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有,“障礙財等、或怨或敵”,那些怨敵,怨敵他要對你有損害的。還有一種就是“管理少分、家主宰官”,家裏管事情的人,他能夠管你一部分的人,他也可以害你,他可能侵吞你的財産。這樣子人間有這麼四個怖畏。這是《瑜伽師地論》王、賊、怨敵、家主宰官,這些四種,王一個,賊一個,怨敵一個,家主宰官一個。這是說人中的四畏。
還有是叁個畏,就是不活畏、惡名畏、大衆畏。這些是原因就是沒有資財、沒有好的德行、沒有辯才,産生不活的畏、惡名的畏、大衆的畏。
再下邊是非人的兩種怖畏,就是非人起屍鬼之類的。那麼他這個非人,一種就是真的非人,真是天龍藥叉。這一類的非人的侵犯;一種,就是以咒,咒起屍鬼來害人的。這兩種,屬于非人的兩種怖畏,這是《瑜伽師地論》宗大師就把他分了這麼幾類。
丁五 開解愁憂
下邊,我們說第五種,“開解愁憂”。這個我們說了,《瑜伽師地論》說的那些饒益有情戒,雖然我們說不是大菩薩,有些神通之類的我們做不到,但是其他的東西都是當下可行的,應當能做到的要盡量地去做,不要說是我們修行的人就是關了門什麼都不管。你看看,我們假使是受了叁壇大戒的,菩薩戒是受了的,菩薩戒受了的你這些不去做的話是犯戒的。所以該做的事情要做。但是有開遮持犯,假使你正在用功,正在自己學修緊張的時候,那可以不去,這個後邊都會講。
先把這裏看了,這是“第五開解愁憂”。“衰惱有情解愁憂”,那些碰到倒楣的、心裏煩惱的那些有情,給他解他的心裏的愁憂。這是心裏的事情了。那麼怎麼愁憂、怎麼衰惱的事情?“父母內外親族離,財寶喪失王賊害,水火意外矯詐欺,事業損敗他橫取,無端耗費衆不祥,一切憂恨正開解”。這個“憂恨”,在論裏邊是“愁憂”。那麼恨也可以擺進去,反正你心裏有愁了,遭到人家的損害了,你心裏要産生怨恨的心了,也可以作“恨”。
他說衰惱的有情,給他解去愁憂。哪些衰惱事情?父母,或者是,父母有時候死掉的;或者是那些親屬,內外親屬別離的;或者財寶喪失了,失去財物了;或者是王賊,受到王賊的害、侵奪、搶奪等等;水火等意外的事情;“矯詐欺”,受人家的騙或者是敲竹杠等等的;“事業損敗”,事業有所失敗;或者,“他橫取”,其他的人,指他的惡親友把你的財物用非法的手腕把你強迫地奪取;“無端耗費”,無端耗費那些,有兩個解釋,這個論裏邊,宗大師的論裏邊兩種解釋,一個是家裏生了一種敗家子,他可以把你的財物無端地耗費掉,一種還是生了火之類的事情,把你無端地財物都消耗,搞完了。種種不祥的事情,那麼心裏産生的憂惱,都能夠用好的道理,如法地給他開解那些愁恨、愁怨心。
那麼這個我們看論文,它也是比較有條理的。“又諸菩薩,于處衰惱、諸有情類,能善開解”(《菩薩戒品釋》卷一 叁七),這是總的,“令離愁憂”。那麼哪一些衰惱事情?這是補充這裏的。“或依親屬有所衰亡”,親屬裏邊有所衰亡,或者是親屬倒了楣了,或者是甚至于死掉了,等等。哪些親屬?“所有父母兄弟妻子”,包括那些“奴婢、童仆、宗長、朋友”等等,內外的親屬,一個內一個外了。內的就是有血親的關系的,外的就是宗長了、奴婢了、朋友之類的,這朋友當然是最好的知心的朋友了。那麼這是內外親屬。另外,還有“親教軌範”,親教師,自己的和尚阿阇黎,軌範師是阿阇黎。“及余尊重”,那麼還有尊長,其他的一些尊重的師承之類的,或者有傷亡的,這些對他說是很極大的刺激了,那麼要給他善的開解,離開憂惱。假使,這是屬于人事方面的。
那麼另外物質方面的,財寶的喪失。這個喪失的原因,或者是王的沒收,或者是賊的侵犯搶奪,或者是火所燒或者水所漂,或者是人家來用欺詐的這個手腕把它騙去,等等,都給他開解。或者他事情,辦事情沒有方便,就是自己做事情不善巧。假使做生意,我碰到很多了,做生意,那個做了很大生意,冒險性的生意做了之後,但是一旦自己經營無方,失敗了,破産了,人都抓起來了,財物都充公了,那很麻煩的。所以這些事情,都要把他開解。或者是惡的親友非理奪去他的財物,“他橫取”這是。“無端損耗”,“無端損耗”就兩種了:一種是,這是《瑜伽師地論》裏邊的原文是“或家生火之所耗費”(《菩薩戒品釋》卷一 叁八),或家裏産生火災之類的;那麼另外一個,宗大師引一本書裏說,他說家裏生一個敗種的孩子,敗家子了,他無端地把財産都耗損完了。種種不祥的事情,上、中、下品這些愁憂都能夠以正的道理來如法給他開解,使他心裏放下。這是第五個,“開解愁憂”。
丁六 于缺資具爲作饒益
