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两种。
“13所作自在”,他对一切有情,他可以要你怎么,你就怎么做。假使你这个人坐在那里的,佛心里作个意,叫你来,他自然就来了;你这个人在这里很久了,他说你该好走了,他就走了;他叫你坐下来,他就坐下来了;这是佛的功德。其他的菩萨,那么得了神通的有一部分,没有神通的当然做不到了。这是所作自在。
“14制他神通”,假使外道,他们也有通了,他们的通假使来的时候,会制伏他,佛的通大嘛,可以制服他们的、其他人的神通。
“15能施辩才”,辩才,假使这个众生,某个场合需要他去说话,但是他辩才很差,佛可以加持他,就在那个时候,滔滔不绝的,大篇大篇的话可以说出来,并且具有说服力。
那么下边是“16能施忆念”,假使这个人记忆不好,佛可以使他能够把以前的事情都可以回忆起来。
“17能施安乐”,他说法的时候,可以使那些在会的大众感到身上非常之舒适的轻安,入定一样。但是这是临时的,不是永远如此。但是听的时候,使你生轻安,那你听得进去。本来我们一般人,身体不好的,坐上两个小时,哎呀,腰酸背痛,腿也疼起来了,那听不进去了。他可以施你加持,跟入定一样地舒服、轻安。那么同时也可以一切灾患、非人之害都可以息除。这是佛的“能施安乐”。
最后一个是“18放大光明”,他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各式各样的光明,都可以放出去做饶益有情的事情。
这是佛的十八种的变化。你们要仔细看,就看《瑜伽师地论》三十七卷,我们不多讲了。那很多,讲的非常多。
“令生欢喜未信信”,神通变化什么作用?这个使他们,众生生欢喜心,没有信产生信心,或者是化身、化境、化语。化身,化各式各样的身体;化境,变各式各样的环境;化语,他这个化身里边说话。这样子,引一切众生入圣教,而饶益他。这是神通变化。那么这个,没有神通的怎么办?没有神通就是说法了。
这十一个饶益有情的我们讲完了,后边不是说饶益有情有十二个事情吗,为什么多一个,你们一比就看出来了,是把它分开了,分了,一个分了两个。
丙四 结义
“成自威福善法戒,利他意乐饶益行,若未具足神化力,依此情境戒相行。”
威分三类:(一)神通威力,由定自在起六通十八变等;(二)法威力,六度般若等;(三)俱生威力,由福德资粮证得俱生甚稀奇法,如形色、寿量、勇敢、行舍、技术等特能是也。
福有八种:(一)寿量;(二)形色;(三)族姓;(四)自在;(五)信言;(六)大势;(七)人性;(八)大力。如是等八种具。
“利他意乐饶益行”:“真正利他必全善法,发心利他必学此戒。”
“若未具足神化力”:“虽有法威力、俱生力而不具足神通力者。”
“依此情境戒相行”:“应依圣师无着广解有情、境事、戒相三者而作饶益也。”
乙二 圆集要义
丙一 总明三聚要义
下边是三聚戒的一些重要的意思。“初律仪戒云何修,依别解脱及广释”,那么这三聚戒怎么修法呢?总结地说一下,第一个,律仪戒。它是依别解脱戒,依佛说的别解脱经跟其他的广解,解释的那个别解脱经的那些,就是律藏了,那些还有其他的注解了,依这个去修。
“摄善法戒依六心”,摄善法戒依六个心来修,“随行观察生觉慧”,随时随地,随你行住坐卧,处物,接物处事的时候,观察自己的心,产生一个觉慧。那跟慧行刻意一样的,产生这个智慧。
那么哪六个心?这书上讲的,就是把那个内容写了,六个心没写,你们可以注一下。第一个是轻蔑心,轻蔑心,就是轻心、陵蔑这两个字把它拆开来了,轻心、陵蔑这个轻、蔑两个,第一轻蔑心。第二个是懈怠俱行心,懈怠,俱行就是“《俱舍》”的“俱”,跟懈怠一起行的心,懈怠俱行心。第三个是有覆蔽心,有盖覆的,就是有五盖把它心盖住的,有覆就是盖覆的覆了,蔽就是隐蔽的蔽,有覆蔽心。第四个是勤劳倦心,很勤恳很劳苦的,疲倦了,这个心,勤劳倦心。第五个是病随行心,害病了,跟病一起随行,随病,随他的随,随喜的随,病随行心。第六个是障随行心,有障,跟障一起走,一起生起的心。那这是六个心。这六个心随时观察。
那么这六个心里边,第一个轻蔑心就是轻慢的心,陵蔑的心,没有胜解。什么叫……,就是轻心,没有胜解,对于佛的正法没有一定的、肯定的理解,没有胜解心;那么陵蔑心看不起人家的心,这个都属于轻蔑心。
那么第二种是懈怠俱行心,懒惰、骄傲、自己自我陶醉、放逸等等,这些心都属于懈怠的俱行心,都是不精进,懈怠俱行心。
第三种,是“贪欲盖缠诸烦恼”,五盖,贪欲了、瞋恚了、昏沉掉举、睡眠恶作、疑等等,这个五个盖,把你缠起来了,或者心里边有其他的烦恼,根本的烦恼、小烦恼等等,有这些的,叫有覆盖心。
第四种勤劳倦心,做修行或者做什么事情,做得很精进很勇猛,但是时间久了,疲劳了,就是生不起,这个劲没有了,这个是,这是一个叫疲劳倦心。“勇猛勤修身心疲”,他修行或者是怎么做这个善事情,很勇猛很精进,但是身心疲劳,这个时候叫勤劳倦心。那么海公上师这个写个字很重要,“法或得力时最当留意”,你修行得力的时候最要注意这个事情,不要产生勤劳倦心。
