,苏联的什么西伯利亚,靠北极了,那冷得不要说了。他们爱斯基摩那些人,他们的住房了就是冰洞,冰里打个洞,里边铺一些皮。他们那些爱斯基摩人,打猎的,他们是,他们没有东西吃的。那个冰天雪地,哪里有种的菜吃,都是吃野兽的。那个皮铺在冰洞里边就这么生活,我们讲寒冰地狱,冰洞里边,他们就是,他们的房间就是冰洞洞,里边铺一层兽皮,或者有的时候烤一点火,就这么过了。

  那我们五台山以前也是,那个味道还是很够呛的。那时候条件也差,也生不起火,那么烧炕呢?我们南方人说懒得很,学修很紧张啊,就没有那个时间去烧炕,就是烧了一点点,马马虎虎,烧炕要备柴的,要经常要去,尤其是冬天,秋季的时候把一冬的柴火都要备够,少了你就没有烧的,那就不敢多烧了,烧一点点,一点点,炕不是那么冰凉的浸人就完了。南方人都不习惯烧炕。那么这个气候还是够呛的啊。早上起来上殿,冷得来不要说了,那个手指伸出来就是麻木的,没有知觉了。门框框,铁的门环环,你靠一下,手就沾住了,拉开来皮就沾在铁上去了,结了冰了,手的汗气跟冰沾起来了,一拉开来,铁把皮就吸住了。那么我们去洗衣服,水晃在身上,都是冰块块。这个也过了,反正也过得了。

  那么真正为了道,这些寒也好,热也好,饥也好,渴也好,都得要熬过去。也就是说我们生的福报如此,假使生在热的地方就得过热天,生在寒的地方就得过冷天。那么假使福报不好,你吃饭吃不饱,也没有办法,要混过去。我们说要饭的,经常一天有吃,一天没有吃的,那也是过了。当然了,他是营养是差一点。但是真正修行,这些就不要去计较了,因为这是福报问题,那么你这是自己的报,过去造的业,尚且要受个报。那么你现在为利一切众生,行菩萨道,那么这一点苦岂在话下?只要人家能安乐,自己吃点苦就不计较了。我们说现在世间上,闹革命的,洒热血,抛头颅,他为什么?为了革命使人民得到安乐,他尚且有这个心,难道我们为成佛度众生,一点苦都受不了?这个一比就惭愧了。

  “求谋不遂无尤怨”,就是各色各样的环境,假使你有什么计划,或者造一个什么设想,但是不成功,失败了,不要怨天尤人,这是因果如此。一方面说你自己的智慧不够,为什么?你没有做成功了,总是你设想的不够善巧了。再一方面,就是我过去没有培福,现在一些事情造不起来,假使你造庙造不起,那你不要忧愁得不得了,到处奔跑去化缘也不必,自己过去没有福报的话,你再化也化不到好多。自己福报有了,你不化也来了,会造出来的。当然你造的时候当然要懂点智慧了,把钱乱用了,或者造的人委托那些不善巧的人了,浪费了,那这是可惜了,那就是浪费福报了。这个假使你用了个人不好,他明明可以造一个庙,一个殿造得好的,他把钱用完了,还没有造,或者造了一半不够了,这个自己没有智慧,不要怪人家。这样子做我们说虽然是失败,但是增加经验,吃一堑嘛长一智嘛,经验增长了,智慧也增长了,同时也增福命,为什么增福命?做了好多事情,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是你发心是好的,辛苦也花下去了,福气培了,还是培了福了,成功不成功是另外一回事情,增加你的经历增加智慧,培福报,那却是必然的,决定有的,只要下功夫好了。所以不要怨,不要尤。

  “诸根调柔动履和”,这个就在这里说的。“诸根不掉,调伏寂静” (《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九),这是《瑜伽师地论》说的,诸根不掉就是什么?我们的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了,不乱看乱动乱听,我们的眼睛最容易掉,一跑出去马路上总是东看西看,看自己要看的东西。出家人比丘出去就是看,只能看前面的地,五步或者七步,不能上面乱看,看人什么东西不要看。看地为什么?不要乱走了,前面一个坑,你不看,你掉下去了。上海有一个,我们亲戚,他年轻的时候有点书呆子气味。他走马路低了个头走的,后来有一次碰了电线杆上,没有看,碰了一下子很痛。那就是说前面的路要看一看,但是其他东西不要乱看。

