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正义分有师无师
那么下边受菩萨戒,他有些条件。下边分二种,一种是有师,一种是无师。无师我们下边要讲:实在条件没有了,没有授戒的师,那么只好在佛面前受;假使有师的话,一定要有师受。假使你以我慢的心不愿意从人家受,我佛前受,反正有无师授的我可以,不行,这个不得戒。那么如法的师下面要讲:哪些师是如法的,可以从他受;哪些师不够资格的,那就不能做菩萨戒的戒师。这个后面都要讲。先说受戒的人的条件。
“补特伽罗家出家”,不管你是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补特伽罗是有情了,他要受菩萨戒,都可以受。在家的也能受,出家的也可以受菩萨戒,但是有条件。“意乐学修胜宏愿,听闻正知善防护,坚固如法正授受”,那么你要受菩萨戒的人,在家出家固然都可以受。但是这个出家的、在家的菩萨一定要具备这个条件,才能受菩萨戒。
第一个是意乐,本心有这个意乐心,也能够持菩萨戒的。他欢喜学欢喜修,听了菩萨戒难行道不畏惧,再难他也要学,也愿意修。这样的人“胜宏愿”,他的胜解决定,胜解心就是说一个事情我决定了之后,叫胜解,这个我们《俱舍》学过的。这个他一定要学这个菩萨戒的心决定之后,“不由(他劝)他强胜他等”。这个是就是两种,一种他发的愿,就是自己有这个意乐心愿意菩萨道再难行,凡是受菩萨戒要先跟他讲菩萨戒的戒条,这样子叫持,这样子叫犯,犯了有什么过失,听了之后不畏惧,愿意受,就受;听了之后畏惧了不敢受,就不要受,不要糊里糊涂去受了去犯了很多,那就不好。那么他意乐心有,愿意学愿意修,发殊胜的胜解心,也很大的愿,愿意担任这个事情,这样的人有条件受菩萨戒。
如果他是人家劝他的,“哎,菩萨戒好,受了有什么功德,将来能成佛,非要菩萨戒不可”,勉勉强强的人家劝了来的,不能自己发心的,不要受。或者是胜他,“他都受了菩萨戒了,我还没有受,不好意思,我要受菩萨戒,啊,我比他高一等”;或者“那些人没有受,我去受个菩萨戒我比他高,我可以说法,他要听我的话”。这样子从胜他的心出发受菩萨戒,也不行,不是真正的清净意乐心。那一定要自己自觉地、不畏艰难地要求。
“听闻正知善防护”,在受之前先要听闻,它的正知里边的条项都要知道,同时能够善巧地防护不犯。“坚固如法正授受”,那个坚固,再难行也不退。如法的“正授受”,那么如法地依止来受。就是意乐心要清净,不是人家劝的。所以说我们受菩萨戒,一定要自己发心,不要人家劝也不是为了胜过人家,这样子的人可以受;否则的话不应给他授,不是自己要修的,不是自己发愿发心的,不能给他授菩萨戒。那么受之前要给他讲菩萨戒里边的一些条相,怎么叫犯,犯了之后有什么过失,他听了,他愿意受就授,如果听了害怕,退了,就不要给他授。
丙三 授戒师之相
那么下边就是有师,那么,我们要菩萨戒要求师了。
丁一 合法者相
怎样的师才可以授我们菩萨戒?“访求大愿住戒乘,智力语表善开解”,正规的、能够授菩萨戒的戒师,合法的要具足这些条件。“大愿”,自他二利的,发了大愿的;“住戒乘”,他能够善巧地护持那些戒,安住在戒里边的,三聚净戒,就是自己能精勤地守护修持那些菩萨戒的;他同时还要有智慧,有力量,他说话,那些能够给你讲,使你开解。有些他问答说话搞不清楚的,那也不行,道理不能讲给人家听、使人家知道的也不行。
我们授戒的时候,要举行做羯磨了,羯磨的词他搞不来的,他这个仪式怎么做不知道的,这些人也不能找他授。要有智慧,授戒的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不弄错的,羯磨的时候问答不错的,同时也能够讲道理,很明显的开解使人家知道的,有这些能力的人,功德具足的、菩萨戒持得很好的、有大愿的,这样的人可以做,求他做戒师,从他受菩萨戒。
丁二 不合法者相
那么下边就是说不如法的人,不能做授菩萨戒师的。“不具一切唯聪慧”,前面的功德没有,他单是会说,嘴巴里说得一大套,有点世间的世智辩聪;“损害意乐或加行”,他意乐心并不是前面说的清净意乐心,他对意乐加行都有损害的,什么叫意乐加行后边有。“损害意乐或加行”,意乐或者有损害的,加行有损害的,都不能做戒师。那么意乐有多少,加行有多少,下边要讲:意乐有四种,加行有六种。如果这四种不行的,那就不能做戒师。
坏意乐四
意乐有几种?“意乐坏信难契入,不善思惟不精进”,意乐有四种。“坏信”,三宝、戒就是誓不坏信了,证了见道之后,对三宝的功德,对戒的功德坚持坚信不移,无论如何不会退的,这个就是四正勤。那么我们没有证到见道之前,他要对三宝的功德、戒的功德能够确实相信,起了胜解心不动摇的,这样子的人,行。如果他信心没有,没有这个胜解心,对三宝的功德,戒的功德不具坚固信心的,不能做。“难契入”,原来的意思是对菩萨道他不趣入,不趣向于持这个菩萨戒的,就是对这个戒不重视或者是不愿意行的,或者行不来的。