第六個,第六是“于缺資具爲作饒益”。他財沒有,如何饒益他。“于缺飲食施飲食”,假使這個人沒有吃的、沒有喝的,就是窮得連飯都吃不起,那就給他施飲食。“若苦疲勞施車乘”,假使他行動非常之艱苦,非常之勞累,走不動了,那怎麼辦?供養他的車,讓他去乘了車上去,免得自己走。“求諸衣服衆莊嚴,資生什物香花鬘,亭舍止息夜間燈,一一所求皆施與”,他假使他要求衣服沒有,求衣服,就是寒冷可以說,我們就給他衣服穿;“衆莊嚴”,他要莊嚴具,要什麼,那些莊嚴的東西,那個菩薩也慈悲,也給他;“資生什物”,生活上需要的各式各樣的用品了;那麼乃至求香花鬘的,這些,這也是裝飾品之類的;那麼假使晚上沒有地方住,“亭舍止息”,找一個亭舍,讓他晚上可以休息;晚上漆黑沒有燈,施一個燈。
所以說我們說施燈的功德很大。有的人眼睛不好,可以用施燈的辦法來補治他以前的宿世的罪,同時施燈是開智慧的。我們說無明的暗把我們的智慧障住了,我們就需要智慧的,般若的智慧明燈。在世上。我們要求般若,事相上,就是佛前或者衆生的需要的地方施一個燈,這個是很好的事情。以前我們清涼橋供燈的時候,大家爭著要點燈。“點了燈會開智慧的!”這個心理不太好了,爭了,跟人家爭起來了。那麼他人家點燈你隨喜就可以了,或者你沒有人點你發心幫了點。因爲一個盛大的法會來起來,點燈也不曉得點多少燈,要搓芯子,要加油,什麼隨時要換燈,那是很辛苦的。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趁這個機會培福去了,開智慧的機會來了。昭覺寺他們現在也是,大殿上的燈不曉得多少,幾百盞。那你說一個殿做香燈幾個人都搞不贏(川俚)的,經常這個燈燒完了,要換油、加芯子等,要點起來。那麼這個都是我們培福、增智慧資糧的一個好機會,大家以後碰到,不要放過。我們這裏燈很少,總之,點燈是好事,但是不要爭,爲了點一個燈,鬧起來了,“我點的,怎麼我這個燈芯搓好的,油是我加的,怎麼你點起來了?”發脾氣不高興了。
我聽見,那一次哪個說的,有一個地方,人家辦,就是觀音聖誕嘛什麼,他是做佛事。那麼來了兩個夫婦,是蠻好象是有身份的人,他也不知道人家做佛事,他買了一對大的蠟,插在中間點在中間,想是供佛了。哪知道那個齋主把他的蠟一下子把它拔掉,他說“今天是我供的,你怎麼能?……”,好象奪他的功德來了。這個說我們心量太窄了,人家隨喜你的功德麼,歡喜得不得了啊,給你多加兩個大的蠟不是好事嗎?這不要,做功德不要有“我”雜在裏邊,我執在裏邊的話,往往功德事情會産生一些不好的因素在裏邊,福氣也就,明明是培福的事情,因爲你發心不好,這個感的報也就很小了,甚至于很下劣,不殊勝了。
“一一所求皆施與”,一切人家要求的,只要是好的東西,不是做壞事的,都滿他的願,“皆施與”。
那麼論裏邊我們也念一道。“又諸菩薩,備資生具”(《菩薩戒品釋》卷一 叁九),菩薩就要東西要多了。我們說比丘是叁衣一缽,不能多的,但菩薩爲布施,不是爲自己。自己要享受,弄了很多東西,那是不行的。但是,爲了要布施有情,要備資具,要准備一些東西的。“隨有來求,即皆施與”,哪個來求的,馬上就給。“謂諸有情求食與食”,求飲食的就給他吃,求飲的,假使夏天,很熱,嘴裏很渴了,他要吃點水,你就要給他水喝。
我們夏天,去年是提了,要下邊的大雄寶殿,做一個水壺,就是大家,給那些來的遊客喝茶的那個茶缸,准備一個。那個去年好象沒有搞,應當今年要搞起來了。人家很熱了,跑得來,他來總是好心,總是燒個香拜個佛了,那就稍微給他布施他點茶葉什麼,水果等等。這個茶的,買個茶壺就是有這個龍頭的茶壺,我們今年去買一個,擺在大雄寶殿前頭,給那些燒香的那些香客,遊客也可以,都可以布施他們吃。
“求食與食,求飲與飲,求乘與乘”(《菩薩戒品釋》卷一 叁九),他要車你就給他車,“求衣與衣,求莊嚴具、施莊嚴具,求諸什物、施以什物,求蔓塗香、施蔓塗香,求止憩處、施止憩處,求諸光明、施以光明。”要衣服的就給他衣,求莊嚴具就給他莊嚴具,求啥個,求各式各樣的用具的就給他這個東西。求花鬘的、塗香的什麼東西的,就給他花鬘塗香,要晚上沒有地方住的,就給他找一個地方住,要晚上沒有燈的,就給他光明施一個燈。這些就是菩薩有求必應了。我們在因地上,觀音菩薩有求必應了,我們因地上也學,自己有做得到的就做,實在做不到的,力量不夠的,那也不要勉強。假使你說人家要求你東西,你自己沒有,你給人家去外邊用非法的手腕去拿一些東西來給人家,那也不必。但是你化來的緣給人家的也可以,如法的,人家供養你的,這個都可以。
那麼這裏宗大師分了幾個苦,分了六苦:生活貧乏的苦,飲食衣服等等給他。第二個是勞頓的苦,給他車乘。那麼第叁是羞慚的苦,他衣服沒有,很慚愧,那麼衣服裝飾具。這個我們說裝飾具這個從某個方面看,不是衣服穿了,你還要得個莊嚴的具你要幹啥?你不是過分要求了?但是某些在家…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