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定的,就是更高一层的,那么中间的留难把它去掉,就是一些障碍物把它去掉。“住心所作未究竟”,虽然能够善于得定了,但是还没有究竟,还没有到家,那就是中间还没有达到最高的,最高的成就,中间一些留难的事情要把它除掉。“令舍中断众留难”,中间使他要中断的那些障碍,留难的东西把它除掉。哪两种?“修行未作而言作,未证言证增上慢”,修行的事情没有做到的说你做到了,没有证到的,这是一种,“修行未作而言作”这是第一种;没有得道的,没有增上的,没有证到果的说“我已经证到果了”,这是增上慢,要除掉。这两个东西起来了,不但没有进步,还会出魔障。所以对于已经修行有成就的人了,但是还没有到家的人,要这两种教诫。这是有层次的。
现在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在哪里,我们哪里就从哪里下手用功。那么对徒众,要是摄机的话,你要看看徒众的机,如果他还在下边,你把很高的教给他了,没有用处的。他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你把这些告诉他,什么什么的,起不了作用的。
这个里边我们再标一下。教授三种,第一种“未得定者”,“全未得定者”,那么以住心的五个方法告诉他,就是不净观、慈心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这是我们的就是进门的人修这个。《俱舍》里边属于外凡的阶段,内凡就是加行道了,暖顶忍世第一了,到了见道以后就是圣者了,那么也是七贤,七贤位,还没得圣,那么这还是凡夫了。七贤位2是暖顶忍世第一,还有总相念住别相念住等等这一些,这是属于第二类的人了。而第一类还没得定的,那是一般的凡夫了,那么用这个五个方法把心息下来,才能入道。
第二种已经能够得定的,那就是说要得正见了,对治断常的处中见,就是中观见要告诉他。
那么真正得了定的,还没有达到最高峰的,那中间一些事情要避免的,就是修行没有做到的说做到了,没有证道的说证道了,这是就是有的修行的人最害怕这个了。你自己增上慢起来了,自己明明还没有修,就说我已经会修了,还没证道说我证道了,这个就不得了。那么这个,按了各人各的根机说这些教授教诫的方法。
下边是教诫。“施教诫者法又五”,施教诫法,施教诫,他的方法有五个方法,那是什么?“开、遮、谏、诲、施治伏。”“开”,没有罪的要做,开许要做;“遮”,有罪的,遮止不要做;“谏、诲”,做错了要谏诲他,“谏”就是给他说:你做的不对;“诲”就是教育他,你该怎么做,该怎么对治,该怎么忏悔。“施治伏”,不听话的,要调伏,用话来治,或者是用什么,用戒律方面的那些惩治的方法了。那么这里说了五个,“开、遮、谏、诲、施治伏”。
在《瑜伽师地论》里边,“开”一个,“遮”一个是的,“谏、诲”是合一个的,“施治伏”,那就是四个;再加一个,能够如法而行的人,赞叹他,使他欢喜,这是第五个。论里边就是把这个谏、诲合一个,然后如法能开遮、能行的人,要赞叹他使他欢喜,这是五种。
那么我们说现在是把这个教诫的五种,我们先说一下。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的说一下,宗大师就分这五科。第一个“开”,“开许无罪现行”,没有罪的事情你可以做,这是开;那么“遮”,有罪的现行,有罪的事情不要做,不能做。就是戒的开遮持犯了。它旁边小字,“依六律仪作”,根据律仪上来做,这个“六”是不是错了,或者是什么?这个还要考证。或者是印错了,或者是它指的哪六个,一般是律仪是七种了,那么是出家的嘛五种了,这个六是……,又不是根律仪,因为开遮持犯是讲的一般的戒律。
这个我们根据宗大师的科来分,开就是无罪现行开许可以做,没有罪的可以开许,可以做;有罪的不能做,要遮止。那么假使犯了,做了就是不该做的做了,或者该做的没有做了,犯了,那么就是要谏诲。你所遮止的事情,不要做的,他却做了,犯了,那么这是要谏诲他,这个做错了,要谏他,再么教诲他要改,要忏悔。
那么下边一种“施治伏”,你好好地谏诲了,谏了他了,也教育他了,他还不放,还是执恶不舍,那么要调伏了。该灭摈的灭摈,该驱摈,该是暂时要给他默摈的就默摈,看这一条戒律里边该怎么处罚他的就怎么处罚他,不能姑息。我们说戒里边的那些治罚的方法是治病救人,绝对不是排斥他。那么真正的灭摈,后边要讲,真正把他驱摈了也是为他好,因为他这样子知惭愧,知自己做错了,否则的话,他还以为自己了不得,可以乱做。同时教育大众你这样子做的人,就得要驱摈,不能再共住的。
那么这些属于戒律方面的东西都是从悲心出发。我们记不记得,在我们讲《俱舍》的时候,毗奈耶藏是从佛的大悲心等流出来的,戒就是从悲心里边出来的。有的人害怕戒,认为这个也做不得,那个也做不得,那个要罚,怎么样子,好象是很严格、很残酷。实际上是悲心出来的,免你受苦,免你造罪,造了罪的果报就是受苦,三恶道。这是最大的悲心,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个搞错了。那么假使执恶不舍的,你谏诲之后不舍的施调伏,依如法地治罚他。
