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37

  ..续本文上一页…,其他的体罚也不一定加上去的,怎么好烧死?这个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那个时候我看到报上就登这么一则新闻。那是很早了,解放以前。这个,当然了我们说民国以来也不会提倡这些了。但是他们过去传统的一些老的作风、传统还包在里边——犯了根本戒把他烧了,这个也不好。那么他犯根本戒,他应该可怜他了,就是驱摈是必须的,对他要,不能再享受那些折福的事情了,供养了、礼拜对他是不利的,那还是要大家叫他自己好好忏悔了,不能把他一把火解决问题,一把火解决什么问题,他烦恼还是一起,没有动它的分毫了。反倒他起一个瞋恨心,这不好。

  下边是精进度,“应修善法不奋兴,随顺恶业邪精进,倚卧徒侣空论谈”。应修的善法,没有这个劲头,“不奋兴”,对善法感到软趴趴的,好象这个修不起来那个,这是道心退的表现。

  我们大家自己检查自己,对于修善法,是不管念诵也好,听经也好,讨论也好,自己看书也好,感到没有劲了,这是你道心就退了,赶快求忏悔,赶快求,求加持,如果你再拖下去的话,犯戒的事情会来,甚至于会成大问题。这是不精进的苗子就是已经出现了,赶快要自己对治了。对于三聚净戒就指主要是菩萨戒,“不奋兴”,没有劲头了,不想修了。

  “随顺恶业”,但是恶业,烦恼习气,无始以来就有的,你好的放下了么,恶的就来了。顺了恶业,改也改不了,“执恶不舍”,说了又犯,犯了又说,说了又犯,这个样子你搞下去怎么办?

  “邪精进”,对世间上无记的事情或者五邪命或者其他的世间上的事情,反正不是修佛法修行的事情却非常之精进,不睡觉也可以。搓麻将,搓一夜没关系,叫他念经念了两个小时,吃不消了,腰痛背痛了,不得了了。叫他守夜守一天,“哎呀,这个受不了了,我这个睡眠没有,第二天不能,不能念经了,不能做事情了”,搓麻将却不在乎,那个做一夜也没有关系,邪精进。这个“邪精进”,实际上就是懈怠。我们佛教里的精进,对善法的勤勇奋斗,叫精进,对善法放下了不干,邪法再精进还是懈怠,这个是佛教的专门名相。精进一定是善法的。所谓“邪精进”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懈怠。

  “倚卧徒侣空论谈”,白天坐也坐不撑(川俚)——靠起、躺起,反正那个懒惰的样子了。“徒侣”,有些人是徒弟迷,我听说有好几个,什么徒弟只要他是要拜他作师父的,管他好坏都收,假使碰到一个高中生乃至大学生,那拼命追求,没有去找他做师父,他也要拼命去想办法叫他拉过来。这样子徒弟多了,教又教不来,一天到晚干啥?说闲话,空谈论,善法不修,一天到晚我们说佛教僧团里叫冲壳子,这个是四川话,一天到晚是东冲西冲的冲,天下地上什么东西都说完了,就是不修行,那个时间都浪费掉了,“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好好地想一想。

  “心不善住勤止观”,下边是禅定、般若二度,“散乱掉动趣世缘”。那么我们前面的四度修了之后还要修禅定了。佛教里边我们讲过,一切功德都从禅定里边生。如果你学了半天,没有经过禅定的这个定火来烧,一切功德都不坚固的,所以说禅定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你假使心不善住,心住,住在里边,不要攀缘外边的东西,心要内住,心向内住,你缘一个佛、法,不要缘世间上的那些烦恼。但是你心不善住,不能够安住,不能够勤精修止观,修止观并不是说我要入定。要入定,要资粮的。我们说一切法,佛法是讲因缘的,因缘够了自然入定,因缘不够,你想定也定不了,哪怕你坐在那蒲团上,坐他个八小时,把你腿痛得不得了,定的味道一点都没有,为什么?没有资粮。

  至于《定道资粮》,我们这本书就有,下面还有个《禅定品》,这一句话我经常引的,“因缘具足则能得定”,要得定,得定的因,得定的缘都够了,定就自己来了,如果因缘不足的话,求也求不到。你说一天到晚求加持求加持,我要入定,我要入定,但是你入定的因缘又不去做,那你怎么入定?佛是很慈悲要加持你了,但是那些入定因缘告诉你了,你不去、不照佛的方法去做,那一天到晚想贪便宜:最好我睡在那里不要动,佛给我加持我赶快入定。你赶快,你也不要说入定,你干脆叫佛加持你成佛好了,你这个不是更方便吗?但是做不到的。佛慈悲是把法教给我们,如法修行,并不是迷信,给你一点,你成了一个佛了。这个是小说了。

  “散乱掉动趣世缘”,在修定的时候,这两个毛病是最难治服的,一个是散乱心,东想西想,东攀缘西攀缘;一个是昏沉心,那么这两个东西,是妨定的,尤其是散乱心,掉动,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怎么定得下来?

