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他的體罰也不一定加上去的,怎麼好燒死?這個不曉得什麼時候開始的。反正那個時候我看到報上就登這麼一則新聞。那是很早了,解放以前。這個,當然了我們說民國以來也不會提倡這些了。但是他們過去傳統的一些老的作風、傳統還包在裏邊——犯了根本戒把他燒了,這個也不好。那麼他犯根本戒,他應該可憐他了,就是驅擯是必須的,對他要,不能再享受那些折福的事情了,供養了、禮拜對他是不利的,那還是要大家叫他自己好好忏悔了,不能把他一把火解決問題,一把火解決什麼問題,他煩惱還是一起,沒有動它的分毫了。反倒他起一個瞋恨心,這不好。
下邊是精進度,“應修善法不奮興,隨順惡業邪精進,倚臥徒侶空論談”。應修的善法,沒有這個勁頭,“不奮興”,對善法感到軟趴趴的,好象這個修不起來那個,這是道心退的表現。
我們大家自己檢查自己,對于修善法,是不管念誦也好,聽經也好,討論也好,自己看書也好,感到沒有勁了,這是你道心就退了,趕快求忏悔,趕快求,求加持,如果你再拖下去的話,犯戒的事情會來,甚至于會成大問題。這是不精進的苗子就是已經出現了,趕快要自己對治了。對于叁聚淨戒就指主要是菩薩戒,“不奮興”,沒有勁頭了,不想修了。
“隨順惡業”,但是惡業,煩惱習氣,無始以來就有的,你好的放下了麼,惡的就來了。順了惡業,改也改不了,“執惡不舍”,說了又犯,犯了又說,說了又犯,這個樣子你搞下去怎麼辦?
“邪精進”,對世間上無記的事情或者五邪命或者其他的世間上的事情,反正不是修佛法修行的事情卻非常之精進,不睡覺也可以。搓麻將,搓一夜沒關系,叫他念經念了兩個小時,吃不消了,腰痛背痛了,不得了了。叫他守夜守一天,“哎呀,這個受不了了,我這個睡眠沒有,第二天不能,不能念經了,不能做事情了”,搓麻將卻不在乎,那個做一夜也沒有關系,邪精進。這個“邪精進”,實際上就是懈怠。我們佛教裏的精進,對善法的勤勇奮鬥,叫精進,對善法放下了不幹,邪法再精進還是懈怠,這個是佛教的專門名相。精進一定是善法的。所謂“邪精進”這個詞,實際上就是懈怠。
“倚臥徒侶空論談”,白天坐也坐不撐(川俚)——靠起、躺起,反正那個懶惰的樣子了。“徒侶”,有些人是徒弟迷,我聽說有好幾個,什麼徒弟只要他是要拜他作師父的,管他好壞都收,假使碰到一個高中生乃至大學生,那拼命追求,沒有去找他做師父,他也要拼命去想辦法叫他拉過來。這樣子徒弟多了,教又教不來,一天到晚幹啥?說閑話,空談論,善法不修,一天到晚我們說佛教僧團裏叫沖殼子,這個是四川話,一天到晚是東沖西沖的沖,天下地上什麼東西都說完了,就是不修行,那個時間都浪費掉了,“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好好地想一想。
“心不善住勤止觀”,下邊是禅定、般若二度,“散亂掉動趣世緣”。那麼我們前面的四度修了之後還要修禅定了。佛教裏邊我們講過,一切功德都從禅定裏邊生。如果你學了半天,沒有經過禅定的這個定火來燒,一切功德都不堅固的,所以說禅定是個很關鍵的問題。你假使心不善住,心住,住在裏邊,不要攀緣外邊的東西,心要內住,心向內住,你緣一個佛、法,不要緣世間上的那些煩惱。但是你心不善住,不能夠安住,不能夠勤精修止觀,修止觀並不是說我要入定。要入定,要資糧的。我們說一切法,佛法是講因緣的,因緣夠了自然入定,因緣不夠,你想定也定不了,哪怕你坐在那蒲團上,坐他個八小時,把你腿痛得不得了,定的味道一點都沒有,爲什麼?沒有資糧。
至于《定道資糧》,我們這本書就有,下面還有個《禅定品》,這一句話我經常引的,“因緣具足則能得定”,要得定,得定的因,得定的緣都夠了,定就自己來了,如果因緣不足的話,求也求不到。你說一天到晚求加持求加持,我要入定,我要入定,但是你入定的因緣又不去做,那你怎麼入定?佛是很慈悲要加持你了,但是那些入定因緣告訴你了,你不去、不照佛的方法去做,那一天到晚想貪便宜:最好我睡在那裏不要動,佛給我加持我趕快入定。你趕快,你也不要說入定,你幹脆叫佛加持你成佛好了,你這個不是更方便嗎?但是做不到的。佛慈悲是把法教給我們,如法修行,並不是迷信,給你一點,你成了一個佛了。這個是小說了。
“散亂掉動趣世緣”,在修定的時候,這兩個毛病是最難治服的,一個是散亂心,東想西想,東攀緣西攀緣;一個是昏沈心,那麼這兩個東西,是妨定的,尤其是散亂心,掉動,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怎麼定得下來?
