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了。
“国土”觉,家乡味道,我四川的,我觉得四川好,一定要到四川才舒服,那么好了,你最后到四川去,那修行也修不成了嘛。
“不死”,想长生,就想不要死。这个道家专门修这个东西,最好修个金刚不坏身。我们在这个《金刚经》里,金刚不坏身又不是说不死的一个身体了,金刚不坏嘛就是空性了,空性不生不灭的,坏不了的。那么你道家就是依文解义了,要修个罗汉身。我们说罗汉什么不生,罗汉么就是三界不生了,他们可以这个应供,受人家的供养。他什么修个罗汉身,活个几百年,这是道家的。这个思想也不好,不要有。
“他轻鄙”,人家看我不起,心里不高兴,总是感到自己总是委屈。这个人也对我对不起,那个人也看我不起,这个烦恼心烦得很。这些都是恶寻思。第七个。
第八个,“乐着资财族姓尊”,自己有点钱,或者生了高贵家里,就感到很自傲,骄傲,这个也要不得。“弘扬邪想,想发猛财,欲求显贵势力”,所以说这个固然自己有的不要执着,没有的更不要想,想发财,想求显贵势力,想地位高,做官。我们很多人有一个错觉,他说我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就要钱了。我们先去把钱求来,做生意什么。在家人是可以做,出家人不能做生意。出家人你说我为了要去修庙,做生意去,赚一大笔钱话,我就可以修庙了。修庙固然好事情,做生意却不是好事情。出家人不能做的,你做生意,你说你发财了,说不定你亏本了,你怎么办?这些思想都是妨碍修行的。“族姓尊”,固然自己出身高贵之家,以此自傲,以此骄傲,是坏事。你要是追求,本来没有的,追求做个官,把自己地位抬高,更要不得。
这八个寻思,就是最害修行的东西,尤其是修定,所以最害禅思。“心困八种邪觉慧”,这种八种的觉观,觉观就是寻思了。这八种寻思,就是对我们修行的困扰的东西,妨碍的东西,修定是根本要不得,一有这个定修不成的。其他的修行也是,你有这个寻思的话,就会把你离开修行的道路。邪觉观,这是邪的寻思。般若错用,就是你本来寻思是好的,修行就靠寻思了,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得初禅了,但是你这个寻思邪的,搞错了,那就完了,走了错路了。打个比喻,“犹如人身脉络错乱,不治则任情,治不善则狂乱”。我们身上的血脉、脉络假使平常是通的正的,那就是身体健康。假使脉络错了,脉络错了该怎么样,你不去治理它,那么它,尽让它发展下去,不好了。假使治得不对头,要狂乱,更危险。就是你邪觉观有了,你去对治它 ,不对治它,固然顺着它跑,有很大的坏处,你对治得不如法,要狂乱,那更麻烦。这个邪觉观,这是坏事情。这是心苦的第二种。
“心困八种邪觉慧,说法示喻令开解”,对这些人怎么办?就是说法,“示喻”讲些比喻,实际上比喻给他讲一讲,使他心开解。那么教他去修忏悔法,去陈白祈祷,求加持,或者调换环境,这些都是解除这种恶寻思的方法。
那么第三种心苦“不瞋他胜心火腾”,那就是在原文是“他蔑胜苦”(《菩萨戒品释》卷一 三四)。人家看不起或者人家胜过他,或者打败,这些苦。我们说一个国王,如果跟邻国打仗,打败了,给人抓起来了,这个时候,他苦得不得了,比一个要饭的人给人家抓了去还要苦。因为他本来是国王,在他国家里是说了算数的,结果给人家打败了,给人家抓起来了,关起来了,可能还要杀头了,这气得不得了。这是最苦的事情了。这些苦,怎么心火腾,心里的火,难受得不得了,怎么去劝解他?
