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他要參加某種場合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些的話,就感到很不體面,那麼他也必須要這麼一個,在這些情況之下,他需要,你也可以布施。那麼另外一個,第四“無資具苦”,就是生活用品了,其他的沒有資具苦的你要供應他。另外第五種是有惡臭者,他處在那個臭的地方,有股氣味的,那麼他要些香了,塗香、末香、燒香之類的,你也可以布施他,使他的那個地方的臭味把它除掉。第六是“乏憩處光明苦”,乏憩息處,沒有地方休息的,或者這個地方沒有光,沒有燈的,那你就施給他那些作休息的地方,給他取一個燈,把他弄個,布施他一個光明。
這些就是分了六類。這些我們學過了,不要說學過了就算了,學過了要做。我們經常說,“知”以後馬上就跟上去是“行”,你認爲這個是對的,跟了就要做了。不要說“啊!好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怎麼?沒有事了。這肯定不好,你嘴裏盡說好,你不去用它,不拿來自己用,那個好就好不出來。
丁七 于求依止爲作饒益
“第七于求依止爲作饒益”。這是求依止了。我們說有些人,就是徒弟迷,很想招徒弟。我們記得五臺山有一位法師,他們跟我說,他是徒弟迷,什麼人求他,他都要收他作徒弟。甚至于人家好的,還沒有求他,他說要把他收來做徒弟。這樣子的人好不好?我們說也不必。但是,菩薩假使他這個人沒有依止,那麼你也起慈悲心,攝受他,讓他是學法,生活上法上照顧他,這也是好事情。我們千萬不要把徒弟弄了一大堆,不教,只給他吃吃喝喝,玩玩,那樣子,你害人了。
(7B開始,……)要養他,生活要撫養他之外,還要教他。學問道德要教的,如果你不教的話,父親有過失。那麼這是他親自養的,也不是去收來的,養的嘛,他天然生在他家裏,他要天然有這個義務要養他的,他並不是硬去把他拉來的。那麼師父收徒弟卻不是這個情況了,他可以找你作師父,也可以找人家作師父,既然他找你了,或者你偏偏把他拉來了作徒弟了,那你非教不可。你如果不教他,他以後這個品德上出了什麼岔子,那你有責任,他如果成不了個材,你也有責任。所以這個事情,收徒弟不是好玩的,責任很大的。
攝受意樂
“淨意慈心攝徒衆”,就是我們要攝受徒衆,收徒弟也好,攝衆也好,假使叢林裏邊攝受大衆也好,這個出發點,就是自己內心一定要是清淨的意樂心、慈悲心,沒有染汙的心。那麼什麼叫沒有染汙?“非求名聞利恭敬”,不是要追求名、聞、利養、恭敬,不求那些。那麼那個攝受徒衆之後,“常念功德及過失”,還要經常想攝受的功德跟攝受的過失。那麼什麼是功德、過失?我們說攝受徒衆,把他如法地把他是教育成材,培養他在教證方面都有成就,那當然是功德。我們說教化一個人,那這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但是過失也有,你如果教不好的話,他不成材,那過失很大。還有過失就是說,攝徒在別解脫裏邊,就不想你多攝徒衆的,最多攝一個兩個。爲什麼?荒廢自己的學修。你自己學修沒有成就之前,你攝徒衆太多了,那你把時間都耗費在攝徒衆的方面去,你自己進德的方面就吃了虧了。如果自己的德還不行,你怎麼攝徒衆?所以說必定要自利才能利他了。那麼自己有一定的功德,攝徒衆才能得到一定的利益。自己還沒有成就什麼功德,廣收徒衆的話,那不但是徒衆得不到利益,你自己也不能上進了,那就是過失很大。
攝受加行——財攝
“攝受加持財與法”,你攝受他的時候,加持他了。加持的意思就是說照顧他的,這裏就是。佛的加持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好象是自己的心裏邊感恩,佛的太陽就照在你身上來,佛的力量你自己持到,這是加持。我們人的加持就是以法、以財來照顧他。那麼一種是財的加持,一種是法的加持。
財的加持,自己有就給他;沒有,“從他求索而施與”。先說財的攝受,財攝受,假使你攝受徒衆了,假使我這個叢林,或者你收了幾個徒弟,小廟也好,叢林也好,那麼他們要生活了,一些那個各式各樣一些都要有了,那你自己沒有怎麼辦?從他求。“而施與”,就是說如法的求,不是拿個緣薄,硬要,“我怎麼怎麼,這麼多人啊,養不起啊,你一定要幫幫忙啊”什幺、什幺,這麼這個要不得。你如法地跟人家這個講,就是自己開寺院了,裏邊費用很大,怎麼怎麼,人家供養你了,那可以收。這是一種從他求,自己沒有的話。假使自己有,那麼是“或自資財與衆共”,自己有的拿來給大家一起用,一起享用,這是財的攝持。
那麼法的攝持,“教授教誡”,是以法了。法的攝持就是教授教誡。教授有八種,教誡有五種。
這麼下邊這麼分,我們先把《瑜伽師地論》的念一下。“論曰:“又諸菩薩,性好攝受,諸有情類。””(《菩薩戒品釋》卷一 四十)菩薩,他不是跟聲聞一樣,聲聞就是最好徒衆越少越好。那麼但是我們不要看不收徒衆就是二乘,也不是。印光大師、弘一大師都不攝收徒衆。但是他們爲什麼不收徒?他就是要給人家做個榜樣。你們自己也沒有學好,來不及收廣大的徒衆,都是樹立自己的勢力,不是在真正教育人家。所以他來一個不攝徒衆給你們看看。像他們這樣大的功德的人尚且不敢攝徒衆,那麼你們一般的人就是說不要太貪著了。愛攝徒衆,也可以從我們世間上就是樹立一個派系、黨系有關的。這個歡喜徒衆,而不依如法地教授教誡的話,那是世間法,樹立一個勢力——自己的勢力。
