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遍虚空的供品布满了,以供养三宝,佛、菩萨、本尊,这个当然很好了,功德也很大,但是你如果就是拿一点点东西摆在桌子上,“我说观想一下,“嗡、阿、吽”一念,遍虚空尽法界,啊,这个是最上的供养了”。这个我们说要尽你力量供养之后,然后再观想,这个么是有福气的,功德大,你舍不得拿出来供,自己都藏了自己用,佛面前摆了一点点,就说我供养一下,“嗡、阿、吽”一念,那就是成了广大的普遍的供养了,这是最殊胜的供养,这个骗哪个?你的供养心没有。
那么这是真正的供养心不但是要实物供养,还要观想的供养,那就是最大的力量的供养。就是你实物供养还不够,再想到观想,并不是你观想之后不要实物供养。我们记得《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有这么一句,拿了一点点那个海螺,一点点水,这么一洒,就说遍十方尽虚空供养三宝尊,你舍不得供养,只拿点脏的水不干净的水这么一供养就说遍十方的无上的清净供养,那就是贪心重得不得了,怎么会成无上的供养?这个不可能。这个意思都一样的。
反正我们说佛教的内涵,我们有的很多人感到佛教难学,其实,开始是难学。但是你学了一定的时候之后基本上通的,这部学好了,那部差不多的,就是他重点不一样,宗旨不一样,目的不一样,或者是方式不一样。这个原则,原理原则都是差不多的。
“伏地求哀三启请”,要恭敬地,曲躬合掌,“求哀”,要请、求三次陈白,求受菩萨戒。那么戒师允许他之后,“欢喜默然住定心”,要心里很欢喜,“默然”,不要说话了,这个时候,心里清净地等待那个传戒了。那么这是就是在传戒之前要做的事情。当戒师允许你受菩萨戒的时候,他就怎么想,要专心的想,要把自己清净的心把它长养起来,就是培养了,他想我现在,马上可以得到最殊胜的功德,就是菩萨戒了,所以应当好好地恭敬合掌,等待受菩萨戒,默然而住。
那这个地方,我们先把书上的给大家念一遍,他说别解脱戒只要在僧众面前起恭敬心就能得到戒体,但是这个菩萨戒,不但要僧众之面前起恭敬,还要供养一切佛菩萨,然后得戒。所以这一条要注意,一个是不恭敬不得戒;二个是不供养佛菩萨不得戒;还要一个就是要清净的意乐心生起了才得戒,假使生不起清净意乐心,不得戒;自己要求,自己不求戒,人家叫你去, “啊,你就那里,跪在那里,你受戒好了”,这又没有求,自己求戒的心都没有,不得戒。这些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那么还要,这里它就是,怎么供养?他说先要“洒扫地基,善饰庄严,供大师像,及诸圣像”,供佛的像,或者其他的圣像、菩萨的像,“犹如十方诸佛菩萨亲现在前”一样,就象十方菩萨真的现在面前一样。那么“专念其德,生殷重信。迎请尊长,坐狮子座,如仪轨说当作佛想”。照仪轨的说,应当作佛的想。“端严陈列众多上妙花香灯烛”,很庄严地陈列很多的上妙的花、香、灯、烛等等。那么先么赞叹礼拜,然后修曼茶等等供养,这是受菩萨戒之前要做的事情。
然后要祈请了,怎么祈请?就是在有堪能持戒的菩萨面前,“谦下恭敬,膝轮据地”,就是右膝着地了,或者是胡跪,或者是右膝着地,这都可以。面向佛这样子说,“惟愿大德”, “哀愍授我菩萨净戒”,要三请。
那么这里就讲到一个话,菩萨戒的戒师的身份应当怎么样,这就是说在出家人不管是大德高僧,戒腊高的,可以授,戒腊不太高的,这个没有限制,也可以授。而比丘戒却是要十夏以上,必定要戒腊高的,那么这个菩萨戒,只要你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都可以。乃至于没有出家的师父的时候,在家的面前受过菩萨戒的,在家菩萨面前也可以受。
但是宗大师一个话,假使有,假使比丘要受菩萨戒,决定要比丘面前受,不能在家师面前受。这个我们现在的一些现象就是很多的出家人在在家的面前受,传法了受戒了,这个照宗大师的看法是不如法。那么假使,其余的,就是其余的不是比丘,其他的在家众,那么你实在没有如法的比丘的戒师,在家的菩萨面前也可以受。但是比丘决定要,一定要比丘的出家的,比丘的那个戒师面前受。不应从在家的受。
(……,10A开始)问你:“发了菩提愿没有?”“已经发了。”这样子回答。这样子回答,回答时候,这就是自己生起勇悍心了。你不要是退缩了,你说:“哦,你菩萨”。人家说:“你是菩萨的话,你有些事情要做了。”“唉”,他说:“我又不是菩萨。”这个话就不对了。
然后羯磨问答先是说,“汝如是名善男子,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这些戒都是过去未来三世的菩萨都具足的。
“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否?”这样子问你,这样子菩萨学的修的戒你能不能受?要答:“能受。”这个要问三次啊,前面只要一次好了,“是菩萨否”一次好了,这个“汝能受否”要问三次。这个就是说一次怕你说得或者是犹豫不决的,三次把你敲定下来,是不是能受,决定能受了,问三次。那么这样子三次问,三次回答。