“佛说无常无我示”,要告诉他世间上一切是无常的,就是我们这个小说上经常也说的,胜败是无常的,一会儿打败,一会儿打胜,这个是不一定的,不要因为吃了一次败仗就灰心了,也不要去太执着。那么无我是出世的方法了。一切法本来是无我的、空的,你不要去执着那些东西。
那么这个名词,这个话,“不瞋他胜心火腾”,好象是,这个文字里边不晓得有没有印错,反正我们把它意思抓住就是了。他蔑,人家看他不起 ,或者他,人家斗争场合他失败了,人家胜了,这些苦,如何地开解?以世出世间的法,以世间的无常道理开解他,以出世的无我的法去开解他。这是除心苦三种,除身苦四种,这是第二种除他苦。
丁二 于昧理者开示正法
还有“于昧理者说正法”,这是第二。前面第一个是有情作助伴是第一,那么前面作助伴里边分了几个:第一是八个事情作助伴,第二个除他的苦。
那么第二,这里第二个,“于昧理者说正法”,道理不通的,告诉他正法,怎么开示他。这个里边比较复杂,讲了很多,但是我们要把这个,等一下把这个《瑜伽师地论》的再念一下,把两边参照一下就清楚一些。“于昧理者说正法”,道理不通的人,给他讲正法,给他说。“令心回转息恶行”,使他的心回过来,坏事不要做。那么里边就是说有几种方式。有几种方式,他问,有四种问法了。
我们先把这个文念一下,《瑜伽师地论》的文(《菩萨戒品释》卷一 三四)。论曰:“又诸菩萨、为诸有情、如理宣说”,如理宣说正法。“谓于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欢喜作坏事的有情,为了使他断除恶行,不要做坏事。“以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分、资粮法而为宣说。”以这些方式给他说。这是一类的人。“或复方便善巧宣说”,这样子给他说法。那么“如于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跟他一样,第一种是欢喜做坏事的人,就劝他不要做坏事;如是起贪心的人,劝他放弃贪心;现在想求财宝的,就是想发财的人,使他能够花很少气力,能够得到很多的财宝,并且宝物不要失掉,也这样子给他说法;对那些佛教怀一种瞋恨心的,那么也要使他得清净的正信,甚至于断烦恼,也这样子给他说法。都是用这种方式——“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分、资粮法,而为宣说”。
这是《瑜伽师地论》的原文,那么我们科里海公上师把它分析了,分成几段说。这里边先说问答。人家要问你问题,第一种是“不知而问无倒答”,假使他不知道,就是佛的道理不清楚,怎么叫合法印了,不合法印了,哪是佛教,哪不是佛教,哪是对,哪是不对,不知道的,问他,就无倒答,顺了他的心答。无倒的,也顺了佛的原意。“晓以相应文句等”,相应的,适合他的根机的,他能够了解的,这样子的文句,回答他,也是趁机而化了,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相应助伴的,就是如他的机而来回答他问题。
“于相违问示显明,前后指点法尔理”,对那些不了解的,对佛的法性的道理,就是法尔道理不了解的,那么就告诉他,“前后指点”,“前后”就是不一定当下,或者以后慢慢地告诉他法尔的道理、法性的道理,这是佛的原来的道理如此。一个是顺着他机回答,一个是直接告诉他法尔道理。
第三第四种问,“不知相违二种问”,两种都有,那么“现前方便令悟解”,当下就告诉他悟解,用三支立量来调伏他。这个下边就是,什么方法?“顺应世间功德言”,用世间上的那些好的一些道理劝他,象孔孟之道了等等。孔孟之道里边要不违圣教的,就是跟佛教相顺的这些道理,世间法的道理。我们要劝人为乐了,世间上有这些了,跟佛教顺的可以告诉他,如果跟佛教不顺的就不要去用。“或依圣道资粮品”,假使这个人是根机好一点的,就可以佛教内部的事情告诉他。
“恒勤守护时恭敬,制伏烦恼将护心”,使他能够起精进、守护持戒,恭敬三宝,把烦恼调伏。“将护心”,把自己心护持好。
那么下边一段,这是在原文里边,是一个比喻。因为他们前面是在“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这四个句,它是以后面的解释前面的,以“助伴”解释“相应”,以“清亮”解释“随顺”,以“相称”解释“有用”,以“常委”解释“应顺”。
那么这里要打个比喻,打个比喻就是引用佛的说话。象这些东西,你们《瑜伽师地论》去翻一翻,因为这个你们书还没来,我在讲,你们没有看到字,当然不清楚的。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说一下,“甚深、甘美、可意、善了、乐闻五”,佛说法的功德,有五种功德,佛的话,讲话,有五种的功德。那是第一是“甚深”,他的道理甚深。“甘美”,他的这个说法的味道很好,使人欢迎。“可意”,听了心里欢喜。“甘美”,就是味道很好了。“可意”,就是听了心里高兴的。“善了”,听了容易知道,容易明白。“乐闻”,就是象听音乐一样,当然不是真的听音乐,就是这个话,他说的话越听越爱听,越听越爱听。
那么佛的说话有五种功德,这五种功德,就是用后边的五个东西来配它。“甚深”就好比打雷一样。这个“甘美”听了使心里舒服,就是“悦耳”。“可意”心里起欢喜、“喜乐”。“善了”也就是“明亮”,很清楚,可以知道。“乐闻”,顺我的心,顺我的耳朵,听了高兴。那么前面五个以后面五个来解释。那么我们前面这个用的随顺,助伴、相应文句也是用这个后面的解释前面的,这个里边,在我们颂里边,并不突出那些。所以说你们假使有参考书的,去看一看。没有参考书的不管它也不要紧。反正这里引的一个,就是打个比喻,佛的说话有五个功德,就用后边五种东西来解释它。
“答一切问具四德”,答一切问,答问的时候要四种功德,不管你答一个问都有四种功德,哪四种功德?“前后不违”,前后不要违背,不要这一歇儿这么说,一歇儿那么说,人家搞也搞不清楚。第二是,“法尔称”,法尔不违,跟佛的发心要相称,不颠倒。第三是,调伏不违,要这个善于调伏不违,不要违背戒定慧三学。第四,胜义不违,于胜义谛,一切法空性的道理,要随顺,不要违背。这样子以这四种功德来答一切人家的问。
“或复方便施善巧,对治恶行悭赞施”,那就是前面的,那么…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