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戒的功德他的信心不夠;第二種對菩薩戒的高大的行持不能趣入;第叁種不善思惟,想的都是跟菩提反起的東西,世間的顛倒的事情,作那些不正的思惟;第四種就是不精進,不能精進行持,主要是菩薩戒。那麼這樣子的意樂心的就不能做戒師。這是意樂,是內心的。
那麼加行方面就是行動方面的,對六度有違反的,那是不行。尤其是最後,對般若度裏邊有惡慧的,一個是現行惡慧,一個是惡慧的根子,那麼這兩種有的話,絕對不能做戒師。
開揀
下邊“開揀”,就是說萬一這個非常如法的師難找的話,那麼這樣子開許。“上來諸過分少具,于叁聚戒能善勤,慚愧不覆能知悔,無諸惡慧亦可師”,就是說全部如法的戒師不好找的話,那麼是差一點,我們說前面所說的那些過失一部分有,或者少少的有,不是全部有,也不是多多的有。那麼這樣子的人,“于叁聚戒能善勤”,對于菩薩戒,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他還是有正知正念,能夠善意地精進地修學的。“慚愧不覆能知悔”,他有慚愧心,有了罪不覆藏,能夠發露,能夠知道改悔。最後一條就是沒有“惡慧”的。前面說的“惡慧”,就是說尤其是那個誹謗經律論,自心作解,盲衆眼,就是以盲引盲。這樣子沒有的,那麼這樣的戒師也可以,勉強的也可以。
那麼當然了,我們說要具足這些功德的是最好,上等的,如法的;那麼萬一沒有,過失不多、有慚愧心、對戒能精勤學修的、沒有惡慧的,這樣子的人我們說還可以,也可以當。但是大部分的或者具足那些過失的,意樂壞的、加行壞的那樣子的人不能當師,這個要簡別。
丙四 傳授法儀
那麼下邊,怎麼樣子傳菩薩戒的方法儀軌。那麼這裏我們,論裏邊是比較略,一些羯磨文在這個《瑜伽師地論》裏邊有,今天我們或者可以念一下。
丁一 有師法
“戒相勝處先開示,法供行持無退怯,許施菩提于衆生,不學不修大妄語。”這個我們說就是在受菩薩戒之前,先要把戒相輕重條相都要講清楚,然後守護持戒的功德也要給他說,反過來犯戒的過失也要說。這樣子預先先講好,那麼他受戒清清楚楚,他知道自覺地去受。那個你不講,他說菩薩戒好,他就贊歎,他要受了,受了,這麼難持,他受不了,退了,那就不好。
我們在菩薩戒授之前,戒相的輕重、持戒的功德、犯戒的過失、將來墮的惡道的恐怖都要說清楚。然後,你自覺的不是人家勸的,也不是爲了勝他,以自己的清淨意樂心: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自己要快快成佛,定要受菩薩戒。以勇猛的勇悍的心去受,這是如法的意樂心。
那麼受了之後還要作意,法供,如法的行持這個叁聚淨戒,以法爲供養。我們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這個當然,我們說叁寶之前要供養、承事,財供、身供都要供,但是如法地修行供養是最上的。我們《上師供》那個每天早上念的,它是以自己成就上師的功德來供養上師叁寶,這個是最大的供養。不但是小小的修行,要跟上師一樣,那麼這樣子的最高的供養就是法供養。我們也是修菩薩戒,如法地行持,這是法供養。這樣子行持,要堅固不退,以這樣子的來作供養。
“許施菩提于衆生,不學不修大妄語。”既然你已經發了菩提心,要爲一切衆生的苦,自己要精進修學,將來把一切衆生濟度到都成佛。這個心已經發了,對衆師面前許了這麼大的願了,你後來又是退了,不學了,不修了,那是欺诳十方叁世諸佛乃至父母有情,一切衆生,做了大大的妄語,這個是很卑鄙,有罪。
那麼我們這裏先說一下戒的功德。當然很多了,我們這裏略略地把經上的稍微引一點。一本經叫《月燈經》說:“經恒沙多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學,其福勝于彼”。那就是說受戒的話,假使你供養無量數的佛,什麼東西?幢、幡、燈、花鬘、飲食等等,最好的供養。供養多少時間?恒河沙還要多的劫。這樣大的功德,跟我們持戒來比,假使你在正法滅壞的時候,佛教將要滅的時候,能夠一天一夜持一條戒,他的功德比前面供養的多得不可數。那就是持戒的功德,所以說越是在末法時期,不要看大家說,“哇,持不起了,我們也不要持了”,錯了。末法時期能夠頂住,一天一夜持一條戒,那就是功德超過恒河沙劫的供養無量數的佛的功德。那我們想到這個功德的話,要好好持戒。
我們說八關齋戒一天一夜好象是很少,當然你們天天持非常好了,就是你偶爾來一次受了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但是你的功德你知道,如果你在這個時候,末法時期佛法將要滅的時候,你一天一夜如法地精進地嚴格地持了八關齋戒的話,功德就無量無邊,如果要生西方,這個經上有的,可以生中品,不但是能生,還能生中品。所以這個持戒的功德實在不可說。所以說我們,一條戒既然如此了,何況我們具足地受, 所有的菩薩戒的戒條全部持、嚴格地持?那個功德不可思議。當然我們說在末法時期了,條件各方面的限製或者自己的身體生理的情況,要持所有的戒有困難,那麼不能持的話我們怎麼辦?就是起慚愧心,忏悔,同時發願將來一定要能持,將來要創造條件,佛加持,叁寶加持,能到自己快快地把一切戒都能清淨地持起來。這個願要發!然後,我們說,即使現在有些暫時做不到的,將來決定還是要做到。這個心發起來。
