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33

  ..續本文上一頁第一個修皈依叁寶的四皈依,那就是修信心。信心堅固了、增長了,那個其他的功德都能上去。如果信心沒有,就像那些研究佛教的那些佛學家,他們研究學問的,他再把叁藏十二部看的再多,毫無關系,這個對他毫無益處,只增加了一種學問。甚至于他的解也不是根據我們佛教的正解,是以他自心私心作解,那個也是很會搞到錯誤地方去。所以信沒有的話,那什麼都談不上。我們說前面的增上生也好,決定勝也好,根本的能夠趣入的因就是信。如果沒有這個信的話,那麼兩個都談不上。解脫固然談不上,人天的圓滿身也談不上了。所以這一科就是,就是那些對那些有功德的人要如實地贊歎他。

  

  丁十 于倒行者爲作饒益

  下邊就是,假使犯了過失該怎麼辦。這是講得蠻仔細的,我們要參考那個《瑜伽師地論》了,可以幫助一點理解。我們先把文念了,“有情下中上過犯,不懷損惱瞋恚心,以軟中上作诃責,若應治罰亦如是,下中過失違犯品,權時擯驅還攝受,上品過失永驅擯,愍彼福盡護余人”。這是說犯過失的人,就是犯過失,我們如何調服。犯過失分叁種人,下品犯的,中品犯的,就是上品就是犯了極大過失的。

  那麼這裏,過、犯兩個是不一樣。過失跟違犯是兩個。一個是過失,一個違犯,就是第叁行的“下中過失違犯品”。過失指的,你做的不對頭,就是做壞、做了錯事了。這個過失的話就是,“不行應理”,該做的不做;違犯,就是做了不對,就是不應做的做了。那麼這兩種,菩薩戒就是跟別解脫戒不一樣了,別解脫戒只要不做壞事就可以了,菩薩戒裏邊好的事情不做是犯的。那麼所以這是過失是,應該做的不做是過失。做了不對的事情那就是違犯。這兩個不一樣,這裏大家記一下。那麼不管你過失也好,違犯也好,如果犯了下品的,那麼或者中品,或者上品的這些人,要分別對待。

  第一個,你要诃責他的時候,“不懷損惱瞋恚心”,你诃責他的時候,自己本身不要有瞋恨心,也不要損惱他的心。有的人故意要使他心裏不舒服,要使得他很難受,說這個挖苦的話。這個我們诃責的時候不是這個意思,诃責是要他改過,不是要使他難受。自己也不要起瞋恨心,氣得不得了,那個臉紅耳赤地大罵。這個我們呵斥也是爲他能夠進入善品,不是爲了發泄自己的憤怒,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第一要注意,菩薩可以诃責人,甚至可以打人,但是心裏沒有瞋恨心,也沒有損惱心。如果你有瞋恨心、損惱心,你說我要行菩薩道,我要打他,罵他,甚至于怎麼樣地治罰他,那個就是借公濟私。你明明有瞋恨心,不是行菩薩道,你怎麼說行菩薩道?所以說這個很要緊,內心不能有瞋恨心、損惱心。那麼分別對待。下品的以軟的呵斥,就是比較輕一點的呵斥;中品犯的要中等的呵斥;上品犯的大大的呵斥,反正呵斥地再嚴重,心裏都不動瞋心,這個很要緊。

  (8B開始)這是呵斥,還有一種是治罰,要處理了。呵斥單是口裏邊的責罰,治罰就是行動了。治罰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永擯。一種是暫時的驅擯。驅擯就是說,不要他了,叫他不要在這裏,不能住了。那麼臨時的就是說你出去叁個月,這個叁個月你不要來,那麼過了這個期你再回來。永擯就是滅擯,滅擯就是永遠不要回這個地方來了。那麼他治罰的情況也一樣,假使下中犯的過失,違犯的,不管你是該做不做,或者不該做的做了,下品的,或者中品的,“權時擯驅”,暫時的把他攆出去,就是不要他。假使下品的你出去一個月,中品的出去半年叁個月。那麼上品的,你就不要回來了。

  不要回來是不是沒有悲心?我們說是其實有悲心。“愍彼福盡護余人”,這是兩方面的。對他來說,他犯了這麼大的過失,還在這個僧團裏邊受檀越的供養、布施、禮拜,還要受那個同梵行的,即一起修行的人或者是恭敬,或者是大寮裏的人發心給他燒飯等等,折福。你沒有這個福氣享受了,你還在這裏勉強地受這些禮拜、恭敬、供養的事情,那你自己福氣要耗盡的,很快馬上福氣要沒有的。那麼這是對他的悲心。

  “護余人”,其他的人看了他的,對他的處理,可以使人提高警惕,不要犯這些過失。同時也有防譏嫌,你對那些壞人你還留著他,藏垢納汙,人家要說閑話:“你們這個道場就是不好,這樣壞的人還把他留在裏邊。”那麼一些譏嫌的事情,把他驅擯了,就沒有譏嫌。那麼檀越布施,假使你這個壞的人留在這個道場裏邊,他就不想布施了,不想供養了,“你看這樣子的人還在裏邊,我供養他幹什麼?”他還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我們自己節約下來的錢,來供養你這樣子的人,不願意的。

  所以說把他驅擯出去,既是對他本人不折福,又對其他的檀越,其他的人不會譏嫌,不會損傷他的布施心,同時對同梵行的人也有一個教誡:不要犯這樣子事情,犯了之後要驅擯的,就是遷單了。我們說個老實話,一般的名字叫遷單了,這個戒律上叫驅擯。這是對有過失的人這麼做。

