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要如法如理思惟,障你的思惟,不能如理思惟的。或者,虽然闻了思了,但是后来又失掉了。“不得修证”,障住你没有修证,没有修没有证的人得不到修证,证了的人要退。这些都是属于法衰的范围。那么反过来,不犯戒,能够护持戒,能够有利于闻法,有利于思惟,不会失掉,同时能够修证的条件具足,证了也不会退,这样子的人是法盛。
那么这个四个,四个盛衰的关系知道之后,就要看了,饶益有情的时候,怎么样子的时候能饶益,怎么样子的时候有些事情不能做。
丙三 利他正方便
下边就是利他的正方便了。“益他自法无衰退,自法衰退不应为”,你要利益他,自己的法不能退,假使你犯了戒,或者障了闻思,妨碍你修证,去做饶益有情的事情,不能做。“自法衰退不应为”,假使你不衰退的,对自己的学修,持戒,没有妨碍,那么你不去做利他的事情,那个不对,那是有罪。所以说利他的时候,一定要自己的法,法上没有衰退,这个可以做。
“自法衰退不应为”,假使你要利人,违背了戒定慧,就是违背了学处了,你犯了戒去利人,不要做,不能做。不但是不要做,不能做,违背了闻思修。“远道近惑”,这是海公上师的注解,离开了道,接近烦恼,这样子的话,这样子的好事不要做,为什么?久而久之,自己要误入邪道。“久则入恶,而不自知,害人害己”,表面上是利人,结果最后的结果是不但是不利人,是害人又害己。这个事不要做。所以说我们菩萨道饶益有情是有条件的。要自法不衰退的条件下做,如果自法要衰退的不能做。
“自财衰退当应为,自他皆盛更速行”,假使自己饶益有情,为了饶益有情,自己的财衰退了,或者本来要得到的资生之具没有了,或者是人家该要供养你的,你为了做那个事情没有受到供养。我们说很多人,有的地方,打什么千僧斋啊,什么海外的法师来了,结缘了,一个人有几十块或者有上百块的,人家就赶去了,你正在修定或者正在听经,没有去。没有去财失掉了,失掉就失掉了。这个,你做利人的事情,财衰没关系,财衰你不做,有罪。自己的财不在乎,法却不能衰。这个是一个一定要注意的。假使你自己财衰,怕自己财衰了,利人的事情就不做了,有罪,这个不能不做。
“自他皆盛更速行”,自己财要盛,对方也能够得到盛,那么更要做,那不要说。假使自己财法盛,这个事情自己财法是都好,而不去做利他的事情,那么这样子,有罪。
所以说我们菩萨戒跟别解脱戒不一样,别解脱戒是不做坏事就可以了,菩萨戒你自己财也盛,法也盛,不会妨碍的,而利人的事情不做,犯罪了,这是犯了菩萨戒。所以这个六条要好好看,就是自他的财法互相随顺的关系,一共分了这么六条。 这个在《戒品释》里边,他一条条讲得很仔细。那么我们把原则掌握住了,也可以了。大家自己也分得下来。
丙四 学修总方式
下边学修的总方式。“菩萨大行甚难行,要于学处堪负荷,于此三聚能善修,尤更勤学别解脱”,这是特别强调一点,菩萨的大行就是菩萨戒了,是不容易做到的,他一定要……。我们说菩萨行菩萨道,那个是舍头目脑髓,这个是很不容易做。那么你一定要先把菩萨戒持好,你要发心,那把菩萨戒要好好地学好。这个心一定要生起来。
那么这三个菩萨戒,三聚净戒里边,要好好地修的话,关键在别解脱戒,重点还在别解脱戒。这三种戒我们说,这是《瑜伽师地论》里边有一段话,我们念一道,就是强调别解脱戒的重要性。“此三种戒”,就是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戒了。“由律仪戒之所摄持”,这三个戒的根本摄持的是律仪戒摄持的。“令其和合”,所以说三个戒能够和合在一起,做一个,能够成就一个整个的菩萨戒,管摄持力量是别解脱戒。“若能于此精进守护”,假使别解脱戒能够精进的守护它,“亦能精进守护余二”,就是说根本的摄持力在别解脱戒,你只要给别解脱戒能够精勤地护持它的话,那么其余两个……
(9A开始)……别解脱戒是根本。你别解脱戒精心守护的话,也能够清净地守护其他的两个 ——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假使反过来说,于此别解脱戒不能守护的话,那么其余两个戒也守护不了,不要说大话,说我别解脱戒不要管它,我两个,后面两个饶益有情的、大乘的我受了就行了,这是做不到的。
“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一切菩萨律仪”,假使你毁谤律仪戒,认为大乘菩萨不要受律仪戒的,那就是毁谤菩萨戒,把后边两个一起毁谤在里边了。把这根子抽掉了,还有什么饶益有情、摄善法就没有了。所以这一段文很值得警惕,宗大师再再强调的是持戒,而这个持戒中间即使是菩萨戒,重心也在、基本也在别解脱戒,别解脱戒能持好的,才谈得上后边两个戒持好。如果别解脱戒持不好的,甚至于不想持的,那么你后边两个戒根本持不了。
丙五 引证经文
