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戒的功德他的信心不够;第二种对菩萨戒的高大的行持不能趣入;第三种不善思惟,想的都是跟菩提反起的东西,世间的颠倒的事情,作那些不正的思惟;第四种就是不精进,不能精进行持,主要是菩萨戒。那么这样子的意乐心的就不能做戒师。这是意乐,是内心的。
那么加行方面就是行动方面的,对六度有违反的,那是不行。尤其是最后,对般若度里边有恶慧的,一个是现行恶慧,一个是恶慧的根子,那么这两种有的话,绝对不能做戒师。
开拣
下边“开拣”,就是说万一这个非常如法的师难找的话,那么这样子开许。“上来诸过分少具,于三聚戒能善勤,惭愧不覆能知悔,无诸恶慧亦可师”,就是说全部如法的戒师不好找的话,那么是差一点,我们说前面所说的那些过失一部分有,或者少少的有,不是全部有,也不是多多的有。那么这样子的人,“于三聚戒能善勤”,对于菩萨戒,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他还是有正知正念,能够善意地精进地修学的。“惭愧不覆能知悔”,他有惭愧心,有了罪不覆藏,能够发露,能够知道改悔。最后一条就是没有“恶慧”的。前面说的“恶慧”,就是说尤其是那个诽谤经律论,自心作解,盲众眼,就是以盲引盲。这样子没有的,那么这样的戒师也可以,勉强的也可以。
那么当然了,我们说要具足这些功德的是最好,上等的,如法的;那么万一没有,过失不多、有惭愧心、对戒能精勤学修的、没有恶慧的,这样子的人我们说还可以,也可以当。但是大部分的或者具足那些过失的,意乐坏的、加行坏的那样子的人不能当师,这个要简别。
丙四 传授法仪
那么下边,怎么样子传菩萨戒的方法仪轨。那么这里我们,论里边是比较略,一些羯磨文在这个《瑜伽师地论》里边有,今天我们或者可以念一下。
丁一 有师法
“戒相胜处先开示,法供行持无退怯,许施菩提于众生,不学不修大妄语。”这个我们说就是在受菩萨戒之前,先要把戒相轻重条相都要讲清楚,然后守护持戒的功德也要给他说,反过来犯戒的过失也要说。这样子预先先讲好,那么他受戒清清楚楚,他知道自觉地去受。那个你不讲,他说菩萨戒好,他就赞叹,他要受了,受了,这么难持,他受不了,退了,那就不好。
我们在菩萨戒授之前,戒相的轻重、持戒的功德、犯戒的过失、将来堕的恶道的恐怖都要说清楚。然后,你自觉的不是人家劝的,也不是为了胜他,以自己的清净意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自己要快快成佛,定要受菩萨戒。以勇猛的勇悍的心去受,这是如法的意乐心。
那么受了之后还要作意,法供,如法的行持这个三聚净戒,以法为供养。我们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这个当然,我们说三宝之前要供养、承事,财供、身供都要供,但是如法地修行供养是最上的。我们《上师供》那个每天早上念的,它是以自己成就上师的功德来供养上师三宝,这个是最大的供养。不但是小小的修行,要跟上师一样,那么这样子的最高的供养就是法供养。我们也是修菩萨戒,如法地行持,这是法供养。这样子行持,要坚固不退,以这样子的来作供养。
“许施菩提于众生,不学不修大妄语。”既然你已经发了菩提心,要为一切众生的苦,自己要精进修学,将来把一切众生济度到都成佛。这个心已经发了,对众师面前许了这么大的愿了,你后来又是退了,不学了,不修了,那是欺诳十方三世诸佛乃至父母有情,一切众生,做了大大的妄语,这个是很卑鄙,有罪。
那么我们这里先说一下戒的功德。当然很多了,我们这里略略地把经上的稍微引一点。一本经叫《月灯经》说:“经恒沙多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学,其福胜于彼”。那就是说受戒的话,假使你供养无量数的佛,什么东西?幢、幡、灯、花鬘、饮食等等,最好的供养。供养多少时间?恒河沙还要多的劫。这样大的功德,跟我们持戒来比,假使你在正法灭坏的时候,佛教将要灭的时候,能够一天一夜持一条戒,他的功德比前面供养的多得不可数。那就是持戒的功德,所以说越是在末法时期,不要看大家说,“哇,持不起了,我们也不要持了”,错了。末法时期能够顶住,一天一夜持一条戒,那就是功德超过恒河沙劫的供养无量数的佛的功德。那我们想到这个功德的话,要好好持戒。
我们说八关斋戒一天一夜好象是很少,当然你们天天持非常好了,就是你偶尔来一次受了一天一夜的八关斋戒,但是你的功德你知道,如果你在这个时候,末法时期佛法将要灭的时候,你一天一夜如法地精进地严格地持了八关斋戒的话,功德就无量无边,如果要生西方,这个经上有的,可以生中品,不但是能生,还能生中品。所以这个持戒的功德实在不可说。所以说我们,一条戒既然如此了,何况我们具足地受, 所有的菩萨戒的戒条全部持、严格地持?那个功德不可思议。当然我们说在末法时期了,条件各方面的限制或者自己的身体生理的情况,要持所有的戒有困难,那么不能持的话我们怎么办?就是起惭愧心,忏悔,同时发愿将来一定要能持,将来要创造条件,佛加持,三宝加持,能到自己快快地把一切戒都能清净地持起来。这个愿要发!然后,我们说,即使现在有些暂时做不到的,将来决定还是要做到。这个心发起来。
