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迁到好的那一方面去,就得要现那个大威德相。
我们说大威德相来了,那恐怖的样子,骂你两句,甚至打你两香板,甚至于暂时的暂摈,就是说这个时候赶出去,外边去一段时间再回来,这个就要做。我们以前也做过,你出去,外边去参学去。好,他一参学不来了,不来就算了,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那个时候是叫他外边,因为他在这里不能、不能安心下来,到处看过失。那你非要到外边去参学去,出去,那就是管你徒弟不徒弟,要去就去,这个不能讲面子的。所以这一条就包含这些原则性。
他讲了很多,但是我们举这两个例子。就是虽然随众生心,要看效果如何,如果不能使他改善的,就不要使他忧苦了;如果能使他改善的,就是他生忧苦也要做,这个我们要掌握这个原则。
第二条,“知他有情忿所缠,勿作赞叹勿谏诲”,他知道对方,这个有情心里是这个非常之愤怒,这个心里恨得不得了,海公上师就说恼火的,心里很恼火的时候,那就怎么样,赞叹都不要赞叹他,何况去骂他、谏他?这是维护众生的心。他正在心里缠了一个愤怒的时候,很难解开的时候,赞叹他尚且起不好的效果,你去谏诲他,那个就是诃责他,那更产生不好的效果,那个时候,不要做,赞叹都不要赞叹,何况谏诲、何况诃斥。
这个就是说菩萨要懂心理学了。我们说我们世间上心理学学过的人,对处人处世很圆融,菩萨也要学这个。他正在发脾气的时候,什么话都不要跟他说,赞叹他都不要说,不要说骂他了。这个我们要学了之后,善巧,这些都是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如果你那个时候你多说话的时候,他来一个什么跟你大骂一顿。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教化人的时候,那些神经病,不要跟他乱说。神经病你跟他一起走都不要一起走。为什么?他跟你一起走了,他来发起性子来了,他打你起来什么,他一个疯子,人家马路上看到你个比丘跟人家打,这个形象很不好看,给人家种一个不好的种子。所以说,比丘,出家人穿袈裟的,路上看到神经病在前面走,赶快不要跟他一路走,跑得远一点。这个你无缘无故,遭到了这么一个东西,把比丘的形象给糟蹋掉了。他一个神经病,讲道理讲不通的,你跟他一起走干啥?一起走都不要去走,何况跟他说话,跟他怎么。
(8A开始)第三条,“愍他愚昧善酬答,或不求请亦往教”。这是悲心了,他是不懂道理、愚昧,那么他来问你什么,讲经都要请求的,什么菩萨什么,他要请问,无问自说什么什么。无问自说他就是没有人问,佛自己说的,悲心了。我们自己也要这么学了,人家知道他这些道理不懂的,或者他这个样子,他来求你,当然你要跟他讲了,好好地讲。即使他不来求你,你知道他有什么,心里边有什么不懂的,你还要自己去教他,使他心里高兴。当然讲的方式要使他心里高兴了,才能接受了。
千万不要人家来好言问你个,一个问题,是法上的问题,“啊,没空没空没空,你去问人家好了,不要来打岔,我要入定”。你入定倒好事情,自利嘛。你还要利利他。当然我们说真正去要请教人家,也不要晓得人家这个时候修定的,砰、砰、砰敲门了,“哎,我有什么问题来问你了!”这么你打闲岔。这个也不好。两方面都要照顾。
第四,“行诃责时勿过恼,先作慈意诸根静”。这是教化徒弟的,或者大众里边,有人犯了,这个比丘犯了,或者出家人里边犯了过失的,那时候要诃责的时候,不要过恼。就是说你诃责他,适可而止,不要大发脾气,把他大骂、痛骂一顿。痛骂一顿你倒痛快了,人家受不了了。你要照顾人家。菩萨就是要看对方的心,不是为了舒畅自己的脾气发一发,我心里舒畅了,我高兴了,脾气发过了,没有事了,睡觉睡得着了。脾气不发的话,心里闷得很、难过得很,睡不着,为自己着想。把人大骂一顿,骂好了,很高兴地睡觉去了。这个很不好,自私自利。
要诃责人家的时候不要过恼,不要太过分了。要如其所应地呵斥,那么自己作意怎么样?要先要有慈悲心,那么要“诸根静”,自己要起慈悲心,诸根要调寂、寂静。不要诃责的时候,很粗里粗气的动作都搞起来了,这个起不了效果的。自己把自己的威仪都破掉了。这个诃责的时候自己先要作意,慈悲心出发,威仪、诸根要寂静,不要恼,不要过恼。
这个《瑜伽师地论》的话,我们念一道。“又随他心而转菩萨,终不故意、恼触于他”(《菩萨戒品释》卷二 四),就是不是故意的是恼害他。比丘戒有这一条,故意地不要触恼他。“唯除诃责”,除了诃责,诃责一定要触恼他的,但是不要过火。所以说,海公上师的颂里边因为字少了,不能把全面的都包进去,但是把要点包进去了。他这里意思就是说无缘无故不要去使他心里不高兴,触恼人家不要。但是,诃责的时候,那不可避免,你诃责他了,他当然心里要不舒服的。就是除了诃责的时候,平时不要故意地去触恼人家.
