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不是一天到晚去,要该去就去,不去就不去。我们说有一个人,他跑到一个地方去,每天晚上到居士家里去吃夜饭。那个居士,开始么是他来了,恭敬他,招待他很好。但是天天去了,他要抱怨了,到处叫苦了。他告诉我:“哎呀!天天来吃饭,我要招待他,每天要花几十块钱啊,时间么又耽搁了。”你看看,不非时就要产生这些效果,居士本来很恭敬你的,后来成了个累赘,讨厌的不得了,最好你不要来了。这个不以时,所以说要“当以时”。这个宗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太亲近,人家有人家的事情,你不要经常去打乱他,令他心里不高兴。也不非时亲近,就是不要一天到晚去,要该去的时候就去。这是第六条。
第七条,最后一条,今天大概只有讲到第七条了。“面前不毁人所爱,亦不赞彼所不爱”。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教授教诫。人家所欢喜的,不要当面去说他不好;也不要说,人家不欢喜的,你说他好。那你就是跟他对起干。假使这个人家欢喜这个事情,你就说这个不好;人家不欢喜那个的,偏偏说他好。人家的孩子,最欢喜的,你就说这个孩子不好;人家对那个事情不欢喜的,你偏偏说那个好。那这些事情使人家不高兴,菩萨就不应这样子。
我们记得有一个,中国有个故事,一个民间故事,这个名字我记不起了,很小的时候看到的。它说有一个人,他这一个小孩子,很聪明,还有一个人去看他很聪明嘛,跟他说话。谈到后来,这个人就是谈到他父亲的过失了。小孩子马上站起来,说“你当面说我父亲过失,我不跟你多谈了”。大概这个意思,原文是忘掉了。这个小孩子很聪明,那个人也是不知趣,人家所恭敬的父亲,你去说他不好干啥?这个所以说佛教里边也有这个,“人所爱,人所敬也”,一样的。人所欢喜的你不要去毁訾它,人家不欢喜的你也不要赞叹它。下边还有很好的。
“若非交深当慎言,两心不和多嫌议”,这个我们做事情也是处世之道,佛教里边讲得很好。“不是深交”,不是知心之交的,说话慎言,仔细一点。那就是宗大师说的一个事情,他说,你不是“情交”,不是知心之交,有些话不要跟他说。说了之后,他跟你两个思想不是一个的,将来要产生一些矛盾的。那么我们在文革的……,文革也好,以前什么反右也好,都有产生这些。你跟人家说,“啪、啪、啪……”,这心里话都说了。后来他运动来了,就揭发你,你反动,哪里哪里说什么话。好,你帽子一戴就完了。当然说,我们不是说叫你们做狡猾,就是说你凡是对朋友,不是知心之交的人,不要把什么话都说完了,说完了之后,他心跟你不是一条的,要破坏你的事情,或者叫你总是不好的。所以这个是看看是菩萨戒,实际是处世之道。我们需要好好地接受这些教授教诫。这是佛告诉我们的。“两心不和多嫌议”,因为你们两个心根本不是一致的,要产生一些嫌议,那个就是讥嫌了一些东西,或者是他给你讲给人家去听了,怎么怎么了,或者产生其他矛盾都来了。
“不常希望他惠施,知量勿生他远厌”,不要经常去要人家布施。“知量勿生”,假使他,即使他来布施了,也要知足知量而受,不要说他自己来的,我尽量地要。“你这个你要不要?”“要!”“那个要不要?”“要!”什么都要。最后,“这个也要。这个给我一点更好。”这样子!我们说,有一个人就是他为化缘,他在写这个什么缘簿,那里就写,他说“哎!你很好!这样你功德很大!你口袋里还有大票子,拿出来更好!”这样子干啥?人家,人家是已经在发心了,供养了嘛好了嘛,你说:“你口袋里还有大的。”你拿的是十块的,你说:“你口袋里还有五十块、一百块的……”这个不好,这个不要这样子做。他以为他本事很大:“哎,你看我化了好多缘”,“就靠我这一套”,还经常吹嘘这一套,自己说自己本事大。我们看看,你跟菩萨戒不合了,不好。“知量”,不要使他生起“远厌”,远离你了,讨厌你了,这个不好。
下边,“若许食饮勿推托,恐复逆他意乐者,谦冲如法而缓谢,或供余物令生喜”。假使那个先已经答应人家,饮食,就是说人家请你吃饭、应供,你答应了,那么就以后到了时间,不要借一个借口,不去了。既然答应了就得要去。因为恐怕他心里起不高兴了,“恐复逆他意乐者”。那么假使你真正不能去,真正不能去,那么如法而相谢,就是说如法地跟他说,“缓谢”就是说,就是这个推谢了,他说“我现在正在用功,或者正在修禅定,或者将来要去受戒,没有办法来参加,应你的供”。那么如法地跟他说,推了,那个没关系。