那么海公上师又把它发挥了一些,“故为高远难能或示傍门小径不入正轨”,自己不能趣入却还要做一个故意标榜的很高,这个抬高自己嘛;或者,用一种傍门小径,捷路,告诉人家,哎,这样子的快,不要走那个大道了,使人家不入正轨的,都属于不趣入的、难契入的范围。
在《瑜伽师地论》原文是“不趣入”,“不趣”,就是趣向的趣了,五趣的趣,“不趣入”,这里就是“难契入”。海公上师也发挥了一些,他的经验了,修行的经验。“不善思惟”,他思惟的东西不是顺了佛教的三法印的,是世间颠倒的事情,背反禅菩提,跟菩提相反的事情,他就是说作这些思惟的人不能做戒师。“不精进”,懈怠的,“推延纡绕”,自己不干脆,拖拖拉拉或者是转弯抹角的,这些人我们说不能做戒师。在这个《瑜伽师地论》讲得很多,我们大概看一看,第一个没有胜解心,第二个是不趣入,第三后来是不思惟,或者是坏功用,那么这是坏意乐的。
坏加行六
下边是坏加行的,坏加行就是违背六度的。“损害加行违六度”,所谓意乐的损坏是前面四种,那么损坏加行的,就是他的行动违背六度的。
“爱着身财起悭惜,大欲多求不喜足”,第一个是布施了,布施,他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贪着这个身财起悭惜,舍不得,不愿意布施。“大欲多求”,不但是不愿意布施,心里欲望很大,要多求,求到了还“不喜足”,不断要多多地追求。世间上做生意,从很小的小生意做起,慢慢地做了百万富翁,百万富翁他不满足的,百万千万亿万不断地想加,这个贪心永远满不了的。那么我们菩萨道却不能是这样子,要布施,如果你对身财悭惜不能布施,同时还要追求,大欲不知足,那这个违背布施度的人,这样的人不能做戒师。
第二个是违背戒的,“犯他胜法现恶行,犯余不敬戒行缓”,他胜罪,他胜罪是根本戒了,为什么叫“他胜”?“他”就是烦恼了,我们比丘是战士,勇士这个,经上常常说这个,这勇士打仗,跟烦恼打仗,跟烦恼打仗的时候,你要克服烦恼,消灭烦恼,结果是,他是,“他胜”,给烦恼打败了,他烦恼胜了那完了。他胜罪就是根本罪,犯了四根本了。“现恶行”,犯了根本罪,改了没有?还在做坏事,这个是这样的人不能做戒师。那么根本罪不犯,犯余不敬,其他的小的戒犯了,对三宝行动上不敬重,持戒马马虎虎这些人不能做戒师。
第三是忍辱的,“不能受忍众违缘,于他损恼起恨怨,见他违犯不堪耐”,就是忍辱的那个对立面了。
“不能受忍众违缘”,这个我们世间上的人很多。海公上师所以他的修行经验是非常丰富了。“不能受忍众违缘”,一切违缘,人事方面的环境方面的,凡是这些都要忍过去,不能忍辱就是想安安逸逸的成佛。最好,我们海公上师讲,以前这么讲,最好安安逸逸地睡一觉,明天早上成佛了,这样子最好,什么功夫也不要用,躺在那里,舒舒服服的脑筋也不要动,第二天醒过来,噢,成佛了。哪有那么方便事情,修行这么方便的话,那众生那么还有那么多,地狱那么多受苦的人都不会有了,大家睡一觉嘛都成佛,多好。但是不可能的,修行总是要经过磨炼的。人的思想是只想安逸,我们修行的人,这个思想大家都有一点嘛我看——最好避免艰苦,越是安逸越好,这个道场生活苦不要,跳一个地方去,那里如果学的太严了又不要,那地方管得太紧了又不要,最好一个顺自己的烦恼的,安逸地方去修行。不行的,做不到的。
“于他损恼起恨怨”,人家对他一些,一些损害的时候,起怨恨心,不知道因果,只知恨对方。
“见他违犯不堪耐”,还有一种,人家犯了这个过失了,那么你该把他救出来了,要度他了。我们前面说犯了过失么,要治罚他或者诃责他,这是为了救他。但是他这一类人却不是。他看人家犯了过失,心里气得不得了,那些打了,骂了,罚了什么都来了,甚至于脱去袈裟逼令还俗,这一类这些过份了。我们说佛教里边有诃责,有治罚,但是目的是治病救人,是度,自己不动烦恼心,前面都讲过的,不能起瞋恨心。有的人就看了人家犯了过失了之后,甚至于很小的过失,拼命地打骂,甚至于把他撵出去,不准他出家了什么东西。这个是没有悲心的,不能忍辱的一些表现,对忍辱波罗蜜多是违犯的。
我还在年轻的时候,看到报纸上登了一个新闻,那是解放前了,说某地有一个出家人犯了根本戒,他们里边有传统,有个铁椅子,专门有个铁的一个凳子、椅子,就把他绑在铁椅子上,下边架起柴火把他烧了,犯了根本戒就把他活活烧死。这个他们好象以前有这个传统。这个我们听了是不符合佛的这个规矩的。
佛最多是你犯根本戒是驱摈,是不要你,这个僧团里不能住了,但是没有把他烧死的,打也……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