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32

  ..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是一天到晚去,要該去就去,不去就不去。我們說有一個人,他跑到一個地方去,每天晚上到居士家裏去吃夜飯。那個居士,開始麼是他來了,恭敬他,招待他很好。但是天天去了,他要抱怨了,到處叫苦了。他告訴我:“哎呀!天天來吃飯,我要招待他,每天要花幾十塊錢啊,時間麼又耽擱了。”你看看,不非時就要産生這些效果,居士本來很恭敬你的,後來成了個累贅,討厭的不得了,最好你不要來了。這個不以時,所以說要“當以時”。這個宗大師的意思就是說,不要太親近,人家有人家的事情,你不要經常去打亂他,令他心裏不高興。也不非時親近,就是不要一天到晚去,要該去的時候就去。這是第六條。

  第七條,最後一條,今天大概只有講到第七條了。“面前不毀人所愛,亦不贊彼所不愛”。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教授教誡。人家所歡喜的,不要當面去說他不好;也不要說,人家不歡喜的,你說他好。那你就是跟他對起幹。假使這個人家歡喜這個事情,你就說這個不好;人家不歡喜那個的,偏偏說他好。人家的孩子,最歡喜的,你就說這個孩子不好;人家對那個事情不歡喜的,你偏偏說那個好。那這些事情使人家不高興,菩薩就不應這樣子。

  我們記得有一個,中國有個故事,一個民間故事,這個名字我記不起了,很小的時候看到的。它說有一個人,他這一個小孩子,很聰明,還有一個人去看他很聰明嘛,跟他說話。談到後來,這個人就是談到他父親的過失了。小孩子馬上站起來,說“你當面說我父親過失,我不跟你多談了”。大概這個意思,原文是忘掉了。這個小孩子很聰明,那個人也是不知趣,人家所恭敬的父親,你去說他不好幹啥?這個所以說佛教裏邊也有這個,“人所愛,人所敬也”,一樣的。人所歡喜的你不要去毀訾它,人家不歡喜的你也不要贊歎它。下邊還有很好的。

  “若非交深當慎言,兩心不和多嫌議”,這個我們做事情也是處世之道,佛教裏邊講得很好。“不是深交”,不是知心之交的,說話慎言,仔細一點。那就是宗大師說的一個事情,他說,你不是“情交”,不是知心之交,有些話不要跟他說。說了之後,他跟你兩個思想不是一個的,將來要産生一些矛盾的。那麼我們在文革的……,文革也好,以前什麼反右也好,都有産生這些。你跟人家說,“啪、啪、啪……”,這心裏話都說了。後來他運動來了,就揭發你,你反動,哪裏哪裏說什麼話。好,你帽子一戴就完了。當然說,我們不是說叫你們做狡猾,就是說你凡是對朋友,不是知心之交的人,不要把什麼話都說完了,說完了之後,他心跟你不是一條的,要破壞你的事情,或者叫你總是不好的。所以這個是看看是菩薩戒,實際是處世之道。我們需要好好地接受這些教授教誡。這是佛告訴我們的。“兩心不和多嫌議”,因爲你們兩個心根本不是一致的,要産生一些嫌議,那個就是譏嫌了一些東西,或者是他給你講給人家去聽了,怎麼怎麼了,或者産生其他矛盾都來了。

  “不常希望他惠施,知量勿生他遠厭”,不要經常去要人家布施。“知量勿生”,假使他,即使他來布施了,也要知足知量而受,不要說他自己來的,我盡量地要。“你這個你要不要?”“要!”“那個要不要?”“要!”什麼都要。最後,“這個也要。這個給我一點更好。”這樣子!我們說,有一個人就是他爲化緣,他在寫這個什麼緣簿,那裏就寫,他說“哎!你很好!這樣你功德很大!你口袋裏還有大票子,拿出來更好!”這樣子幹啥?人家,人家是已經在發心了,供養了嘛好了嘛,你說:“你口袋裏還有大的。”你拿的是十塊的,你說:“你口袋裏還有五十塊、一百塊的……”這個不好,這個不要這樣子做。他以爲他本事很大:“哎,你看我化了好多緣”,“就靠我這一套”,還經常吹噓這一套,自己說自己本事大。我們看看,你跟菩薩戒不合了,不好。“知量”,不要使他生起“遠厭”,遠離你了,討厭你了,這個不好。

  下邊,“若許食飲勿推托,恐複逆他意樂者,謙沖如法而緩謝,或供余物令生喜”。假使那個先已經答應人家,飲食,就是說人家請你吃飯、應供,你答應了,那麼就以後到了時間,不要借一個借口,不去了。既然答應了就得要去。因爲恐怕他心裏起不高興了,“恐複逆他意樂者”。那麼假使你真正不能去,真正不能去,那麼如法而相謝,就是說如法地跟他說,“緩謝”就是說,就是這個推謝了,他說“我現在正在用功,或者正在修禅定,或者將來要去受戒,沒有辦法來參加,應你的供”。那麼如法地跟他說,推了,那個沒關系。