那么这里,海公上师他又进一层,他说两重意思。一方面说是这是《瑜伽师地论》说的,人家请你吃饭了,应供嘛,能够去的,不要推托。因为人家好心请你,你“我不来”,好象使人家心里不高兴了,“你看不起我啦,我请你吃饭,不去,不去,人家请你嘛,你去啦。”这个人家心里不高兴,“恐复逆他意乐”。那么海公上师又一个,假使你答应人家的饮食,你答应请人家,那么人家到了那个时候,就不要不算数了,不请了,不要。那么你就是实在做不到的话,也是如法的缓谢。你什么原因,“这一天我到哪里开会去了,没有办法了,本来答应你这一天,请你来吃饭的,这一天没有办法啊。开会去了,不好,没有办法,不能够来”。那么如法地缓谢,很谦虚地这样子说。或者,“或供余物令生喜”,“本来想请你吃一顿饭的,我现在这一天没有办法请你,我供养你一点东西。”拿点礼品去,这样子不要使他不欢喜。
那么这些就是,我们说行菩萨道的人,总是要维护对方的心,不要使人家起不欢喜的心、忧恼的心,起不好意思的心、受不了的心,都要维护他。但是有原则性,就是目的是要他好。如果要他好的,他能够接受我的话,能改正的,那就是诃责也可以,骂也可以,甚至打也可以。假设是改不了的,那就是不要违逆他的心,诃责那些,或者是惩罚这些,就忍下去,不要做了。你一做出来,他不但没有改好,反而起矛盾。所以行菩萨道。有的时候我们看见菩萨也在骂人,你晓得他为什么骂?他有看好的,对方有益,才骂,对方没有益,他不骂的。
那么我们自己受了大戒的,菩萨戒受过了,没有受大戒的,将来还是要受的,那么这些条例都要好好地摆在心上,现在先学了,将来就要,就要开始做起来了。不要这个菩萨戒都受好了,戒也不知道,哪个犯哪个持也不知道,乱干。这个就不好了。菩萨戒要先学的,比丘戒是先受的,这个有差别。那么我们先学起来,我们将来受的是《梵网经》的也好,是《瑜伽》的也好,原则是一样的。菩萨戒的原则就是饶益。三个,律仪戒、摄善法戒,这是自利的;饶益有情戒,利他的。都是这个三个。那么不管你受哪一个,都是这样的,这些原理原则是通的,我们都要先开始学,先做起来。今天讲到这里。
第七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第一百一十九倒数第三行。“谦冲如法而缓谢,或供余物令生喜”。上次讲到这里。就是第八个讲完了。第八个,随顺有情心的,“随诸有情心”。
丁九 于正行者为作饶益
下边是第九“于正行者为作饶益”。“于彼信、戒、闻、舍、慧,五种功德分全具,如实赞扬而称叹,戒、舍、身资圆满因,慧行能作解脱因,多闻生慧解胜义,信为道源功德本”。这是第九个饶益有情的。对一切有情,他们有信、戒、闻、舍、慧这五个功德的,或者是有一部分,或者是这个五个都全的,那么对那些的人,“如实赞扬而称叹”,要如实地赞叹他、称叹他,为什么?鼓励他。他有信的,或者有戒的,或者有闻的,或者有舍的,或者有慧的,这些都是我们佛教里的圣财,有这个佛教才能上去,才能修行,没有这个连这个三皈依都谈不上,没有这个信,那就三宝的信心都没有了。所以这些都是佛教的最基本的功德。这些有了之后,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功德的人,这个功德有的有一个,或者有两个,或者三个,五个全的。这样的人,我们要赞叹他,就是鼓励他。那么使他心里生起欢喜心,能够更上进,要如实赞叹。不要过分的恭维,他明明只有一个功德说他五个都全的,或者一个只有一部分,说他什么都够格了,什么都圆满了,这个也不必。要如实地赞扬,他是有多少的就赞他多少,这是真正为了鼓励他,使他生欢喜心。如果过分地赞扬了,那就生起骄傲心,或者生起虚诳心,都不好。他有功德不赞叹,人家辛辛苦苦地这么做了那么多、好,积聚了那么多功德,大家都不闻不问,这个人家灰心。所以说我们要如实地赞叹,这是鼓励他的意思。
那么下边就这个五个功德为什么要赞叹。“戒、舍、身资圆满因”,“戒”跟这个“舍”,“舍”就是布施了,戒跟布施那是“身”——我们的身体的圆满,“资”就是资财的圆满。这个就是我们菩提道次第的增上生,我们要得到增上生,一定要戒、舍。没有这两个,得不到圆满的人身,人天身得不到。所以要得增上生,一定要戒、舍。他说戒、舍两个是身财的圆满因,就是增上生的因。
“慧”,“慧行能作解脱因”,这个智慧能够得到解脱的因。我们说一切解脱,不管是声闻的解脱也好,菩萨的解脱也好,都要一定的解空的慧,这是般若的慧,这个慧,解脱果就是决定胜,或者是声闻的涅槃,或者是菩萨、佛的无住涅槃,这些都是解脱,解脱的因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最重要的,所以决定胜的因就是慧。
那么多闻什么好处?“多闻生慧解胜义”,多闻,这个慧哪里来的?就靠多闻来的。多闻能够生起这个智慧,能够如实地理解胜义,就是一切法空性的空,空性。那么如果没有多闻,慧就生不来。所以说,多闻就是属于慧的那一部分的,也是决定胜的一个原因。
那么最后,“信为道源功德本”,一切的道,就它的根本就是信心,我们说没有信心的话什么都谈不上。所以我们说四加行,…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