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剛地獄,是最苦的地獄。那麼這樣子就是自己選擇依止之前要好好地觀察,觀察之後不要隨便,一點點小的、自己看的毛病就來破壞這個依止法,這個是很重要。

  下邊我們就是說,這個五條這個不放逸,我們講完了。昨天基本上講過了,因爲他書上海公上師集的文都有,那麼我們又補充地說一下。總結一下,過去做的違犯的趕快忏悔,不要放逸。未來的要好好地想,不要去做錯,如果做錯了,想到一定還要趕快忏悔。現在的提起正念,刻刻正知正念,不要做錯。萬一錯了,忘了念頭了,那麼趕快忏悔。第四條就是最重要的,心裏經常要發誓,而且要猛心地發誓,發誓就是說一切都要如法的去做。如是行如是做,根據戒律來做。那麼第五條就是說,既然前面發了願了,那麼以後碰到事情上就能夠根據所發的願去如是行如是做,不毀犯戒律,這個要靠善依止啊,這是不放逸行的五條。

  

  丁十 行爲合法

  下邊是第十個,這個十一條,都是如何能夠使我們受的別解脫戒能夠清淨地護持。如果這些條件不符合的話,隨便少了哪一條,都有可能毀犯戒律。那麼,“十者進行依軌則,不爲名聞揚自善,不行覆藏勇露罪,少欲少求無憂惱,知足常滿用節省,堪忍寒熱饑渴苦,求謀不遂無尤怨,諸根調柔動履和,定靜不掉不隨境,威儀閑雅無急躁,如理治心跏趺定”。這是下功夫的地方,海公上師很慈悲啊,這個這一條在原文,《瑜伽師地論》講得並不多,而海公上師特別發揮了很多,他自己修行經驗,康薩仁波切的口授秘訣都把它合在裏邊了。本來這個《瑜伽師地論》一共是,律儀戒的因緣是十條,把軌則跟淨命是合了一條的。那麼海公上師就把這兩條,分開講兩條有他的密意,就是這兩條要好好受,講得也比較廣。第十條依軌則,十一條要淨命,就是說如法養命,出家人不能做邪命。

  那麼先講軌則,軌則就是說一切進行行動啊,都是依照軌則,根據戒的方式,“中律儀”就是合律儀的,一靜一動全部是根據律儀的方式,我們持戒不但是戒條要持好,律儀也要搞好。我們沙彌戒的十條大家知道,十條戒很簡單,比八關齋戒多加了兩條,其中一條還是拆開來的,就加了個銀錢戒,但是,威儀卻有幾十條。所以說持戒不但是戒條要持好,威儀戒還是要一定重視。所以這裏就是說一靜一動,行動都是要根據戒律的軌則來做,那就是包含律儀戒跟威儀都在裏邊。

  那麼這個出發點,“不爲名聞揚自善”,一般我們說了,過去我們儒家,“貪夫徇財,烈士徇名”(《漢書·賈誼傳》),爲名好象是很光榮的,那些貪夫,那些貪婪之人他們爲財而犧牲,而高尚的人爲名節,他是可以犧牲生命。這個名好象很重要,那麼當然了,我們在世間上看,重名是蠻好的,是高尚的事情。在佛教裏邊看,愛名也是一個貪,也不好,也是我執的表現。有什麼好處?不要爲了名,人家稱贊,來說自己怎麼好怎麼好啊。我們很多人,我們發覺大家可以觀察了,很多人談話,總是要說自己能幹,自己怎麼好,在話裏邊總是要贊揚自己。在我們佛教裏邊,這個自贊毀他這兩方面,對菩薩戒都不符合的,是犯的。自己的好處不要去自己贊歎自己,人家的好處要贊歎,鼓勵人家做好事,自己不要贊歎,贊歎之後你增加我慢了。所以自己有什麼好處,不要自己爲了名去贊歎自己。

  但是某些地方,在教化人的時候,偶爾用一下也可以,那不是爲名爲聞,就是要使對方能夠接受教誡。假使說叫他做一個持午的事情,他說他身體不好持不了,那說你看我持了幾十年了,也沒有事哎,身體還蠻好了。這個你說一下,爲了教誡他,這不是爲名聞了。這個某些時候需要用的時候偶爾用一下,這個但是不能作爲常例啊,必須要用一下的時候用,能夠不用的時候不要贊歎自己。

  自己的功德隱藏,功德隱藏才是能夠穩下去。功德不隱藏的話,我們海公上師經常打這個比喻,我們做那個醬菜或者是什麼這個,它的壇裏邊要封起來的。爲什麼?這個氣味不要走掉,一走掉的話,這個做出來的東西就不好吃了,氣味也不香了。你要悶上一段時間或者一年或者二年,那這個開開來非常之好。那名也是一樣的,名一出了之後,那就完了。恭敬利養來了,自己的功德就少下去了,甚至于會助長我慢,跟人家鬥爭什麼都會來。

  “不爲名聞揚自善”,這個很要緊的啊,在這個《瑜伽師地論》裏邊要“覆藏自善”,自己的善不但不要宣揚,還要蓋起來,人家說這個你了不得,哎這個我沒有做到,這不是我,是人家的功德,自己不要稱贊自己還要蓋起來,不讓人家知道。功德一定要隱藏,功德不隱藏的話就要出障,這個很重要。我們想修行的時候,什麼功什麼名都不要。海公上師經常教誡我們,修行人是不要名的,世間上的名聞一定不要,要了之後對自己的修行有妨礙的。但是有一個名可以要,持戒的名可以要。持戒的名,人家認爲你持戒,可以承認。哎,持戒,其他的名都不要。說你功德怎麼高,學得怎麼好了,這些都不要,這個對自己有危害性啊,千萬不要。