第五种,是“不堪大势随病行”,身体有病了,大的事情,大的这个辛苦的、利生的、修行的事情做不起了,这是有病了,没有办法了,那么是病随行。
还有一个“障随行”,什么障,就是“喜乐谈论随行等”,欢喜跟人家聊、聊天,欢喜跟人家说闲话,这个属于障,修行的障,有这样子的那就是属于第六种“障随行心”。
海公上师他的修行经验,他说“夹杂如是六类行心而行摄善法者,美食中粪土也”。他说假使这六个心不除掉,你虽然在做饶益有情的事情,等于说你很好的饮食里有大粪在这里头,那就不好吃了,臭得不得了了。所以这个东西,六个心要除掉。那摄善法戒如何修?就是把六个心不要给它生起来。
那么这个里边有简别4,前面三种心,决定不能忍受,就是轻蔑心、懈怠放逸心、五盖烦恼的缠缚的心不能生起,这是生起来之后都是有罪。那么第四种心,就是说“勤劳倦心”,假使你为了要……,太疲劳了,要休息一下,休息好了之后,还是勇猛精进去干事情修行的,那个没有罪。如果你说,哎呀,修了那么辛苦,弄得疲劳不堪,一无所得,干脆不要修了,那完了,这个是有罪。那么“病随行心”——第五个心,有病了,你要休息一下,这个没有罪。那么第六个心,这个又有简别了,假使你跟人家谈论,是为了利他,同时你自己不执着这个谈论的味道,心里是说么是跟人家说了,东说西说的在说,但是说的目的是要饶益他,同时自己也不耽着那个闲谈的,并不感到有什么乐趣,这样子是无罪的。如果你感到很欢喜说这些闲话,或者是你少分的,自己有一点点欢喜心,同时对人家又没有义利,没有好处,这是有罪的。
那么这是行六度的时候,要观察自己这六个心有不有。有了之后还要简别,哪些一向有罪的,哪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没有罪,但是在某种情况之下又是有罪,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所以说我们学戒,不学的话,你怎么知道你犯了不犯?这些你不学你怎么知道?一定要学的。
丙二 分别修饶益行六法
那么再下边“分别修饶益行”,这是摄善法戒,前面是别解脱戒修法,那么饶益有情戒如何修。这个里边我们要念一段文,念一段文是强调这三聚戒里边,它的重要性。这是宗大师的书里边,《戒品释》里边有这么,引了这一段文。
他说“初发业者”,开始修的,以别解脱戒为上首,这个叫誓愿行,就是以别解脱戒,初发心的人以别解脱戒为重点。“胜解行者”,他修行高一层了,胜解行一般是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那个地位的时候,以摄善法戒为上首,重点在摄善法戒;入了大地的,就是登了地的菩萨,那以饶益有情戒为上首。
所以说菩萨戒是有层次的,我们开始初学的时候,别解脱戒是重点,你不要说我要饶益有情了,我别解脱戒就不管了,错了。那么大菩萨了,登了地的菩萨,他别解脱戒已经成熟了,他已经是非常之不会、不会再犯了,那个时候重点放到饶益有情去了。
这个自己什么地位,自己要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初发心的凡夫,你说你别解脱戒不要了,那就错了。登了大地的菩萨,当然他的境界不同了,他可以有些地方,以饶益有情为主了,那么没有登了大地的,就不要,不能学这个。印光法师经常说的,你是个凡夫,你学起国王来了,你国王的宝座坐下,坐上去了,那你马上拉下来杀头的。这个你是把地位搞错了。
那么下边我们说,再接下去,饶益有情戒怎么修?“修饶益行六处观”,饶益有情戒的时候总的方法是六个地方要观察。“初中后时正心念”,“初”,开始的时候,“中”,正在做的时候,“后”,做完了,这个都要提起正心,正知正念。“自他财法作盛衰,各各分别又六事”,就是说,就是看自己的财、自己的法有盛的或者衰的,对方的财、对方的法或者能盛的或者是有衰的,从这个地方看,又分六种来看。
下边就是一个个看,“各各分别又六事”。什么叫财衰,什么叫法衰,什么叫财盛,什么叫法盛?先把这个讲一下。
“不得资生或断坏,与此相违说财盛”,我们资生的用具,衣啊,食啊,其他的用具,得不到,或者得了之后坏掉了,失掉了,这个就是财衰的现象。那么假使是反过来说,资生资具很多,不但是得到还不断地有增加,这个是财盛。
那么什么叫做法衰?“违背学处障闻法,不能思惟得复失,不得修证证还退”,这是法衰。“违背学处”,犯了戒,跟戒不符合的,这个不能做的,跟戒不合的法衰,就是利他也不能做。“障闻法”,这个事情本来要闻法的,他有障,给你不能闻法,或者你闻了法之…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