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答问是对哪些人?起什么作用?就是那些,对于欢喜做坏事的人,要对治他,就给他讲这些。第二种“悭赞施”,对于悭吝心重的人也要开示他赞叹布施,也用这种方式,前面的方式来教他。“瞋心执忿示慈行”,假使瞋心大的,执着这个愤怒心不肯放的,要开导他慈悲的那些,慈行,就是慈悲的那个行持了,慈心观之类的,那么也要用前面那些方式。“或于现法求得获”,就是前面说的,假使现法……
(7A开始,……)“或于正法憎疾视,显示神通使净信”,或者于正法,佛的正法,他有嗔恨心,以要谤法的嗔恨的心来对待佛教的话,“显示神通使净信”,那么在原文里边没有神通,这是海公上师他加了一点,就是他的方便了。原论文是方便说法,使他生净信,但是海公上师就对这一类人可以显示神通,但是不要说你显的。就是现一些神通使他心里恐惧,能够不敢毁谤正法,使他生起清净的信来。这是,这是对于正法没有入门的那些人,他要对正法有憎疾心的,你可以一方面是方便说法,也可以用神通,当然是有神通的人了,没有神通的人那就是说法了。
那么假使进一步,“若于圣教入渐深”,那就是说对圣教已经入了门的人,那么使他断烦恼、超苦趣。断烦恼就是,我们学过的,见道所断的烦恼断了之后就见道,圣者,然后修道的九九八十一品断掉了,最后出三界。开始见道了就可以超恶趣,能够三恶趣就不去了,忍的时候就不去三恶道了,暖顶忍了,见道之前就不会去了,那么见道以后根本三恶道不会去了,除非你发愿度众生。那么假使你三界的烦恼九九八十一品断完了,出三界,整个的三界都超出了。那么这就是对已经入了圣教之门的,慢慢慢慢地就说那些断烦恼的方法。而所用的方式就是要前面的那些方式——“相应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用这些方式来说。那么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六讲
昨天我们把那个第二科讲完了,这一科就是要对照《瑜伽师地论》原文看。海公上师把它分析得很清楚,那么原文的一个总的结构但是还要把它看一看,然后两个配合起来,才比较完整。那么今天是第三科,饶益有情戒十一个。我们说我们这里平时念的十二个,中间为什么多一个少一个,大家去看,很容易就看出来的。
丁三 知恩报恩
“第三知恩报恩”,“于诸有情善知恩,念恩报恩作饶益,怡颜欢慰祥座处,财利供养等若增,现前酬报不劣与,于彼事业虽未求,应作伴助况求请”。这里是一个段落。一切有情要能够知恩报恩,念恩报恩了。这个我们《菩提道次第》也好,这个《五字真言》也好,讲得很清楚,一切有情对我们都有恩。那么我们,既然有恩,就要念他的恩,不要忘掉。忘恩负义的人不好的,人家给你很大的恩惠,忘得光光的,那个情理上讲不过去。
念了恩之后,那就要报恩了,既然他有情对我有那么大的恩,那我就一定要报答,作饶益,就是要饶益他。那么饶益的样子,下边就说了。“怡颜”,对他的脸色要很和蔼的样子,不要眼睛鼓起来对人家,这个不好。人家看了不欢喜。“欢慰”,很欢喜地安慰他。“祥座处”,就是在好的地方、吉祥的地方,给他摆一个座,让他坐。假使我们到人家里去,人家叫你坐下,总摆一个比较好的地方,不能叫你坐在门口或者当风、风很大的地方,或者是潮湿的水凼凼的叫你坐下,那不客气了,不慈悲了。“祥座处”,就是在好的地方,叫他坐下,设一个座叫他坐下。
“财利供养等若增”,那么入座处之后,那就是说要把他该招待的就招待他了。“财利供养”,就是你供养他的财物,那假使他供养你了,那么你要回敬他了,就是说,我们说还礼了,那就是最少是“等”,相等。人家供养你多少东西,你一定要同等地回礼,甚至于要增,增上一点,多一点,不要说人家供养你很多,你回他一点点,那个就是,不是报恩了。“现前酬报不劣与”,现前酬答不要拿不好的,少的、差的东西给人家。那么这是财利的供养的问题。下边“于彼事业虽未求”,他在做的事情,他的工作,或者做生意,或者开店,或者他工厂有什么困难,虽然他还没求你,你就去应当去帮助他,何况他来跟你开了口?请你帮助。那就是说,他不开口,你看他有困难,还得要帮助他,何况他跟你说了要你帮助,那绝对不能说“我没有空,我不来了”什么东西。