那么反过来,假使一些菩萨,受了菩萨戒的,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了心之后,后来退了心了,“于诸众生,而行邪行”,做那些不如法的事情了,就是不依了菩萨戒做了,不做那些善行了,那么这样子的菩萨,是最恶的妄语。他说一部《海慧经》里边说,“譬如国王、或王大臣,先请城邑一切有情,谓施饮食。后复弃舍不办饮食。此为欺诳一切众生。彼由未能得饮食故,讥诃而去”。他打个比喻,假使国王或者大臣,他先宣布,对他的国内的人说,他要施他们一切饮食,这一天大家来吃,到那个时候,算了,失约了,什么都没有搞。那么这样子的人,他就骗了,骗众生了,骗他们的国内的人民了。他们那些老百姓,没有得到饮食的关系,他们就讥毁他,呵责他,走了。那么这样子,同样的菩萨戒,受菩萨戒的人,假使他先发心要受戒,一切有情,他是说了这个话,说了那个愿,没有度的要给他度,没有解脱的使他解脱,没有出离的使他出离,没有涅槃的使他涅槃。这个我们每天念,“未得度者令得度”这些。
受了菩萨戒发这个愿,先许了愿给众生,许了那么大的愿。但是后来他自己不勤修多闻,也不勤修那些善品——就是菩萨戒了,这样子他做的跟他的说的不一致,那就是欺诳普天下的一切有情。那么所有的天人,佛菩萨看到他以前是这么发心的,后来又这么子行动,这样子背道而驶,都要讥笑他,轻毁他。那么这样子最卑鄙的,不应这样子做。这样子做的话,是欺骗十方的诸佛菩萨,欺骗一切世间的有情,为诸天人之所呵责,这是不好。这是大妄语,最恶的妄语,我们不要这么做!
这里我们附带地说一说,他是根据,他引一部解释,叫《跋缚跋陀罗》,他的解释:什么叫未得度得度,什么叫未出离的出?他有这么个解释,当然解释很多,我们只是这一个举一下。怎么样叫没有断所知障,烦恼障断掉了,所知障还没有断,令他断所知障,叫未度者令度;大梵天王还有些痴、诳那些烦恼系缚,令他解脱这些系缚,叫未解脱令解;三恶道的众生受大苦,没有出苦的能够出离,叫未出者令出。那么没有涅槃的使他涅槃,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就是令未涅槃的令得涅槃。就是“安住律仪涅槃中”,先是安住律仪中,再是安住涅槃中。那么这是我们受戒的时候要注意的事情。不要先是发了大愿,受了菩萨戒,后来就退了,不学了。这是大妄语,欺骗一切十方诸佛菩萨,也欺骗了一切有情,父母有情。
那么下边就是说真正受的时候该怎么办。第一,“受者礼拜具恭敬,问答如仪意乐真”,这一条很要紧,不恭敬不得戒,一定要恭敬。假使不礼敬的话不得戒体,所以说受菩萨戒的人开始的时候先要恭敬礼拜,不是形式上的礼拜,内心恭恭敬敬地礼拜。你说我恭敬不礼拜可不可以?你既然恭敬怎么不礼拜?有的人就说不拘形式,“我不拘形式,我心里恭敬就可以啦”,那心里恭敬怎么你不礼拜?同样打个比喻,你肚子很饿,肚子很饿嘛你吃嘛,“哎,我肚子很饿我想吃,但是我不吃”,那你怎么会饱?这个是白白的搞了。所以第一个条件是要恭敬礼拜。
“问答如仪”,在做羯磨的时候,戒师的问,他弟子的答,一定要如法如仪,不要搞错。“意乐真”,真正地为利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这个清净的意乐,不是为了要这个扎面子(江南俚),胜过他人,“人家受了我不受不好意思”,或者“人家没有受我先受,我可以比他们高”,或者是自己并不想受,人家劝的,“啊,这个好这个好”,哎呀,不好意思推了,“啊,受就受了”。这样子都是不清净的意乐。那么要具清净意乐心。
这样子做了之后还要“供养迎请佛菩萨”,受菩萨戒真正的是在佛菩萨面前受,戒师不过是证明,那么要供养还要迎请佛菩萨降临坛场,依了仪轨做。
“严净坛场百供陈”,要清净严肃的清净坛场,最多的供养最好的供养来供养。“百供”那是形容的话了,一百种的供养,那么就是尽自己力量所达到的。一方面是“严净坛场”,在内心说起的话,就是扫除心里的垢污,这是“福德之基,殷重之表”。我们说内心,外表就是内心的表现,“诚于中,形于外”5,内心有恭敬有供养心就是要做那些事情。有的人最欢喜是不着相,自称高明,他说“我心里恭敬就是了,我心里供养的就可以了,何必摆起来,佛又不要吃的”,那你既然供的东西都拿不出舍不得拿出来供,拿不出摆,你怎么叫有供养心?我们说,当然,我们说修行的时候,尤其密宗可以观想供养,观想…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