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答問是對哪些人?起什麼作用?就是那些,對于歡喜做壞事的人,要對治他,就給他講這些。第二種“悭贊施”,對于悭吝心重的人也要開示他贊歎布施,也用這種方式,前面的方式來教他。“瞋心執忿示慈行”,假使瞋心大的,執著這個憤怒心不肯放的,要開導他慈悲的那些,慈行,就是慈悲的那個行持了,慈心觀之類的,那麼也要用前面那些方式。“或于現法求得獲”,就是前面說的,假使現法……
(7A開始,……)“或于正法憎疾視,顯示神通使淨信”,或者于正法,佛的正法,他有嗔恨心,以要謗法的嗔恨的心來對待佛教的話,“顯示神通使淨信”,那麼在原文裏邊沒有神通,這是海公上師他加了一點,就是他的方便了。原論文是方便說法,使他生淨信,但是海公上師就對這一類人可以顯示神通,但是不要說你顯的。就是現一些神通使他心裏恐懼,能夠不敢毀謗正法,使他生起清淨的信來。這是,這是對于正法沒有入門的那些人,他要對正法有憎疾心的,你可以一方面是方便說法,也可以用神通,當然是有神通的人了,沒有神通的人那就是說法了。
那麼假使進一步,“若于聖教入漸深”,那就是說對聖教已經入了門的人,那麼使他斷煩惱、超苦趣。斷煩惱就是,我們學過的,見道所斷的煩惱斷了之後就見道,聖者,然後修道的九九八十一品斷掉了,最後出叁界。開始見道了就可以超惡趣,能夠叁惡趣就不去了,忍的時候就不去叁惡道了,暖頂忍了,見道之前就不會去了,那麼見道以後根本叁惡道不會去了,除非你發願度衆生。那麼假使你叁界的煩惱九九八十一品斷完了,出叁界,整個的叁界都超出了。那麼這就是對已經入了聖教之門的,慢慢慢慢地就說那些斷煩惱的方法。而所用的方式就是要前面的那些方式——“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用這些方式來說。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六講
昨天我們把那個第二科講完了,這一科就是要對照《瑜伽師地論》原文看。海公上師把它分析得很清楚,那麼原文的一個總的結構但是還要把它看一看,然後兩個配合起來,才比較完整。那麼今天是第叁科,饒益有情戒十一個。我們說我們這裏平時念的十二個,中間爲什麼多一個少一個,大家去看,很容易就看出來的。
丁叁 知恩報恩
“第叁知恩報恩”,“于諸有情善知恩,念恩報恩作饒益,怡顔歡慰祥座處,財利供養等若增,現前酬報不劣與,于彼事業雖未求,應作伴助況求請”。這裏是一個段落。一切有情要能夠知恩報恩,念恩報恩了。這個我們《菩提道次第》也好,這個《五字真言》也好,講得很清楚,一切有情對我們都有恩。那麼我們,既然有恩,就要念他的恩,不要忘掉。忘恩負義的人不好的,人家給你很大的恩惠,忘得光光的,那個情理上講不過去。
念了恩之後,那就要報恩了,既然他有情對我有那麼大的恩,那我就一定要報答,作饒益,就是要饒益他。那麼饒益的樣子,下邊就說了。“怡顔”,對他的臉色要很和藹的樣子,不要眼睛鼓起來對人家,這個不好。人家看了不歡喜。“歡慰”,很歡喜地安慰他。“祥座處”,就是在好的地方、吉祥的地方,給他擺一個座,讓他坐。假使我們到人家裏去,人家叫你坐下,總擺一個比較好的地方,不能叫你坐在門口或者當風、風很大的地方,或者是潮濕的水凼凼的叫你坐下,那不客氣了,不慈悲了。“祥座處”,就是在好的地方,叫他坐下,設一個座叫他坐下。
“財利供養等若增”,那麼入座處之後,那就是說要把他該招待的就招待他了。“財利供養”,就是你供養他的財物,那假使他供養你了,那麼你要回敬他了,就是說,我們說還禮了,那就是最少是“等”,相等。人家供養你多少東西,你一定要同等地回禮,甚至于要增,增上一點,多一點,不要說人家供養你很多,你回他一點點,那個就是,不是報恩了。“現前酬報不劣與”,現前酬答不要拿不好的,少的、差的東西給人家。那麼這是財利的供養的問題。下邊“于彼事業雖未求”,他在做的事情,他的工作,或者做生意,或者開店,或者他工廠有什麼困難,雖然他還沒求你,你就去應當去幫助他,何況他來跟你開了口?請你幫助。那就是說,他不開口,你看他有困難,還得要幫助他,何況他跟你說了要你幫助,那絕對不能說“我沒有空,我不來了”什麼東西。
