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要如法如理思惟,障你的思惟,不能如理思惟的。或者,雖然聞了思了,但是後來又失掉了。“不得修證”,障住你沒有修證,沒有修沒有證的人得不到修證,證了的人要退。這些都是屬于法衰的範圍。那麼反過來,不犯戒,能夠護持戒,能夠有利于聞法,有利于思惟,不會失掉,同時能夠修證的條件具足,證了也不會退,這樣子的人是法盛。
那麼這個四個,四個盛衰的關系知道之後,就要看了,饒益有情的時候,怎麼樣子的時候能饒益,怎麼樣子的時候有些事情不能做。
丙叁 利他正方便
下邊就是利他的正方便了。“益他自法無衰退,自法衰退不應爲”,你要利益他,自己的法不能退,假使你犯了戒,或者障了聞思,妨礙你修證,去做饒益有情的事情,不能做。“自法衰退不應爲”,假使你不衰退的,對自己的學修,持戒,沒有妨礙,那麼你不去做利他的事情,那個不對,那是有罪。所以說利他的時候,一定要自己的法,法上沒有衰退,這個可以做。
“自法衰退不應爲”,假使你要利人,違背了戒定慧,就是違背了學處了,你犯了戒去利人,不要做,不能做。不但是不要做,不能做,違背了聞思修。“遠道近惑”,這是海公上師的注解,離開了道,接近煩惱,這樣子的話,這樣子的好事不要做,爲什麼?久而久之,自己要誤入邪道。“久則入惡,而不自知,害人害己”,表面上是利人,結果最後的結果是不但是不利人,是害人又害己。這個事不要做。所以說我們菩薩道饒益有情是有條件的。要自法不衰退的條件下做,如果自法要衰退的不能做。
“自財衰退當應爲,自他皆盛更速行”,假使自己饒益有情,爲了饒益有情,自己的財衰退了,或者本來要得到的資生之具沒有了,或者是人家該要供養你的,你爲了做那個事情沒有受到供養。我們說很多人,有的地方,打什麼千僧齋啊,什麼海外的法師來了,結緣了,一個人有幾十塊或者有上百塊的,人家就趕去了,你正在修定或者正在聽經,沒有去。沒有去財失掉了,失掉就失掉了。這個,你做利人的事情,財衰沒關系,財衰你不做,有罪。自己的財不在乎,法卻不能衰。這個是一個一定要注意的。假使你自己財衰,怕自己財衰了,利人的事情就不做了,有罪,這個不能不做。
“自他皆盛更速行”,自己財要盛,對方也能夠得到盛,那麼更要做,那不要說。假使自己財法盛,這個事情自己財法是都好,而不去做利他的事情,那麼這樣子,有罪。
所以說我們菩薩戒跟別解脫戒不一樣,別解脫戒是不做壞事就可以了,菩薩戒你自己財也盛,法也盛,不會妨礙的,而利人的事情不做,犯罪了,這是犯了菩薩戒。所以這個六條要好好看,就是自他的財法互相隨順的關系,一共分了這麼六條。 這個在《戒品釋》裏邊,他一條條講得很仔細。那麼我們把原則掌握住了,也可以了。大家自己也分得下來。
丙四 學修總方式
下邊學修的總方式。“菩薩大行甚難行,要于學處堪負荷,于此叁聚能善修,尤更勤學別解脫”,這是特別強調一點,菩薩的大行就是菩薩戒了,是不容易做到的,他一定要……。我們說菩薩行菩薩道,那個是舍頭目腦髓,這個是很不容易做。那麼你一定要先把菩薩戒持好,你要發心,那把菩薩戒要好好地學好。這個心一定要生起來。
那麼這叁個菩薩戒,叁聚淨戒裏邊,要好好地修的話,關鍵在別解脫戒,重點還在別解脫戒。這叁種戒我們說,這是《瑜伽師地論》裏邊有一段話,我們念一道,就是強調別解脫戒的重要性。“此叁種戒”,就是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叁聚戒了。“由律儀戒之所攝持”,這叁個戒的根本攝持的是律儀戒攝持的。“令其和合”,所以說叁個戒能夠和合在一起,做一個,能夠成就一個整個的菩薩戒,管攝持力量是別解脫戒。“若能于此精進守護”,假使別解脫戒能夠精進的守護它,“亦能精進守護余二”,就是說根本的攝持力在別解脫戒,你只要給別解脫戒能夠精勤地護持它的話,那麼其余兩個……
(9A開始)……別解脫戒是根本。你別解脫戒精心守護的話,也能夠清淨地守護其他的兩個 ——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若有于此不能守護,亦于余二不能守護。”假使反過來說,于此別解脫戒不能守護的話,那麼其余兩個戒也守護不了,不要說大話,說我別解脫戒不要管它,我兩個,後面兩個饒益有情的、大乘的我受了就行了,這是做不到的。
“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一切菩薩律儀”,假使你毀謗律儀戒,認爲大乘菩薩不要受律儀戒的,那就是毀謗菩薩戒,把後邊兩個一起毀謗在裏邊了。把這根子抽掉了,還有什麼饒益有情、攝善法就沒有了。所以這一段文很值得警惕,宗大師再再強調的是持戒,而這個持戒中間即使是菩薩戒,重心也在、基本也在別解脫戒,別解脫戒能持好的,才談得上後邊兩個戒持好。如果別解脫戒持不好的,甚至于不想持的,那麼你後邊兩個戒根本持不了。
丙五 引證經文