那么下边就是说那些,讽刺那些自以为大乘的人了。“若尚不能勤十善”,别解脱戒的根本就是十善了,五戒十善了。假使你十善里边的一个善法也行不了,而“自称大乘”,自以为我是大乘,做利生的事情,这个十善的那些小规矩不必持,我只要利生就可以了,这样的人是大妄说,大妄语,打的大妄语。这个诃斥的很厉害,这是经上。“欺诳诸佛惑世间”,一方是欺骗十方的佛、菩萨、阿罗汉,也诳惑就是一切世间上的人,就是世间的鬼神、父母、亲友,就是上欺诸佛,下惑世间。
那么这样子的果报怎么样?“生前困苦死入狱”,生前,在现生他的福报要减弱,甚至于显出那些不好的报,至于说来生决定入地狱。那么生前可能以前福报大,暂时感不到,但是生后的恶道——地狱免不了的。那么这一些值得警惕,这是强调别解脱戒的重要性。
乙三 受戒法
下边是受戒了,我们把菩萨戒的原则性的东西基本讲过了,那么如何受菩萨戒?这是下边受戒的一些条件,受戒方法。
丙一 受戒通法
第一是受戒通法,就是要受戒要什么条件?“皈依三宝菩提心”,一定要有皈依三宝的心,要发菩提心。“学修六度利有情”,决定要发这个愿,要为利一切众生我要学修这六度,学修怎么?学就是知道它的开遮持犯,哪是持,哪是犯,哪是……,哪些戒条都要知道,然后才修得起来。你学都不学,你修什么?学都不要学,你修什么?
所以说我们,我们清凉桥的规矩,以前五台山了,受了戒之后,戒本一定要背下来,比丘戒一定要背下来,菩萨戒嘛我们是背的那个颂了,但是别解脱戒是戒本。我们现在很多人受了戒之后,不但没有说背戒本,到底有几条搞不清楚。二百五十条,你一条一条给我说出来,你不要一个字一个字背下来,哪些内容给我讲一下,你讲不讲的下来?你说我讲不下来,讲不下来你怎么持?那是做样子的,骗骗人了,我戒牒拿到了,我是比丘了,可以受供养、礼拜了。但是,什么戒,自己糊里糊涂,很危险。
受了之后要持。那么我们说末法时期,很多做不到,做不到么惭愧。惭愧,发惭愧心,求忏悔。不能说我是这个是做不到就不要持了,那个话错掉的。我们福报没有,生在这个末法时期,很多事情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我们福报不够,自己的业障重,这要求忏悔,惭愧、忏悔。没有一个有资格来说不要,取消它,顺着你的烦恼心,这是不行的。
“究竟得成无上觉,求受三聚菩萨行”,为了这样子学修六度来利益众生,最后圆满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这样子的心来求三聚净戒——菩萨戒。那么就是说要求菩萨戒的人,要发这个心,真正的皈依三宝的信心有了,菩提心也生起了,然后六度利益众生事情都知道,最后要成佛必须要修这六度,不怕困难。这样子的人可以求菩萨戒。
丙二 学修之大本
那么学修的大根本是哪个?两个菩提心。我们说菩萨戒没有菩提心,你怎么受菩萨戒?心都没有发起来,那个戒条根本持不了,那你这个菩萨是冒充的假菩萨,那是骗,欺诳十方诸佛,也诳一切众生。他是要,就是那个欺世盗名了,这是不好的事情。那么你如果没有这个菩提心,你干脆这个菩萨戒你就不要受好了。你何必去挂一个菩萨的名字,你没有这个,功德也没有。那么真正有这个发心才能够受菩萨戒,那么这个两个根本就是菩提心。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依止瑜伽菩提道,俗谛知母报恩行”,世俗菩提心就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修菩提道,一层一层上去。那么,我们这个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得很多了,“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菩提心”,一层一层地上去,最后,最后菩提心生起来了,就是世俗菩提心。我们《五字真言》也有。世俗菩提心你都没有,你想行菩萨道,那谈何容易。
那么还有,世俗菩提心有了够不够?还不够,还要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一切法空的道理。“般若能断中观等,清净菩提胜心证”,“般若”能断一切烦恼,能断一切戏论妄执,虚妄的执着都能够断掉;“中观”,龙树菩萨的《中观论》等;“等”,就是还有很多的讲中观道理的论、论疏,不少的经了、论了这一类的东西。然后真正地证到清净的菩提心,殊胜的心证到了,这是胜义菩提心。一切法空证到了,胜义菩提心。
那么在胜义菩提心之前,先要有世俗菩提心。菩提心的真正的内涵是这么两个东西。单有前面一个还不够,单要后面不要前面,根本做不到,没有前面就没有后头。单是有前头,后头没有也不行。所以这两个一起圆满了,成佛。菩提心圆满,菩萨行圆满就成佛了。那么我们说真正以菩萨戒,以菩提心为依止,开始依世俗菩提心,然后登了地之后不断地圆满胜义菩提心,最后两个全部圆满的话就是成佛。这是学、受菩萨戒的一个根,最要的根本,菩提心。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