“乃至除苦如理言”,“除苦”,有什么苦下边要说,就是“令离怖畏衰恼等,开解愁忧惠资具,于与依止随心行,称显实德令欢忻,乃至调伏神通等”。这个是讲了很多东西,我们把论文念一下,比较清楚了。。那么有苦,假使他有什么苦的时候,那要去救济他。“如理言”,就是说如实地跟他说,或者,论里边还有一句,或者“方便说” (《菩萨戒品释》卷一 三六),就是说你直接跟他说他接受不了的,用一种权巧的方便给他转一个弯说,那么使他怎么的?是要使他离开怖畏,衰恼,假使他家里有什么不好的事情,非常忧恼,使他解开。“开解愁忧”,心里有愁闷的,忧愁的,讲一些话把它解除。或者是给他一点东西,资具,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或者给他作依止,或者“随心行”,这个后边要讲,顺了他的心,不要违逆他。还有就是说他这个有功德的,那么就赞叹他的功德。总之,这样子做使他心里欢喜。
“乃至调伏神通等”,为某些事情他要调伏他,方便显点神通,这是地上菩萨了。我们说菩萨有三等,初发心的、还有中等的、登了地的,登地的就可以用神通教化,初发心的主要是说法,说法教化。那么神通,一些方便来教化他,教化什么?他做了一些事情,你给他显一个通,使他害怕,不敢做,坏事不敢做,摄引他走向正道。这是用神通。但是我们说显神通不是说我自己显给你看,假使说,我们说,后边也有,假使某一些场合,在大家布萨、很多大众之前,他做了坏事,质问他要他回答的时候,他抗拒不回答,不睬你,这个情况之下,假使是登地的菩萨就可以显个神通,在他面前显一个金刚神,拿个杵要打他的样子,他一害怕了,他就老实说了。这些就是说用神通方便来调伏。这些就是知恩报恩。这个神通方便调伏并不是真正是要把他害怕,就是说是要他不犯错误,如法的摄受他,归入正道。这是知恩报恩的事情。
丁四 于怖畏者能作救护
下边“第四于怖畏者能作救护”,那些怖畏的事情,要救他。“诸有情类能救护,王贼水火怨敌畏,不活恶名怖大众,非人起尸魍魉等”。凡是这些恐怖的地方,都能够想办法把他救起。王、贼、水、火、怨敌这是畏惧。那么《瑜伽师地论》还分了几个类,我们先把这个文消了,再看论上的文。凡是他碰到的王的那些畏,或者国王要惩罚他,那你假使其他的人给他说好话,给他免掉,或者碰到盗贼要劫他的财物,或者是水、火、怨敌等等怖畏的时候,方便救护他。
下边有三种畏了,不活畏、恶名畏、大众畏这三种。不活畏的原因就是没有资财了,生活不下去了;恶名畏,自己没有好的德行,大家面前要说你坏话,他的名称不好听;大众畏一般的说,是没有辩才、结舌,辩说没有,在大众面前说不来话,结结巴巴的,那就是看到大众就害怕。我们说,大众畏,当然了,不具辩才是一个原因了。其他的还有,我们在南普陀讲经的时候,教授的时候,就听到一个同学他就这么说,他说不晓得什么地方,就是也有一个法师,他的这个学问很好,写文章也非常好,但是不能登讲台,一登讲台两句话一说脸红了,说不来了,下边讲不下去了。这个就是过去大概有点因,过去宿世里边大概对大众畏的这个残余的报。他有本事,他写也写得好,学也学得多,就是人多了之后,好象小孩子样怕羞,两句话一说,他脸一红就紧张了,他下边讲不下去了。所以说我们叫你讨论,也是练习这些东西,你如果平时在十几个人面前说话你不敢说,以后几百个人或者像星云大师几万个人,五六万个人,那么大的场面你上去恐怕吓得腿都站不直了,这个样子你怎么去说法?所以说这个要平时练习,三个五个十个八个的练好了之后,一百、两百、一千、两万、三万,乃至无数都不害怕。
“非人起尸魍魉等”,非人,天龙八部之类的。起尸鬼,这是印度有一种邪道,他们可以用一个咒,用一个咒,把那些死尸,把它用咒站起来做害人的事情,这个起尸。“魍魉”,就是说鬼怪之类的东西。这些恐怖都能够设法使他免除,救济。
那么论里边分了几个类,我们把论文说一下。论文的原文是,“又诸菩萨,于遭怖畏、诸有情类”(《菩萨戒品释》卷一 三七),对于碰到怖畏的那些有情,“能为救护”,能救护他。那么哪些怖畏?“谓于种种、禽兽水火、王贼怨敌、家主宰官、不活恶名、大众威德、非人起尸、魍魉等畏”,这些差不多,“皆能救护,令得安稳”。里边就是水火,这里“禽兽”,他的一个“禽兽”没有。那么我们这里,他是《瑜伽师地论》的科判是这样子,先是傍生二畏,这些禽兽一种是陆地的,陆地上住的禽兽,狮子老虎之类,这些怖畏能救济他,或者水里边的那些摩羯陀鱼,这个就是鲸鱼之类的,那些鳄鱼了,这些要吃人的,也能救济。这是水陆两种,动物。水上的动物,这些陆上的动物。那么或者,水灾,这也可以算在里边,这是两类。这是第一个就是傍生二畏,傍生里边两种怖畏,水、陆的傍生。
那么下边,人中四畏,人里边有四个怖畏的。一是王,“又有势力治罚之王”,一个王,国王他有势力可以惩罚你,假使你做了一件事情,做错了,国王要惩罚你,小的,就是关起来或者是做官的免职,大的,可以断命,那么这些是王的怖畏。另外,就是盗贼的怖畏,“若明若暗、劫财盗贼”,明的就是明火执杖,公开地抢你的东西;暗的,晚上偷偷地把你东西偷掉。这些怖畏,这是丧失财物的怖畏,重的也有夺命的怖畏。…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