那麼反過來,假使一些菩薩,受了菩薩戒的,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了心之後,後來退了心了,“于諸衆生,而行邪行”,做那些不如法的事情了,就是不依了菩薩戒做了,不做那些善行了,那麼這樣子的菩薩,是最惡的妄語。他說一部《海慧經》裏邊說,“譬如國王、或王大臣,先請城邑一切有情,謂施飲食。後複棄舍不辦飲食。此爲欺诳一切衆生。彼由未能得飲食故,譏诃而去”。他打個比喻,假使國王或者大臣,他先宣布,對他的國內的人說,他要施他們一切飲食,這一天大家來吃,到那個時候,算了,失約了,什麼都沒有搞。那麼這樣子的人,他就騙了,騙衆生了,騙他們的國內的人民了。他們那些老百姓,沒有得到飲食的關系,他們就譏毀他,呵責他,走了。那麼這樣子,同樣的菩薩戒,受菩薩戒的人,假使他先發心要受戒,一切有情,他是說了這個話,說了那個願,沒有度的要給他度,沒有解脫的使他解脫,沒有出離的使他出離,沒有涅槃的使他涅槃。這個我們每天念,“未得度者令得度”這些。
受了菩薩戒發這個願,先許了願給衆生,許了那麼大的願。但是後來他自己不勤修多聞,也不勤修那些善品——就是菩薩戒了,這樣子他做的跟他的說的不一致,那就是欺诳普天下的一切有情。那麼所有的天人,佛菩薩看到他以前是這麼發心的,後來又這麼子行動,這樣子背道而駛,都要譏笑他,輕毀他。那麼這樣子最卑鄙的,不應這樣子做。這樣子做的話,是欺騙十方的諸佛菩薩,欺騙一切世間的有情,爲諸天人之所呵責,這是不好。這是大妄語,最惡的妄語,我們不要這麼做!
這裏我們附帶地說一說,他是根據,他引一部解釋,叫《跋縛跋陀羅》,他的解釋:什麼叫未得度得度,什麼叫未出離的出?他有這麼個解釋,當然解釋很多,我們只是這一個舉一下。怎麼樣叫沒有斷所知障,煩惱障斷掉了,所知障還沒有斷,令他斷所知障,叫未度者令度;大梵天王還有些癡、诳那些煩惱系縛,令他解脫這些系縛,叫未解脫令解;叁惡道的衆生受大苦,沒有出苦的能夠出離,叫未出者令出。那麼沒有涅槃的使他涅槃,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個就是令未涅槃的令得涅槃。就是“安住律儀涅槃中”,先是安住律儀中,再是安住涅槃中。那麼這是我們受戒的時候要注意的事情。不要先是發了大願,受了菩薩戒,後來就退了,不學了。這是大妄語,欺騙一切十方諸佛菩薩,也欺騙了一切有情,父母有情。
那麼下邊就是說真正受的時候該怎麼辦。第一,“受者禮拜具恭敬,問答如儀意樂真”,這一條很要緊,不恭敬不得戒,一定要恭敬。假使不禮敬的話不得戒體,所以說受菩薩戒的人開始的時候先要恭敬禮拜,不是形式上的禮拜,內心恭恭敬敬地禮拜。你說我恭敬不禮拜可不可以?你既然恭敬怎麼不禮拜?有的人就說不拘形式,“我不拘形式,我心裏恭敬就可以啦”,那心裏恭敬怎麼你不禮拜?同樣打個比喻,你肚子很餓,肚子很餓嘛你吃嘛,“哎,我肚子很餓我想吃,但是我不吃”,那你怎麼會飽?這個是白白的搞了。所以第一個條件是要恭敬禮拜。
“問答如儀”,在做羯磨的時候,戒師的問,他弟子的答,一定要如法如儀,不要搞錯。“意樂真”,真正地爲利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受菩薩戒,這個清淨的意樂,不是爲了要這個紮面子(江南俚),勝過他人,“人家受了我不受不好意思”,或者“人家沒有受我先受,我可以比他們高”,或者是自己並不想受,人家勸的,“啊,這個好這個好”,哎呀,不好意思推了,“啊,受就受了”。這樣子都是不清淨的意樂。那麼要具清淨意樂心。
這樣子做了之後還要“供養迎請佛菩薩”,受菩薩戒真正的是在佛菩薩面前受,戒師不過是證明,那麼要供養還要迎請佛菩薩降臨壇場,依了儀軌做。
“嚴淨壇場百供陳”,要清淨嚴肅的清淨壇場,最多的供養最好的供養來供養。“百供”那是形容的話了,一百種的供養,那麼就是盡自己力量所達到的。一方面是“嚴淨壇場”,在內心說起的話,就是掃除心裏的垢汙,這是“福德之基,殷重之表”。我們說內心,外表就是內心的表現,“誠于中,形于外”5,內心有恭敬有供養心就是要做那些事情。有的人最歡喜是不著相,自稱高明,他說“我心裏恭敬就是了,我心裏供養的就可以了,何必擺起來,佛又不要吃的”,那你既然供的東西都拿不出舍不得拿出來供,拿不出擺,你怎麼叫有供養心?我們說,當然,我們說修行的時候,尤其密宗可以觀想供養,觀想…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