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29

  ..续本文上一页人,他要参加某种场合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些的话,就感到很不体面,那么他也必须要这么一个,在这些情况之下,他需要,你也可以布施。那么另外一个,第四“无资具苦”,就是生活用品了,其他的没有资具苦的你要供应他。另外第五种是有恶臭者,他处在那个臭的地方,有股气味的,那么他要些香了,涂香、末香、烧香之类的,你也可以布施他,使他的那个地方的臭味把它除掉。第六是“乏憩处光明苦”,乏憩息处,没有地方休息的,或者这个地方没有光,没有灯的,那你就施给他那些作休息的地方,给他取一个灯,把他弄个,布施他一个光明。

  这些就是分了六类。这些我们学过了,不要说学过了就算了,学过了要做。我们经常说,“知”以后马上就跟上去是“行”,你认为这个是对的,跟了就要做了。不要说“啊!好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怎么?没有事了。这肯定不好,你嘴里尽说好,你不去用它,不拿来自己用,那个好就好不出来。

  

  丁七 于求依止为作饶益

  “第七于求依止为作饶益”。这是求依止了。我们说有些人,就是徒弟迷,很想招徒弟。我们记得五台山有一位法师,他们跟我说,他是徒弟迷,什么人求他,他都要收他作徒弟。甚至于人家好的,还没有求他,他说要把他收来做徒弟。这样子的人好不好?我们说也不必。但是,菩萨假使他这个人没有依止,那么你也起慈悲心,摄受他,让他是学法,生活上法上照顾他,这也是好事情。我们千万不要把徒弟弄了一大堆,不教,只给他吃吃喝喝,玩玩,那样子,你害人了。

  (7B开始,……)要养他,生活要抚养他之外,还要教他。学问道德要教的,如果你不教的话,父亲有过失。那么这是他亲自养的,也不是去收来的,养的嘛,他天然生在他家里,他要天然有这个义务要养他的,他并不是硬去把他拉来的。那么师父收徒弟却不是这个情况了,他可以找你作师父,也可以找人家作师父,既然他找你了,或者你偏偏把他拉来了作徒弟了,那你非教不可。你如果不教他,他以后这个品德上出了什么岔子,那你有责任,他如果成不了个材,你也有责任。所以这个事情,收徒弟不是好玩的,责任很大的。

  

  摄受意乐

  “净意慈心摄徒众”,就是我们要摄受徒众,收徒弟也好,摄众也好,假使丛林里边摄受大众也好,这个出发点,就是自己内心一定要是清净的意乐心、慈悲心,没有染污的心。那么什么叫没有染污?“非求名闻利恭敬”,不是要追求名、闻、利养、恭敬,不求那些。那么那个摄受徒众之后,“常念功德及过失”,还要经常想摄受的功德跟摄受的过失。那么什么是功德、过失?我们说摄受徒众,把他如法地把他是教育成材,培养他在教证方面都有成就,那当然是功德。我们说教化一个人,那这个功德是大得不得了,但是过失也有,你如果教不好的话,他不成材,那过失很大。还有过失就是说,摄徒在别解脱里边,就不想你多摄徒众的,最多摄一个两个。为什么?荒废自己的学修。你自己学修没有成就之前,你摄徒众太多了,那你把时间都耗费在摄徒众的方面去,你自己进德的方面就吃了亏了。如果自己的德还不行,你怎么摄徒众?所以说必定要自利才能利他了。那么自己有一定的功德,摄徒众才能得到一定的利益。自己还没有成就什么功德,广收徒众的话,那不但是徒众得不到利益,你自己也不能上进了,那就是过失很大。

  

  摄受加行——财摄

  “摄受加持财与法”,你摄受他的时候,加持他了。加持的意思就是说照顾他的,这里就是。佛的加持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好象是自己的心里边感恩,佛的太阳就照在你身上来,佛的力量你自己持到,这是加持。我们人的加持就是以法、以财来照顾他。那么一种是财的加持,一种是法的加持。

  财的加持,自己有就给他;没有,“从他求索而施与”。先说财的摄受,财摄受,假使你摄受徒众了,假使我这个丛林,或者你收了几个徒弟,小庙也好,丛林也好,那么他们要生活了,一些那个各式各样一些都要有了,那你自己没有怎么办?从他求。“而施与”,就是说如法的求,不是拿个缘薄,硬要,“我怎么怎么,这么多人啊,养不起啊,你一定要帮帮忙啊”什幺、什幺,这么这个要不得。你如法地跟人家这个讲,就是自己开寺院了,里边费用很大,怎么怎么,人家供养你了,那可以收。这是一种从他求,自己没有的话。假使自己有,那么是“或自资财与众共”,自己有的拿来给大家一起用,一起享用,这是财的摄持。