然后,这个戒师他起来,礼佛。礼了佛之后,就是说“某名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面前,乃至三说(说了三次)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就是你现也好,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好,证明),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萨亦为作证(证明他)”,那么说三次。这样子三次之后,就再供养再礼拜,这个仪式就完了。
所以也不是很麻烦。我们汉地的仪式,就是敲敲打打,做了很多事情。那么当然了,仪式多,好象殷重些,也是好事。但是太烦琐了,把人家弄得迷迷糊糊了,到底做什么事都不知道了,这也是一个反而失去了原来的本意了,这也不必。所以现在我们授戒就是要适当地适应现在的时代,有些过去的太烦琐的,我的看法是可以简略一点。而真正的如法的羯磨词一个字也不能少。
那么这样子,“勇义承当是菩萨”,就是问三问了:“汝是菩萨否?”心里要有勇气,承当,是菩萨。这个说话“是菩萨!”要说得干脆,不要害怕“是菩萨……”,这样子,心里害怕的样子不要。“是菩萨!”这样子。“观境答词先串习”,那些境,那些答的词,先要学好,不要临时搞不清楚了,忘掉了,这就麻烦。
“悲心胜利绕胸怀,坚固愿誓酬恩礼”,他的发心要观众生的苦,起大悲心,同时要知道持戒的胜利,这些心里边经常要想。“坚固愿誓”,这样子想之后,把他菩萨的愿的誓言,受菩萨戒誓言,要心里坚固地受持这些。那么戒受好之后,那个得戒以后,就是要酬恩礼。戒师跟那个受戒的弟子,一起起来,十方的无边世界的佛菩萨面前,供养礼拜,顶礼而退。这是仪式圆满。这是有师的受菩萨戒的仪式。
丁二 无师法
那么下边就是万一找不到这样的师,那么怎么办?别解脱戒就是无师——在佛面前也可以受。但是这是有限制的,不是说随随便便都可以受。在某种条件之下可以,某些条件下不可以;某种人可以,某些人不可以。这个有一定的界限的。
“若不幸逢具德师,对佛像前受如仪。亦可以此常增长,净信胜意坚守持。”假设你不幸,就是福报没有啊,碰不到这样子如法的师,我们这个,假使你碰不到师,你怎么观想?你不要说那个人运气好,我运气不好。为啥运气不好?你过去没有培福,你碰不到好的师。要惭愧!不要说好象吃亏了,哎呀,我好象不公平了,怎么他在那里弄个师如法地受了,我这里碰不到,怨天怨地的。这个错了,这个你碰不到是你福报不够,过去没有积那个福,在善知识面前没有结缘,那么你现世就碰不到这样的人了,那就是自己的过去的福德不够。那么这样子情况之下,假使这辈子又发菩提心,真正想受菩萨戒的话,无可奈何,那么佛像前,照前面的仪式,如法地受也可以。
这儿海公上师又加了一个,就是你如法得到菩萨戒之后,也可以在佛菩萨面前,经常这样子自己受,可以增长以前的功德。等于说在受了戒之后自己在佛面前再不断地练习了。“净信胜意坚守持”,跟前面受戒的一样,清净的信心,殊胜的意乐心,严格地去坚持守持不要毁犯。这个可以经常练习可以增长你的净信,增长你的殊胜的意乐心。
简别
那么这里就是说无师受戒,要去简别,就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于先所受还出已,还净及无净信者,不能努力勤学修,皆不堪用无师仪。”这些人不能用没有师受戒的,佛前受不行。某些他受了菩萨戒之后“还已出”,他是犯了戒了,戒体破掉了,或者,还戒了,他不受了,他退了心了。“还净”,后来又想受了,这样子的人不能在佛前受,要在师面前受。没有净信的,就是对这个受戒心性不干净,好胜,或者其他的烦恼心,总之来说,重要的就是说,对那个自己自以为了不得,在人面前受,感到不甘心,我何必要在他面前恭敬屈膝地去受戒,我佛面前受好了。这是我慢贡高,这样子的人不能佛前受,非要人前受不可,这是折服他的烦恼。
那么还有些就是海公大师特别慈悲啊,“不能努力精修学”,没有人给他监督的话,他自己自力不能够努力修学的人,最好有个戒师。为什么?在师的面前,他要害怕,他要有所忌惮,在戒师的有形无形的督促下,他可以使他鼓励他学修。如果他佛面前受,他无所谓,反正佛面前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是,是菩萨不是菩萨也不知道。那他就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这样子的人,非在人前受不可。所以这一类的人,不能用无师仪,没有师在佛前受的这个方式,这类人之前不能用。
那么这里有的注解他是这么说,有一点点开许。就是…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