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種。
“13所作自在”,他對一切有情,他可以要你怎麼,你就怎麼做。假使你這個人坐在那裏的,佛心裏作個意,叫你來,他自然就來了;你這個人在這裏很久了,他說你該好走了,他就走了;他叫你坐下來,他就坐下來了;這是佛的功德。其他的菩薩,那麼得了神通的有一部分,沒有神通的當然做不到了。這是所作自在。
“14製他神通”,假使外道,他們也有通了,他們的通假使來的時候,會製伏他,佛的通大嘛,可以製服他們的、其他人的神通。
“15能施辯才”,辯才,假使這個衆生,某個場合需要他去說話,但是他辯才很差,佛可以加持他,就在那個時候,滔滔不絕的,大篇大篇的話可以說出來,並且具有說服力。
那麼下邊是“16能施憶念”,假使這個人記憶不好,佛可以使他能夠把以前的事情都可以回憶起來。
“17能施安樂”,他說法的時候,可以使那些在會的大衆感到身上非常之舒適的輕安,入定一樣。但是這是臨時的,不是永遠如此。但是聽的時候,使你生輕安,那你聽得進去。本來我們一般人,身體不好的,坐上兩個小時,哎呀,腰酸背痛,腿也疼起來了,那聽不進去了。他可以施你加持,跟入定一樣地舒服、輕安。那麼同時也可以一切災患、非人之害都可以息除。這是佛的“能施安樂”。
最後一個是“18放大光明”,他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各式各樣的光明,都可以放出去做饒益有情的事情。
這是佛的十八種的變化。你們要仔細看,就看《瑜伽師地論》叁十七卷,我們不多講了。那很多,講的非常多。
“令生歡喜未信信”,神通變化什麼作用?這個使他們,衆生生歡喜心,沒有信産生信心,或者是化身、化境、化語。化身,化各式各樣的身體;化境,變各式各樣的環境;化語,他這個化身裏邊說話。這樣子,引一切衆生入聖教,而饒益他。這是神通變化。那麼這個,沒有神通的怎麼辦?沒有神通就是說法了。
這十一個饒益有情的我們講完了,後邊不是說饒益有情有十二個事情嗎,爲什麼多一個,你們一比就看出來了,是把它分開了,分了,一個分了兩個。
丙四 結義
“成自威福善法戒,利他意樂饒益行,若未具足神化力,依此情境戒相行。”
威分叁類:(一)神通威力,由定自在起六通十八變等;(二)法威力,六度般若等;(叁)俱生威力,由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稀奇法,如形色、壽量、勇敢、行舍、技術等特能是也。
福有八種:(一)壽量;(二)形色;(叁)族姓;(四)自在;(五)信言;(六)大勢;(七)人性;(八)大力。如是等八種具。
“利他意樂饒益行”:“真正利他必全善法,發心利他必學此戒。”
“若未具足神化力”:“雖有法威力、俱生力而不具足神通力者。”
“依此情境戒相行”:“應依聖師無著廣解有情、境事、戒相叁者而作饒益也。”
乙二 圓集要義
丙一 總明叁聚要義
下邊是叁聚戒的一些重要的意思。“初律儀戒雲何修,依別解脫及廣釋”,那麼這叁聚戒怎麼修法呢?總結地說一下,第一個,律儀戒。它是依別解脫戒,依佛說的別解脫經跟其他的廣解,解釋的那個別解脫經的那些,就是律藏了,那些還有其他的注解了,依這個去修。
“攝善法戒依六心”,攝善法戒依六個心來修,“隨行觀察生覺慧”,隨時隨地,隨你行住坐臥,處物,接物處事的時候,觀察自己的心,産生一個覺慧。那跟慧行刻意一樣的,産生這個智慧。
那麼哪六個心?這書上講的,就是把那個內容寫了,六個心沒寫,你們可以注一下。第一個是輕蔑心,輕蔑心,就是輕心、陵蔑這兩個字把它拆開來了,輕心、陵蔑這個輕、蔑兩個,第一輕蔑心。第二個是懈怠俱行心,懈怠,俱行就是“《俱舍》”的“俱”,跟懈怠一起行的心,懈怠俱行心。第叁個是有覆蔽心,有蓋覆的,就是有五蓋把它心蓋住的,有覆就是蓋覆的覆了,蔽就是隱蔽的蔽,有覆蔽心。第四個是勤勞倦心,很勤懇很勞苦的,疲倦了,這個心,勤勞倦心。第五個是病隨行心,害病了,跟病一起隨行,隨病,隨他的隨,隨喜的隨,病隨行心。第六個是障隨行心,有障,跟障一起走,一起生起的心。那這是六個心。這六個心隨時觀察。
那麼這六個心裏邊,第一個輕蔑心就是輕慢的心,陵蔑的心,沒有勝解。什麼叫……,就是輕心,沒有勝解,對于佛的正法沒有一定的、肯定的理解,沒有勝解心;那麼陵蔑心看不起人家的心,這個都屬于輕蔑心。
那麼第二種是懈怠俱行心,懶惰、驕傲、自己自我陶醉、放逸等等,這些心都屬于懈怠的俱行心,都是不精進,懈怠俱行心。
第叁種,是“貪欲蓋纏諸煩惱”,五蓋,貪欲了、瞋恚了、昏沈掉舉、睡眠惡作、疑等等,這個五個蓋,把你纏起來了,或者心裏邊有其他的煩惱,根本的煩惱、小煩惱等等,有這些的,叫有覆蓋心。