  那么法的摄持,“教授教诫”,是以法了。法的摄持就是教授教诫。教授有八种,教诫有五种。

  这么下边这么分,我们先把《瑜伽师地论》的念一下。“论曰:“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菩萨戒品释》卷一 四十)菩萨,他不是跟声闻一样,声闻就是最好徒众越少越好。那么但是我们不要看不收徒众就是二乘,也不是。印光大师、弘一大师都不摄收徒众。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收徒?他就是要给人家做个榜样。你们自己也没有学好,来不及收广大的徒众,都是树立自己的势力,不是在真正教育人家。所以他来一个不摄徒众给你们看看。像他们这样大的功德的人尚且不敢摄徒众,那么你们一般的人就是说不要太贪着了。爱摄徒众,也可以从我们世间上就是树立一个派系、党系有关的。这个欢喜徒众,而不依如法地教授教诫的话,那是世间法,树立一个势力——自己的势力。

  我说这个你要想一想,魔就是最欢喜徒众。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要把他的那些个魔子魔孙——他所管的那些有情,要把他度化到出离,要出三界了,或者是脱离他的这个魔的控制了,他就急得不得了,甚至于大发雷霆,要魔兵魔将要去害释迦牟尼佛。那就是魔的一些思想。我们千万不要为了徒众的多少产生烦恼心。有啊,现在有。一个居士——温州的居士告诉我,某某人他就是徒弟少了,甚至于会哭起来,这个有什么哭的?徒弟没有嘛正好自己修行了,有徒弟嘛还要费很多工夫来教育。我记得日常法师他在磁带里有这个话,他说你们都走了也没有关系,我正好闭关。他本身自己也学了很多的这个法,没有时间闭关,正好利用这个时间闭关。但是他有悲心,既然那么多人跟他学,他只好放弃自己的闭关的那个用功的机会,来摄受大众了。所以从悲心出发,不是为了要树立自己的势力。

  “如法御众方便饶益”,如法地统理大众,方便地来饶益他,这个很重要。“以无染心”,没有染污的心,就是不为名闻利养。“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你要饶益他,先要受他的依止。他没有依止你,你就管不到他了。你就是先要给他依止,然后以怜愍的心,做饶益的事情。“然后给施、如法衣服”,那就是财法两个施了。一个是如法的衣服,他该怎么样的衣服,就给怎么样的衣服,不要过分的,也不要不够的。如法,这很重要。“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就是他的衣服饮食医药,病缘医药资身众具,那就是我们的生活的四缘了,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了。出家人修行只要这个东西,但这些东西是如法的,不是太豪华的,也不是太简陋的,真实过得了生活的,能够维持你修行的,这个如法的要给。

  “若自无有,应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求索与之。”那么假使自己没有,可以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乞化,给他们,化来给他们布施他们。这是颂里边的“从他求索”,对象是长者居士。婆罗门并不是外道婆罗门,那就是高贵种的那些可以对佛教有真正信的那些人,跟他去化一点,这是可以的。

  “于己以法所获”,对自己如法求来的,这个很重要,依法求来的,不是不如法求来的。“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得到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等资身众具,“与众共用”,自己如法得来的那些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可以共众一起享受。那么这个如法很要紧,不要自己非法得来的,那个就不好。

  

  摄受加行——法摄

  那么下边是法的摄受。先是“教授教诫以法摄”,什么叫法的摄受?教授教诫。依法的摄受就是两种,一种是教授,一种是教诫。“教授三种八法知”,三种教授一共有八个,要知道。那么哪三种哪八个?这里都讲的有。

  第一种“全未得定者”,还没有得定的,有五个法来教授他;第二种“能得定者”,堪能得定的有一个法来教授他;第三种“已善得定”的,已经善于能够得定的人有两个法来教授他。那么这个几个科你们自己点一点。三种,三种就是他写了几个小字在旁边,“全未得定”的是一种,这种里边分五个法;第二个就是倒数第四行的下边一个,“能得定者”,这是第二种,那么也给他一个法教授;第三种再过一行,“已善得定”的,那么两个法来教授他。一共是八个法。那么下面我们看下去。

  “未住心者有五法,令于所缘能系念”。五法,哪五法?没有入定的,还没得定的,有五个方法,使他于所缘的境能够系念,能够缘这个境入定。哪五个法?“五法贪瞋痴慢疑,如次宣说不净慈,缘起界种数息观。”对贪心者,跟他说不净观;对瞋心者,说慈心观;对痴心者,说缘起观;对慢心者,说界差别观,界种智就是界差别观;那么对疑心的、或者是寻思多的,跟他说数息观。依这五种法教授教诫他,使他除去这些五种。那么然后可以入定了。这是对没有得定的人以这五种的教诫教授。

  第二种,“能得定者”,能够得定的人,比前面的上一步了。“心已得住令自安,能治断常处中见”,能够得定的,要他得到一个,自己能够安住一个,得到自己的好处,利益。怎么“自安”呢?住在中观见里边。“能治断常”,就是对治断常的那个中观的正见里边安住,叫他住在这个里边。这是对已经能得定的,就是说没有得定的先要得定,得了定之后,慧了,中观见要得到,正见了。

  那么,“已善得定”,已经善于得…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