  

  丁十一 示現神通方便調伏

  下邊是用神通調伏了,“示現神通恐怖事,令生厭患舍惡行,或以希有十八變,令生歡喜未信信,或化身境化語類,引入聖教作饒益”。這是用神通來調伏,神通我們大家知道有六種。神變,就是化一些各式各樣的人或物、東西可以化現。天耳,能夠聽很遠的聲音。他心,知他心裏的事情。宿命,知前輩子的事。天眼,能夠知道一些衆生,能夠此死生彼,都可以看到。那麼漏盡通,煩惱習氣斷盡。前五通通外道,都有,但是質量不如佛教的高。最後一種漏盡通,佛教特有的,外道沒有,如果你把漏盡通得到了,也就是佛教徒,就是佛弟子了。外道就是專門追求前面五通,而不要後邊那一個通,所以都要出毛病。有了後邊那個通,沒有前面那個通,就是阿羅漢的慧解脫3,不出毛病,同樣是了生死。但是你如果前面五個通有了,後面通沒有,是外道。同時,也因爲煩惱沒有斷,就會借他的神通做很多的壞事。所以,一般的話,他們的後果都是不太好,下一輩子的生的地方都不一定好的。

  那麼這個神通變化恐怖的事情,“令生厭患舍惡行”。那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難陀,他貪著世間上的他的妻子的那個女色了,就給他看地獄。佛帶他到地獄裏來看,看了之後他還生恐怖心:你世間上再享受,幾十年過了,還得下地獄,不得了,還是不要享受算了。這是……那麼各式各樣的神變都是使生起厭患心,“舍惡行”,生起厭患心,然後就可以造惡的行動可以製止。

  “或以希有十八變”,這是十八種變化。我們說孫悟空七十二變等等,這些都是小說根據佛教的一些名相,他自己編了一套。真正的佛教裏邊神通有十八變,這十八變這裏是標了個名相,詳細的在《瑜伽師地論》,你們自己有書的可以去參考,《瑜伽師地論》叁十七卷有。那麼這裏我們簡單地說一下。

  第一是“1震動”。震動就是說佛依他的定,得定得自在了。我們說一切通都是定中來的,所以說大家要求通的話,我們佛教不是不要通,有通有什麼好處?自己修行可以引起信心,這個確實是真的,同時也可以度衆生。但是我們不片面地追求通,要求通要在斷煩惱的前提下,斷煩惱的前提下,自己得了定之後,煩惱息下去了,通自會修得起來的。如果沒有得定,煩惱還在,你這個通,鬼神通,是附在身上的通,不要,這個要了不得了,要牽入鬼道或者是說做了壞事入惡道。這個震動,佛他的定得到自在力,可以使震動,假使他要使這個房間震動,這個房子就震,乃至擴大到一個國家,一個地球,乃至叁千無量無數的世界,要它震動都可以震動,這是佛的那個神通。

  第二個是“2熾然”。熾然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上身出火下身出水,上身出水下身生火,乃至身體自然放出光明,各式各樣的五彩的光明,可以遍照叁千大千世界,這些都是佛的神通,十八種變化了。

  “3流布”,流布就是他的光明可以照到無量世界。

  這個下邊是“4示現”。他可以在,可以使在聽佛講經的人,他要叫你見到地獄惡道的苦,就可以使你看到,乃至他說十方世界的佛的淨土,淨土怎麼好怎麼好,也可以使你當下見到,假使佛在說法,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莊嚴,他可以使在會的大衆看到西方的境界,那生起羨慕心,這是示現。

  下邊是“5轉變”。佛入定的自在,他要入定了,把這個東西假使一塊鐵,他想成是金,馬上就變金,這個金不是幻覺,看著象金實際上拿不到的,它是真的金,拿來可以受用的。假設是沒有火,他可以變個火,這個火拿來可以燒飯的,這個就是實際有作用的事情,這是轉變。

  “6往來”,一切山河大地、須彌山,牆壁不要說了,他可以無有障礙地通過,乃至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都可以很快地往來,這是佛的功德。

  那麼下邊是“7卷、8舒”。“卷、舒”,他可以一切叁千大千世界納在一個微塵,一個微塵可以擴大到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大。那就是說,我們以前我們小的時候,看那個經上,“住微塵裏轉大*輪”,這個都不理解,“芥子納須彌”,這個好象怎麼一回事?就是佛的神通變化,就是大小自在。這個是卷舒了,大的可以縮在小的裏邊,小的可以擴大到無限。

  那麼下面“9衆像入身”。他可以把所有的山河大地,乃至一切有情,跟他來聽法的有情,都收在自己身上,那些有情也感到自己在佛的身體裏邊,這是有這個功能。

  再是“10同類往趣”。“同類往趣”,他可以到什麼地方,跟那面的有情一模一樣,他們說的是溫州話,他也說溫州話,說的是非常之這個內行的溫州話,不是勉強生硬硬的。那麼溫州的習慣風俗他都知道,然後就在這個情況下教化他們。那麼乃至不要說是地球上了,乃至梵天、十方世界都可以如意、隨意地往趣,去做教化的事情。

  下邊再是“11隱、12顯”,他身體要隱,這是隱身術了,要把這身體隱了,大家看不到,可以。隨時要現出來,又可以現出來。這是…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