  那麼下邊是發露自己的壞處了。“不行覆藏勇露罪”,這更不容易了,一般自己有點名望之後,總不願意把自己缺點暴露給人家看。沒有名的人,還比較不大在乎了,有點名望地位了,自己缺點要包得好好的,就怕人家知道,知道後自己威信要沒有了,那這樣子佛教裏是不對的,有什麼過失馬上要發露。“當下棄惡不再取”,要勇敢露罪,這個勇要有,我們說跟人家吵架的勇不要,自己發露罪的勇氣要有。罪如果不發露的話,那麼這個氣味藏在裏邊,越藏越厲害。

  海公上師也經常打這個話啊,他說貓了,貓屙的屎了,它總歡喜蓋起來,拿個灰什麼蓋起來。這個蓋起來之後,表面上好象不太臭,但是你把灰打開,臭得不得了,如果像牛了馬了它們的屙在山上了,大太陽,風吹了,時間久了,臭氣沒有了。我們在五臺山的時候,冬天燒炕用什麼燒的,牛屎燒的。恐怕北方人都知道,牛屎燒起來,一點也不臭。爲什麼原因?太陽曬,雨淋,風吹什麼東西,臭氣都走完了。

  那就是說你有罪的話,你好好發露,發露的話慢慢忏悔,這個氣味,罪就會減下去甚至于消滅。如果你蓋起來的話,罪不但不消滅,還越藏越厲害,所以說發露罪一定要有勇氣,這個就是不要怕失面子。你做壞事的勇氣倒有,發露的勇氣沒有,這是顛倒了啊。發露是好事,爲什麼不敢?做壞事是壞事,爲什麼又敢做起來?殺盜淫妄這些是壞透的事情,但是有的人做了之後還是覺得很勇敢。殺人不眨眼,自以爲了不得了,這個是壞透的事情,這個勇氣要不得。但是你做了壞事,你要大衆面前發露自己的罪,這個勇氣該有啊。是自己修行必須再教育人家不要做壞事,應當有勇氣發露。但是這個一般人卻沒有勇氣,這是凡夫顛倒了。

  “少欲少求無憂惱”,一切要合法,行動要合法,總的說根據戒律的威儀、戒條來做。那麼再細致的說,自己有什麼好處不要宣揚,爲了自己的名,名後頭就是利啊。自己有什麼過失不要蓋起來,要勇于發露。那麼對一些利養,少欲知足,“少欲少求少憂惱”,這個兩句是對的,就是說前面是“少欲少求無憂惱”。就是你假使,這個一般都以比丘來說,因爲我們前面講過律儀戒最高是比丘,以比丘的要求來講這一條的,那麼少欲少求,假使得的利養少,我心裏也不去追求,心裏也不懊惱。假使說人家的供養的時候,供養了人家很多很多,人家都吃得好好的什麼,供養很好,輪到自己了,沒有了,那個心裏很難過了。這個不要有,不要去這個多求,得到少的,得到差的,人家得的都很好,自己得的差一點,不在乎。我們修行的人只要把這個肚子吃飽了,能夠修行就完了。

  經上這個比喻,我經常要提,大家要好好思惟。一個車,古代的是輪子車了,它推不動了,輪子起鏽了,那麼就上點油。這個油不在乎奶油,白脫油,或者什麼香油,只要是個油,輪的軸活動了,能夠轉就行了。轉了就是修行就行了,不一定要是塗最好的油,這何必?吃東西不在好了,只要吃下去身體營養有了,能夠修行了就是。所以不在乎味道的好壞,也不在乎什麼,甚至于吃得少一點,勉強過了也算了。

  因爲我們說在乞食的時候,因爲佛在世乞食,現在斯裏蘭卡也是這個規矩,乞食的規矩不能超過七家,就是治貪心了。你到一家兩家叁家,第一家給你了,看夠了,就走了,如果第一家給的少不夠,第二家又去,第二家再給一點,或者他不給,最多走七家。如果七家走過了,都沒有給你,或者給了一點點,那也第八家不跑了,這一天餓肚子就餓肚子了,算了,不要貪心再去追求了。所以這樣子乞食的時候,經常有餓肚子的時候的,要你碰到不巧,這七家都是不信佛教的,他對比丘不願意供養,那麼你七家跑過了就沒有東西了。沒有東西還得回去,不要再要了。所以這個假使給得少或者給得不好,不要多求,那個心裏也不要憂惱。

  反過來,“知足常滿用節省”,假使給得多,利養很多,那麼你也要自己心裏要知足,感到這個東西不要去貪著它。就是說再好再多的,不貪,味道再好,吃過下了肚子,就變了什麼,就是反吐的東西了。進了腸胃裏邊的話,你再吐出來就不成東西了,臭得不得了了,那吃下去也不過如此。所以說不要貪著味道,吞下去好了。我們說比丘吃東西,就是直接吃下去。不要象在家人,品品味道了,嘗嘗了,聞聞了,這個樣子做出來就不威儀了。吃下去,管你好的壞的,就這麼吃。

  還有一點,就是說我們說過堂吃的菜是一樣的,假使碰到機會,你們去吃席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不要盡是盯著好的菜去揀,這個就是貪心的表現。我們在溫州住了一段時間就看見有個別的人啊,這個菜,好的菜,很遠,他就是筷子伸長長地,不斷地叉過去,叉過去,哎呀,看了很難看。後來我跟他講了,我說你,哎呀,你就吃面前的菜好了,不要盡去叉那個東西了,叉那個人家不好看。這…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