那麼下邊就是說那些,諷刺那些自以爲大乘的人了。“若尚不能勤十善”,別解脫戒的根本就是十善了,五戒十善了。假使你十善裏邊的一個善法也行不了,而“自稱大乘”,自以爲我是大乘,做利生的事情,這個十善的那些小規矩不必持,我只要利生就可以了,這樣的人是大妄說,大妄語,打的大妄語。這個诃斥的很厲害,這是經上。“欺诳諸佛惑世間”,一方是欺騙十方的佛、菩薩、阿羅漢,也诳惑就是一切世間上的人,就是世間的鬼神、父母、親友,就是上欺諸佛,下惑世間。
那麼這樣子的果報怎麼樣?“生前困苦死入獄”,生前,在現生他的福報要減弱,甚至于顯出那些不好的報,至于說來生決定入地獄。那麼生前可能以前福報大,暫時感不到,但是生後的惡道——地獄免不了的。那麼這一些值得警惕,這是強調別解脫戒的重要性。
乙叁 受戒法
下邊是受戒了,我們把菩薩戒的原則性的東西基本講過了,那麼如何受菩薩戒?這是下邊受戒的一些條件,受戒方法。
丙一 受戒通法
第一是受戒通法,就是要受戒要什麼條件?“皈依叁寶菩提心”,一定要有皈依叁寶的心,要發菩提心。“學修六度利有情”,決定要發這個願,要爲利一切衆生我要學修這六度,學修怎麼?學就是知道它的開遮持犯,哪是持,哪是犯,哪是……,哪些戒條都要知道,然後才修得起來。你學都不學,你修什麼?學都不要學,你修什麼?
所以說我們,我們清涼橋的規矩,以前五臺山了,受了戒之後,戒本一定要背下來,比丘戒一定要背下來,菩薩戒嘛我們是背的那個頌了,但是別解脫戒是戒本。我們現在很多人受了戒之後,不但沒有說背戒本,到底有幾條搞不清楚。二百五十條,你一條一條給我說出來,你不要一個字一個字背下來,哪些內容給我講一下,你講不講的下來?你說我講不下來,講不下來你怎麼持?那是做樣子的,騙騙人了,我戒牒拿到了,我是比丘了,可以受供養、禮拜了。但是,什麼戒,自己糊裏糊塗,很危險。
受了之後要持。那麼我們說末法時期,很多做不到,做不到麼慚愧。慚愧,發慚愧心,求忏悔。不能說我是這個是做不到就不要持了,那個話錯掉的。我們福報沒有,生在這個末法時期,很多事情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我們福報不夠,自己的業障重,這要求忏悔,慚愧、忏悔。沒有一個有資格來說不要,取消它,順著你的煩惱心,這是不行的。
“究竟得成無上覺,求受叁聚菩薩行”,爲了這樣子學修六度來利益衆生,最後圓滿了,成無上正等正覺,以這樣子的心來求叁聚淨戒——菩薩戒。那麼就是說要求菩薩戒的人,要發這個心,真正的皈依叁寶的信心有了,菩提心也生起了,然後六度利益衆生事情都知道,最後要成佛必須要修這六度,不怕困難。這樣子的人可以求菩薩戒。
丙二 學修之大本
那麼學修的大根本是哪個?兩個菩提心。我們說菩薩戒沒有菩提心,你怎麼受菩薩戒?心都沒有發起來,那個戒條根本持不了,那你這個菩薩是冒充的假菩薩,那是騙,欺诳十方諸佛,也诳一切衆生。他是要,就是那個欺世盜名了,這是不好的事情。那麼你如果沒有這個菩提心,你幹脆這個菩薩戒你就不要受好了。你何必去挂一個菩薩的名字,你沒有這個,功德也沒有。那麼真正有這個發心才能夠受菩薩戒,那麼這個兩個根本就是菩提心。一個是世俗菩提心,一個是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依止瑜伽菩提道,俗谛知母報恩行”,世俗菩提心就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修菩提道,一層一層上去。那麼,我們這個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得很多了,“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心、菩提心”,一層一層地上去,最後,最後菩提心生起來了,就是世俗菩提心。我們《五字真言》也有。世俗菩提心你都沒有,你想行菩薩道,那談何容易。
那麼還有,世俗菩提心有了夠不夠?還不夠,還要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一切法空的道理。“般若能斷中觀等,清淨菩提勝心證”,“般若”能斷一切煩惱,能斷一切戲論妄執,虛妄的執著都能夠斷掉;“中觀”,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等;“等”,就是還有很多的講中觀道理的論、論疏,不少的經了、論了這一類的東西。然後真正地證到清淨的菩提心,殊勝的心證到了,這是勝義菩提心。一切法空證到了,勝義菩提心。
那麼在勝義菩提心之前,先要有世俗菩提心。菩提心的真正的內涵是這麼兩個東西。單有前面一個還不夠,單要後面不要前面,根本做不到,沒有前面就沒有後頭。單是有前頭,後頭沒有也不行。所以這兩個一起圓滿了,成佛。菩提心圓滿,菩薩行圓滿就成佛了。那麼我們說真正以菩薩戒,以菩提心爲依止,開始依世俗菩提心,然後登了地之後不斷地圓滿勝義菩提心,最後兩個全部圓滿的話就是成佛。這是學、受菩薩戒的一個根,最要的根本,菩提心。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