我說這個你要想一想,魔就是最歡喜徒衆。釋迦牟尼佛成佛了,要把他的那些個魔子魔孫——他所管的那些有情,要把他度化到出離,要出叁界了,或者是脫離他的這個魔的控製了,他就急得不得了,甚至于大發雷霆,要魔兵魔將要去害釋迦牟尼佛。那就是魔的一些思想。我們千萬不要爲了徒衆的多少産生煩惱心。有啊,現在有。一個居士——溫州的居士告訴我,某某人他就是徒弟少了,甚至于會哭起來,這個有什麼哭的?徒弟沒有嘛正好自己修行了,有徒弟嘛還要費很多工夫來教育。我記得日常法師他在磁帶裏有這個話,他說你們都走了也沒有關系,我正好閉關。他本身自己也學了很多的這個法,沒有時間閉關,正好利用這個時間閉關。但是他有悲心,既然那麼多人跟他學,他只好放棄自己的閉關的那個用功的機會,來攝受大衆了。所以從悲心出發,不是爲了要樹立自己的勢力。
“如法禦衆方便饒益”,如法地統理大衆,方便地來饒益他,這個很重要。“以無染心”,沒有染汙的心,就是不爲名聞利養。“先與依止。以憐愍心、現作饒益。”你要饒益他,先要受他的依止。他沒有依止你,你就管不到他了。你就是先要給他依止,然後以憐愍的心,做饒益的事情。“然後給施、如法衣服”,那就是財法兩個施了。一個是如法的衣服,他該怎麼樣的衣服,就給怎麼樣的衣服,不要過分的,也不要不夠的。如法,這很重要。“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就是他的衣服飲食醫藥,病緣醫藥資身衆具,那就是我們的生活的四緣了,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了。出家人修行只要這個東西,但這些東西是如法的,不是太豪華的,也不是太簡陋的,真實過得了生活的,能夠維持你修行的,這個如法的要給。
“若自無有,應從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求索與之。”那麼假使自己沒有,可以從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乞化,給他們,化來給他們布施他們。這是頌裏邊的“從他求索”,對象是長者居士。婆羅門並不是外道婆羅門,那就是高貴種的那些可以對佛教有真正信的那些人,跟他去化一點,這是可以的。
“于己以法所獲”,對自己如法求來的,這個很重要,依法求來的,不是不如法求來的。“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得到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等資身衆具,“與衆共用”,自己如法得來的那些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可以共衆一起享受。那麼這個如法很要緊,不要自己非法得來的,那個就不好。
攝受加行——法攝
那麼下邊是法的攝受。先是“教授教誡以法攝”,什麼叫法的攝受?教授教誡。依法的攝受就是兩種,一種是教授,一種是教誡。“教授叁種八法知”,叁種教授一共有八個,要知道。那麼哪叁種哪八個?這裏都講的有。
第一種“全未得定者”,還沒有得定的,有五個法來教授他;第二種“能得定者”,堪能得定的有一個法來教授他;第叁種“已善得定”的,已經善于能夠得定的人有兩個法來教授他。那麼這個幾個科你們自己點一點。叁種,叁種就是他寫了幾個小字在旁邊,“全未得定”的是一種,這種裏邊分五個法;第二個就是倒數第四行的下邊一個,“能得定者”,這是第二種,那麼也給他一個法教授;第叁種再過一行,“已善得定”的,那麼兩個法來教授他。一共是八個法。那麼下面我們看下去。
“未住心者有五法,令于所緣能系念”。五法,哪五法?沒有入定的,還沒得定的,有五個方法,使他于所緣的境能夠系念,能夠緣這個境入定。哪五個法?“五法貪瞋癡慢疑,如次宣說不淨慈,緣起界種數息觀。”對貪心者,跟他說不淨觀;對瞋心者,說慈心觀;對癡心者,說緣起觀;對慢心者,說界差別觀,界種智就是界差別觀;那麼對疑心的、或者是尋思多的,跟他說數息觀。依這五種法教授教誡他,使他除去這些五種。那麼然後可以入定了。這是對沒有得定的人以這五種的教誡教授。
第二種,“能得定者”,能夠得定的人,比前面的上一步了。“心已得住令自安,能治斷常處中見”,能夠得定的,要他得到一個,自己能夠安住一個,得到自己的好處,利益。怎麼“自安”呢?住在中觀見裏邊。“能治斷常”,就是對治斷常的那個中觀的正見裏邊安住,叫他住在這個裏邊。這是對已經能得定的,就是說沒有得定的先要得定,得了定之後,慧了,中觀見要得到,正見了。
那麼,“已善得定”,已經善于得…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