  “动履和”,那么耳朵也不要乱听,鼻子不要乱闻,鼻子那些还管得住,舌头也比较管得住,耳朵眼睛最难管了。那么眼睛是最难管的。但是眼睛还有一个办法,闭起来不看,耳朵却不行的,耳朵闭不住的,你总是要听的。那么这些东西就是要自己注意,不要掉,不要东看西看,东听西听,自己要听的不要去听,把心收回来。

  这个“调柔”,这样子听话了,什么叫“调柔”,就是听话。我们的心是强的,总不听话的,不听话就得不到定,那么用戒的方式使它调柔,使它慢慢地听话,听了话之后,最听话的就是入定了,叫它不要动就不动了,叫它不要沉掉,不要东想西想,它听话了,听话了就定了。所以说我们入定要从戒入也是这个原因,先把戒调伏到“诸根调柔动履和”,行动不急躁了,都是行动是安详的,这个就是有道气了。我们看一个人的行动说话威仪安安详详的、和和平平的,眼睛不乱看的,耳朵不乱听的,走路什么不急躁的,不是啪一下子跃的一下子跳起来一下子冲上去了,这个都是急躁的表现,也是没有定力的表现,因为这个不合戒的威仪的表现。如果戒的威仪搞好之后,心自然调柔,心调柔就是进一步才入定了。

  我们说要入定,有几个次第。先是戒律仪,一般的做法完全依戒做。那就不要你操心了,东想西想了,戒律上怎么做就怎么做。那就是第一个很多事情就排斥、排斥掉了,基本上不要多动脑筋了,已经得到一部分的定了。然后是根律仪,诸根听话,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鼻子不乱嗅,这样子六根能摄持。最后摄持到意根律仪,心也听话了,不乱想了,那就是再进一步得定了。所以说从戒律仪到根律仪,根律仪进一步就是得定。定了之后就是能得到定共戒,它本身就不做坏事。所以这个是一定的次第啊。我们说“诸根调柔动履和”,这个小的注解就是海公上师写了,已经慢慢入定了。“时观三业”,随时随地观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要乱动。这样子你的心就已经慢慢趋向定了,再腿子盘起来,好好把用一下功,都会入定。如果你这些还没有做到,那你就是你腿子盘起来坐下个十个小时,心也定不下去。为什么?前面的准备工作没有了,基础没有,那定不了的。

  “定静不掉不随境”,我们碰到环境,不要随了环境转,那么你心是先要心里有个主见,就是心里先有一个算盘,你碰到这些情况之后该怎么处理的。心里有一个打算之后,心有成竹,然后环境来了,自然知道该怎么对付。什么环境以什么样子的观法去对付它,我们前面说了很多,对过去的欲该怎么观,现在的欲境来了该怎么观,这些你心里都心有成竹,心里一定有这个主见之后,来了之后你只管去对付好了。打仗一样的,我们说过去打拳,就是两个人比武,你这一拳来,他知道你什么拳法,他用那个来对付你,那一个脚踢过来,他又怎么避开你,这个他心有成竹,不会输的。如果你人家来了一拳一脚,你根本莫名其妙,那你肯定输了。所以心有成竹,定静不掉不要随境转,可以预先预防,这个境来了该怎么处理,怎么去对待他,怎么观想。

  “威仪闲雅无急躁”,那么这样子就可以做到威仪非常之清雅,不是粗里粗气的。我们大家注意一下,才出家的人行动粗里粗气的是不少,这一个是天性,一个是在家习气,这个都要淘汰。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都要淘汰掉,要象一个出家人。我们说过去在解放前的一些出家人一般叫禅和子,你去看他,行动呢,不管他有不有修行,他这一套外相一看起来,人家看他很象一个老修行。那么他这个穿的衣服、这个行动,什么啊,进庙的规矩什么,都很懂,那个都要教的,戒堂里都要教的。那么这个行动就是很文雅的,不是粗里粗气的。不急躁,急躁就是没有智慧,碰到一些事来了着急了,粗里粗气地搞,应付不了,那就是没有智慧。那么能够不随境转,那也是可以做到不急躁,这两个东西是相关的。

  “如理治心跏趺定”,这个心如法地去对治它,小字:“动则敬事止则治心”,在行动的时候,处事的时候,什么事情恭恭敬敬地去做,就是如法地去做,停下来,治心,对治自己的心就是…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