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貪心的表現了,你爲什麼盡去叉那個?就是那個好吃哎,你面前的好象不好吃,不要揀它,這個就是不好啊。那麼好的東西拿到了不要貪,不要是很高興的樣子吃在嘴裏。我們總看在家人吃了好東西,那個得意洋洋的樣子,我們看了很難爲情,這個就是貪心,就是貪心的表現。
那麼用節省,即使你用的東西很多,供養的東西很多,還是要節約地用,因爲這個物資經過勞動人民辛苦得來的,自己又沒有參加勞動,當然要好好地節約地去用。自己用不完,給人家嘛,給大衆,大家僧團裏邊都可以用了。那麼這個是講利養的。
下邊是“堪忍寒熱饑渴苦”,饑了寒了渴了這些苦,這是我們在過去造的業、受的報。假使你過去造的業不好,生了一個極熱的地方,最熱的是火燒地獄了。那麼我們人間當然不見得那麼熱了。就是假使生在最熱的,我們國內就是他們說吐魯番是最熱的,就是以前這個什麼《西遊記》的火焰山的地方,熱得不得了,夏天是四十幾度。以前我們在,當時還是文革的時候,他們那些上海的青年插隊落戶到吐魯番去的,他們回來告訴我,那裏熱得了實在不可耐,怎麼樣子?他說商店裏邊的營業員,他是衣服穿不住了,光了個背,把濕的毛巾不斷地搭在背上,到一個時間,毛巾燙了,用冷水去浸一下子,再披在背上,那麼這是營業員了,他要跑來跑去拿貨的。那會計更好了,他不要動的,他就拿個水缸,坐在水缸裏邊。(笑)太熱了,沒有辦法了,水缸裏邊打算盤,這樣子。這個叫我們想想怎麼搞,怎麼過?他們也過了。那麼非洲也是那麼熱,也不行。
那麼寒的地方冷得不得了,我們是江南一帶,還是算溫帶的。那麼到北方去,東北,黑龍江那些,蘇聯的什麼西伯利亞,靠北極了,那冷得不要說了。他們愛斯基摩那些人,他們的住房了就是冰洞,冰裏打個洞,裏邊鋪一些皮。他們那些愛斯基摩人,打獵的,他們是,他們沒有東西吃的。那個冰天雪地,哪裏有種的菜吃,都是吃野獸的。那個皮鋪在冰洞裏邊就這麼生活,我們講寒冰地獄,冰洞裏邊,他們就是,他們的房間就是冰洞洞,裏邊鋪一層獸皮,或者有的時候烤一點火,就這麼過了。
那我們五臺山以前也是,那個味道還是很夠嗆的。那時候條件也差,也生不起火,那麼燒炕呢?我們南方人說懶得很,學修很緊張啊,就沒有那個時間去燒炕,就是燒了一點點,馬馬虎虎,燒炕要備柴的,要經常要去,尤其是冬天,秋季的時候把一冬的柴火都要備夠,少了你就沒有燒的,那就不敢多燒了,燒一點點,一點點,炕不是那麼冰涼的浸人就完了。南方人都不習慣燒炕。那麼這個氣候還是夠嗆的啊。早上起來上殿,冷得來不要說了,那個手指伸出來就是麻木的,沒有知覺了。門框框,鐵的門環環,你靠一下,手就沾住了,拉開來皮就沾在鐵上去了,結了冰了,手的汗氣跟冰沾起來了,一拉開來,鐵把皮就吸住了。那麼我們去洗衣服,水晃在身上,都是冰塊塊。這個也過了,反正也過得了。
那麼真正爲了道,這些寒也好,熱也好,饑也好,渴也好,都得要熬過去。也就是說我們生的福報如此,假使生在熱的地方就得過熱天,生在寒的地方就得過冷天。那麼假使福報不好,你吃飯吃不飽,也沒有辦法,要混過去。我們說要飯的,經常一天有吃,一天沒有吃的,那也是過了。當然了,他是營養是差一點。但是真正修行,這些就不要去計較了,因爲這是福報問題,那麼你這是自己的報,過去造的業,尚且要受個報。那麼你現在爲利一切衆生,行菩薩道,那麼這一點苦豈在話下?只要人家能安樂,自己吃點苦就不計較了。我們說現在世間上,鬧革命的,灑熱血,抛頭顱,他爲什麼?爲了革命使人民得到安樂,他尚且有這個心,難道我們爲成佛度衆生,一點苦都受不了?這個一比就慚愧了。
“求謀不遂無尤怨”,就是各色各樣的環境,假使你有什麼計劃,或者造一個什麼設想,但是不成功,失敗了,不要怨天尤人,這是因果如此。一方面說你自己的智慧不夠,爲什麼?你沒有做成功了,總是你設想的不夠善巧了。再一方面,就是我過去沒有培福,現在一些事情造不起來,假使你造廟造不起,那你不要憂愁得不得了,到處奔跑去化緣也不必,自己過去沒有福報的話,你再化也化不到好多。自己福報有了,你不化也來了,會造出來的。當然你造的時候當然要懂點智慧了,把錢亂用了,或者造的人委托那些不善巧的人了,浪費了,那這是可惜了,那就是浪費福報了。這個假使你用了個人不好,他明明可以造一個廟,一個殿造得好的,他把錢用完了,還沒有造,或者造了一半不夠了,這個自己沒有智慧,不要怪人家。這樣子做我們說雖然是失敗,但是增加經驗,吃一塹嘛長一智嘛,經驗增長了,智慧也增長了,同時也增福命,爲什麼增福命?做了好多事情,雖然你沒有成功,但是你發心是好的,辛苦也花下去了,福氣培了,還是培了福了,成功不成功是另外一回事情,增加你的經曆增加智慧,培福報,那卻是必然的,決定有的,只要下功夫好了。所以不要怨,不要尤。