(9B開始)……你那個定不下來,你想的什麼?世間的事情。“五欲八風上計較”,總在五欲八風上去計較得失利害,那麼這樣子你跟定無緣了。你要修定要把這些要放的下,這邊放得下,那邊才提得起,這邊放不下,那邊就沒有味道,一點點這個氣味都不會來的。這是禅定的一些違品。那麼如果這樣子的人,他也不想修定,也不修止觀,一天到晚想的是世間上的五欲八風,算了,這樣的人不能找他做戒師。
下邊般若度。這個前面,每一度每一度,都是一行了,最後慧度裏邊有兩種,就是惡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慧,是不好的慧,有二種。一種是“現行惡慧不自知”,自己有了那些不如法的智慧,就是不合于佛的那個般若的智慧。“種諸惡心惡行認爲功德”,這個是最壞的惡慧,你說不相幹的慧,還是無記的,這個是壞的東西以爲是好的,壞的這個惡行,做的身口的惡行,以爲是功德,那就完了。“不自知”,自己也不知道,那就是不學了。好的壞的認不清楚,明明是功德不知道,明明是過失以爲是功德,所以把……,你沒有經過學習的話,鼻子就給人家牽起走的,所以說你要自己有點自覺的,要分別善惡,非學不可。《廣論》裏也講了很多。自己現在做了很多的惡行,起了很多的惡心還不知道,還是以爲是功德,那就是愚昧了。“雖複開示昧無解”,雖然其他的人不斷地給你開示,知道他還是糊裏糊塗,先入爲主,改不了。
“于廣大行自怯弱”,菩薩的大行,“噢,這個我們做不到,我們是凡夫,這個是我受不了得,不能做的,凡夫嘛就是凡夫嘛,怎麼做這樣的事情?”推掉了。“不能受忍心劣小”,那些法空的道理,戒定慧的那些正行,就是修的那些那個菩薩行,他忍受不了,或者是懷疑,或者甚至于認爲是現在不能行的東西,該廢掉了,那這樣子不行了。“心劣小”,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不看到將來的廣大的衆生的利益,心小,菩薩的心就是要遍虛空盡法界的,整個的有情都包在心裏邊,這才是菩薩發的菩提心。你如果只看到自己當前的利益,甚至把自己的將來的遠的利益都看不到的話,那你怎麼行菩薩道?所以說這樣子的人,不能以他做戒師。這是一種,惡慧裏邊第一個,“現行惡慧”。
第二個,惡慧的起因。“惡慧誹謗經論律,私心邪解盲衆眼”,第二種更厲害了。他這個慧是一種邪慧,誹謗經律論。這個海公上師的注解“經律勝義謂非今之所宜”,經裏邊,律裏邊講了很多的好的道理,哎,他說現在人做不到了,現在不要了,該取消了。“或以自學而謗其余”,或者自己學了一點點,這個就夠了,其他的就不要了,那些都是多余的,就拿一個咒我這一個就夠了,你們去照這個修就行了,這樣子都是誹謗經論律的表現。《廣論》裏講了很多,一開頭就講謗法的事情,我們學佛法的人第一要避免謗法,謗法的罪不得了的大,如果你學佛法,墮入謗法的裏邊去了,那不但不要說行菩薩道,度衆生,自己都度不了,馬上就要下地獄。
“私心邪解盲衆眼”,我們說學法,西藏是重傳承,一代一代的家風傳下來的,這個見,這個宗派見,這個宗派見是不是自己想出來的?師父教的,師父的師父哪個,師父的師父又有師父,最高的師父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所以傳承很要緊。從釋迦牟尼佛等流下來的法流都是正的法味。如果私心妄解,自己看兩本書,憑自己的智慧,第六意識怎麼去思惟一下,考證考證,研究研究,這樣出來的東西不一定正確的。“私心邪解”,自己本身有煩惱,知見又不寬,所見有局限性,然後你認爲這就是對了,就唯一的、最高的,這樣子還要去教人,那就是自己是一個瞎子,還要把人家的眼睛都挖掉,跟了你跑,“以盲引盲,相率入火坑”,這個是不得了的罪。
這個宗大師的論裏邊,他說一句話,他說惡慧起因,就是這一條,是謗菩薩,“謗菩薩素怛纜藏、摩怛履迦者,不應從受”,對于菩薩戒,他說裏邊有錯,那麼菩薩戒裏邊有錯嘛包括別解脫戒了,說這些戒不對,現在嘛不要行了,或者嘛有錯誤的,這樣子說法,那就是謗法了。這樣子的人,我們說不能做戒師:他自己都自身難保,怎麼可以去從他去得菩薩戒?
所以說我們這裏今天講了這個要受菩薩戒,固然一方面要重自己的意樂心,要是出于自覺的,不畏困難,先要聽過菩薩戒的戒條、戒相,知其難行,而知難而上。這樣子以自己意樂心,不是人家勸,不是爲勝過他虛榮心等等,這樣子發了菩提心的,這樣的人能受菩薩戒。自己條件具足,還要看對方條件具不具足,對方條件具足的,可以從他受菩薩戒,那麼還要一定的儀式,一定的白的羯磨詞;如果對方的戒師條件不具足,不能從他受,這個很要緊。一般的人都不知道,這個我們,經律上說的,因爲沒有很多人講,這些道理都湮沒了。我們必須要把它好好地宏揚起來!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八講
昨天我們講到求菩薩戒要擇師。什麼樣的戒師可以做我們菩薩戒的證明的師,那麼這是如法的;不如法的,不能做戒師的,他的外相是怎麼樣,今天就講這個。講到一百二十五頁。
不如法的,就是加行意樂兩種。意樂壞的,壞意樂的那就是第一個壞信解,對叁寶…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