但是诃责的时候,要起慈悲心,自己心要寂静,不要过分。就是不要自己尽量地发脾气,骂个痛快,自己舒服,对方受得了受不了不管了。这个不好。即使诃责要为他改善,你要使得他心能够改善的话,你就是要善巧了。不能趁性地自己大发一顿脾气,这个对他没有好的效果的。所以,这里包的意思蛮多的。第一个是,莫要无缘无故故意的触恼人家是不能做,那么除了诃责。诃责的时候,也得先起悲心、慈心,自己诸根要寂静,不要过分地恼害人家。
第五条,“不于众中轻笑他,令生赧愧心轻蔑”。在大众之前不要讥笑人家。这个我们很要注意,同学里边开玩笑,当了大众面前讥笑他,挖他的短处,这个都不顺菩萨的道,饶益有情戒是犯的。
我们看《瑜伽师地论》,“又随他心而转菩萨,终不嗤诮、轻弄于他”,无缘无故讥笑他,戏弄他,不要做这些事情。我们说所以开玩笑不要开了。出家人不能开玩笑的,就是轻轻地开玩笑也是戏弄人家了,这个不好的。那么出家人里厢(江南俚)互相尊重,不要耻笑人家,也不要轻弄人家,“令其赧愧、不安稳住”,使他起惭愧心,使他心里感到很不好意思了,这个不要。而心里不好意思,心就不安稳了。所以,这个一定要避免。“亦不令其、心生忧悔”,既不使他心里觉得不好意思,也不使他生起忧悔的心,很愁忧、懊悔,该不要这么的。那么这是一个。这个下边还接下去,第一个是不要使他生起不好意思的赧愧的心。“心轻蔑”,心轻蔑就是说不要轻蔑人家了,使他起那个自卑的心。也不要令他起忧恼的心。
“动摇妄计难安住”,这样子,他起了轻愧的心,起了不好意思的心,他就不安稳了。“动摇妄计”,就打妄想了,不能安住了,就要打妄想了,想走了。或者是他修行不想,想停下来了。这个所以说不要使他太不好意思,也不要使他忧恼,这个我们要维护他心了。
下边是,“虽能摧伏得胜彼,而不彰其堕负处”,虽然或者辩论或者是什么,得胜了,把他摧败了,却不要去故意揭他的短处,“啊,你看你看,你这个地方不行啊。”你胜了嘛就胜了,就可以了,不要丢人家的面子。不要把人家的过错,他的做不到地方把它大众中揭发出来,“啊,你看你看,他怎么怎么”。自己胜了还骄傲得很,把人家短处,他所输的地方故意的表彰出来。那么这个就是保护他的心,不要使得这个太羞耻的心生起来了。他可能要,要产生这个不安宁的心了。菩萨总是处处要照顾人家的心,即使辩论什么东西,那当然要维护真理,要跟他辩。但是他输了就输了,不要去揭他的短处。这些都是慈悲心。
“于具净信亦谦恭,勿作高胜他怯劣”,这对方面有信心,也很谦恭,那么自己不要显出自己了不得了。因为对方面既然是很谦逊了,很具净信,就是说也对你有清净的信心,那不要再抬高自己。再抬高自己,那就显出对他,太感到不好意思了。那么或者是他恐怖,他害怕。那么这都是维护人家的心,不要使人家起一些不舒服的心,或者是心里不好意思,难受,或者是心里忧恼等等,都要避免。即使他输了,也不要故意这个揭出他的输的、败的地方,不好的地方。那么这是第五个。
第六个,“应亲近处作亲近,勿太亲近当以时”。这些都是处世的一些很重要的原则。对一切有情,不要太亲近,但也不要不亲近,应当亲近的就亲近他,不应当亲近的就不要亲近。但是就是应当亲近的人,也不要过分地亲近。这个很要紧。我们往往看到仇人——就是太好了,这两个人太好之后,一点点不对头,就感到:你本来是跟我一样的,怎么反起来了?那个仇恨心会很大。所以说往往仇人跟亲家是一个东西,我们说矛盾的统一。这个仇人都是亲家里来的,最要好的人最会,最容易成仇人,甚至于仇得很厉害。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这个处世的时候,儒家也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的交朋友淡淡的,跟水一样。不是如胶似漆,那个要好的不得了,要好不得了的时间久了,就会恨得不得了。这个男女的事情就看得出来,很多,在开始的时候,要好的不得了,甚至于说一个死了,一个非死不可,两个人是好象是海枯石烂,山盟海誓,好象发愿发得不得了。但是,没有好久,打官司、打架、离婚都来了。这个东西,太好了,后来的对立面就是不好。我们要维持长久的友谊,就是要平平淡淡的,不能太好。
那么这些我们佛教里边也讲这个道理了,“勿太亲近”,不要太亲近。那么不要太亲近还有其他意思了。人家很忙了,你一天到晚去找他,跟人家很要好。你倒是好心,把他事情耽搁了,这个也不要。“当以时”,该去的时候就去,不去的时候就不要去。
那么这里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的文,“又随他心而转菩萨,于诸有情,非不亲近,不极亲近”,并不是说不亲近,菩萨是慈悲心,对一切有情,并不是不亲近,把你漠不相干,要亲近的。但是“不极亲近”,不是好得不得了。“亦不非时、而相亲近”,也是亲近他的时候,…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