“諸根調柔動履和”,這個就在這裏說的。“諸根不掉,調伏寂靜” (《菩薩戒品釋》卷一 二九),這是《瑜伽師地論》說的,諸根不掉就是什麼?我們的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了,不亂看亂動亂聽,我們的眼睛最容易掉,一跑出去馬路上總是東看西看,看自己要看的東西。出家人比丘出去就是看,只能看前面的地,五步或者七步,不能上面亂看,看人什麼東西不要看。看地爲什麼?不要亂走了,前面一個坑,你不看,你掉下去了。上海有一個,我們親戚,他年輕的時候有點書呆子氣味。他走馬路低了個頭走的,後來有一次碰了電線杆上,沒有看,碰了一下子很痛。那就是說前面的路要看一看,但是其他東西不要亂看。
“動履和”,那麼耳朵也不要亂聽,鼻子不要亂聞,鼻子那些還管得住,舌頭也比較管得住,耳朵眼睛最難管了。那麼眼睛是最難管的。但是眼睛還有一個辦法,閉起來不看,耳朵卻不行的,耳朵閉不住的,你總是要聽的。那麼這些東西就是要自己注意,不要掉,不要東看西看,東聽西聽,自己要聽的不要去聽,把心收回來。
這個“調柔”,這樣子聽話了,什麼叫“調柔”,就是聽話。我們的心是強的,總不聽話的,不聽話就得不到定,那麼用戒的方式使它調柔,使它慢慢地聽話,聽了話之後,最聽話的就是入定了,叫它不要動就不動了,叫它不要沈掉,不要東想西想,它聽話了,聽話了就定了。所以說我們入定要從戒入也是這個原因,先把戒調伏到“諸根調柔動履和”,行動不急躁了,都是行動是安詳的,這個就是有道氣了。我們看一個人的行動說話威儀安安詳詳的、和和平平的,眼睛不亂看的,耳朵不亂聽的,走路什麼不急躁的,不是啪一下子躍的一下子跳起來一下子沖上去了,這個都是急躁的表現,也是沒有定力的表現,因爲這個不合戒的威儀的表現。如果戒的威儀搞好之後,心自然調柔,心調柔就是進一步才入定了。
我們說要入定,有幾個次第。先是戒律儀,一般的做法完全依戒做。那就不要你操心了,東想西想了,戒律上怎麼做就怎麼做。那就是第一個很多事情就排斥、排斥掉了,基本上不要多動腦筋了,已經得到一部分的定了。然後是根律儀,諸根聽話,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鼻子不亂嗅,這樣子六根能攝持。最後攝持到意根律儀,心也聽話了,不亂想了,那就是再進一步得定了。所以說從戒律儀到根律儀,根律儀進一步就是得定。定了之後就是能得到定共戒,它本身就不做壞事。所以這個是一定的次第啊。我們說“諸根調柔動履和”,這個小的注解就是海公上師寫了,已經慢慢入定了。“時觀叁業”,隨時隨地觀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不要亂動。這樣子你的心就已經慢慢趨向定了,再腿子盤起來,好好把用一下功,都會入定。如果你這些還沒有做到,那你就是你腿子盤起來坐下個十個小時,心也定不下去。爲什麼?前面的准備工作沒有了,基礎沒有,那定不了的。
“定靜不掉不隨境”,我們碰到環境,不要隨了環境轉,那麼你心是先要心裏有個主見,就是心裏先有一個算盤,你碰到這些情況之後該怎麼處理的。心裏有一個打算之後,心有成竹,然後環境來了,自然知道該怎麼對付。什麼環境以什麼樣子的觀法去對付它,我們前面說了很多,對過去的欲該怎麼觀,現在的欲境來了該怎麼觀,這些你心裏都心有成竹,心裏一定有這個主見之後,來了之後你只管去對付好了。打仗一樣的,我們說過去打拳,就是兩個人比武,你這一拳來,他知道你什麼拳法,他用那個來對付你,那一個腳踢過來,他又怎麼避開你,這個他心有成竹,不會輸的。如果你人家來了一拳一腳,你根本莫名其妙,那你肯定輸了。所以心有成竹,定靜不掉不要隨境轉,可以預先預防,這個境來了該怎麼處理,怎麼去對待他,怎麼觀想。
“威儀閑雅無急躁”,那麼這樣子就可以做到威儀非常之清雅,不是粗裏粗氣的。我們大家注意一下,才出家的人行動粗裏粗氣的是不少,這一個是天性,一個是在家習氣,這個都要淘汰。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都要淘汰掉,要象一個出家人。我們說過去在解放前的一些出家人一般叫禅和子,你去看他,行動呢,不管他有不有修行,他這一套外相一看起來,人家看他很象一個老修行。那麼他這個穿的衣服、這個行動,什麼啊,進廟的規矩什麼,都很懂,那個都要教的,戒堂裏都要教的。那麼這個行動就是很文雅的,不是粗裏粗氣的。不急躁,急躁就是沒有智慧,碰到一些事來了著急了,粗裏粗氣地搞,應付不了,那就是沒有智慧。那麼能夠不隨境轉,那也是可以做到不急躁,這兩個東西是相關的。
“如理治心跏趺定”,這個心如法地去對治它,小字:“動則敬事止則治心”,在行動的時候,處事的時候,什麼事情恭恭敬敬地去做,就是如法地去做,停下來,治心,對治自己的心就是…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