“乃至除苦如理言”,“除苦”,有什麼苦下邊要說,就是“令離怖畏衰惱等,開解愁憂惠資具,于與依止隨心行,稱顯實德令歡忻,乃至調伏神通等”。這個是講了很多東西,我們把論文念一下,比較清楚了。。那麼有苦,假使他有什麼苦的時候,那要去救濟他。“如理言”,就是說如實地跟他說,或者,論裏邊還有一句,或者“方便說” (《菩薩戒品釋》卷一 叁六),就是說你直接跟他說他接受不了的,用一種權巧的方便給他轉一個彎說,那麼使他怎麼的?是要使他離開怖畏,衰惱,假使他家裏有什麼不好的事情,非常憂惱,使他解開。“開解愁憂”,心裏有愁悶的,憂愁的,講一些話把它解除。或者是給他一點東西,資具,生活上需要的東西,或者給他作依止,或者“隨心行”,這個後邊要講,順了他的心,不要違逆他。還有就是說他這個有功德的,那麼就贊歎他的功德。總之,這樣子做使他心裏歡喜。
“乃至調伏神通等”,爲某些事情他要調伏他,方便顯點神通,這是地上菩薩了。我們說菩薩有叁等,初發心的、還有中等的、登了地的,登地的就可以用神通教化,初發心的主要是說法,說法教化。那麼神通,一些方便來教化他,教化什麼?他做了一些事情,你給他顯一個通,使他害怕,不敢做,壞事不敢做,攝引他走向正道。這是用神通。但是我們說顯神通不是說我自己顯給你看,假使說,我們說,後邊也有,假使某一些場合,在大家布薩、很多大衆之前,他做了壞事,質問他要他回答的時候,他抗拒不回答,不睬你,這個情況之下,假使是登地的菩薩就可以顯個神通,在他面前顯一個金剛神,拿個杵要打他的樣子,他一害怕了,他就老實說了。這些就是說用神通方便來調伏。這些就是知恩報恩。這個神通方便調伏並不是真正是要把他害怕,就是說是要他不犯錯誤,如法的攝受他,歸入正道。這是知恩報恩的事情。
丁四 于怖畏者能作救護
下邊“第四于怖畏者能作救護”,那些怖畏的事情,要救他。“諸有情類能救護,王賊水火怨敵畏,不活惡名怖大衆,非人起屍魍魉等”。凡是這些恐怖的地方,都能夠想辦法把他救起。王、賊、水、火、怨敵這是畏懼。那麼《瑜伽師地論》還分了幾個類,我們先把這個文消了,再看論上的文。凡是他碰到的王的那些畏,或者國王要懲罰他,那你假使其他的人給他說好話,給他免掉,或者碰到盜賊要劫他的財物,或者是水、火、怨敵等等怖畏的時候,方便救護他。
下邊有叁種畏了,不活畏、惡名畏、大衆畏這叁種。不活畏的原因就是沒有資財了,生活不下去了;惡名畏,自己沒有好的德行,大家面前要說你壞話,他的名稱不好聽;大衆畏一般的說,是沒有辯才、結舌,辯說沒有,在大衆面前說不來話,結結巴巴的,那就是看到大衆就害怕。我們說,大衆畏,當然了,不具辯才是一個原因了。其他的還有,我們在南普陀講經的時候,教授的時候,就聽到一個同學他就這麼說,他說不曉得什麼地方,就是也有一個法師,他的這個學問很好,寫文章也非常好,但是不能登講臺,一登講臺兩句話一說臉紅了,說不來了,下邊講不下去了。這個就是過去大概有點因,過去宿世裏邊大概對大衆畏的這個殘余的報。他有本事,他寫也寫得好,學也學得多,就是人多了之後,好象小孩子樣怕羞,兩句話一說,他臉一紅就緊張了,他下邊講不下去了。所以說我們叫你討論,也是練習這些東西,你如果平時在十幾個人面前說話你不敢說,以後幾百個人或者像星雲大師幾萬個人,五六萬個人,那麼大的場面你上去恐怕嚇得腿都站不直了,這個樣子你怎麼去說法?所以說這個要平時練習,叁個五個十個八個的練好了之後,一百、兩百、一千、兩萬、叁萬,乃至無數都不害怕。
“非人起屍魍魉等”,非人,天龍八部之類的。起屍鬼,這是印度有一種邪道,他們可以用一個咒,用一個咒,把那些死屍,把它用咒站起來做害人的事情,這個起屍。“魍魉”,就是說鬼怪之類的東西。這些恐怖都能夠設法使他免除,救濟。
那麼論裏邊分了幾個類,我們把論文說一下。論文的原文是,“又諸菩薩,于遭怖畏、諸有情類”(《菩薩戒品釋》卷一 叁七),對于碰到怖畏的那些有情,“能爲救護”,能救護他。那麼哪些怖畏?“謂于種種、禽獸水火、王賊怨敵、家主宰官、不活惡名、大衆威德、非人起屍、魍魉等畏”,這些差不多,“皆能救護,令得安穩”。裏邊就是水火,這裏“禽獸”,他的一個“禽獸”沒有。那麼我們這裏,他是《瑜伽師地論》的科判是這樣子,先是傍生二畏,這些禽獸一種是陸地的,陸地上住的禽獸,獅子老虎之類,這些怖畏能救濟他,或者水裏邊的那些摩羯陀魚,這個就是鯨魚之類的,那些鳄魚了,這些要吃人的,也能救濟。這是水陸兩種,動物。水上的動物,這些陸上的動物。那麼或者,水災,這也可以算在裏邊,這是兩類。這是第一個就是傍生二畏,傍生裏邊兩種怖畏,水、陸的傍生。
那麼下邊,人中四畏,人裏邊有四個怖畏的。一是王,“又有勢力治罰之王”,一個王,國王他有勢力可以懲罰你,假使你做了一件事情,做錯了,國王要懲罰你,小的,就是關起來或者是做官的免職,大的,可以斷命,那麼這些是王的怖畏。另外,就是盜賊的怖畏,“若明若暗、劫財盜賊”,明的就是明火執杖,公開地搶你的東西;暗的,晚上偷偷地把你東西偷掉。這些怖畏,這是喪失財物的怖畏,重的也有奪命的怖畏。…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