那么第五条,宗大师的,就是说,于能所开遮的,开的他能做,遮的他就不做,这样子能如法行的人,要赞叹,使他欢喜。那么这是五种教诫。
丁八 随诸有情心
下边第八个,“随诸有情心”,随顺有情了。我们说,《普贤行愿品》不是随顺有情么,就是随心转。“所化有情随心转”,就是你去饶益他,不要反起来搞,就是顺了他,慢慢把他教化过来,随心转。“观察现行身语意,令心喜乐有义利,不令他心生忧苦。”这个“随诸有情心”它一共分几个,一共是分了很多。一二三四五六七,分了七行,一共七个小科。第一个,“令心喜乐有义利,不令他心生忧苦”;第二,“知他有情忿所缠,勿作赞叹勿谏诲”;第三,“愍他愚昧善酬答,或不求请亦往教”;第四,“行诃责时勿过恼,先作慈意诸根静”;第五,“不于众中轻笑他,令生赧愧心轻蔑,不令他心作忧恼,动摇妄计难安住,虽能摧伏得胜彼,而不彰其堕负处,于具净信亦谦恭,勿作高胜他怯劣”;第六,“应亲近处作亲近,勿太亲近当以时”;第七,“面前不毁人所爱,亦不赞彼所不爱,若非交深当慎言,两心不和多嫌议,不常希望他惠施,知量勿生他远厌,若许食饮勿推托,恐复逆他意乐者,谦冲如法而缓谢,或供余物令生喜”,这是第七行。一共是六行,是随有情心的。那么这里,我们一个一个看了。
第一个,“令心喜乐有义利”,反正我们做事情,就是要使对方欢喜。“不令他心生忧恼”,不要使得他心里生起忧苦的心。那么这个《瑜伽师地论》就讲了,这个七个,讲了很多,我们是念一道。第一个,就是“若诸菩萨。欲随所化、有情心转。当审观察,若于如是如是相事、现行身语、生他忧苦。如是忧苦,若不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护彼心故,方便思择,励力遮止,令不现行”(《菩萨戒品释》卷二 一)。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先说,假使菩萨,他要,要化他的有情的时候,要看看对方的心,就是要顺着他心去教化。假使你做了这个事情,或者说了这个话,他要生起忧苦的,这个忧苦一生起来之后,不能使他从坏的改正到善的。那么菩萨这个时候要将护他的心,就自己制止,该说的就不说了,该做的就不做了。那就是说你假使做了这个事情,或者是说了这个话,对方心里生起忧苦来,这个忧苦生起来之后,不但他改不了善,甚至于他恶也继续会发展下去。那么这样你观察这样子之后,就这个事情息下来了,不要说了,也不要做,这件事情也不要做了。
我们往往就是在心里不高兴的时候,对方受不了的话,说了很多。那个时候你要看一看,这个话说出去到底有效没有效,他能听了改的,你说一下可以。如果你说了之后,他心里很烦恼,不但改不了,甚至于起反感,甚至于要做更大的坏事。那么你这个话忍下去不要说,有的事情也不要做,这是……。
所以这个里边包含的内容很广了。那么这个当然摄颂,海公上师的摄颂只能说把纲要的原则性说一下,他就说“令心喜乐”,你做事情要使他心欢喜,同时他能够改正,做好的,这样子么你就做,否则的话,令他生忧苦的,不能改善的,就不要做。
那么下边很多,假使生忧苦,“若能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尔时于如是事、现行身语,住哀愍心,不随如是有情心转,方便思择、励力策发要令现行”。那假使反过来说,假使你这个话说出去,虽然他心里是受不了,难受,要生忧苦,但是他这个忧苦,能使他改善的,把恶除掉改善的,那这个时候,菩萨就得要不要讲情面,就得要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
这个就难了。我们一般都是讲面子的,“啊,他要不高兴的,不要说不要说了,他不高兴的”。那我们真正菩萨道要看对方的效果。你说出这个话,他生忧苦了,他不能改善的,那个你就不要说了,你说了没有用;如果说,你说了这个话,虽然他心里受不了一时,做了这个事情,或者怎么处理他,他受不了,但是这么一处理,可以使他改过的,那就要说,就要做。这个就是行菩萨道的原则性的利他了,他能够使他从恶里边迁到善地方来的,那就是骂他也好,打他也好,要做。如果他不能改善的,你这个东西说了之后,起不好的效果的,或者起反方面效果的,那就算了,你自己忍下去。
那就是这个我们自己很受用。自己发脾气、要骂的时候,想一想,这个,他听了之后不会得好的效果的,不要骂了,不要说了,那些事情也不要做了。我们看见有些人就是,脾气来了,打起来了,身上的东西往人家身上扑过去了。这个没有意思的,你使对方起什么效果?人家恨你,大家心里都对你有看法,要把你迁单,你在这干啥?那么你假使做了之后对方能改的,那就是要做了,那个时候,不能讲面子了。为了教育他,使他从不好的恶行…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