  那麼這裏,海公上師他又進一層,他說兩重意思。一方面說是這是《瑜伽師地論》說的,人家請你吃飯了,應供嘛,能夠去的,不要推托。因爲人家好心請你,你“我不來”,好象使人家心裏不高興了,“你看不起我啦,我請你吃飯,不去,不去,人家請你嘛,你去啦。”這個人家心裏不高興,“恐複逆他意樂”。那麼海公上師又一個,假使你答應人家的飲食,你答應請人家,那麼人家到了那個時候,就不要不算數了,不請了,不要。那麼你就是實在做不到的話,也是如法的緩謝。你什麼原因,“這一天我到哪裏開會去了,沒有辦法了,本來答應你這一天,請你來吃飯的,這一天沒有辦法啊。開會去了,不好,沒有辦法,不能夠來”。那麼如法地緩謝,很謙虛地這樣子說。或者,“或供余物令生喜”,“本來想請你吃一頓飯的,我現在這一天沒有辦法請你,我供養你一點東西。”拿點禮品去,這樣子不要使他不歡喜。

  那麼這些就是,我們說行菩薩道的人,總是要維護對方的心,不要使人家起不歡喜的心、憂惱的心,起不好意思的心、受不了的心,都要維護他。但是有原則性,就是目的是要他好。如果要他好的,他能夠接受我的話,能改正的,那就是诃責也可以,罵也可以,甚至打也可以。假設是改不了的,那就是不要違逆他的心,诃責那些,或者是懲罰這些,就忍下去,不要做了。你一做出來,他不但沒有改好,反而起矛盾。所以行菩薩道。有的時候我們看見菩薩也在罵人,你曉得他爲什麼罵?他有看好的,對方有益,才罵,對方沒有益,他不罵的。

  那麼我們自己受了大戒的,菩薩戒受過了,沒有受大戒的,將來還是要受的,那麼這些條例都要好好地擺在心上,現在先學了,將來就要,就要開始做起來了。不要這個菩薩戒都受好了,戒也不知道,哪個犯哪個持也不知道,亂幹。這個就不好了。菩薩戒要先學的,比丘戒是先受的,這個有差別。那麼我們先學起來,我們將來受的是《梵網經》的也好,是《瑜伽》的也好,原則是一樣的。菩薩戒的原則就是饒益。叁個,律儀戒、攝善法戒,這是自利的;饒益有情戒,利他的。都是這個叁個。那麼不管你受哪一個,都是這樣的,這些原理原則是通的,我們都要先開始學,先做起來。今天講到這裏。

  

  

  

  第七講

  

  上一次,我們講到第一百一十九倒數第叁行。“謙沖如法而緩謝,或供余物令生喜”。上次講到這裏。就是第八個講完了。第八個,隨順有情心的,“隨諸有情心”。

  

  丁九 于正行者爲作饒益

  下邊是第九“于正行者爲作饒益”。“于彼信、戒、聞、舍、慧,五種功德分全具,如實贊揚而稱歎,戒、舍、身資圓滿因,慧行能作解脫因,多聞生慧解勝義,信爲道源功德本”。這是第九個饒益有情的。對一切有情,他們有信、戒、聞、舍、慧這五個功德的,或者是有一部分,或者是這個五個都全的,那麼對那些的人,“如實贊揚而稱歎”,要如實地贊歎他、稱歎他,爲什麼?鼓勵他。他有信的,或者有戒的,或者有聞的,或者有舍的,或者有慧的,這些都是我們佛教裏的聖財,有這個佛教才能上去,才能修行,沒有這個連這個叁皈依都談不上,沒有這個信,那就叁寶的信心都沒有了。所以這些都是佛教的最基本的功德。這些有了之後,那麼這個人就是有功德的人,這個功德有的有一個,或者有兩個,或者叁個,五個全的。這樣的人,我們要贊歎他,就是鼓勵他。那麼使他心裏生起歡喜心,能夠更上進,要如實贊歎。不要過分的恭維,他明明只有一個功德說他五個都全的,或者一個只有一部分,說他什麼都夠格了,什麼都圓滿了,這個也不必。要如實地贊揚,他是有多少的就贊他多少,這是真正爲了鼓勵他,使他生歡喜心。如果過分地贊揚了,那就生起驕傲心,或者生起虛诳心,都不好。他有功德不贊歎,人家辛辛苦苦地這麼做了那麼多、好,積聚了那麼多功德,大家都不聞不問,這個人家灰心。所以說我們要如實地贊歎,這是鼓勵他的意思。

  那麼下邊就這個五個功德爲什麼要贊歎。“戒、舍、身資圓滿因”,“戒”跟這個“舍”,“舍”就是布施了,戒跟布施那是“身”——我們的身體的圓滿,“資”就是資財的圓滿。這個就是我們菩提道次第的增上生,我們要得到增上生,一定要戒、舍。沒有這兩個,得不到圓滿的人身,人天身得不到。所以要得增上生,一定要戒、舍。他說戒、舍兩個是身財的圓滿因,就是增上生的因。

  “慧”,“慧行能作解脫因”,這個智慧能夠得到解脫的因。我們說一切解脫,不管是聲聞的解脫也好,菩薩的解脫也好,都要一定的解空的慧,這是般若的慧,這個慧,解脫果就是決定勝,或者是聲聞的涅槃,或者是菩薩、佛的無住涅槃,這些都是解脫,解脫的因就是智慧。這個智慧是最重要的,所以決定勝的因就是慧。

  那麼多聞什麼好處?“多聞生慧解勝義”,多聞,這個慧哪裏來的?就靠多聞來的。多聞能夠生起這個智慧,能夠如實地理解勝義,就是一切法空性的空,空性。那麼如果沒有多聞,慧就生不來。所以說,多聞就是屬于慧的那一部分的,也是決定勝的一個原因。

  那麼最後,“信爲道源功德本”,一切的道,就它的根本就是信心,我們說沒有信心的話什麼都談不上。所以我們說四加行,…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