第四種勤勞倦心,做修行或者做什麼事情,做得很精進很勇猛,但是時間久了,疲勞了,就是生不起,這個勁沒有了,這個是,這是一個叫疲勞倦心。“勇猛勤修身心疲”,他修行或者是怎麼做這個善事情,很勇猛很精進,但是身心疲勞,這個時候叫勤勞倦心。那麼海公上師這個寫個字很重要,“法或得力時最當留意”,你修行得力的時候最要注意這個事情,不要産生勤勞倦心。
第五種,是“不堪大勢隨病行”,身體有病了,大的事情,大的這個辛苦的、利生的、修行的事情做不起了,這是有病了,沒有辦法了,那麼是病隨行。
還有一個“障隨行”,什麼障,就是“喜樂談論隨行等”,歡喜跟人家聊、聊天,歡喜跟人家說閑話,這個屬于障,修行的障,有這樣子的那就是屬于第六種“障隨行心”。
海公上師他的修行經驗,他說“夾雜如是六類行心而行攝善法者,美食中糞土也”。他說假使這六個心不除掉,你雖然在做饒益有情的事情,等于說你很好的飲食裏有大糞在這裏頭,那就不好吃了,臭得不得了了。所以這個東西,六個心要除掉。那攝善法戒如何修?就是把六個心不要給它生起來。
那麼這個裏邊有簡別4,前面叁種心,決定不能忍受,就是輕蔑心、懈怠放逸心、五蓋煩惱的纏縛的心不能生起,這是生起來之後都是有罪。那麼第四種心,就是說“勤勞倦心”,假使你爲了要……,太疲勞了,要休息一下,休息好了之後,還是勇猛精進去幹事情修行的,那個沒有罪。如果你說,哎呀,修了那麼辛苦,弄得疲勞不堪,一無所得,幹脆不要修了,那完了,這個是有罪。那麼“病隨行心”——第五個心,有病了,你要休息一下,這個沒有罪。那麼第六個心,這個又有簡別了,假使你跟人家談論,是爲了利他,同時你自己不執著這個談論的味道,心裏是說麼是跟人家說了,東說西說的在說,但是說的目的是要饒益他,同時自己也不耽著那個閑談的,並不感到有什麼樂趣,這樣子是無罪的。如果你感到很歡喜說這些閑話,或者是你少分的,自己有一點點歡喜心,同時對人家又沒有義利,沒有好處,這是有罪的。
那麼這是行六度的時候,要觀察自己這六個心有不有。有了之後還要簡別,哪些一向有罪的,哪些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沒有罪,但是在某種情況之下又是有罪,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所以說我們學戒,不學的話,你怎麼知道你犯了不犯?這些你不學你怎麼知道?一定要學的。
丙二 分別修饒益行六法
那麼再下邊“分別修饒益行”,這是攝善法戒,前面是別解脫戒修法,那麼饒益有情戒如何修。這個裏邊我們要念一段文,念一段文是強調這叁聚戒裏邊,它的重要性。這是宗大師的書裏邊,《戒品釋》裏邊有這麼,引了這一段文。
他說“初發業者”,開始修的,以別解脫戒爲上首,這個叫誓願行,就是以別解脫戒,初發心的人以別解脫戒爲重點。“勝解行者”,他修行高一層了,勝解行一般是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那個地位的時候,以攝善法戒爲上首,重點在攝善法戒;入了大地的,就是登了地的菩薩,那以饒益有情戒爲上首。
所以說菩薩戒是有層次的,我們開始初學的時候,別解脫戒是重點,你不要說我要饒益有情了,我別解脫戒就不管了,錯了。那麼大菩薩了,登了地的菩薩,他別解脫戒已經成熟了,他已經是非常之不會、不會再犯了,那個時候重點放到饒益有情去了。
這個自己什麼地位,自己要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個初發心的凡夫,你說你別解脫戒不要了,那就錯了。登了大地的菩薩,當然他的境界不同了,他可以有些地方,以饒益有情爲主了,那麼沒有登了大地的,就不要,不能學這個。印光法師經常說的,你是個凡夫,你學起國王來了,你國王的寶座坐下,坐上去了,那你馬上拉下來殺頭的。這個你是把地位搞錯了。
那麼下邊我們說,再接下去,饒益有情戒怎麼修?“修饒益行六處觀”,饒益有情戒的時候總的方法是六個地方要觀察。“初中後時正心念”,“初”,開始的時候,“中”,正在做的時候,“後”,做完了,這個都要提起正心,正知正念。“自他財法作盛衰,各各分別又六事”,就是說,就是看自己的財、自己的法有盛的或者衰的,對方的財、對方的法或者能盛的或者是有衰的,從這個地方看,又分六種來看。
下邊就是一個個看,“各各分別又六事”。什麼叫財衰,什麼叫法衰,什麼叫財盛,什麼叫法盛?先把這個講一下。
“不得資生或斷壞,與此相違說財盛”,我們資生的用具,衣啊,食啊,其他的用具,得不到,或者得了之後壞掉了,失掉了,這個就是財衰的現象。那麼假使是反過來說,資生資具很多,不但是得到還不斷地有增加,這個是財盛。
那麼什麼叫做法衰?“違背學處障聞法,不能思惟得複失,不得修證證還退”,這是法衰。“違背學處”,犯了戒,跟戒不符合的,這個不能做的,跟戒不合的法衰,就是利他也不能做。“障聞法”,這個事情本來要聞法的,他有障,給你不能聞法,或者你聞了法之…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