   (9B开始)……你那个定不下来,你想的什么?世间的事情。“五欲八风上计较”,总在五欲八风上去计较得失利害,那么这样子你跟定无缘了。你要修定要把这些要放的下,这边放得下,那边才提得起,这边放不下,那边就没有味道,一点点这个气味都不会来的。这是禅定的一些违品。那么如果这样子的人,他也不想修定,也不修止观,一天到晚想的是世间上的五欲八风,算了,这样的人不能找他做戒师。

  下边般若度。这个前面,每一度每一度,都是一行了,最后慧度里边有两种,就是恶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慧,是不好的慧,有二种。一种是“现行恶慧不自知”,自己有了那些不如法的智慧,就是不合于佛的那个般若的智慧。“种诸恶心恶行认为功德”,这个是最坏的恶慧,你说不相干的慧,还是无记的,这个是坏的东西以为是好的,坏的这个恶行,做的身口的恶行,以为是功德,那就完了。“不自知”,自己也不知道,那就是不学了。好的坏的认不清楚,明明是功德不知道,明明是过失以为是功德,所以把……,你没有经过学习的话,鼻子就给人家牵起走的,所以说你要自己有点自觉的,要分别善恶,非学不可。《广论》里也讲了很多。自己现在做了很多的恶行,起了很多的恶心还不知道,还是以为是功德,那就是愚昧了。“虽复开示昧无解”,虽然其他的人不断地给你开示,知道他还是糊里糊涂,先入为主,改不了。

  “于广大行自怯弱”,菩萨的大行,“噢,这个我们做不到,我们是凡夫,这个是我受不了得,不能做的,凡夫嘛就是凡夫嘛,怎么做这样的事情?”推掉了。“不能受忍心劣小”,那些法空的道理,戒定慧的那些正行,就是修的那些那个菩萨行,他忍受不了,或者是怀疑,或者甚至于认为是现在不能行的东西,该废掉了,那这样子不行了。“心劣小”,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不看到将来的广大的众生的利益,心小,菩萨的心就是要遍虚空尽法界的,整个的有情都包在心里边,这才是菩萨发的菩提心。你如果只看到自己当前的利益,甚至把自己的将来的远的利益都看不到的话,那你怎么行菩萨道?所以说这样子的人,不能以他做戒师。这是一种,恶慧里边第一个,“现行恶慧”。

  第二个,恶慧的起因。“恶慧诽谤经论律,私心邪解盲众眼”,第二种更厉害了。他这个慧是一种邪慧,诽谤经律论。这个海公上师的注解“经律胜义谓非今之所宜”,经里边,律里边讲了很多的好的道理,哎,他说现在人做不到了,现在不要了,该取消了。“或以自学而谤其余”,或者自己学了一点点,这个就够了,其他的就不要了,那些都是多余的,就拿一个咒我这一个就够了,你们去照这个修就行了,这样子都是诽谤经论律的表现。《广论》里讲了很多,一开头就讲谤法的事情,我们学佛法的人第一要避免谤法,谤法的罪不得了的大,如果你学佛法,堕入谤法的里边去了,那不但不要说行菩萨道,度众生,自己都度不了,马上就要下地狱。

  “私心邪解盲众眼”,我们说学法,西藏是重传承,一代一代的家风传下来的,这个见,这个宗派见,这个宗派见是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师父教的,师父的师父哪个,师父的师父又有师父,最高的师父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传承很要紧。从释迦牟尼佛等流下来的法流都是正的法味。如果私心妄解,自己看两本书,凭自己的智慧,第六意识怎么去思惟一下,考证考证,研究研究,这样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正确的。“私心邪解”,自己本身有烦恼,知见又不宽,所见有局限性,然后你认为这就是对了,就唯一的、最高的,这样子还要去教人,那就是自己是一个瞎子,还要把人家的眼睛都挖掉,跟了你跑,“以盲引盲,相率入火坑”,这个是不得了的罪。

  这个宗大师的论里边,他说一句话,他说恶慧起因,就是这一条,是谤菩萨,“谤菩萨素怛缆藏、摩怛履迦者,不应从受”,对于菩萨戒,他说里边有错,那么菩萨戒里边有错嘛包括别解脱戒了,说这些戒不对,现在嘛不要行了,或者嘛有错误的,这样子说法,那就是谤法了。这样子的人,我们说不能做戒师:他自己都自身难保,怎么可以去从他去得菩萨戒?

  所以说我们这里今天讲了这个要受菩萨戒,固然一方面要重自己的意乐心,要是出于自觉的,不畏困难,先要听过菩萨戒的戒条、戒相,知其难行,而知难而上。这样子以自己意乐心,不是人家劝,不是为胜过他虚荣心等等,这样子发了菩提心的,这样的人能受菩萨戒。自己条件具足,还要看对方条件具不具足,对方条件具足的,可以从他受菩萨戒,那么还要一定的仪式,一定的白的羯磨词;如果对方的戒师条件不具足,不能从他受,这个很要紧。一般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我们,经律上说的,因为没有很多人讲,这些道理都湮没了。我们必须要把它好好地宏扬起来!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八讲

  

  昨天我们讲到求菩萨戒要择师。什么样的戒师可以做我们菩萨戒的证明的师,那么这是如法的;不如法的,不能做戒师的,他的外相是怎么样,今天就讲这个。讲到一百二十五页。

  不如法的,就是加行意乐两种。意乐坏的,坏意乐的那就是第一个坏信解,对三宝…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